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楼主: 抒以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记] 西藏,慢慢走喂~~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7-26 10:57:12 | 只看该作者
2014,桑耶行记
从桑耶回来,朋友劈头就问:你不是要去比如吗?怎么跑山南去了?我说:抽风。我说我有预感会再去第三次,朋友甩回四个字:预感你妹!
重回桑耶,感觉一直很奇怪,像是鬼使神差的指引,站在那些熟悉的建筑中央,脑海里反复闪现许多清晰又模糊的事情。有11年的点滴,也有安妮宝贝《莲花》里的碎片。不知道为什么会熟悉,又为什么会感觉陌生。
总觉得山南与我有缘。那几天,拉萨和泽当都下着雨,朋友们都劝我别去,我却固执的坚持。出发的那天早上还下着雨,在车站里,我按约定时间到达并提前买好了票,结果约好的朋友却迟迟未现身,害得我又得退票,还赔了十二大洋的手续费。我以为会被爽约,心想不管怎样,我都会按计划前往。还好,朋友只是晚到。
出发的路上,大雨小雨连绵不断,心里有些小着急,毕竟不想让坏天气影响了心情,心里有着像在拉姆拉措里的渴望,天气会如预期的变好。果然,一到泽当,迎接我的就是大大的太阳!
本来想在渡口坐船去桑耶,到达泽当的时候已近中午十二点,错过了坐船的时间。打了的去到月光宾馆想改坐班车前往,却要四点才开,为了节省时间,只得改坐马上就能出发的小面包。
三年前是因为错过了桑耶回泽当的渡轮,又为了赶时间,从桑耶包了车回泽当。那一次的时间总是仓促的,是我提议去的桑耶,结果却没有好好的游玩。那时候的路还全是土路,坐在被改装过的小面包车里,我与另外两个同伴像是锅子里的饺子,在车箱里来回翻滚,不是撞着脑袋就是碰着胳膊,幸而都体肤完整的回到了泽当。三年后,那段路已经完全被平整的水泥路所取代。司机师傅一路狂奔,路上不停被提示车辆超速,以致于我在路上都完全没有办法好好拍照, 看着手机和相机录下的两段视频,快速向后移动的风景,呼啸的风声,感觉自己依然跟着车子狂奔在路上。
到了桑耶,先是去桑耶寺好好逛了一圈,因为第二天要去青朴,并不着急离开,我有的是时间。依然是每一座寺庙都会进去,不是为了朝拜,只是认真的去逛去看,然后努力的去寻找残留在脑海里的片段。 这一次,似乎有了更多的收获。
桑耶镇很小。感觉像是寺庙占了二分之一,剩下二分之一就是镇上的民居。 不繁华不热闹,也没灯红酒绿。住在酒店里能听见旁边农户家的牛叫,也能隐约听见桑耶寺里的诵经与沉闷的敲鼓声,还有修房子打夯集体劳作的唱歌声,可是这一切,却不让人觉得心烦与嘈杂。
桑耶镇有许多的家庭客栈,每一家看起来都很有特色而且挺漂亮,可惜都不带洗浴,听说是因为缺水的原因。桑耶寺宾馆是镇上住宿条件最好的地方,价格不便宜,但也还算合理,至少有独立的卫浴,干净整洁的环境。以前总有朋友问我,在西藏是不是不能洗澡,是不是条件很苦。我想除了后藏,其他地方相对还是比较好的。三年前走318只是在巴松措的藏民家没洗澡,在墨脱的拉格和汗密没有洗澡,其他时间,好像每天都是有澡洗的吧?
第二天去的青朴是我此行的主要目的。上一次到桑耶有人问我们去不去青朴的时候,我还说我又不是信徒,跑青朴干吗,三年后的我依然不是信徒,却坚持要去青朴。这一次或许只是为了探路,没有走到山顶,没有看到108处的任何一处天葬台,所以,我想,我一定会再来,桑耶之行会有第三次,青朴肯定还会有第二次!这一段旅程,下一次,我想,我可以一个人走!
该走的路永远不会错过,该见的人永远不会擦肩,无需再去刻意的追寻一段风景,该来总会来,该走留不住!等待,也许就是最好的经历!就让故事,马不停蹄的从我的身边经过,而我,只需,认真的去感悟与享受!
重回桑耶,到了青朴,我与你的故事终将划下句点。 得到的,珍惜着;失去了,微笑着!你,是我今生注定的宿缘,相遇、相识、相知、相忘!

PS:总有朋友问一段旅程需要花多少时间,要花多少钱。我是不会想回答的。每段旅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玩法,关于车费和景区门票基本都能查询到,你要说你懒不想查,我会告诉你我比你更懒。对于我来说,我不是一个喜欢计划的人,一段旅程对于我来说,钱花完了回家,想玩久点省着点花,我没有计划,即使经历过的旅程我也可能没有办法回答你我到底花了多少钱。我有可能舍不得花钱去买一张几十元的景区门票,却有可能会为突然看到的一样喜欢的东西花掉那几十大洋。不是我有钱,有时候买掉一样东西,我就得连续很长一段时间啃着无味的白馒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7-27 16:25:50 | 只看该作者
2014,桑耶行记(二):阿嘎打夯
这次去桑耶寺,碰到当地藏民正在翻修寺庙,我们到的时候,有一部分人正在为屋顶打夯,有幸见识了西藏地区特有的阿嘎打夯劳作。

藏区的阿嘎打夯是一种结合歌舞的劳作。打夯的时候,一边挥舞着手中的阿嘎,一边打着拍子唱着歌曲,有节奏有规律的进行走动。

听着地道的藏歌,看着藏民欢快的劳作,不免被感染,原来,繁重的体力劳作也可以用如此愉快的方式进行!

在这高原之上,条件如此艰苦,却能见到许多朴实的人们时常怀着一颗虔诚感恩的心,敬畏着天地,感激着上苍赋予他们的一切苦乐喜悲。

有时候,与藏民的交流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他们不一定能用清晰完整的汉语把意思完全表达清楚,有些藏民甚至不会说汉话,可是彼此陌生的我们,迎面相见的时候,只需双手轻轻合十,互相道一句:扎西德勒!然后相互报以一个微笑,便是彼此间最真挚与热情的问候与祝福!我喜欢这份简单,没有过多的寒喧与虚假的热络!



以下信息摘自百度百科:

阿嘎是藏族落击体鸣乐器。这是一种夯形乐器,在一块扁圆形的石块中,插入一根长木棒而成。石径12厘米~18 厘米,石厚2厘米~4厘米,木棒长130厘米~150厘米,木棒直径需与石孔相配合。

阿嘎是建筑工人建房时的劳动工具。在西藏地区,不论建造房屋的平顶屋面或室内地面,均要由一种特殊的粘土——阿嘎土夯砸而成。夯土工手持阿嘎,在铺有阿嘎土的地上边砸、边歌、边舞。先是将干阿嘎土砸碎、砸紧,这时的歌舞称“阿谐”,然后再浇水砸平、砸实,这时的歌舞称“勒姆谐”,无论是干砸还是湿砸,工人们都要右手持阿嘎,有节奏地一边歌舞一边砸夯。

由于西藏高原缺氧的自然环境,烧制砖瓦极其不易,而且,西藏独特的地理环境也很难找到达标的建筑石灰,所以,采用本地区特有天然土质材料“阿嘎”土作为建筑用材便成为藏民族古老建筑工艺中传承至今的独有创举。

以西藏寺庙为代表的藏式传统建筑,是采用土、石、木为主要材料构筑的建筑群。在建造过程中,大量使用了本地的矿土材料,例如砌筑用的黄土、内墙抹面的巴嘎土、地面(屋顶)夯打用的“阿嘎”土。这些材料皆属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既充分利用了本地区特有的自然资源,又满足了建筑实际功能的需要。

以“阿嘎”为主要原料构筑的建筑地面与屋面,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条件,也逐步形成了特有的地域性民族建筑风格,展示了独具高原特色的人文景观。“阿嘎”材质和制作的优劣在体现藏传佛教文化的典型特征的同时,也成为了显示地位尊贵的一种等级象征。

“阿嘎”属于土石相兼的微晶灰岩,产于西藏地区一些半土半石的山包中,储藏部位在山体上部的1-2米厚层中。“阿嘎”的一般使用方法在“阿嘎”的传统工艺中有一整套的操作程序。首先将开采的阿嘎土块捣成不等的颗粒,按从粗到细的顺序边浇水边进行夯打,直至表面平整与光洁,然后涂抹天然胶类及油脂增加表层的抗水性能。在日常保养时,经常使用羊羔皮蘸酥油进行擦拭,使夯制的表面光洁如初。

藏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中养成了一种伴随劳动唱歌的习惯。农民收割、播种、耕地、除草;牧民放牧、挤奶、打酥油;建筑工匠砌石、背土、铲土等劳动无不伴随着歌声或舞蹈。在“阿嘎”打制过程中,极需要劳动集体的协调与配合,歌声能使繁重而机械的体力劳动变得轻松、活泼,既提高劳动效率,又能使劳动者本身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减轻体力的消耗。所以打“阿嘎”时所进行的伴唱伴舞形式便成为特有的人文景观。

打“阿嘎”时的歌曲大多取材当地民歌,类似于内地的劳动号子。歌词内容极其丰富、幽默,有颂歌、情歌、有景物抒发、有讥讽生活趣事等多种题材。其中多以参加劳动人员的生息地的民间词曲为主,所以在工作中有时会出现不同村子或不同乡镇之间的施工者们难以默契配合的情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7-28 18:18:21 | 只看该作者
2014,桑耶行记之(三):行摄桑耶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7-30 21:52:3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8-7 16:09:3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4-8-7 16:11:0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4-8-7 16:14:2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4-8-7 16:17:2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4-8-8 16:43:5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4-8-8 16:59:4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