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2.背包品牌
当你确定你所需要的容量以后,你要选择几种品牌样式,一一试背,然后再确定。如果你可以从朋友那里借几个背包,分别试用几次最好。
在美国市场上口碑很好的有Dana Design, Gregory,Arc'Teryx,Osprey。另外,Lowe Alpine,Kelty和The North Face也还可以。
欧洲的品牌在美国卖的很少,主要是市场推销的原因。国内的朋友都很推崇德国的Big Pack,VauDe。其实品牌并不重要,但我们很多人挑选商品时免不了要走进这个误区。如果背负系统合适而且做工好,档次和价钱都不重要。
3.4.3.背包的选购要点
▲ 功能设计。采用何种背负系统、为何种运动及强度而设计的。(各个品牌有自己的背负系统,有适合极限登山和长途跋涉用背包,还有普通徒步和旅游用的背包)
▲ 背包尺寸。背包骨架必须高于肩膀2~4寸,上袋不得超过肩膀5或6寸,否则重选一个背包。背负时腰带的中心点要处于坐骨中央,腰部垫片尾端彼此不要靠太近且无垫片的部份不可摩擦肚子,不要选太紧的腰带。调整肩带固定点,肩带的曲线须贴紧背负者的背部,肩带约低于肩膀顶部2~3寸,且双手抓紧肩带尾端,拳头须低于腋下。头部不能撞击到背包顶盖,不能阻碍带头盔。胸带必须能帮助背负者能渡过困难地形。
▲ 细节设计。背包底部是否双层,如此可增加背包的耐用度。背包顶部的延伸袋必须可再向上延伸,同时延伸袋须能密封。背包外侧的紧缩带须能紧缩背包体积,防止摇晃。背包侧袋须方便拆装。背包须有牵引环与冰斧环提供携带冰爪、雪鞋……等其它物品。背包的耐用度是否合自己需要。万一拉链故障是否可继续使用。
▲ 缝合强度。包括肩带腰带和包体的缝合,包盖和包体的缝合、提环和包体的缝合、面料之间的缝合、外挂带和包体的缝合等。(关键部位的缝合线一般是多道,多重保险)
▲ 配件质量。配件包括腰扣、所有拉链、肩带和胸带扣件、包盖和包体扣件、外挂带扣件等。(扣件是反复使用的部件,要耐疲劳,低温下不脆不裂,结实可靠)
▲ 面料选择。包括耐磨程度、防水科技程度、面料轻重程度、防撕程度、柔软程度及防UV程度等。(防撕布料多为网格形;一般的背包不具有防水功能,需要配防雨罩;耐磨的材料多用在背包底部,接触地面和山石最多的地方)
3.5.背包装填--大有讲究
咱们讲了半天怎么买包,其实最重要的是背包的填装。内架包如果填装不合适,背起来很不舒服,受累不说,没准您还得闪了腰。我的经验也不足,所以最好请有经验的户外爱好者帮你设计一下。一般来讲,背内架包需要身体向前微倾。这也是内架包的缺点,毕竟时间长了身体会很累。然而,好的填装方式可以解决或者减轻这个问题。一般重的东西应该放在靠近顶端并贴紧背部,比如炉子,灯具。重心高了你就可以挺直腰。相机和镜头如果能放在一个小的摄影包里也可以放在顶端。如果到了景区你就可以取出来用。你把睡袋和不需换穿的衣服放在最下面,其它不用的东西最好也放下面。需要经常取用的东西则放在侧兜,如雨衣、地图、指南针之类的。
内架包如果填装不合适,背起来很不舒服,受累不说,没准您还得闪了腰。
一般来讲,背内架包需要身体向前微倾。这也是内架包的缺点,毕竟时间长了身体会很累。然而,好的填装方式可以解决或者减轻这个问题。
重的东西应该放在靠近顶端并贴紧背部,比如炉子,灯具。重心高了你就可以挺直腰。相机和镜头如果能放在一个小的摄影包里也可以放在顶端。如果到了景区你就可以取出来用。
你把睡袋和不需换穿的衣服放在最下面,其它不用的东西最好也放下面。需要经常取用的东西则放在侧兜,如防雨的冲锋衣,地图,指南针之类的。
重的,密度大的东西要放在离身体近的地方。重量离身体越远,躯干肌肉越要用更多的力量平衡那些东西往后拽躯干的力矩。背包的重量分布是紧次背包总重的因素,这点很重要。实际这也是为什么背包要尽量合身。
另外重东西在上部是省力,但在需要灵活性的场合(在没路的地方困难攀登和滑雪)重东西放在下边靠进身体重心更稳定,背包跟随性更好。
长时间背负重量转移到胯部一般说来在80%-85%以上。肩带应该通过肩带与背包上方的连接带悬在肩膀上方一寸左右,肩带与身体接触是在肩膀前方和胸前,背包不是用肩膀背的。
背内架包前倾问题是讨厌,在灵活性要求不高时我在肩带上挂些东西在胸前。你要是喜欢摄影就把所有家当挂在那,重量前后比较平衡了,而且照相也方便多了。地图罗盘和零食也可挂在那,注意前包的重量是在肩带上,因为肩带是悬空的,所以前包重量和主包一样是由胯部承担的。
背包装填不良会影响使用的方便性和舒适性,或造成重心偏移和背包损坏。因此,装填背包时除了先将各种物品依用途分类外,还要注意两点:
第一是左右平衡重心稳固;第二是存取方便。
以下是装填原则:
1、质量较重的物品放在中上部且尽量靠近背部,可使重心紧靠背部以免有被后拉的感觉。体积大、质量轻的物品可以放在最底下,这样不影响重心;另外由于重物压在上面,所以使用一段时后背包会较为密实。
2、坚硬物品不要放在贴背的部位,否则如为内架背包时则会直接顶到背部而很不舒服,甚至跌倒时会伤到背部;如为外架背包时则因坚硬的物品与背架仅隔一层背包布,则很容易把背包布磨破。
3、背包左右放置的物品重量应该相仿,以免重心偏向一边。雨衣、饮水及当日使用的东西应该放在最上面或最容易取得的地方。
4、有使用物品分类袋的观念:将同类物品或同时使用的物品放在同一袋中以方便取用,零散的小东西更该如此。
5、养成定点放置的习惯:不但整理背包较快,而且即使摸黑也能在背包中摸出想要的东西。
6、尝试改变装填方式,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背包外吊挂,因为这不但会影响行动安全而且也不美观。
3.6.背包上肩、下肩--招势有讲究
背包上肩与下肩是使用大背包的基本动作。较常用的上肩方式有:双脚站弓箭步,双手提住肩背带将背包提到前脚的大腿上,一支手先穿入肩背带上肩以单肩撑住背包,随后另一支手亦快速穿入另一边的肩带完成背包上肩的动作。
另一种常用的上肩方式为:将背包拖到较高的地方,人只要稍为蹲下便可将双手同时穿入肩背带,站起后即完成上肩动作。
完成上肩动作后不要着急前进,应对背包的各种调整带作适度调整,以最舒适的背负状况前进。
背包下肩则属反向动作,放下背包时应轻轻放下,重摔很容易损坏背包。
第二种上肩方式不但省力,而且可以作为不放下背包的短时休息,我们在半路休息时常会将大背包靠在路边较高的地方。以方便上下背包或不放下。 4.罗盘(指北针)
登山或徒步活动中,罗盘(指北针)是一个非常重要,且非常有用的装备。在陌生的环境中,需要按照地图,对照附近的环境,再结合罗盘的测得的方向和数据,确定前进的方向。
4.1.普通户外罗盘
4.1.1.结构
罗盘外部结构如图1所示。
![]()
4.1.2.操作要点
将罗盘水平放置,以便使刻度盘能自由转动,且磁针平整排列指向北方。金属性和磁性物体可能妨碍测量的精确度,因此,绝不可以将罗盘放在如:金属类扶手或手机电池等元件旁边。
4.1.2.1.用一幅地图徒步旅行
用地图确定北方。
除非特别标明,地图上的北方通常是在顶端,为了确定你要旅行的方向,你必须得将地图的北方指向实际的北方。
转动并调整方位表盘,使表盘上的长黄线和瞄准线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图2)。 将罗盘放在地图上,并转动地图,使得地图的经度线与罗盘上的指北针保持在一条直线上。罗盘的北方与地图上的北方吻合后,地图就被定位了,即地图上与地面的方向保持了一致(图3)。
4.1.2.2.读出旅行方位
在地图上找出你当前的位置,在你的当前位置和你的目标地之间划一条直线。把罗盘放在这条直线上,使瞄准线和这条直线吻合(图4)。从长黄线上的窥镜中读到的数字,即为你必须徒步走的方位度(图5)。在旅游中,只需确认黄线只是的方向和你实际走的方向是否一致。
4.1.2.3.判定你所在的位置
调整方位表盘,使长黄线和瞄准线在一条直线上。将地图北方与实地的方位统一,瞄准一个地图上也有显示的目标,从窥镜中读出度数。然后再将罗盘放在地图上保持水平,将瞄准线指向地图上的目标,转动罗盘,使得窥镜中显示的度数与刚才的度数相吻合。在地图上划一条直线,与长黄线所在的直线重合。
找到第二个参照物,重复这种做法,你的位置就在两条直线的交叉点处(图6)。你还可以使用第三个参照物,这样可以更精确的判断你的位置。 4.1.2.4.在一个地方走近某个目标
调整方位表盘,使得表盘上的长黄线和瞄准线在一条直线上。转动罗盘,使得窥镜中显示出你目标的方位角。在旅行中,你只需朝着长黄线所指示的方向前行,就能到达你所要去的目标位置。例如:通过森林、峡谷、山谷等。
4.1.3.注意事项
无论如何,地图是必备的随身物品。
下面我们来看看罗盘使用中的常见失误:
1、瞄准时,持罗盘的棱角或某一边缘部位;
2、附近放置含铁类的金属、电子元件、半导体及发射物;
3、逆向或颠倒了磁针的极性;
4、因持握方式不对,读出错误数据;
5、来自磁性的干扰(例如:磁暴、风暴等导致磁针反应缓慢或磁针晃动等不正常现象)。
4.2.军用六五式罗盘
4.2.1.用途
65式罗盘仪是测定方位、距离、水平、坡度(俯仰角度)、高度、行军时间速度及测绘简单地图的一种简易测量器材,为便于夜间使用,在其各相应部位上涂有夜光粉。
4.2.2.结构介绍
仪器主要由罗盘、里程计两部分构成,如(附图1)。 ![]() 罗盘部分有提环(1),度盘座(2),在度盘座上划有两种刻线,外圈为360度分划制,每刻线为1度。内圈为6000(密位)分划制,圆周共刻300刻线,每刻线线值为20(密位)。内有磁针(3),测角器(4),俯仰角度的分划单位为度,每刻线为2.5度,可测量俯仰角度±60度。
里程计部分主要由里程分划表,速度时间表(8),测轮(9),齿轮,指针等组成。里程分划有1:50000,1:100000两种比例尺刻度值。1:100000比例尺每刻线相应代表1公里,1:50000每刻线相应代表0。5公里,可与具有相应比例或成倍比例的地图配合使用。速度时间表分划:外侧表盘上有13、15、17、19、21、23、25公里/小时,内侧表盘上有10、14、16、18、20、22、24、30公里/小时(以v代表),共十五种速度。时间刻度中每一刻线相应代表五分钟(V25为10分钟)。
仪器侧面有测绘尺,两端为距离估定器。估定器两尖端长12.3毫米,照准与准星间长为123毫米,即为尖端长的10倍。
4.2.3.使用方法
4.2.3.1.测定方位
4.2.3.1.1.测定现地东南西北方向
(1)打开罗盘仪!使方位指标“△”对准“0”;
(2)转动罗盘仪,待磁针指北端对准“0”后,此时所指的方向就是北方,在方位玻璃上就可直接读出现地东、南、西、北方向。
4.2.3.1.2.标定把图万位
标定地图方位,就是利用罗盘使地图上的方位和现地方位一致。
(1)打开仪器,调整度盘座,使方位指标“△”对准“0”;
(2)以测绘尺与地图上的真子午线相切;
(3)转动地图,使磁针北端指向本地区的磁偏角之数值上,则地图上的方位和现地方位完全一致。
4.2.3.1.3.测定磁方位角
A、测定图上目标的磁方位角
(1)用指北针精确标定地图,并保持地图不动;
(2)将测绘尺与所在点和目标点的连线相切,调整度盘座,使指标“△”对准“0”刻划线;
(3)待磁针静止后,其北端所指度盘座上的刻度即为所在点至目标点的磁方位角数值。
B、测定现地目标的磁方位角
(1)打开仪器,使方位指标“△”对准“0”,并使反光镜与度盘座略成45°;
(2)用大拇指穿入提环,平持仪器,由照准经准星向被测地目标瞄准;
(3)从反光镜中注视磁针北端所对准度盘座上的分划,即为现地目标的磁方位角数值。
4.2.3.2.测量距离
4.2.3.2.1.用测绘尺直接量算图上距离
4.2.3.2.2.用里程计量读图上距离
(1〉先将红色指针归“0”;
(2)平持仪器,把里程计测轮轻放在起点上,沿所量取的路线向前滚动至终点;
(3)根据指针在比例尺上所指的刻线,即可直接读出相应的实地距离。例如在1:50000地图上由甲点量至乙点,仪器表盘上l;50000比例尺指的是14个刻线,则甲乙两点间的实地距离为7公里。者在l:100000地图上量得14个刻线,则甲乙两点间的距离为14公里。另外,与有相应比例的(如1:25000)或成倍比例(如1:20000及l500000∶)的地图也可经换算量读之。
4.2.3.2.3.用距离估定器概略测定现地目标的距离
仪器上距离估定器两尖端的间隔为照准与准星间距离的l/10,利用相似三角形关系,就可测定现地目标的距离。
(l)已知两目标(物体)与所在点距离,求此两目标(物体)之间的间隔,可用下列公式:
两目标之间的间隔=两目标与站立点间的距离×1/10 ![]() 打开仪器,用眼紧靠照准,瞄准目标,如两目标(物体)恰好为距离估定器两尖端所夹住(如附图2),又已知两目标点与所在点之间的距离为100米,则两目标点间的间隔为100x1/10=10米,其余可按此方法计算。
此外,前方两目标(物体〉间的间隔不一定恰好为距离估定器两尖端所夹住,而小子或大于其间隔时,可采用下列公式:
两目标点间的间隔=两目标与所在点间的距离x1/10 x两目标所占两尖端间隔的倍数。
例:已知两目标与站立点间的距离为100米,测得两目标间的间隔为距离估定器两尖端间隔的7/10,则两目标间的间隔为100×1/10×7/10=7米。同样,若两目标间的间隔为距离估定器两尖端间隔的1.5倍,则两目标间的间隔为100x1/10x1.5=15米。
(2)已知物体的宽度或两目标之间的间隔,求目标与所在点间的距离,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目标与站立点间的距离:已知目标的间隔×10
例:已知前方丙目标间的间隔为12米,正好为距离估定器两尖端所照准,则目标点与站立点间的距离为12×10=120米。
此外,已知目标的间隔,但在瞄准时,小于或大于距离估定器两尖端的间隔,可用下列公式:
目标与所在地点的距离=(目标的实际间隔x10)/目标占距离估定器两尖端间的间隔的倍数
注:用距离估定器测定现地目标距离的方法是简便的,但精度不高。
4.2.3.3.行军时间及速度计算
用仪器上的速度时间表,在量取里程的同时,可测定行军所需要的时间或在规定时间内的行军速度,其方法如下:
4.2.3.3.1.行军时间计算
打开仪器,使里程表指针归零(表盘红线上)。在求出到达目的地里程的同时,速度时间表便按照l:100000比例尺里程,指出按13、15、17、19、21、23、25公里/小时(外侧表,顺时针读数)及10、14、16、18、20、22、24、30公里/小时(内侧表,逆时针读数)速度行军各所需时间,若为在l50000∶比例尺地图上所量得里程,则用手指轻按测轮,使里程减半,指针所指示的速度和时间即为所求。
例如:在1:50000比例图上量得距离为40公里,若按v20 速度走完全程,求所需时间。首先将指针拨至1:50000比例尺的20公里处,在v20圈内指针所指即为所求。若规定的速度为表上没有显示之速度,则找出有倍率关系的速度,乘以倍率求得时间。如每小时行军速度为5公里,量得里程为30公里,求时间,便可读:v10为3小时,由于v10是v5的2倍即将得数乘2或拨测轮使指针指示60公里处读v10得6小时,再如v6时,可读v18,将得数乘3或拨测轮使指针指示90公里处读v18得5小时,余类推。
(注意:以上计算均未包括行军休息,调整及道路量取时的坡度和弯曲系数等,在组织行军时,应在表上加入有关数据。)
4.2.3.3.2.行军速度计算
在求出到达目的地里程的同时,根据要求到达的时限,便可依速度时间计算表选择规定时限内的适当速度(注意:若为1:50000比例尺的里程应将规定时限加倍进行选择)作为行军速度。
(注意:在求行军速度时,同时相应加入有关行军数据再进行计算。)
4.2.3.4.测定斜面的坡度(俯仰角度)
打开仪器,使反光镜与度盘座略成45度,侧持仪器,沿照准、准星向斜面边瞄准,并使瞄准线与斜面平行,让测角器自由摆动,从反光镜中注视测角器中央刻线所指示俯仰角度表上的刻度分划,即为所求的俯仰角度(坡度)。
4.2.3.5.
测量目标概略高度
已知目标(物体)与所在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先测定目标的俯仰角,再查高度表(见附表1),即可得知目标的高度,其方法如下:
1、曲地图上或用距离估定器求得所在点与欲测目标(如山顶、烟囱、塔尖等)的水平距离;
2、测持仪器,沿照准、准星的目标顶端瞄准,让测角器自由摆动至停止,看清测角器刻线所指示的俯仰角度值;
3、查看高度表(附表1)或用密位公式计算即可得知高度。
例:已知测点至被测物水平距离为100米,用仪器测得俯仰角度为30°,然后查高度表,在100米横格对准30°竖格,查得被测物高度为57.74米。
4.2.4.仪器的维护与保养
l、放置仪器不要靠近铁磁性物质,以免损耗磁性。
2、不可用测绘尺敲打物体,以免影晌测量精度。
3、反光镜勿扭弯,以免影响瞄准和看读分划,表面要保持光洁,不要用脏布、手去揩擦。
4、仪器不用时应关闭,放人盒中,注意不要碰撞。
4.2.5.附表
4.2.5.1.高度表
(不计及地球的曲面及光线的折射) ![]() 4.2.5.2.
中国各大中城市的磁偏角
我国部分地区的磁偏角,摘自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1973年编印的1970年中国地磁图申,1970年1月1日之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