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有才 于 2014-10-15 23:32 编辑
感叹号,起加强语气、强调内容的作用。这是所有人对感叹号的基本认识,当然也包括我。曾几何时,爱附庸风雅、舞文弄墨的自己常喜欢用感叹号抒发内情的情感。这种习惯伴随着初中第一篇文章获奖,到高中加入文学社埋首文字,直至上大学专攻公文写作,历时8年之久,并未觉得不妥。
然而4年前尚读大学时,负责我们公文写作的老师,在个人公文作业里下的一句批语:“尽量避免使用感叹号”,改变了我对感叹号甚至是人生的认识。初见批语,我甚是不解,但是却深信不疑。为何?因为这位老师不仅拥有传奇般的个人成功史,更极具人格魅力。使我对他不仅尊崇,更加笃信。他年轻时以游子身份独闯西北某首府城市,通过不懈努力跻身教师队伍,期间,他又通过出类拔萃的写作能力崭露头角,被吸纳到当地市政府做了一名秘书。自此开始平步青云,凭借个人悟性迅速成长,退休时官至首府常务副市长。他主政期间的佳话,至今仍在坊间流传。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坐惯高位、听惯奉承的人,为人却很低调。比如每次他驾车到校门口时,总会先将车停在附近,然后亲自下车请门卫将门打开才驾车驶入校园,而不是那种耀武扬威式的鸣笛提醒。这一点,常常会让我联想起09年新疆政治敏感时期,公安厅的一位便衣警督来我校办事被门卫例行询问,结果该警督不耐烦的拿出证件和佩枪恐吓门卫,还叫嚣让校领导亲自出门迎接。一正一反的鲜明对比,更加显示出恩师高如山、深如海的高尚品格。恩师曾和我们每个学生娃娃亲密无间的谈天说地,这让我时常会想,倘如我是年轻时的恩师,能否像他一样在一个举目无亲的城市奋斗如斯?答案是否定的。我还会想,倘若我活到他的这种境界,会不会也有这种大声致稀的品质呢?答案是不确定的。恩师的人格魅力吸引着我,改变着我,当年他的一句批语,改变了我8年的写作习惯。从那一天起,无论是在公文写作上,还是在日常的短信编写、qq对话中,我都立即停止了对感叹号的使用,并开始站在不同角度去思索“避免感叹号使用”的原因。
随着大学毕业参加工作越久,利用文字工具进行沟通的经历愈多,我对公文写作的感悟也越来越深,其中有一点,便是少用感叹号。一方面,做为文字材料的编写人员,我们通常会“关门做领导”,在写材料时需要站在单位全局、最高领导的角度,因此文章的气质必须是大气的,文章的性格也必须是开朗豁达的。而一个大气、豁达的人,少用情感激烈的话语,多用态度平和的语言是显著特征。因此,需少用感叹号,写出大气的文章;另一方面,做为材料的受众,他们形形色色,各有不同,但通常人们不喜欢看到感叹号过多的文字,因为对于受众而言,感叹号多是强调命令之意,命令的色彩太浓就会引人心生厌烦。因此,高明的写作手法应是考虑大部分受众的感觉,摒弃用标点符号表达感情的基础手段,而采取平和、客观、中正的文字叙述方式,写出一份绝大多数读者能接受的材料。
这种写材料得来的感悟,也渐渐延伸到我的生活中。譬如在qq上和某人聊天,我罕见的发现他是一个喜欢用感叹号,并将感叹号用到极致的人。如何说呢?举个例子,某日他让我帮忙在电脑中找个材料,说:“轶皓!!!请帮忙!!!在电脑某处找找!!!不行你问某某某!!!!!”,一句短短的话中,最少的感叹号也是连续三个。我当时立马心生反感,我心中想:是你有求于我,不是我有求于你。同时,我不大喜欢遇事慌张、着急的人。一连串的感叹号,让我放佛看到他焦急失措的脸,仿佛看到他对人际关系本末倒置的认识,但是我依然耐着性子帮他把事办了,可同时也失去了和他继续攀谈的兴趣。随后不久,该同志被调离单位,掐指算来他在领导岗位上的时间还不到3个月,时年40多岁。当大家都在为他惋惜的时候,我心中想,他这种际遇也许和他喜欢用感叹号的性格有很大直接关系吧?
那么不爱用感叹号的人,是种什么样的人呢?谈及此,当回到教我公文写作的老师身上。这位恩师的传奇成功史这里不再讲述,单从他的人格魅力上讲,他身上没有一点感叹号式的强烈棱角,反而温软如玉,又坚如磐石。他言谈举止沉稳而不沉闷;他待人热情有礼但不阿谀奉承;他久在上位,却从不显示余威;他学识渊博,阅历丰富,但是藏山隐水,能耐心真诚的与各阶层人士沟通...仿佛《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他若不发威,你必定一辈子都不会知道他便是你苦苦寻找的世外高人。恩师的人格魅力,是我无法用语言所能简单表达的。因为他折服了每一个和他交流过的人,每一届的学生也深受他的影响。
如今的我,跟随着时光的脚步,品尝着人生的酸甜苦辣,愈加觉得做人当摒弃感叹号,做一个不用感叹号的人。沉稳、不卑不亢、有深度、有涵养...
--王轶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