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1426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安全/技术] 【两栖部落】上昇的最後阶段 The final Ascent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6-18 19:50:5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John Francis


  终於完成了你的安全停留,开始上昇到水面。你盯着水面上的扶梯,而这时,一个潜水员快速的从你的面前冲过,摆动的蛙鞋拉出了一连串的泡沫,抢在你之前抓住了扶梯,这个看起来像是插队的行为让你觉得你也应该加速抢在另一个潜水员前抓住扶梯。


  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比赛,我们是应该比赛,但不是和其他潜水员比谁爬上船的第一名,而是和身体里的气泡比赛,而且这是一场比慢的比赛。潜水员一定会想,我们已经很乖的依每分钟9公尺的速度慢慢上昇,在5公尺完成的我的安全停留,基本上这次潜水已经算结束了!而水面那麽近,为什麽我们不能就快点上昇呢?


  这样的想法似乎没什麽问题。但实际上在我们完成安全停留後,减压病(DCS)的危机还在我们头上6公尺半等着我们(到水面的5公尺+爬上船甲板的1.5公尺)。在我们做最後上昇的阶段,气泡的澎涨很有可能造成动脉气泡栓塞(arterial gas embolism,AGE),这是潜水意外死因的第二位仅次於溺毙。即使是使劲的爬上扶梯,在船上解下气瓶、配重的重活儿都可能增加你得到DCS和AGE的机率。


  Hal Watts 是一位潜龄超过40年的潜水教练,他认为潜水员基本上根本没在注意安全停留後的上昇的危险。Divers Alert Network(DAN)的统计数字也支持 Hal Watts 的论点,潜水员认为他们已经完成他们的安全停留,他们就可以直接的到水面上。DAN的Project Dive Exploration 从世界各地的潜水员收集到70,000笔以上的电脑表潜水剖面图中发现,至少有1/4的潜水员在安全停留後的上昇快於每分钟9公尺的速度。而有些人在这最後5公尺的上昇的速度已经超过容许的速度,有时是快得离谱。


这又如何?


  Dr.Richard Moon 在 Diving Medicine 的文章中写道:AGE 动脉气体栓塞只要在上昇过程憋气1~2公尺就会发生。在这场最後5公尺上昇的比赛中,身体里的气泡可不是简单的对手,因为它就像是在你BC中保持你浮力的空气一样,在上昇的最後一段,顽强、狡滑、爆发力惊人。气泡是因压力而改变体积的,所以表示在上昇的最後阶段,体积变化非常大,而且是随着上昇的每一公尺,他的膨涨比率一直加大。试想,当你从40公尺(5大气压力)开始上昇到30公尺(4大气压力)时,气泡膨涨的比率是1.25,空气体积较原本涨大了25%。但从30公尺到20公尺时,气泡膨涨的比率加大为1.33,空气体积较原本涨大了33%。20公尺到10公尺则是50%,最後10公尺到水面则是100%的膨涨。这表示气泡在最後10公尺涨大的体积比40公尺到10公尺涨大的体积还大得多!而在最後到水面5公尺气体膨涨的体积则是一开始上昇5公尺气体膨涨的体积的5倍!


  加速的气体膨涨速度表示,如果我们要保持一个持续不变的上昇速度,必须要在上昇的过程中越来越频繁的排出BC中的空气!但是大多数潜水员不会去预期这个情形,而倾向见招拆招,等上昇太快了再来反应!所以在最後上昇的几公尺里,往往潜水员会被快速变化的浮力搞得狼狈不堪。


  同样的,身体里的气泡也在膨涨,在这里有两场比赛在进行,一场是我们的循环系统和血液中的随着上昇加速膨涨的氮气泡,必须在氮气泡涨大到塞住微血管之前把它们送到肺部去,不然当他们塞住微血管後,血流速度会变慢,将会阻碍到身体组织代谢氮气!而这时气泡就会被逼到在你的身体组织和关节中产生,然後压迫你的神经,这就是减压病(DCS)的产生!


  当氮气泡到达肺时,氮气泡会自血液中释放出来,而随着其它的气体一起先放进肺脏中数以千计的肺泡中。这时另一场比赛也开始了,每一个肺泡其实就是一个大气泡,随着每一公尺的上昇,肺泡也一直在澎涨。如果你不呼气来把肺泡的中的空气排出去,肺泡就会反向的把气体再压回我们的血管中!而这些气泡最後就会成为动脉空气栓塞(AGE)的原因,这些气泡会随着动脉开始往你的心脏和大脑移动,当这些气泡在这两个地方阻塞时,就像是心脏病发作或是中风!


  空气栓塞和DCS其实是不太一样的潜水伤害,但是两个通常是互相关连的。如果在上昇时有非常高含量的氮在体内,栓塞会造成气泡的集合、累积,然後这就是我们的说的DCS第三型:动脉栓塞AGE并发DCS。『这可是最严重的事!』Dr.Richard Vann 表示,如果你的大脑和脊椎组织在栓塞时气体过度饱合,你将会发现到处充满了气泡在摧毁你的神经系统。只要你在这一段你慢慢的上昇,在身体组织和血管中的氮气泡可以及时被代谢出体外,你就可以平安无事的上昇到水面!


就在你觉得安全的时候!


  有很多的潜水意外是发生在上昇到水面之後和到达装备间之前!当然有很多意外是非常明显的:例如头去撞到船、从上船浮梯上摔下、或是在甲板上跘倒!但这之中对包含了一些气泡会造成的麻烦,如潜水後段的剧烈运动会造成气泡产生而增加你得减压病的机率。


  当肌肉在运动的时候,肌肉纤维互相磨擦,会产生一些微小的气泡称为气泡核(bubble nuclei),这些小气泡会从饱合的身体组织中吸引氮气形成足以引发DCS的大气泡。无论你从怎麽样的潜水中结束上岸,你身体内一定还有几个器官还含有氮气,这就像是个已开罐的汽水,还在冒着汽。剧烈的运动所造成的气泡核就像是一个伸入汽水中搅拌的棒子,会搞得气泡大量冒出!


  美国太空总署(NASA)知道当太空人从事太空漫步时也很容易发生减压病!所以NASA曾经做有关DCS的实验来模拟太空漫步的情形(从24公尺上昇到水面)。在实验中,有一些实验是以都普勒超音波对受试者做扫描,有些受试者被要求在加压舱中一直走动,一些则是静静坐着。结果是令人惊讶的,根据NASA的研究生物生理学家Dr.Michael R.Powell表示:走动的受试者身上产生出的气泡多於安静坐着的受试者,而发生DCS的机率更增加3~8倍。


  证据显示,潜水後的运动会引发DCS。举例来说,船宿潜水的潜水员通常都比一般潜水员在同样一天的潜水中会潜得比较久,而且潜水频率也比较频繁,因此他们身上的氮含量通常也比一般的潜水员还多!你一定认为他们得DCS的比例较高,但是根据DAN的统计资料,其实船宿潜水员得减压病的比例却比较低!没人能确切知道为什麽,但是有一点很明显的是他们在船上的活动受限,所以在船上不太可能有机会做什麽剧烈运动!


  所以根据这些研究,Powell认为我们可能冒着得DCS的危险在背着气瓶和配重在爬上船!他认为在上船前最好是可以把重装整个脱掉,让船上的船员提上去,上船时不要死拉硬拖爬上船,上船後不要拎着重装备走来走去!尽可能的减少你在潜水後的剧烈运动。他提醒,尤其在爬上船时,记得不要闭气,这可能提昇胸腔内的压力,造成肺泡把氮气压回血管,再流到动脉中,这就会有可能造成DCS第三型并发AGE。


  这种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其实绝大部份的潜水员,不论以多快速度从5公尺处上昇到水面还有背着他们的重装备爬上船根本就不会得到DCS,最重要的还是看你身上在上昇时的氮含量!在单一的免减压潜水之後,你上昇的速度也一直保持在正常的范围,你的氮含量是很低的,这时你可以不用担心在上面我们提的可能性。但是当你做了更深、更长的重覆潜水後,你的氮含量一直在累积,同时也一直在增加风险。再加上你是不是身体状况不好?过重?脱水?有心脏方面的缺陷?像是会有小洞(Patent Foramen Ovale,PFO)让气泡漏入动脉中(25%的人有这个小洞,5~10%的人的洞大到足以造成严重的DCS)


当个懒人吧!


  一但到达了装备间,把装备脱下,好好休息一下!但不要睡觉,睡觉会让你的血液流速变慢,影响到你的氮气代谢速度。坐好,慢慢的动动手脚、或是慢慢的走一走,保持身体温暖!但别跑去打海滩排球,也别去跑步!


上昇的最後阶段小技巧!告诉你如何在潜水结束时减少体内的氮气泡


  1.加长你的安全停留时间;5公尺的安全停留对接下来上昇和上岸後的身体氮气泡含量有很大的影响!


  2.在完成安全停留後,上昇前,确定你的浮力控制是没问题的!


  3.绝对不要以BC充气来做为上昇的方法,如真的须要用点力上昇,以吸气及往上踢的方法来向上!


  4.一旦开始上昇,记得随时要泄掉BC的气来抵消BC内的气体澎涨所造成的正浮力!


  5.在上昇的过程,保持呼吸道畅通,吸气和呼气都是一样安全的行为,记得保持你的呼吸频率!


  6.在深度2.5公尺处停一下,调整你的浮力!更重要的是这可以减慢你的上昇速度


  7.慢慢来!最後的上昇过程以每分钟9公尺的速度上昇代表需要30秒,如果你有另一支手表有秒针指示也不错!


  8.在水面上不要急!慢慢的等船来;如果你使用的是Nitrox高氧空气潜水,请继续使用气瓶内的高氧空气来代谢你的氮气!


  9.上船前,把配重、重装脱下让船员拿上去,只着轻装上船会比较轻松!


  10.在潜水中间的休息时间,好好坐着或是轻松的动一动都可以,但不要睡觉,也不要做剧烈运动!


  11.在水面休息时间结束前才换气瓶,不要在潜水刚结束就开始先换气瓶!


  12.长时间、大深度的重覆潜水後,一定要更保守的计划你下一次的潜水!




该贴已经同步到 Calypso卡里普索的微博
2#
发表于 2014-7-4 15:48:44 | 只看该作者
{大笑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