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4-8-26 17:36:19
|
只看该作者
引子
过去,汝南人金榜题名做了大官,有在老宅门外路上立牌坊的传统。又因为历代名人辈出,汝南县城里便牌坊林立,总计有约120座。
时至今日,许多老辈人都记得,解放初在汝南县城里至少还有三十座牌坊。这些牌坊通常高三四丈,跨街耸立,分三道拱门,中间行车,两侧行人,蔚为壮观。牌坊都是石砌的,飞檐挑角,雕刻精细,人物花鸟栩栩如生,还有戏曲场景故事,在建筑技巧和书画艺术上都堪称精品。
最奇特的,是辕门东边的一座牌坊。其他牌坊都是单牌坊,它却是牌坊之上摞牌坊,人称“坊上坊”。这是什么讲究呢?
关于此,当地流传着一个十分励志的故事。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汝南有个叫傅振商的人在朝廷任兵部尚书,家里要在门前的东西大街上建牌坊。傅家在路北,路南正对一户贫苦人家,姓李,夫妻俩以磨豆腐、纺线为生,家里有个孩子叫李本固,正在私塾上学。李家仅有一间破草房临着大街,正好应在傅家规划中牌坊的位置。傅家建牌坊开始挖地基时,土和石头都堆到了李家门前,李本固闷闷不乐,但家人以忍让为重。牌坊修成之日,傅家宾客满门,皇帝也派人来祝贺,李本固再也憋不住了,跑到傅家质问傅振商:“你把牌坊修到我家门口,将来我修牌坊修哪里呀?”
傅振商一看是对门卖豆腐家的孩子,心想就你还想立牌坊,说:“你呀,将来修牌坊,就修在我的牌坊上面吧!”后来,李本固勤学苦读,果真中了状元,当了大官,皇上命他回乡省亲修坟祭祖立牌坊。傅振商无法食言,又羞又愧,便请李本固在自家牌坊上再建牌坊。李本固觉得当年不过戏言,两人同乡邻里又同朝奉君,不同意。最后傅振商以留下个典故、教育后人为由,说服李本固修建了“坊上坊”。
这显然存在虚构成分,但除此之外,“坊上坊”别无其他解释。翻查历史,汝南倒真有傅振商、李本固二人,但傅是1573年生,1607年中进士,李是1559年生,1580年中进士(并非状元),李比傅倒是大了十多岁,家也不在县城内。而且傅的形象并不负面,在他死后,崇祯皇帝评价其“道归林壑,忠著朝端”,是说傅的思想学说境界很高,对国家忠诚不亚于满朝大臣。
“坊上坊”,连同其他有幸留下来的牌坊,都在1958年被毁。真实的主人已经不重要,但牌坊的故事在汝南一代代口口相传,成为当地崇学重教风气的写照。而历史上,汝南人确实厉害,东汉和明代,竟然两度出现“汝半朝”。
东汉“汝半朝”,名冠诸郡
所谓“汝半朝”,就是身居高官要职的朝廷重臣,一半都来自汝南。
半数可能过于量化,但根据《二十四史》和《重修汝宁府志》记载,东汉中晚期,即汉章帝至汉灵帝之间的八十多年(约公元86年至168年),以及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确实出现过这种奇特的现象。
据《后汉书·百官》记载,东汉的官制是在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当时的三公分别是司徒、太尉、司空,分掌人事、兵马、水土事。除此之外,不同时期还设有太傅一职,虽是虚职,也极尊崇,位列三公;九卿则包括太常卿、光禄寺卿等,分工很细,包揽从皇帝吃穿到发行货币等国家大事。
而在汉章帝至汉灵帝之间,汝南人居三公、九卿者甚多,尤其是权力较大的三公,竟有九人之多,包括汝南望族袁安、袁敞、袁汤、袁逢一门四代,以及袁逢的弟弟袁隗,这一大家子不是司空、司徒,就是太尉、太傅;还有许敬、许训、许相一门三代司徒,以及公元165年担任太尉的陈蕃。
引人注意的是,袁逢正是袁绍的父亲,袁门“四世三公”,这样的政治资源给了袁绍莫大的施展空间,所以他能不到二十岁就出任濮阳县长,后来成为割据一方的雄主。
不过,此汝南指的是汝南郡,当时郡治还在平舆,上述牛人籍贯也多不在如今汝南县境。
但即便如此,也相当了得。分析成因,后世认为,其一,与汝南郡临近都城洛阳,易受政治、文化辐射有关;其二,东汉的选官制度是推荐制,由于没有统一尺度,多少有些容易“抱团”或者诞出“官二代”、“官三代”,特别是在东汉末年;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汝南郡有重学的传统,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就汝南人与颍川人作比,直言汝南仕优,归于教化。
最后一点,也是与当时汝南郡几位外派来的父母官的努力密不可分的。《后汉书·寇恂传》记载,汝南郡首任太守、云台二十八将位列第五的寇恂,虽是行伍出身,却向来好学,一上任就修建乡校,聘请能讲授《左氏春秋》的人教学生徒弟,他也亲自听老师讲学;寇恂的继任者欧阳歙上任后,同样兴学重教,在汝南为政九年,亲自授课,“教授数百人”。寇恂和欧阳歙,一个是北京人,一个是广东人。当然,汝南郡也有教育英才,比如南顿(项城)人蔡玄,他兴办私学,一辈子教过16000多人。
明代“汝半朝”,结局大逆转
明代第二次“汝半朝”,上榜人员则已多是今汝南县境人。由于科举已经成熟,这次挤上“汝半朝”榜单可谓靠的都是实力,基本指望不上父一代。
官职最高的是吏部尚书赵贤和李宗延,以及前面提到过的兵部尚书傅振商,都是正二品大员。李本固也得以入围,他担任过太仆少卿、光禄寺卿、大理寺卿,为正三品。此外,朝中汝南人还有太常寺卿桂有根,大理寺丞彭鲲化,户部主事吴愈,礼部给事中费必兴,御史、太常寺卿羊可立,督查御史门克新等。粗粗算来,正五品以上的就有十人,在朝廷的重要中央部门中,一半以上的主官都出自汝南。
《九州之中话汝南》的编者之一、曾任汝南县政协文史委主任的刘炳松先生说,万历年间,12次科举考试中,汝宁府中了31名进士,其中汝阳(汝南)县中了12名。其背后动因,依然是汝南重学之风。
明代汝宁府,除在乡下兴办许多学馆以外,仅在府城便建有南湖书院、天中书院等五座书院。学校多,本地录取率自然就高,人才能源源不断地往上走。
从数量上来说,汝南人不可谓不善于做官。翻查两拨“汝半朝”官员的履历,他们倒也不怕丢官,无论是在东汉还是明万历年间。
比如,袁安少年时家境贫寒而“卧雪苦读不扰民”,为官后不徇私情,与外戚斗争从不让步,忧愤而死;他的儿子袁敞,更是在与外戚邓氏的斗争中被逼自杀。而陈蕃,即便任内多次起落,仍涉险与大将军窦武共同谋划翦除宦官,最终事败而死。
李宗延、李本固、费必兴等六名汝南籍人,为阻止万历皇帝废长立幼,冒死进谏,结果被集体罢官,更是一件朝野皆知的大事。
朱翊钧因为宠爱郑贵妃,想改立幼子朱常洵为太子的想法早已有之,但李宗延等人非要集体跳出来说“废长立幼,非太祖法”,拿太祖压朱翊钧,几乎遭杀身之祸,多亏群臣相救,才得免为庶民。
这段史话,被后世认为是“汝半朝”一说的直接渊源。“汝半朝”一词就出自万历皇帝之口,大意是说李宗延等人依仗汝半朝之势,欺君傲上。
李本固等人倒是乐得清闲,纷纷回到家乡搞创作,李宗延潜心经史之学,还编著了《汝阳志》;李本固编出了汝南第一本方志《汝南志》,另有趣闻野史编入《汝南遗事》,清代被收入四库全书;傅振商也是写写画画,著出《爱鼎堂文集》、《杜诗分类》等流传于世。
十八年后,太子朱常洛即位,立刻下诏为当初为自己代言的“汝半朝”旧臣平反昭雪,众官员被重新起用。自此,明代“汝半朝”有了一个大逆转般的结尾,为汝南人津津乐道,也自然流传得更广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