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新疆雷鸟探险 于 2014-8-4 01:33 编辑
美丽的夜色多么沉静
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
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
等到千里冰雪消融
等到草原上送来春风
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
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
来~~~
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
来~~~
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
一首悠扬悦耳的《草原之夜》因其语言纯朴,旋律优美柔和,深深的感染了全国人民,而被人们一代代的传唱着,并为世人称之为“东方小夜曲”。其中的“可克达拉”也成为人们最想知道的地方。
“可克达拉”位于新疆霍城县境西南,西距霍尔果斯口岸20余公里。这里自古以来就是蒙古、哈萨克族等游牧民族的徙居之地,每到春夏之际,这里碧草繁生,于是就有了“绿色的原野”(哈萨克语称“可克达拉”)这一令人心醉的美名。
![]()
1949年12月,原“三区革命民族军”乌苏一团主力,阿勒泰团和塔城团各一部,奉命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军十四师40团,于1952年2月进驻霍城县境与查布察尔县隔伊犁河相望的克土别克(哈萨克语“白色河滩”之意)垦荒生产。1953年5月更名为农三师七团,次年定名为兵团直属独立农场,1956年改隶农四师。1958年更名为可克达拉农场,次年七月统一番号为64团场。
农场初创时,人员仅6000余人,其中哈萨克、维吾尔等少数民族占87%。不久一批批支边青年和部队复员转业军人相继来到这里,与兄弟民族并肩战斗,艰苦创业,在这亘古荒原上掀起了一股开发、建设可克达拉的新浪潮。在这场火热的战斗中,著名词作家张家毅、作曲家田歌结伴来到可克达拉农场体验生活,在这里他们同这里的热血青年朝夕相处,被广大拓荒者的博大胸怀所深深感动,于是一首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草原之夜》便应运而生了。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留下我的琴声。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
等到千里雪消融,等到草原上送来春风,可克达拉改变了摸样,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
这首歌饱含着词、曲作者对新中国建设者的无限深情,它像一泓清泉,回荡在西部边陲月白风清的夜晚,、拨动着每一个咏唱者的心房,《草原之夜》不仅在国内流传,而且还享誉国际,成为全人类共同享有的精神财富。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