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从地图上看,修武县半包含着焦作市区,其状如眼睛,焦作市区是眼珠,修武县如眼白。事实上,现在的焦作市区,过去基本上都是修武的地盘,“焦家作”原本是修武县内的一个作坊。 历史上,修武之名未变,县境却多有变迁。如前所述,修武之名,源自武王伐纣于此“修武”休整。秦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在此设置修武县,这个县名至今已沿用2000多年,但其管辖区域却屡有变迁。据修武民政局徐龙举先生介绍,修武县境过去很大,包含今焦作市区,及获嘉、武陟部分区域。汉代时在修武分置山阳县,北魏又分置北修武县,不久北修武和山阳合并入修武县,东魏又分置西修武县,隋代修武县治自获嘉境内迁至今址,宋元明清数代逐渐稳定下来。2006年,该县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授予“千年古县”称号,列入中国地名遗产保护之列。 古代黄河自修武南折向东北,黄河与太行山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河内”,与“河南”(今洛阳一带)、“河东”(今山西南部)并称“三河”。以黄河中下游大拐弯为坐标的“三河”地区,都曾经是早期文明中心。后来河南强势崛起,长期成为帝都,一河之隔的河内区位优势明显,更兼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自然环境优越,经济、文化一向发达,人文积淀极为丰厚。修武恰处于太行山与黄河之间,是帝都洛阳通往广大北方的要道,因此战争时期为战略要地,和平时期则成为帝都安宁的后花园。该地曾经使用的两个地名:修武、宁邑,正好体现了其两大地域特征。 翻阅修武历史,我们惊奇地发现,修武一带曾不止一次成为帝王福地,周武王、刘邦、刘秀,都是在这方福地找到了赢得天下的支点。 修武:刘邦、刘秀走大运 修武是武王伐纣重要的节点,牧野大战爆发前,周武王在此“修武”,蓄积巨大的能量,一举灭掉强大的殷商王朝。可以说,修武是周武王的福地。有意思的是,这片土地也先后是刘邦、刘秀的福地。 楚汉相争最关键、最要命的时候,刘邦在修武“捡”了一个“大钱包”——韩信、张耳统帅的大部队,并借此扭转战局。 当时,刘邦在成皋(今荥阳汜水镇)被项羽急攻,快要撑不住了,而张耳、韩信带着大军驻扎修武,似乎并不急着过河援助。于是,刘邦逃出成皋,北渡黄河,“驰宿修武”。刘邦这次行动,很有点单刀赴会的意思,他单车前来,试图控制韩信大军。 第二天一早,刘邦自称使者进入军营,趁张耳、韩信尚未起床,“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先夺兵符,然后大肆进行人事调整。 这支部队的“所有权”是不清晰的。当初韩信、张耳带数万人打败二十万赵军,进而威服燕国,部队已快速扩张到数十万人,这支大军有刘邦的“股份”,但也有赵王张耳、战神韩信的“股份”,刘邦的修武之行快刀斩乱麻,夺兵符、进行人事调整、支走张耳韩信,动作一气呵成,将这支大军变成自己的“独资”。此前,他一败再败,处境艰难,此后,楚汉在荥阳形成均势,相持不下,进退维谷的项羽被迫接受和议,划定鸿沟为“楚河汉界”。刘邦本该西归,但他接受张良建议,返身追击项羽,旋即打败楚霸王,最终赢得天下。 修武一带更是刘秀的福地。刘秀在河北起兵后,南下攻打洛阳之时,路过这一带,发现河内郡没有遭到兵火损害,“完富如初”,并且“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刘秀知道自己走了大运,找到了赢得天下的支点,他慨然曰“吾将因是而起”,决定经营此地,作为自己的根基。 刘秀任命寇恂为河内太守,将河内视为汉高祖时的关中,将寇恂比作镇守关中的萧何。 这方宝地果然没有让刘秀失望,为他的部队提供了充足的军粮、战马和各种装备,“时军食急之,恂以辇车骊驾转输,前后不绝。”富庶的河内,为刘秀中兴,为东汉帝国一统天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宁邑:秀丽山水寄深情 修武人以武王故事为荣,地名延续3000年不易,但他们也没有忘记曾经用过的另一个地名:宁邑。这个3000年前的地名,至今仍令人怀念,因为“宁”这个字,的确体现了修武地域文化的精神特质。 修武距离帝都洛阳近在咫尺,更兼地处太行山南端,山势雄奇,泉瀑飞流,秀丽山水饱含玄机和神韵,对帝都洛阳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翻越邙山,北渡黄河,到太行山南麓的青山绿水间渔猎,在山墅中饮酒清谈,成为洛阳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最喜欢的休闲方式。 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隐逸精神生长的沃壤,滋养和积淀了一种文化特质:安宁、超脱,远离功名利禄。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说这里“南峰北岭,多结禅栖之士;东岩西谷,又是刹灵之图”。 修武历史上最著名的隐逸之士,当属竹林七贤。七贤的灵魂人物嵇康平生最爱修武山水,他一生大半岁月在此度过。在修武,他的日子,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或“抱琴行吟,弋钓草野”,或“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或“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 嵇康把大自然当成可以倾诉衷肠的知己,他“仰诉高云,俯托清波”,将自己对宇宙天地充满诗意的深情,寄托于南太行的奇峰秀谷。在他的诗中,朗月微风、华林长川,无不跳荡着高迈飘逸的性灵。在修武的山水中,嵇康走出了心灵蜷缩的逼仄空间,体验到了生命获得解放的自由感。 嵇康和他作品对山水的深情,或许是最能吸引竹林七贤其他成员的气息,他与阮籍、山涛、向秀、吕安等人著名的“竹林之游”,也发生在修武。在太行山南的这片土地上,他们或徜徉山水、琴诗自娱,或潜心思考、相互辩难,营造出独特的文化氛围,使修武成为正始玄风的策源地,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风景。 在这片土地上获得内心安宁的,还有汉献帝刘协。这片曾为刘邦、刘秀带来好运的土地,又成为汉代最后一个皇帝刘协的庇护地。 汉献帝生于帝王家,却一生颠沛流离、充满屈辱。曹操死后,曹丕很快就兑现了曹操让他做周武王的“期权”。周武王是武力灭商,已掌控权力的曹丕不用那么麻烦,他导演了一出“禅让”,顺利取代汉献帝。有趣的是,两次著名的改朝换代,都与修武有关。当初武王灭商,在修武蓄积最后的能量,而曹丕禅让,将退位的汉献帝安排在了修武。 公元220年,刘协禅位,曹丕封他为山阳(由修武县分置而来)公,允许他在其封地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 对于一生悲苦的刘协来说,这是一次解脱。经历了太多世态炎凉,远离宫殿,远离权力,在修武的田园山水间,他放下了早该放下的负担,大彻大悟,超凡脱俗,过起了躬耕菜圃、济世悬壶的生活。 在修武的民间传说中,汉献帝最后的岁月是快乐的,他与皇后曹节时常前往云台山百家岩游玩,走村串巷为百姓医治病患,深受百姓爱戴,当地人敬之若父母,至今修武还流传很多故事。 相传汉献帝跟太医学过医术,常年免费为百姓针灸、拔罐,自己采的药也从不收费,只是购买的草药才收钱。修武农村过去针灸、拔罐都不收费,中草药可赊可欠,但不能还价,据说这都是汉献帝留下来的千年老规矩。 每逢端午节、中秋节,全国各地一般都是出嫁的闺女手提鸡鸭回娘家,唯独修武一带的习俗是“娘瞧闺女”。当地人说,其中缘由是汉献帝和曹皇后不能前往洛阳,都是母亲卞太后来瞧他们,民间纷纷仿效,因此形成“娘瞧闺女”的风俗。 汉献帝在修武度过了他一生中的最后14年。这14年可能是他内心最为安宁的岁月。公元234年,他因病去世,安葬于修武县七贤镇古汉村南,是为禅陵,是东汉十二帝陵中,唯一不在洛阳附近的。 汉献帝所居住的浊鹿城,位于今修武县五里源乡李固村南,原为一座东西南北各1000米的方城,现仅存两段城墙,在风雨剥蚀的城墙断面上,仍可以看到清晰的夯土层和夯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