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2744|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记攻略] 共国遗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9-8 00:24: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自163 三笑客的博客 作者秋桐

http://blog.163.com/hb_wjj@126/blog/static/16915971201432211715219/
2#
 楼主| 发表于 2014-9-8 00:24:58 | 只看该作者
共国遗风  

2014-04-22 11:07:15|  分类: 默认分类 |举报|字号 订阅
        我的家乡在新乡,百泉是我的家乡的邻居,她在辉县的百泉,我先前去过几回,有时和同学,有时和老师,有时和爱人还有孩子,有时单独去想一回,百泉是一个好地方。百泉所在地古时属于共国,此地原来有共城,小时候略有所闻,今天读了此文,心中顿生涟漪,一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谨转此文以慰心迹。

        在太行山的东南麓有一座古老的城市,远在我国有纪年的那一年,它叫共国,共国的国君叫共伯和。这一年周厉王昏庸无道,国人起义,将他赶往了山西的彘,于是诸侯推举共伯和代理周朝的国事,并在这一年开始纪年,就叫共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

  时间进行到现在,已有近3000年历史的古共国,其文化特征是什么?文明又是什么呢?

  1

  共国坐落在太行山的脚下,卫河的源头。从商周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一直处于偏僻的角落。但在商周、战国、魏晋、宋元、明清诸朝,却与京都若即若离。

  共伯和执政周朝14年,太子静已长大成人,共伯和让位于静,立为周宣王,并谢绝当太上皇的待遇,重新返回共国,继承其父卫僖侯的爵位。他依周王室“天子之城方九里”的规制,整修了西周时期除镐京之外全国最大的共国城垣。共伯和性情温和,为人忠厚,德行甚高,共国治理得家国殷富,政通人和。他“尊之不喜,废之不怒,逍遥得志于共山之首”,活了90多岁才去世。

  共山就是苏门山,山下有一泉水,从山底涌出,泉眼无数,号称百泉;汩汩喷涌,泛起串串气泡,如累累珍珠,扶摇而上,又名珍珠泉。百泉是卫河的主要源头,又叫卫源。周武王伐纣,曾夜宿百泉,所以周朝建立,百泉得以开掘。《诗经》唱道:“左有泉源,右有淇水。”《集传》注曰:“泉源即百泉。”

  这么秀美的地方,加上地处偏僻,就成了一些王侯避难流落之所。公元前728年,郑伯克段于鄢,段奔于共,后人称其为共叔段。公元前259年,秦国发兵攻打赵国,赵向齐王建求救,齐王不理。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赵、魏、韩、燕、楚5国,举兵几十万攻打齐国,齐王建只好投降。秦念他顺服,免去死罪,将他一家流放到共地。齐国的人民伤心地唱道:“松树呀,柏树呀,谁见过君王受饥寒呀?松树呀,柏树呀,害君王往共地的是客卿呀!”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献帝刘协封曹操为丞相,曹操献3位女儿给刘协作贵人,刘协封其中一位名叫节的为皇后。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逼刘协退位,自称天子,封刘协为山阳公,筑都城于山阳涿鹿城,即共国西部的邓城,又因其城在清水之阳,又名清阳城。曹丕念其妹为刘协夫人,对刘协仍待遇优厚,食邑一万户,地位在诸侯之上,仍以天子身份驾驭车服冠盖,以汉朝制度,祭祀天地、宗庙,死后谥号为孝献皇帝,以汉天子礼仪殡葬。

  等到魏国的第4任皇帝曹芳可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十几岁的曹芳即帝位后,大将军曹爽、司马懿辅政。司马懿为了篡权,加罪除掉曹爽等曹家诸将军,又株连尚书丁谥、邓 、何宴等人,并灭门三族。朝廷上下,一片恐怖。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升为大将军,阴谋废帝,欺瞒36位大臣联名上奏,太后无奈,只好顺从。曹芳被封为齐王,建别宫于河内重门,曹芳与太后哭别,群臣送行者数十人,无不洒泪而别。

  曹芳从洛阳到重门,必定经过涿鹿城,目睹刘协当年被贬之地,不知作何感想。曹芳的待遇远不及刘协,宫殿窄小,生活大不如前,心里痛恨司马师,又苦于没有能力,怎不精神痛苦,情绪郁闷?遂得了忧郁症,不长时间就死掉了。

  重门城在共国境内,当时是按属国规制建造,东西宽600米,南北长500米,宫殿建筑简小。等到曹芳去世,妻妾宫女离散,宫殿倒塌,城垣被暴雨洪水冲垮,夷为平地,只剩下一堆瓦砾了。

  想不到,这小小的一个共国,竟然装载了汉、魏两个朝代的全部羞辱。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魏晋风骨也在这里尽情恣意地上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4-9-8 00:25:31 | 只看该作者
共国遗风  

2014-04-22 11:07:15|  分类: 默认分类 |举报|字号 订阅
        我的家乡在新乡,百泉是我的家乡的邻居,她在辉县的百泉,我先前去过几回,有时和同学,有时和老师,有时和爱人还有孩子,有时单独去想一回,百泉是一个好地方。百泉所在地古时属于共国,此地原来有共城,小时候略有所闻,今天读了此文,心中顿生涟漪,一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谨转此文以慰心迹。

        在太行山的东南麓有一座古老的城市,远在我国有纪年的那一年,它叫共国,共国的国君叫共伯和。这一年周厉王昏庸无道,国人起义,将他赶往了山西的彘,于是诸侯推举共伯和代理周朝的国事,并在这一年开始纪年,就叫共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

  时间进行到现在,已有近3000年历史的古共国,其文化特征是什么?文明又是什么呢?

  1

  共国坐落在太行山的脚下,卫河的源头。从商周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一直处于偏僻的角落。但在商周、战国、魏晋、宋元、明清诸朝,却与京都若即若离。

  共伯和执政周朝14年,太子静已长大成人,共伯和让位于静,立为周宣王,并谢绝当太上皇的待遇,重新返回共国,继承其父卫僖侯的爵位。他依周王室“天子之城方九里”的规制,整修了西周时期除镐京之外全国最大的共国城垣。共伯和性情温和,为人忠厚,德行甚高,共国治理得家国殷富,政通人和。他“尊之不喜,废之不怒,逍遥得志于共山之首”,活了90多岁才去世。

  共山就是苏门山,山下有一泉水,从山底涌出,泉眼无数,号称百泉;汩汩喷涌,泛起串串气泡,如累累珍珠,扶摇而上,又名珍珠泉。百泉是卫河的主要源头,又叫卫源。周武王伐纣,曾夜宿百泉,所以周朝建立,百泉得以开掘。《诗经》唱道:“左有泉源,右有淇水。”《集传》注曰:“泉源即百泉。”

  这么秀美的地方,加上地处偏僻,就成了一些王侯避难流落之所。公元前728年,郑伯克段于鄢,段奔于共,后人称其为共叔段。公元前259年,秦国发兵攻打赵国,赵向齐王建求救,齐王不理。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赵、魏、韩、燕、楚5国,举兵几十万攻打齐国,齐王建只好投降。秦念他顺服,免去死罪,将他一家流放到共地。齐国的人民伤心地唱道:“松树呀,柏树呀,谁见过君王受饥寒呀?松树呀,柏树呀,害君王往共地的是客卿呀!”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献帝刘协封曹操为丞相,曹操献3位女儿给刘协作贵人,刘协封其中一位名叫节的为皇后。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逼刘协退位,自称天子,封刘协为山阳公,筑都城于山阳涿鹿城,即共国西部的邓城,又因其城在清水之阳,又名清阳城。曹丕念其妹为刘协夫人,对刘协仍待遇优厚,食邑一万户,地位在诸侯之上,仍以天子身份驾驭车服冠盖,以汉朝制度,祭祀天地、宗庙,死后谥号为孝献皇帝,以汉天子礼仪殡葬。

  等到魏国的第4任皇帝曹芳可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十几岁的曹芳即帝位后,大将军曹爽、司马懿辅政。司马懿为了篡权,加罪除掉曹爽等曹家诸将军,又株连尚书丁谥、邓 、何宴等人,并灭门三族。朝廷上下,一片恐怖。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升为大将军,阴谋废帝,欺瞒36位大臣联名上奏,太后无奈,只好顺从。曹芳被封为齐王,建别宫于河内重门,曹芳与太后哭别,群臣送行者数十人,无不洒泪而别。

  曹芳从洛阳到重门,必定经过涿鹿城,目睹刘协当年被贬之地,不知作何感想。曹芳的待遇远不及刘协,宫殿窄小,生活大不如前,心里痛恨司马师,又苦于没有能力,怎不精神痛苦,情绪郁闷?遂得了忧郁症,不长时间就死掉了。

  重门城在共国境内,当时是按属国规制建造,东西宽600米,南北长500米,宫殿建筑简小。等到曹芳去世,妻妾宫女离散,宫殿倒塌,城垣被暴雨洪水冲垮,夷为平地,只剩下一堆瓦砾了。

  想不到,这小小的一个共国,竟然装载了汉、魏两个朝代的全部羞辱。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魏晋风骨也在这里尽情恣意地上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4-9-8 00:31:52 | 只看该作者
2



竹林七贤

  名山必有名士。共国的苏门山曾经是共伯和晚年逍遥的地方,1000多年后,苏门山又出现一位名士,他叫孙登,共国人,在山上以土窟为屋,夏则编草为裳,冬则披发自覆。孙登聪颖过人,博学多才,好读易经,会弹弦琴,尤善长啸。他性情温和,不会生气。乡人常逗他,把他扔进水里,他爬上岸后,哈哈大笑,扬长而去。他走街串巷,人们送他一些食物,他也散乱扔去。上山打柴的山民常见他游走于山林之间,与他打招呼也不搭理,都知道他不是凡人。

  孙登生活的年代正值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的前夕,权力斗争十分惨烈,政治风云瞬息万变。司马懿杀害曹爽兄弟之后,又杀掉曹魏集团中的名士何宴、李胜、丁谥、邓 、毕轨、桓范等人,接着废掉齐王曹芳立曹髦,又杀曹髦立曹奂,一夜之间名士减半,恐怖之云笼罩上空,文人名士纷纷躲避,唯恐祸及自身。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竹林七贤”也来到苏门山下的山阳城,过起隐居生活。

  嵇康是曹家的女婿,官做到中散大夫,又是当时的名士。他身高体长,眉清目秀,魁伟端庄。其天质自然,如龙章凤姿,潇洒朗爽,如松下之风。他不但擅长论文咏诗,还精通音乐,弹一手好琴,懂得药性,还会打铁。眼看曹魏政权岌岌可危,便北渡黄河,来到共国西部的山阳城,寻一片青翠竹林,傍一泓泠泠泉水,与好友阮籍、山涛、向秀、王戎、刘伶、阮咸,携酒相从,醉卧竹林之中。嵇康常到太行山中采挖药材,碰到了孙登,便跟随他在山中同游3年。嵇康向他请教人生哲学问题,孙登一句话也不回答,末了,嵇康说:“我就要走了,难道你一句话也没有吗?”孙登才说:“你知道火吗?火生来有光,而不用它的光,结果在用光;人生来有才,而不用他的才,结果在用才。用光在于得薪,所以要保护它的光耀;用才在于识人,所以要全其年。你才多识寡,难免要遭祸患。”嵇康不以为然,结果被司马昭斩于洛阳。

  才多识寡的嵇康不知道保护自己,锋芒外露,司马昭派钟会去拜访他,要他出来做官,他和向秀在大树底下打铁,连眼皮都不抬一下;“七贤”之一山涛背叛竹林,出来做官,从吏部郎升任散骑常侍,让嵇康来接替他,给他下了通知书,嵇康大恼,遂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表示与山涛绝交;嵇康的好友吕安的哥哥吕巽,与吕安的妻子私通,嵇康知道后怒不可遏,又写下《与吕巽绝交书》,吕巽恶人先告状,向司马昭告发吕安不孝,司马昭便将吕安和嵇康逮捕入狱。嵇康死前当众弹奏《广陵散》,并作《忧愤诗》:“欲寡其过,谤议沸腾。性不伤物,频致怨憎。昔惭柳下,今愧孙登。内负宿心,外赧良朋。”直到这时,他才理解了孙登的话。

  嵇康是一个好汉,但算不上真正的隐者,所以他和孙登同游3年,孙登对他闭口不言,最后以玄学的口气对他讲了人生的道理,嵇康还没有理解。等到阮籍来拜访孙登,劝他出山做官时,孙登依树箕踞而坐,若无其人。籍走近以礼相见,登不予理睬,籍施礼再拜,孙登拂袖而去。阮籍知道孙登喜好老庄之学,就和他谈论“太古无为之道,及论五帝三王之义”,孙登翻翻白眼,置若罔闻,弄得阮籍扫兴下山。知道孙登善啸,也懂点口技的阮籍便在下山时放声啸起来,哪知突然苏门山上乐声大作,如凤鸾齐鸣,如暴雨骤至,袅绕于山野林间,不绝于耳,阮籍这才明白这是大师对自己浅薄幼稚的做法的回应。他呆呆地听着,陶醉在孙登的啸声里,用心地记着,回去以后,将孙登的啸谱记录下来,写成《苏门啸旨》,共15章12法,起于权舆,至于正毕。并写下了一篇《大人先生传》,记录孙登的事迹。

  这时候的阮籍已经放弃山林,归附到司马氏门下,孙登当然鄙视之,阮籍也心中有愧。他称赞孙登为大人,是与造物同体、于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的神人,而那些束身修行、足履绳墨的君子,就像寄生在裤裆里的虱子,沿着裤缝爬来爬去,还说是循规蹈矩。他为这20年来在竹林隐居,没能及时拜见孙登而遗憾,为重新走进官场而后悔,他在一首诗里表达了当时的情怀:

  天地解兮六合开,

  星辰陨兮日月颓,

  我腾而上将何怀?

  阮籍混迹官场,只好以酒为伴,凡是司马氏的酒宴,有请必到,到必痛饮,常常一醉数日。他听说步兵校尉的厨师会酿酒,藏有美酒无数,就要求到那里去任职,每天纵酒昏睡。司马昭想和他结为儿女亲家,他竟昏醉两个月,司马昭也只好作罢。试想,这时的阮籍内心是多么痛苦,他每天小心谨慎,缄口不言,以酒浇愁,与他在竹林放浪形骸、无拘无束的生活是多么不同。当嵇康被杀后不久,阮籍也郁郁寡欢,病死家中。

  “竹林七贤”中的山涛、向秀、王戎、刘伶、阮咸后来也都纷纷出来做官,只有孙登还隐居在苏门山上。他虽然没有留下什么著作,但从他和嵇康谈的人生的道理来看,他是那么有远见,他的“玄学”又是那么深刻。他是“啸艺”的鼻祖,可惜阮籍记录下的《苏门啸旨》早已失传,不然也是我国音乐宝库的一颗明珠。嵇康被害后,孙登便离开苏门山,隐居到附近的太行深山里,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晋代著名学者葛洪把孙登列为仙人,收入他著的《神仙传》里,说他骑着白鹤上天了。现在的苏门山上,还有一块巨石,上有“仙人迹”三字,传说是孙登升仙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9-8 00:42:00 | 只看该作者
3

  时间过去800年,中国经历了大唐盛世,而古共国好像被历史遗忘,默默无闻了800年。这一天,正是宋仁宗天圣年间,一位中年汉子挑着一副箩筐,后面跟着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从河北来到了苏门山下的百泉。父子俩靠打柴为生,后来置买了几亩薄田,盖了几间茅房,才算安顿下来。

  这个孩子名叫邵雍,字尧夫,号苏门先生,谥号康节,后来成了宋代著名理学家,在中国易坛上独树一帜,创立了百源学派。

  邵雍出身书香世家,他们父子就是冲着孙登来的。尽管生活很拮据,精通文字学的父亲还是给邵雍一定时间来学习。邵雍自幼聪颖,虽家境贫寒,但学习刻苦。当时共城的县令叫李之才,师承陈搏,精通易经,深知图书象数学中的奥妙。他常深入民间,访贫问苦,这天来到苏门山下的邵雍家,见邵雍家境贫困却能勤于耕读,孝顺父亲,且长得眉清目秀,有儒雅之风,待人彬彬有礼,有孔门之度,遂收之为徒,授之以《陆淳春秋》、《伏羲八卦》、《六十四卦图像》等书,叫他循序渐进,务求精通。自此,邵雍冬不炉、夏不扇、夜不安席、日不再餐者十数年,探幽索隐,妙悟神契,寻求易经的奥妙。他依据《易系辞上》“君子所居而安之,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的意思,命其居曰“安乐窝”,又按星图方位命东陪房为“天根”,西陪房为“月窟”,在堂后建楼藏书,名“皇极阁”,依山筑洞曰“长生洞”。他“夏住长生洞,冬居安乐窝”,在这里构思拟订了《皇极经世》和《击壤集》的篇目和纲要,并且已经写了大部初稿,

  庆历六年(1046)冬,邵雍因老师的去世万分悲痛,又因生活贫困身体虚弱而疾病缠身,为了治病他来到了东京汴梁,结识了不少当朝大臣。当时的开封已是一个繁华的都市,思想开放,学术活跃,让邵雍大开眼界。他觉得应出去走一走,深入了解易学各派的特点。等他病愈回到百泉后,游历了齐、鲁、宋、郑诸国古城,跋涉了黄河、淮河、汾河、汉河等流域,对自然的亲近,使他更加深刻理解了道之所在。

  为了丰富自己的学识,邵雍在百泉开办了书院,取名“太极书院”,广招弟子,进行授课。邵雍还聘请富弼、司马光做讲师,张载、程颢、程颐为学侣,与此同时,名流学士、达官贵人也经常来到百泉,与邵雍探讨问题。一时,百泉湖畔名士云集,苏门山上高朋满座。北宋哲学家、理学奠基人周敦颐,晚年染病辞官,在家开办学馆,“常游苏门,与康节先生阐先天、剖太极,作通书四十篇。”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也常到苏门拜访邵雍,“每见康节退辄叹息,以为内圣外王之学”。

  宋代的理学也称道学,是儒家哲学思想的一支。邵雍作为北宋理学创始人之一,根据《易传》关于八卦形成的解释,参杂道教思想,组成他的哲学观点。他认为宇宙的本源是“太极”,也即“道”“心”,是永恒不变的,而天地万物则皆有消长,有终始。他的“先天八卦图”,可以推测自然和人事的变化。程颢向邵雍请教生命的问题,问:“卦像可以推断出生命的长短始终吗?”邵雍回答:“可以。”程颢又问:“那么人的最长寿命是多少?”邵雍答:“120岁。”颢问:“那么马牛、猫犬、燕雀的寿命呢?”雍答:“牛马30岁,猫犬12岁,燕雀6岁。或者可以多一些。”颢又问:“你测这些寿命时,是观其行色,还是以其生辰推算?”雍答:“先知其生辰,再观其行色,才能准确。”程颐为了和邵雍交流方便,还在百泉附近的程村开办学馆。一次他问邵雍:“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当作何解?”邵雍答:“它山之石应为粗劣坚硬之石,这样才能使玉光亮。就像君子与小人相处,小人狡诈阴险,君子必须小心谨慎,才能不犯错误。”他们相互切磋,相互交流,使宋代理学逐渐成熟。

  在稍后的时间里,大文学家苏东坡来到了百泉,可惜邵雍这时已经移居洛阳,并且已经去世了,无缘相见。苏东坡登上了苏门山,作《啸台》五言律诗一首:

  高士隐苏岭,平台留至今。峰峦相掩映,松柏共阴森。自是甘潜迹,谁言竟陆沉。喜观三绝易,时鼓一弦琴。作炭人能识,投河怒不侵。当年居土窟,素志乐山林。阮籍闻长啸,嵇康愧夙心。谷岩悉响应,鸾凤比声音。信是江沱咏,诚非泽畔吟。我来重游览,清风逼尘襟。

  苏轼在诗中歌颂了孙登隐居苏门的高尚品德,赞美了百泉的优美风光,还留下“苏门山涌金亭”六个大字。这时的苏东坡刚从黄州回京任职,刚经历了一场政治上的风波,目睹孙登啸台遗址,遥想当年嵇康、阮籍的遭遇,怎不感慨万端?在他的诗中,一下把800年前的魏晋风度拉了回来。但他像嵇康一样,并没悟到做人的真谛,而是锋芒毕露,在官场上一贬再贬,最后客死在常州。

  真正使宋代理学在北方发扬光大的,是元代几位政治家、教育家。他们是姚枢、赵复、窦默、许衡等人。这时的中原已经成了杀戮的战场,天下大乱,战火频仍。姚枢他们大都经受了战争的蹂躏,后蒙古军招纳贤儒,随朝做官,又不甘官场的民族歧视,便辞掉官职,来到共国的百泉湖畔,开办起了百泉太极书院。他们在院内建立先贤祠堂,内祀孔子及宋儒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司马光、朱熹等,一时,百泉成了我国北方理学的重要渊薮。书院培养出的姚燧、白栋等人,都成了国家的重臣和有影响的人物。

  与此同时,河北名儒王磐也来到百泉,开办学馆,长达30年之久,弟子受业者甚众。其中的王恽、刘庚后来都成了元代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和苏东坡一样,在稍后的日子里,又一位著名的书画家赵孟 来到百泉,由于他是宋赵遗孙,出来做官既受蒙古人的歧视,又遭到汉人的鄙视,内心十分矛盾。他到百泉,看到孙登隐居的啸台,邵雍著书的安乐窝,姚枢等人创办的太极书院,不知作何感想。他一定很矛盾,又很羞愧,所以没有留下诗文,只是应朋友之邀,写下四通石碑。目前只有一通《重修玉虚观碑记》收藏在百泉碑廊。还有一通《盘谷序》碑,据考证,此文原写在一幅黄绫上,是济源盘谷寺的镇寺之宝,后流落民间,民国年间被共国人购得,遂摹刻于石,献赠于此。

  共国注定要和朝代的更迭有关,和祖国的苦难做伴。它是国家灭亡国君流放的栖息地,是文人名士躲避政治风云的隐居处,是思想家、教育家著书立说、传经授业的理想场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4-9-8 01:01:54 | 只看该作者
  4

  又是一个时世动乱、改朝换代的年代。正是明末清初,世人的目光又投向了古共国。

  有个叫彭之灿的明末诸生,清兵入关后,他痛恨异族入侵,惋惜明朝的灭亡,顺治元年,他携妻带子,从老家河北蠡县南移饶阳,开办书馆收徒。不久,妻子在瘟疫中死去,他又带着惟一的孩子南迁。不料,孩子又在途中病死。民族危难,家庭不幸,使他痛苦万分。他只身挑着书箱被卷奔向苏门山,仿效伯夷、叔齐,“耻食周粟”,绝食数日,说:“能和孙登为邻,足矣。”竟饿死在啸台旁。时在顺治十五年(1658)。

  彭之灿死后,孙奇逢尊他遗愿“宁肯站着死”,不用棺木,而用两只瓦瓮上下扣着,将他直立葬于苏门山东侧。并在墓旁立碑,题“饿夫之墓”四字,撰文记其事。彭之灿的民族气节,受到后人的仰慕,许多来百泉游览的名人,都要去拜谒饿夫墓。1928年,冯玉祥将军在墓前立四通大碑,上书“民族精神”四个大字。

  另外值得一书的,是为彭之灿料理后事的孙奇逢。孙奇逢也是河北人,和黄宗羲、李 并称“清初三大儒”。因晚年迁居共国的夏峰村,人称夏峰先生。孙奇逢出身士族之家,“仕宦不显居家睦,书香一脉逾百年”。家境算得上殷实。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7年),17岁的孙奇逢乡试中举,开始攻读王阳明学说,后游历京城,一面开馆授徒,一面继续学习。名声始闻于士林。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等人因揭露阉臣魏忠贤窃弄朝权的罪行,被逮捕入狱,满朝文武噤若寒蝉,只有孙奇逢与定兴鹿正、新城张果中一起,不畏强暴,冒着生命危险四处奔走,全力营救,虽未救出,但他们的义举深受世人敬佩,被称作“范阳三烈士”。

  崇祯九年(公元1631年),皇太极登上帝位,改国号为大清。在以后的岁月里,孙奇逢全家颠沛流离,在京城周围几经迁徙,最后,他追慕姚枢、许衡、邵雍的品学,决定南下共国,定居苏门。当时他已身无分文,旅居共城旅舍,靠变卖首饰为生。而妻子又在这时病死,竟没有一寸土地可以埋葬。这时,共部都水司驻卫河副使马光裕赠给他在夏峰的田产顷余,宅舍一处,不收分文,使孙奇逢有了立足之地,生活安顿下来。此后的20年,孙奇逢在这里教徒著书,硕果累累。建成孝悌家风,视为千里典范。

  孙奇逢教授过的学生,有案可查的近200人,既有孩童幼子,又有举人进士,还有官吏学者。近自畿辅、河洛,远及齐、鲁、晋、楚、吴、越、蜀。康熙五年,睢州进士汤斌,辞去岭北参政之职,专门投到孙奇逢门下,受业20年,后来成了推行奇逢思想的实践家,官至兵部尚书。登封耿介已由翰林出任大名道,又特来拜师,每晨随门生侍坐,早晚问学不辍,后官至少傅,教授太子。

  孙奇逢一生著作颇丰,不愧为著名的理学家。他的《理学宗传》26卷,为哲学史专著;《日谱》36卷,是关于继承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而发明圣学的重要著作;《读易大旨》5卷,是研究《周易》的专著;《四书近指》20卷,是一部承统陆九渊、王阳明、“二程”、朱熹、孔孟思想的著作;《书经近指》6卷,《晚年批订四书近指》17卷,是阐述《书经》精义的哲学著作;《夏峰集》16卷,收集了他的书、传、记、论、诗、序等文章,是奇逢思想之集大成。他的理学思想,以慎独为宗,以体认天理为要,以日用伦常为实际;生平讲学,主于实用;其论读书学问之道,以“旨在躬行,忌于偏见”为本旨,主张读有字书,识无字理,一扫晚明腐儒之气,被中州学者奉为儒宗,使陆九渊、王阳明的思想得以发展。

  孙奇逢一生专注学问,淡泊仕进,曾先后11次辞去征召,自号“征君”。孙奇逢为人厚道,和人没有沟壑,哪怕樵夫牧童,都以诚相待,所以天下无人嫉妒。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92岁的孙奇逢去世,大河南北学者把他奉祀在百泉书院,于百泉湖西岸为他建专祠,道光皇帝下诏,敕他为先贤,从祀孔庙。

  整个明清两代,共国形成了浓厚的办教育与学习气氛。明代中期,时任河南提学使司副使的吴伯通,在太极书院的基础上,创建百泉书院,培育豫北卫辉、怀庆、彰德三府的学生,为河南四大书院(余为汴梁、嵩阳、睢阳)之首。之后屡经修建、扩建,形成规模。这期间,明代文学家李梦阳来过,他游历了共国的奇山异水,留下许多诗篇。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来过,他30岁出任共城教谕,在此负责教育工作5年。明末李自成水淹汴梁后,移汴梁贡院于百泉书院,历经清顺治6科考试,复归汴梁,直到清乾隆帝要来游览百泉,将书院改建为乾隆的行宫,百泉书院从此废止。一个皇帝的一次旅游,毁掉了一方风行数百年的教育事业,也算清朝的一大业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4-9-8 01:03:12 | 只看该作者
 5

  清末,袁世凯和徐世昌来到百泉,曾募集白银两万余两,整修百泉诸景。袁世凯虽然仰慕邵雍、孙奇逢的才学,但作为一个政治家,历来对学者是不屑一顾的。他在一首诗里说:

  朱明赵宋频国危,犹自 下绛帷。倘使当年变所学,斯人岂止作经师。

  袁世凯在百泉并未闲着,他在暗中操纵着朝里的一切,徐世昌就是联络人。徐和袁的关系深久,非同一般,袁世凯下野,徐世昌紧随其后,共同密谋,东山再起。袁世凯在共国大肆营造庄园,徐世昌也在百泉的南面水竹村建造了一处别墅。1916年,他与袁世凯闹翻,被解去了国务卿的职务,回到水竹村隐居,号称“退耕老人”,经常到白云寺游览,写下《白云阁》、《西寨行》等诗。他在诗中写道:

  绝顶见山村,迎笑来农叟。茅屋三两家,篱碓净无垢。

  辟地似螺旋,岭断不成亩。辛勤耕寸土,获一力则九。

  徐世昌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他去世后,和夫人葬到了苏门山旁。

  1927年,冯玉祥将军进驻共国百泉,他没收了袁世凯的全部财产,成立百泉公园和造林局,在百泉开挖新泉,兴修水利,修建湖心亭,绿化共城和苏门山,发展教育。

  1929年,在百泉湖东的翠华行宫旧址创办了河南村治学院,特聘梁漱溟为教育长。之后,这里又先后建立了百泉中学、平原省农学院、百泉农专等学校。

  这期间,有位叫郭依洞的少年在百泉求学,后来辗转到了台湾,用柏杨的名字发表文章,得罪了当局,被判刑入狱。出狱后锐气不减,在美国发表演说,对中国的酱缸文化进行抨击,揭露了丑陋的中国人“窝里斗”的行为,成为闻名海峡两岸的文学家。柏杨多次返乡来到百泉,号召台湾同乡捐款修建了“怀乡亭”,并亲撰碑文,深表盼望两岸统一之情。

  柏杨像所有共国人一样,性格直爽,敢讲真话。他在美国演讲时,不知是讲的英语,还是操的直通通、硬邦邦的共国口音,在他身上体现出的魏晋风度,不知是否受到了孙登、嵇康、阮籍的影响?他在监狱里学习算命,也不知道师承邵雍,还是师承孙奇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