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围观群众 于 2014-10-1 08:31 编辑
- 长城大规模建设共有四次:秦、汉、金、明。一般人只知道三次,把金朝给忘了。金朝修的叫金界壕,就是射雕英雄传那时候修的,也在申遗中……现在大家所登临的长城,一般都是明长城。
- 现在大家参观的一般是明长城,总长8848.51公里。分为内长城和外长城,交汇点就叫“北京结”,在箭扣那一块。另一标志就是九眼楼,那是长城上等级最高的敌楼,是蓟州、宣府、昌平三镇的分界点。长城申遗时,样本选择的是金山岭到司马台一段,最早开放的是八达岭一段(遗产证书也放在这儿),而世界上长城的第一组照片是在慕田峪拍摄的(从大角楼到牛猗角边一段),修长城也需要先做个样品出来——现在叫样边长城。
- 长城是一条降水分界线,与400毫米年降水线基本吻合。长城外宜牧,长城内宜农。所以,长城在疾病防治方面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试举两例,其一,汉武帝把匈奴打败以后,匈奴送给大汉N万牲畜,其中许多是刻意挑选的染病的,于是从那时起瘟疫不断,一直持续到汉末。就象是医圣张仲景给控制住的,一个重要的控制法就是吃饺子(馅料大家去找,就不告诉你)……其二,满族进入中原的时候,北京地界正在闹瘟疫。李自成占领北京等于捡了一个便宜,但在北京呆了一段时间后军队也染上了瘟疫。否则,以他那么牛13的架式,打满族还是有把握的。多尔衮进入北京以后,也吓坏了,没敢叫其他皇族入关。冬天过去了,瘟疫消失了。这便宜占的,也太大了!最新研究发现,原来那瘟疫是跳蚤和蚊子传播的,它们不喜欢马骚味(待证实),所以满族军队没事。不带这么玩的啊……
- 谈起长城,就得谈战争以及民族英雄。现在一说民族英雄就是岳飞、文天祥……事实上,与“杀胡令”主冉闵比起来,他们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冉天王那时候,汉族真正面临着忘国灭种的危险。五胡让他干掉了四个,虽然血猩,但那贡献比卫青、霍去病还要大(他把那些胡人赶到了长城之外,冻死饿死完事)。现在历史一讲就是民族融合,那得活下来、强大了才行。而现在的太多专家、学者颇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痛的意思……
- 明朝大修长城十八次,与之巧合的是也有十八次大的移民运动。如果到长城街下的村里去看,个别村口的大槐树还在,那是为了纪念祖先——大槐树下来的。
- 明朝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这是历史书上说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一种制度:中开制。官府对盐的销售权进行公开拍卖,以盐换粮。也就是说如果你给修长城的士兵送上X斤粮食,就可以免费得到Y斤盐,然后把盐卖了换钱……晋商的发家史就是这样的。由于老早就跟满族人做生意,在清朝受到点保护也就是正常的了。
- 修长城花了多少钱,早的不知道。但明朝国库每年1/4的收入都用来修长城了,那时候士兵不领饷。想赚钱,修长城!多年前,士兵与军需官签定的修城协议也被发现了。此外,那些士兵也有小块地,闻名的怀柔板栗,就是他们最早种出来的。这才是标准的工农子弟兵啊……
- 再聊点中国武术的事儿。中国的军制有两种,一种叫募兵制,就像现在实施的;另一种叫府兵制,职业代代相传,所以《木兰词》中有“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与职业相传的是武艺,否则哪来老子英雄儿好汉一说?要知道杨家将一直传到了杨成武将军这一辈的……很是厉害!满清进入以后,众多军户不愿意为外族服务,于是从那时候起民间武风大涨。现在一说武功,最牛13的时代是康熙、乾隆年间……后来枪炮用的多了,武功好坏差别就不那么明显了。
- 长城最实用的结构,反倒是女墙,这种建筑模式在后期战场上也不太少见。曾国藩曾经拿这种建筑模式打败过捻军,慈禧太后用这种建筑模式还打败过一次八国联军。当然,慈禧太后修的那玩意儿已经不叫长城了,现在叫“庚子长墙”。
已经聊的多了,打住了
|
评分
-
3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