绿野户外网

标题: 测评招募|新品 纳丽德E51 2019高性能EDC小直筒[不限] [打印本页]

作者: 北京朱皮    时间: 2019-9-23 16:12
标题: 测评招募|新品 纳丽德E51 2019高性能EDC小直筒[不限]
测评招募 | 新品 纳丽德E512019高性能EDC小直筒

一、测评内容:
新品NEXTORCH E51 2019高性能EDC小直筒手电,2只;
价值:298元。
1400流明高亮度输出,强光照明;隐藏式Type-C快充设计;直型紧凑外观,小巧便携;预设点射-高-中-低-隐藏式爆闪五种亮度模式,满足多种环境照明需求;尾部正向单手操控大开关;多场景应用模式。
产品介绍详见后文的介绍及报名链接。

二、测评流程:
1.       报名时间:2019年09月23日——09月29日
2.       收货时间:2019年09月30日——10月07日
3.       测评时间:2019年10月08日——10月14日
4.       测评报告发布截止时间:2019年10月22日

三、测评要求:
1.       请仔细阅读产品说明,并参考相关链接了解产品特性,再结合自己的行程计划报名申请测评。
2.       测评申请报名时需要在备注中填计划活动的大致计划(或者链接),活动场景描述越详细,越容易判断是否符合测评要求。
3.       测评时需按照活动计划进行,文字客观原创、图片清晰优质有创意,能对装备进行全面测评,对于装备的亮点特色功能能够突出展示。
4.       测评报告中至少包含300字以上文字表述,发布在绿野论坛户外装备版块中的测评体验子版块。
5.       测评报告中至少包含30张以上的图片。包括开箱图,细节图,产品使用图等清晰照片,视频可以上传至视频网站,再将链接插入到测评报告中。
6.       为了提升测评申请的成功机率,您可以跟帖列举过往测评链接,如有同类型测评更佳。

四、特别说明:
1.       测评申请后,我们将根据申请者的综合情况进行排重,决定每个产品的测评归属。
2.       申请产品测评,使用场景应为适合产品的户外类活动场景。
3.       请结合产品特性进行实景评测,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关测评文章。
4.       测评步骤包括,产品开箱照+文字描述,产品实际使用功能照+文字描述,使用心得评价等。
5.       照片或者小视频拍摄要求,美观,具有创意,细节特写要清晰,支持gif动图上传。
6.       为按照要求完成测评、测评不合格的人,会被关小黑屋哦~

五、NEXTORCHE51 2019产品简介:
E51 2019是一款极致小巧、高性能USB直充EDC小直筒;最高亮度1400流明,远高于市面上其他的小直筒,小巧如它,却蕴含强大的能量,在黑暗中为您保驾护航;五档亮度调节,兼顾了不同亮度和续航时间的应用场合;隐藏式Type-C快充设计,让手电快速满电,不影响使用,同时保障防水防尘性能。使用并配送1节18650可充电锂离子电池供电,轻松应对复杂多变的户外环境;精致小巧的造型,仅手掌大小,携行方便不占地儿。纳丽德E51 2019小而亮,好用易携且稳定可靠,是您EDC包里不可或缺的装备之一。

六、 NEXTORCH E51 2019官网产品链接
http://www.nextorch.cn/index.php/products/131
没有申请到测评的朋友不用急,可以到纳丽德官网选购更多优质产品带来的户外极致体验!

微信图片_20190923170358.jpg (82.52 KB, 下载次数: 1)

微信图片_20190923170358.jpg

作者: 马前卒户外    时间: 2019-9-23 22:33
【马前卒户外】9月24号夜爬八大处
http://bbs.lvye.cn/forum.php?mod ... &fromuid=926382
(出处: 绿野户外网)
【马前卒户外】9月17号夜爬八大处
http://bbs.lvye.cn/forum.php?mod ... &fromuid=926382
(出处: 绿野户外网)
【马前卒户外】9月10号,夜爬八大处
http://bbs.lvye.cn/forum.php?mod ... &fromuid=926382
(出处: 绿野户外网)

作者: 无私    时间: 2019-9-24 14:14
测评不错,手电吸引人
作者: 芒菓    时间: 2019-9-24 15:00
我以为名额不限
作者: 6041dfb240d6a37    时间: 2019-9-24 18:05
活动很好,等看起来也不错,期待参与评测,以实践检验好灯!




欢迎光临 绿野户外网 (http://bbs.lvye.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