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263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记攻略] 卫辉文物景点介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8-15 18:00: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望京楼:
    望京楼位于卫辉(原汲县)东北隅。明万历年间(1573—1620)潞简王朱翊鏐所建。楼高25米,东西35米,南北19米,砖石结构,无梁无椽,内壁以白石镶筑,两山各辟一石券门,供人上下。第一层砌十字拱券,四面辟门,从东西两侧可直登楼顶鸟瞰全城。
楼顶原有大殿,名“崇本书楼”,供潞简王父子藏书、习画所用,已毁,独留“如意坊”一座。坊四柱三间,四阿顶,石柱上下遍刻“二龙戏珠”、“亭台楼阁”、“长老祝寿”和“莲花”等图案,技  术精湛。石坊横额刻“诚意坊”三字,柱上刻有对联。柱下立抱鼓石,上刻蹲狮和花卉图案,造型优美,刻工精细,为明代石刻艺术之精品。


    二、比干庙
   比干庙位于卫辉城西北75公里。坐北面南,主体建筑有照壁,高3米,宽1.7米,厚1米,绿色琉璃瓦顶。壁体正中镶嵌有24块琉璃方砖砌成的花卉图案,构图精巧,色彩绚丽。大门,木牌坊式建筑,灰瓦顶,檐下置斗拱,门额上书“殷太师庙”四字,二门枋上悬“谏臣极则”四字,左右刻对联,门内两旁为碑廊。三门3间,硬山灰瓦顶,门前立石狮1对。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歇山琉璃瓦和灰筒瓦顶,檐下施斗拱。两侧有配殿和厢房,皆硬山式建筑。
庙内现存唐、宋、元、明、清各代碑刻64通,其中著名的有:魏孝文帝《吊比干文》(宋代重刻);唐太宗《祭比干文》和清乾隆皇帝《御制诗》碑等。
庙后有比干墓,占地13000平方米,高约20米。冢上植翠柏数百株。该墓修于西周,庙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后代多次重修,尚存建筑多明代遗物。


     三、镇国塔
   镇国塔又名灵应塔,位于卫辉东南隅。明代卫辉府知府周思良于万历十三年(1585)修建。为六角七级楼阁式砖筑,高35米,每层檐下施砖雕额枋、斗拱等。第一层南北两面各辟一券门,供人上下。门楣上各嵌石刻1方,南门篆书“灵应塔”,北门篆书“护国保民”,题款为“卫辉知府周思良,大明万历十三年□月”。第二至七层每面各辟1窗。塔心室为穹窿顶,室门向北,其余四面佛龛28个。绿色琉璃瓦顶,塔刹早毁,人称“没顶塔”。


     四、魏孝文帝吊比干文碑
《魏孝文帝吊比干文碑》位于卫辉城北7.5公里比干墓祠。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十一月刻立。原碑早已不存,宋元佑五年(1090年)九月重刻。高2.56米,宽1.36米,篆额“皇帝吊殷比干文”7字,碑文为孝文帝元宏撰文,无书丹者姓名,传为崔浩书。楷书,28行,行字46个。碑阴刻文4列,前3列从吊官82人题名,最后1列为宋吴所撰“碑记”,林舍书丹,楷书。记中说,此魏时所立《吊比干文碑》“久已为乡民毁去,赖民间偶存其遗刻”,“幸遇圣振,再获刊勒”。并对孝文帝来比干墓吊祭的时间作了孝释。
    孝文帝吊比干庙之事,据《魏书·高祖纪》为太和十八年十一月,车驾幸邺。十四日,经比干之墓,亲为吊文,橱碑而刊之。碑文字体方整,笔画瘦硬峻直,两端方而粗,犹如硬骨。杨守敬《学术迩言》评曰:“瘦削独出,险不可近”,为“北碑之杰作也”。故为书家所珍重。《金石录》、《金石萃编》等书均有著录。


    五、陀罗尼经幢
    卫辉《陀罗尼经》幢原在汲县熙宁寺内,寺已毁,今存卫辉宾馆院内。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创建。青石雕刻,通高6米,八棱7级,其状如塔。整体由基座、幢身、幢刹3部分组成。基座上刻有舞狮。幢身最下一节刻《陀罗尼经》,楷书。幢顶八角盘上刻伎乐人、飞天和人面兽身的舞蹈形象。第四节幢身上刻楼台亭阁和仕女,再上两节雕有一佛、二弟子,最上为葫芦形刹。所有雕刻,形象生动,刀法娴熟,工艺精湛,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后晋是短命王朝,石刻艺术存世不多,故十分珍贵。


    六、朱常手书刻石
    朱常手书刻石共300余块,为崇祯九年(1636)以前所刻,原藏卫辉潞简王府,清初被嵌于卫辉府学宫墙上,现移存于卫辉博物馆内。这批刻石朱常一人手迹。朱常为第一代潞简王朱翊镠之子,既工书画,又善音律,才出众,这批刻石集中地显示了他卓越的草书水平。
    刻石内容选用唐诗。每方石刻上还刻有各种形体和书体的印记,少则2方,多则5方。有正方、长方、圆形、八角形、扇面形、菱形和葫芦形等数十种,大小各异,均不重复。其印文有“潞国之宝”、“中和之宝”和“敬一主人”等,还有一些格言之类的印文,如“乐道人之善”、“从善如流”等。
    这批石刻是经历多次动乱而幸存下来的,从刻石的编著号看,应有332方。


       七、山彪镇魏国墓地
    山彪镇魏国墓地位于卫辉西约10公里山彪镇西南地。约在3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埋葬着大量战国时期魏国墓葬,1928—1935年曾出土许多战国器物。1935年7月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前河南古迹研究会、前河南博物馆联合进行了发掘,共发掘大墓1座、小墓7座。1959年出版了《山彪镇与琉璃阁》发掘报告。
    大墓在墓区西北,小墓分布在大墓的东南两侧约100米处,墓的形制多为长方坚井,无墓道。大墓的墓底铺一层石块,上置木椁,杭周填石子,外层又填木炭,椁内放棺,棺内有尸骨及衣物,出土青铜器1447件,其中有编钟两组,列鼎、鬲、壶、鉴、盘、勺、铜、镜、车马饰、匕和兵器等。尤以用红铜丝镶嵌的水陆攻战图铜鉴最佳,驰名中外,为战国青铜器中佼佼者。器表面分3层书像图案,292人以及旗、鼓、戈、戟、剑、盾、弓、箭、车、豆、壶、舟和鱼等图像,组成卒战、舟师战、短兵交手战、长枪大戟战、仰攻战、云梯战和投石战、旗鼓相当的陈地战等书面,生动逼真,是东周战况的真实写照。还出土有陶器、玉器、石磬、石尺和海贝等。这批出土文物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战争史和青铜器镶嵌,提供了重要资料。


    八、皮定钧司令部——青龙山洞群
    一九四一年秋天,皮定钧率领七名地下工作人员,从山西到卫辉西北的太行山区,领导汲、林、淇的抗日斗争。进卫辉的第一站到达拴马的秦皇顶,构筑工事,成立临时指挥部,第二天被日伪发现,工事被日军炮火摧毁。随即转到青龙山,以青龙山南侧的柳树岭村为根据地,开展对日斗争。建立了汲县第一个地下党支部—柳树岭党支部,他们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不断壮大武装力量,仅用四十五天时间,建立了有一百多人的敌后武工队,成立了太行分区司令部,汲县人民政府。
皮定钧司令部运筹帷幄,利用青龙山的地理优势,与敌寇展开山地游击战。他率领太行分区军民肃匪反霸,打击日寇,开荒自救,解决根据地军民的生活困难。把敌后武装斗争搞的热火朝天。迅速壮大了根据地的范围。皮定钧把柳树岭的一座石屋作司令部,把距柳树岭两公里处的以青龙洞为首的龙爪洞群作为部队隐藏、集结、休整和伤病员疗养的埸所,真可谓:石洞伏神兵,青龙壮军威。他们出太行,飞跨京广、神出鬼没,谱写了一幕幕抗日杀敌的壮烈战歌。
    青龙山东西纵横,势如飞龙,青龙洞全长1800米,洞内景观奇特、钟乳、怪石、暗河、龙潭,曲径通幽,险令人赞叹,绝处柳暗花明,洞中河水清澈甘甜,炎夏不洞内清晰凉爽,实为旅游胜地。


       九、香泉寺
    香泉寺位于市区城西北20公里的太公泉镇神头村的霖落山中,因寺院有一香泉而得名。战国时原为魏安厘王的离宫。香泉寺创建于北齐天保7年(公元556),隋大业五年重建(公元608年),唐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修圣经塔,元大德年间(公元1290年)复修寺院,元延佑年间(公元1314年)再次重修。清康熙三年(1662年)建千佛碑一座。香泉寺分东西两处,中间为山沟所隔。寺院临山崖修建,规模宏大,亭台楼阁、古碑、大殿、千佛、石雕,甚为壮观。历史上这里以“佛洞烟云”、“古塔凌云”、“凉台玩月”、“涧水涛声”、“华山叠翠”、“炉山夕照”八大景而著名。


         十、姜太公故里
    姜太公故里,位于市区城西北十五公里处。公元前1210年农历八月初三,姜太公诞生于卫辉太公泉吕村。姜太公亦称吕太公,名尚,字子牙,号飞熊。是我国西周时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这个传奇色彩颇为浓厚的历史人物,单是姓名就有不少叫法,如《史记汉书诸表订补十种》记载他的名字有:太公望、吕望、周望、吕牙、吕尚、姜望、望尚、师望、姜公、姜老、吕等等。姜太公故里原是姜氏的一个大部落。一九九五年在太公泉出土的唐代墓碑,曾记载着太公泉原叫“姜塬”。据《竹书纪年》上说,姜太公死于“周康王六年”十月二十日。终年一百三十九岁。葬于卫辉太公泉。至今太公泉境内还保留着许多姜太公的历史遗迹,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姜太公墓、姜太公祠、姜太公庙、姜太公吕望表等。每到农历八月初三姜太公诞辰之日,许多海内外后裔组成吕氏宗亲会前往姜太公故里寻根祭祖旅游观光。


       十一、吕祖阁
吕祖阁(又称白云阁),位于市区西北隅,是待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吕祖阁始建于盛唐,重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阁有三层,高15米,雕梁书柱,宏伟壮观。吕祖阁占地二万二千平方米,由吕洞宾正殿、偏殿、山门戏楼组成。是较有建筑和旅游开发价值的景点。但十分可惜地是吕祖阁顶部两层于1984年被一场大火焚烧。


       十二、林坚诞生地
林坚诞生地,位于卫辉市城西北二十五公里的太行山余脉的狮豹头乡龙卧村。座落在龙卧村东危岩绝壁上的“长林石室”山洞。上有千尺鹫峰,深山峡谷下是逶迤不息的沧水。沿着山间的溪径,攀崖穿林,约距山间公路地近百米高,有两处背倚悬崖的山洞,山民叫“东庵”,股股清水沿石流下,泉水是雨水由石缝渗出的。两洞大小不一,大洞深约十米有余,约四五十平方米,小洞深约三米,约十平方米,洞处有一平地。苍郁的缘树簇拥,府视左右,山岭环抱,长林莽莽,山洞岩壁上依稀可见“长林”隐刻字样,洞内有古庙建筑残迹,有一残碑,政刻“比干子坚公出生地”,大明弘治九年岁次丙辰立石距今已有五百年之久。当地群众传说:比干被害之后,纣王并不罢休,还要满门抄斩,比干夫人陈氏有孕在身,就领着四个婢女星夜逃出朝歌,跑到龙卧东生下遗腹子,起名叫坚。后来殷纣王派兵追杀,包围了山林,捉到陈氏问道:“这孩子姓什么?”陈氏急中生智,指树林为姓说“姓林”,追兵才放了她们母子。周武王灭掉殷商朝以后,召回了比干儿子,赐“林”姓给他。以后这个命氏的地方便是比干之子林坚出生的地方。每年有众多国内外林氏后裔前往祭祖。


     十三、娘娘坟概况
    位于卫辉城西北二十八公里狮豹头乡砂掌村西,有一座明潞藩王时期的蔡妃墓,俗称娘娘坟。墓内有石室三面,正殿五间,东西陪殿共两间,二通石门,甚为宽阔。
    相传,明万历年间,潞藩王在卫辉荒淫无度,经常外出游玩。有一日,潞王到山区打猎,路过今狮豹头一村庄,见一美貌女子,虽头裹花中,一身山姑打扮,但恣色却十分动人,当时潞王魂飞魄散,不禁喝采“好一个妙龄女子,真是深山出俊鸟”。立即下旨命臣提亲。蔡娘娘不愿意,后经大臣以各种手断强行将蔡娘娘拉回潞王宫中。
    进宫后,蔡娘娘沐浴更衣,满头金银手饰,浑身绫罗绸缎。不多日蔡娘娘只觉得头皮发痒,双手挠头,落下一个金瓢。但潞王终日纵情洒色,尽情享受。蔡娘娘想法去感化他,却毫无效果。有一天,潞王求蔡娘娘同他白头偕老,于是二人摆供焚香,对天发誓:“如有违逆,愿死到黄叶落地。”时过已久谁知潞王本性难改,又迷恋洒色,更加荒淫无度。蔡娘娘见潞王无悔改之意,便瞒着潞王,带上侍从和一些金银财宝,离宫还乡。当行走到一个山村时,只觉得腹中绞痛,忙叫侍从向村中寻水,当听到前面村名叫黄叶时蔡娘娘不禁长叹一,气绝身亡。潞王得知消息后,又气又急,后悔没听娘娘良言,便下令厚葬,墓穴内埋有许多珠宝玉器等随葬物,墓地离黄叶村很近,座北朝南。后来,不知过了多久,有几个南方人,天天在娘娘坟收草垛围,日夜不停,忽然有一天当的人不见收草人,所收草垛未动就想看个究经,发现娘娘坟被南方人盗走了墓中的宝物。
    现在的娘娘坟只剩下一座空坟。娘娘坟虽经历数百年的苍桑,但娘娘坟的建筑仍能与潞王坟墓穴相比美。


    十四、徐世昌家祠概况
    徐家祠堂位于市区城内贡院街,是待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徐祠是曾任民国第五任大总统徐世昌的家祠。1918年动工,1921年10月俊工。建筑分四进院落,占地6000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影壁、山门、石坊、廊坊、大殿等。影壁巍巍高耸,四角挑起,檐下有仿木结构,砖雕额坊,斗拱中间为五棵谷穗组成的“嘉禾”图案。影壁两侧为东华门,西华门。门里为柏墙,中央雨道、直抵山门,山门为硬山卷棚灰瓦顶,中间为两扇木雕大门,两侧为耳房,进入山门,有石坊一座,石坊左侧为四方攒尖顶碑亭,内置石碑一通,碑文叙述徐世家世,为徐世昌撰文并书丹。穿过石坊,并列着三栋门楣,从此即进入第三进院落,雨道宽四米,延伸主三门,雨道两侧,各有配方三间。过三门即第四进院落,中间为歇山式正殿和卷棚拜殿,前为石栏,左右各建配房。徐祠各建筑部位,大都采用嘉禾图案雕刻,以显示徐氏家族的荣耀和自豪。


        十五、塔岗渡假村概况
塔岗渡假村位于卫辉市北20余公里,狮豹头乡塔岗水库,该渡假村主要以水库旅游为主,毗邻卫栓公路,交通便利。渡假村以北8公里处即为我国第一古军校——云蒙山旧址。前来塔岗水库观光人们络绎不绝,渡假村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特别在夏季,不愧为豫北消夏之最佳去处。开放划船,游泳,机动船观光,快艇游玩等。并建全了旅游接待设施,兴建了小型宾馆一座,集住宿,餐饮、娱乐为一体,方便了广大游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塔岗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上级主管部门十分重视对塔岗渡假村的开发。并投入了大量资金,购置了必要的设施。
渡假村一游,会使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倍感大自然的风光。

来源: 卫辉市政府公共信息网

2#
 楼主| 发表于 2014-8-15 18:00:40 | 只看该作者
{胜利}{胜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