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会烧菜的老公 于 2014-7-3 12:35 编辑
又见“山叫驴”
我的童年是在一个叫“北小壕子”的小村庄度过的,每到盛夏,各家各户的屋檐下,总会挂着两只或三只由秫秸做成的三角锥体形的笼子,每个笼子里装着一只或两只山叫驴。若非阴雨天,就会听到山叫驴此起彼伏的鸣叫声,间或夹杂着麻雀、燕子和知了等鸟虫的鸣叫,简直就是一场盛大的山村交响乐,这声音至今难忘。 “山叫驴”并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学名,是北方人对这种鸣虫的习惯叫法。山叫驴分为金头驴、铁头驴和草头驴三种,金头驴和铁头驴羽翼呈绛紫色,鸣叫声比草头驴鸣叫声响亮,常被称为驴王,但是却很少见,最常见的就是羽翼呈翠绿色的草头驴。山叫驴身长一般3-8厘米,比蝈蝈粗大的多,六条节状的腿只能爬行,速度缓慢。雌性山叫驴有一条像尾巴一样的输卵管,产卵时将其插入土里产卵,雌性山叫驴是不会鸣叫的。只有雄性山叫驴才会通过羽翼不停的震动摩擦它颈部硬角膜下透明的嫩膜发出鸣叫。 山叫驴是一种很有灵性的鸣虫。不像螳螂、蚂蚱、蟋蟀、扁担沟等其它昆虫那样容易捕捉,也不像其它昆虫那样多见,只有在蒿草茂密、柳树丛生的阳坡上才多见,而在阴坡基本听不见山叫驴的声音。一旦某处响起了山叫驴的声音,四周就会有共鸣的声音此起彼伏,先是短促的相互问候似的试探的声音,相互间问候的差不多了,就会有一只胆大的山叫驴开始长鸣,霎时间四周的长鸣就会同时响起,就像比赛一样,看看谁的声音响亮,谁的声音持久,而一旦有人走近,这声音就会戛然而止。记得小时候,一到夏天,我就和玩伴们到十多里外的二高地去捕捉山叫驴,先是听到山叫驴的叫声后,蹑手蹑脚的一点一点的靠近去,尽管很小心了,但还是不等你靠到跟前,那叫声就突然停住了,这时你就要悄悄蹲下来,仔细寻找山叫驴在蒿草或柳树毛子里隐身的位置,一旦发现目标,就快速的双手合捧,有时也会被咬,但农村孩子都皮的很,一点小疼根本就掩盖不了抓到山叫驴的喜悦......回到家里,把山叫驴放进事先扎好的笼子里,每天放进些喷上水的黄瓜花或倭瓜花、角瓜花,这样就能在炎热的夏天留住童年里最最喜欢的声音了。要是有那个小伙伴幸运的捕捉到了金头驴的话,那更是可以自豪一整个夏天了。 自从住进城市以来,就再也没有听见山叫驴的声音了,这倒不是因为农村去的少了,而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广泛使用除草剂、农药等,再加上荒地和林地面积在减少,童年时的田园式风光已经基本消失了,即使再回到二高地也听不见山叫驴的叫声了。 前些年看电影《末代皇帝》,其中有这样的情节 :1908 年,年仅三岁的宣统在举行登极大典,宣统在" 皇上万岁万万岁"的高呼声中茫然不知所措,直直的在人群中跑来跑去,当宣统发现了大臣陈宝琛身上的蝈蝈笼子时才露出天真的笑容,急忙把蝈蝈笼子藏在金銮宝殿的座位上面。五十九年后的1967 年,当年的宣统身穿中山服,以平民的身份又出现在太和殿,为了证明自己曾是太和殿的主人,在红卫兵面前从宝座上掏出他藏的那只布满灰尘的精致古朴的蝈蝈笼子。五十九年了,蝈蝈依然健在,而且,这只蝈蝈还爬出来,伸了个懒腰,动了动翅膀,又发出清脆的鸣叫声。这里需要说明一下,蝈蝈和山叫驴都属于昆虫纲直翅目鸣虫,小时候也经常和玩伴们捕捉的,也挂到屋檐下饲养,情景几乎一样,只是蝈蝈的鸣叫声音是不持续的,类似于蛐蛐的鸣叫。 这次我随昌图绿野户外交流群去阜新塔子沟、红石谷、海棠山穿越时,在红石谷又听见了山叫驴此起彼伏的鸣叫声,那是我童年时最最动听的声音,时间是2014年6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