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4328|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放下一切去行走——于丹谈徒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7-14 13:34: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行走是什么?它以一种最低廉的成本,最简单的方式,唤醒我们关于生命朴素的认知和朴素的信念,它让我们回到一种健康的身体状态,从而让我们确认还有健康的心理。”于丹教授在由国际市民体育联盟主办的第二届国际(中国)徒步论坛上如是说。​




     往往越是原始的东西,越能焕发出巨大的能量。徒步很简单,两条腿迈起大步每个普通人都可以做到;徒步却又不简单,正如于丹教授所说,徒步是一个人见识山川、完善人格的过程,更是拓宽生命“宽度”的方法。自古以来有建树者无不都是热爱游历山水的,他们在遍访名川、广结智者的过程中增长见识、豁达胸襟。一个人要想把自己读的万卷书通达成体系,能够支撑他的人格,他必须要行万里路、见识山川。​




     徒步是寻找信仰的过程。范长江只身赴大西北进行实地考察和采访,历时10个月,行程4000公里,发回了一系列真实展现红军长征的通讯,成为国内真实、客观报道红军长征的第一人。现在我们每天通勤于单位和住所之间,劳碌奔波,钱越赚越多,内心却越发得贫瘠,忘记了生命的本真意义,模糊了信仰。于是为数不少的人毅然从繁忙中抽身,去远足、去徒步。他们说,徒步于自然,心灵才会宁静,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让自己找回了生命的本真所在。徒步结束,回到喧嚣中,心灵却不再喧嚣。​




     徒步是达到“和谐”之境的绝佳途径。徒步是摆脱钢筋水泥、与自然对话的过程。我们只有亲近自然、拥抱自然,才能敬畏自然、理解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之境;而在徒步的旅途中,你也会发现平时生活中的勾心斗角、利益相争变得没有可笑、没有任何意义,在天高海阔间人与人的相处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一位参加了首届环喜马拉雅徒步穿越大会的队员说,夜晚仰望喜马拉雅的星空的时候,仿佛看到了古人的星空,心境也会变得纯净,对生命也会有从未有过的深刻的思考。当我们离自然越来越近时,也是我们离真理最近的时候。​




     世界从来不缺美景与风光,没有时间也只是托词。让我们响应于丹教授的号召:“放下一切地行走,每一个人模糊了他的阶层、地位、头衔、名称,每一个人以我们健康的方式走回信心!”​





    于丹谈徒步——第二届国际(中国)徒步论坛演讲稿整理完整演讲稿。​








于丹徒步心得​








        大家新年快乐!今天站在这里,我不想从那么遥远的古典说起,因为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今天进来的时候,我觉得这是我参加过最特殊的一次会议。因为很少有人在会议室里面穿着这么酷的户外休闲装,所以进来以后,看着大家带着棒球帽,穿着旅游鞋,全是户外的装扮。所以这个会议室里面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在这个地方,每一个人都是生机勃勃的。所以,我觉得今天我们站在一个仪式的起点上,就是让我们从行走中找回我们的自信吧。​




        我看到今天来了很多有意思的人,我非常期待一会儿能听到“暴走妈妈”陈玉蓉的演讲。因为在今年感动中国的评选结束之后,我们每一位评委都要写几位最后入围人员的定评语。当时评委跟我商量说,你希望写谁。我说的第一个名字就是陈玉蓉。后来我给她写的定评语,我说,当一个人的器官属于自己的时候,我们很难坚信意志的力量可以战胜病变,但是当一个母亲的器官属于她儿子的时候,信念会变成一种奇迹,它以行动去挑战科学,而母爱最终变成了一种奇迹。母爱的这种信念,让我们真正能够相信有很多的事情它都是可以改变的。它以什么样的方式改变呢?我在她的颁奖词里说了一句话,我说陈玉蓉两次生育了她的儿子!她怎么样能给这个孩子一个健康的肝脏呢?她用一种奇迹去改变自己,改变世界。因为她在行走!陈玉蓉的个案,其实是给了我们一个信念,就是当你的内心有强大意志力量的时候,你的四肢会变得无比健康。​




         今天的都市是极度喧嚣繁华的,今天的都市都是物质空前膨胀的时候,我们拥有了那么多的思想和理念,但是我们孱弱的躯体越来越不能托起我们硕大的头颅。我们经常被思想压得自己快要窒息了,因为我们感觉自己没有那种力量去支撑它,用行动去改变它。​




        今天的都市困惑在于什么呢?在于我们的生活环境,似乎越高端越远离了自然。[更多惊喜请添加徒步十年微信号:TBSN-TBSN]几乎是每一个高级办公楼、写字间里,夏天都有恒温的冷气,冬天都有舒适的暖风,人一年四季穿着一套薄的西装,在同一个办公室里上班,不觉得有什么不舒服、四季的概念越来越模糊了。​




在哪儿呢?在大把大把的维生素里吗,在一盒一盒的保健品上吗,在各式各样保养的医院和美容院吗?真正的健康在于我们还拥有朴素的生活方式。这在一个都市中,似乎是艰难的,我们总说没有时间,但我们想一想,一个人怎么样去确定他时间的价值呢?​




站在今天和这个时代高度上,我有时候很怀念简单的原始的手工时代,人们是在行走,人们在每一个节奏中欢欣烂漫,我们刚刚过去中国的大节——春节和元宵节都过去了。正月十五的晚上,我站在家里的楼上,通过落地窗几乎看到了一场京城烟火晚会的直播。各个地方都是哗哗哗起来的烟火,那些烟火璀璨绚烂,制造了无以伦比的奇观。但是那里面有很危险的因素,那里面耗费了大量的金钱,那只是一种瞬间的辉煌。​




        我想起在中国的古代,元宵节是个隆重的日子,它也被称为上元节,在这一个日子里面,有一个很简单的仪式,就是大家走着去看灯,这就是中国的灯会。每一盏灯都很小,很简单。有的是驴形的,有的是兔子形的,有的是菱形的,有的是圆形的,每盏灯的上面都有一个谜题。所以,人们成群结队地穿着盛装,走在一盏盏的灯中.在灯火的照罐下猜谜。我真的希望看到北宋的汴梁,南宋的临安。当辛弃疾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时候,那就是我们的灯节。​




        其实,李清照她”心绪了若.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那也是在上元灯节。因为灯市有一盏一盏的灯,灯上有一个一个的谜,人们慢慢地行走,那些灯不像烟花那样容易熄灭,灯能长久地给人一盏光明,它能让人在中间流连忘返,那是一段从容的光阴。在那段光阴中,我们每个人可以去享受朴素的观念。​




        其实,古典离我们今天已经很远了,我们今天真正缅怀的不是那种贫瘠的物质生活,而是一个朴素的生活信念。我们能够在今天现代化的文明中,在繁盛之间,回到朴素吗?我们可以看一看,中国的古人,哪一个的成长不在行走历练之中完成?我们今天读中国的山水诗,你会很惊讶,那时候没有缆车,没有索道,也没有今天那么好的上山的台阶,但是他们怎么完成的呢?他们怎么到达那个地方的呢?我们今天几个人到达他们真正抵达的位置,我们还有那样的感慨吗?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梦回盛唐,不是因为我们失去写诗的技巧,而是我们失去了身心的体验。在多少地方是需要行走的,一个人不用你的血肉之躯去丈量这段历程,你怎么留下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呢?所谓”体验”,我想是以生命之体,以血验之。如果不用自己的身体去留下一段记忆的话,那我们现在用电脑合成,把人跟很多的名川大山合成照片。你坐索道上去,又呼的一下坐索道下来,这件事情对我们到底有多大的价值呢?我们总在把太多的时间用在工作上,但是还有没有生命中大把的流光用来从容的行走?​




        刚在外面合影的时候,有一位大连来的阿姨把她的小旗子送给我:我看到那位阿姨的时候,我从心底非常地羡慕她。她是那么健康,那么开朗,她满头的银发,但她是从大连走到北京。我不知道我周围,我和我的学生20、30. 40岁的人,还有几个人敢说“我能从北京走到大连”。不仅仅是你没有这个时间,“没有时间”只是一个托词。也不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身体都有这个自信。所以,我说回到朴素和自然,就是看一看中国的人格成长。我们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死守中被成全。​




        很多人都是做父母的,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有幸福。幸福,什么是”幸福”呢?他考上一个高等学府就幸福了吗?中国古人的教育理念叫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两句话是相辅相承的,人光读书不行走,积累的是死知识,蕴量的不是活智慧。一个人要想把知识通达地成为一个智慧的体系,能够支撑他的人格,他必须要丢见识山川。​




        大家看看司马迁,在他25岁之前,跟读于琅琊,跟着他的父亲(当时国家的史官)司马谈,把整个国家的图书馆中的图书都看遍了。然后,他开始出发。那时在西汉啊,那个时候交通多不便利。但是,他走过多少地方,他东到江浙,登齐鲁,然后北到燕赵,南面他一直到了彩云之南——云南。当司马迁35岁陪着汉武帝到昆明的时候,被他的父亲召回到病榻之前。一个人能有生命中十多年的大好时光去壮游,你觉得浪费吗?我们今天总在说自己没时间的时候,我们说我们哪儿能十多年、二十多年,二十多岁到三十多岁去行走,那我最好干事的时间在哪儿?他回来的时候,他父亲病榻前告诉他,今汉兴海内一统,忠诚民主死义之士,这么多的人和事。我作为史官,现在病危了不能记载,你一定要记住这些。面对着那个时代的托付,面对着他父亲问他,至周公之后500年有孔子,孔子至今又是500年,有谁能少明事记春秋。司马迁垂泪说,小资何敢让言?这不是一个儿子对父亲的回答,这是一代史官面对时代的选择,历史使命的承诺。​




         一个人如果没有见识过天下风云,他能有这种胸襟吗?一个书斋里的孱弱书生有这等胆识和气度吗? 42岁时的他受了宫刑,这是一个人的大好年华,为什么他能忍辱负重她活下来?因为他要写的不是一部简单的书,而是一部通古今之变而成一家之言的史书。所以他写出了《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历史上再没有人能够超越他。站在一个博古通今的意义上,没有人能超越他。这一切来自于什么?来自于一个人生命的能量。我们每个人看起来,身高差不了多少,年岁差不了多少,活都活不满百,身高高的也不过1米9.矮的也1米5、1米6.人能差得了多少,为什么人的境界有天壤之别?我们每个人到底能在今生给自己的生命一个多大空间的承诺呢?​




         我喜欢一句谚语,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我们的“宽度”在哪里呢?我们还可以回到古人那傲岸的气度吗?他们都是这样行走的,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我们从来不发愁我们没山可登,没海可赏。我们只是发愁没有光阴,不给自己那段闲暇,但是看了以后,你以为那就叫休闲吗?每个人,你行走过程中能获得什么呢?你的身体是一种感觉和载体吗?​




        中国那些名山大川,我们都知道五岳之尊的泰山。泰山是什么地方?秦皇汉武封田赏地,中国的文人没有不登泰山的,登上泰山之后,你才觉得人格被成全了。​




        我跟大家分享下自己的一段经历,我19岁的时候读大学三年级,当时中文系的学生一定要登泰山,去志那条路感受中国的文化与经典。我们大家是从头一天的晚上开始登泰山的,从中路上去,大家举着手电,背着背包。因为要赶到泰山顶上去看日出。我们在走的路上,看见两边都是摩崖石,那些碑铭上有古代先贤的教古诗文。那个台阶非常的工整,但是非常非常地累。​




  因为泰山脚下有块碑叫登山必至,所以我们拐棍都没杵。每个人都这样寂寞地往上走.一路拾阶而上,看见两边刻在石碑上的教训,已觉得这就是儒家的剑道之路。儒家的路是方正的、艰辛的,是用你的身体丈量的。一路上这些古往今来的诗文都是砰然人心。终于,我们在晨光熹微中,登上泰山,看见茫茫人海中一轮红日蓬勃而出。那个时候才觉得青春是多么骄傲。因为那个地方,你才能感觉到文化是一种成全。这是一个群体的行为,大家一起登上去,这条路走得很儒家。​




第二天,在大家休整的时候,我一个人又从后山上了一次泰山。大家都知道泰山的路在80年代时,后山基本没路,除了能看见少许的泰山挑夫,基本上看不见人影了。满山都是一些荆棘,我在走的时候,腿上、身上都被刮出了口子。那一路上,我看到绿松翠柏蒙蒙的都是,我看到各式各样颜色的山花烂漫,开得姿势蓬勃,不计成本。那是一片狂野的绚烂的山川,在那里我想起中国道家的教育。庄子说,一个人可以“独于天地精神共往来”。天地的精神在哪里?你要在烂漫的山野中能感受到。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个世界上至极的美好,无法言语。你只能去感知,所以在后山这条路,它没有整齐的石阶,也没有摩崖石训,但它给了我道家的境界,它告诉我生命要在自然中才能得到蓬勃。当你像植物那样欢欣烂漫的时候.你也可到了那种动物的本质。从这条路,我照样到达了南天门。前山后山最后归到了一个地方,你会看到一幅对联,“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其实,在我19岁时候的这个经历,后来我的书《庄子心得》,我把它写进了我的序言,我的序言就叫我们的心可以遨游到多远?我说中国的儒道阶级从不同的路,殊途同归。我是在那次行走中悟到的,为什么我会讲完论语讲庄子?儒道,大家认为这个思想上差异很大的,我为什么想把它融合在一起呢?就是在登山的经验中给我的一次心灵的启发,我相信中国古人的方式在行走中学习,在行走中让自己去信任,信任文化,信任传承,信任自己。所以,得真正地走到泰山顶,才会懂得为什么杜甫在这里说,“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你真的能感觉到山上的云彩是从你的胸臆中游荡出的吗?你真的知道飞鸟飞入了你的眼帘吗?你真的知道人在绝顶之上,一览众山小,你可以去藐视那些曾经困扰你的小坎坷、小困惑吗?不行走是无以寥廓的。眼前的这个时节已经是春风三月,中国的古人说:“沐春风思飞扬,凌秋云思浩荡”,一个人在春风中穿越思绪,一个人秋云壁立、云朵峥嵘,会胸怀开阔,气象浩荡。这一切都是书斋里无法完成的。西晋的诗人左思说:“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其实,区区十个字,何等气概。​




我们今天正在失去的,其实就是我们跟自然,跟山林这样一种深刻的关联。失去山林,人会失去根。你看看人登山的时候,很高兴,都会“一览众山小”。但是,人登楼的时候往往都很悲伤。李白在登山的时候,可以说:“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但登楼的时候就是:”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这个楼是人造的,相对是封闭的,山是没盖儿的,山是带底儿的。山多高啊,它托举着人接近天。你呼吸的是那些透彻的空气,不用空调的换风系统。所以,你说中国古人秦观写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一上楼心中就有迷失。你想辛弃疾那样的一个壮士,登楼的时候“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所以,我们今天在楼上的时间太多了,在山上的时间太少了。​

我们正在失去的山林,其实是我们自己改换了一种生活方式。行走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在今天这个低碳环保的社会。我们真的那样三两步就依赖汽车吗?现在人的滑稽相悖论都是什么呢?行走在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的垂直距离不远,如果我愿意行走,下个地道,过个天桥,大概我走5. 6分钟就能到。但是懒得行走,下地库开车,上前面盘立交桥,再掉头。然后,再去那个地方,开了半小时,再去那边停车,再上去。给自己弄得挺累的。这种经验在今天是很多的,我们今天为什么会这么舍近求远?因为我们对车已经形成了多大的依赖。”有车一族”现在有多大的依赖性和毛病。你是不是经常跟朋友说,一个地方说我不去了,理由是什么?没地方停车。只要一个地方没地方停车,宁可我不去了。很少有人想过,我搭乘公交交通工具,甚至多走两步。那个地方,我还是可以去的。有多少人因为没地方停车,就不去了?工具是什么?工具是被我们使用的,但是我们也在被工具利用啊!今天的社会,我们不仅被金钱异化,被权利异化。同时,我们也在被汽车,这些代步工具异化。就是在于我们的依赖性正让我们失去自己行动的能力,我们貌似说自己没时间,其实开车盘桥的那些时间比我们走着要长多了。​




所以,我说徒步行走这个论坛,我希望它是一个呼吁的起点,它呼唤我们从这里出发,热爱自己的健康,关爱地球的未来。给自己带来一份健康身心的同时,我们也在低碳减排的生活方式中迹地球一份健康,植物更健康,动物更健康,地球更健康,我们也更健康,这是行走可以给我们的承诺。既然我们可以从陈玉蓉这位“暴走妈妈“身上信任奇迹,她可以把自己已经重度脂肪肝通过行走还原为健康的器官,去拯救她的儿子,我们为什么没有一个信念拯救自己和这个地球的未来?​




所以,这个论坛在一个春天开始,我们从春天出发,走出去,其实是走回来。[更多惊喜请添加徒步十年微信号:TBSN-TBSN]我们走得更远,其实是回到最简朴最健康的自己。我们今天已经在极度繁华中迷失了太远,如同纪伯伦所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我们走得太远,是因为我们妥协在这样一个社会潮流之中。但是,我们今天放下一切地行走,每一个人模糊了他的阶层、地位、头衔、名称,每一个人以我们健康的方式走回自己的自信。我想这个论坛真正的意义,是我们还能给予我们一个关于健康,幸福未来的承诺吧。每一个人行走的时候,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承诺了那个低碳环保的地球共同的未来,所以春风浩荡。因此,我觉得今天我们站在一个仪式的起点上,就是让我们从行走中找回我们的自信吧!



该贴已经同步到 徒步十年的微博

点评

支持点赞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7-14 15:15
支持好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7-14 15:08
2#
发表于 2014-7-14 13:36:22 | 只看该作者
生命必须有裂缝,阳光才能照得进来。路上有坎坷,人才变得坚强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4-7-14 13:38:35 | 只看该作者
懒得看了,应该是不错的一篇作文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4-7-14 13:38:5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7-14 13:46:45 | 只看该作者
境界很高了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7-14 13:47:2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7-14 14:10:11 | 只看该作者
小于老师很会忽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7-14 14:11:45 | 只看该作者
石山 发表于 2014-7-14 13:38
懒得看了,应该是不错的一篇作文吧。

新八股!高考适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7-14 14:27:56 | 只看该作者
{大笑啊}{大笑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7-14 14:46:5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