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199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记攻略] 行读太行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0-17 10:34: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行读太行山





探寻太行山大峡谷之美 郑学兵 摄




岳家寨民居。 郑学兵 摄



红石坪飞瀑。郑学兵 摄



  文/樊炳红

  上党在太行山腹地,在这个小脚盆里有鱼有肉,有丰富的物产,特别以煤炭昭著世下,这里是华北地区的相对富水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物产丰饶,无洪水之虞,无大旱之忧。是一块好地方到过这里或生活在这里的人大都如此说,所有这些都不得不说得益于太行山,是它提供了氧气,挡住了风沙,调节了温度,供给了无尽的生活资用。
  然而对于一个长久地生活在太行山上的人来说,太行山对我原本没有一个时空和地理概念,形态模糊不清,似乎很“遥远”,似乎也很“抽象”,如竹篮打水,碰是碰到了,提起来却是空的。
  对太行山的体悟,是近些年的事。做了一名驴友后,我感激太行山提供了无尽徒步资源的同时,读中行,行中读,随着脚步的丈量,对太行山的认识越来越知性,甚至有点羞愧难当。
  八百里太行山更是一座包罗万千,气势恢弘、博大精深、历史厚重的山脉 。
  其实我的认识只是限于南太行,对北太行知之甚少,然而南太行是八百里太行山起始之根部,推而广之,可见一斑。

  太行山历史悠远,两百多万年以来的第四纪时期,由于山体的强烈抬升,太行山以东盆地的不断沉陷,地形上的一正一负,西边不断地削山移土,东边不断地填海成陆,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地貌。
  连绵的太行山像一堵突如其来的墙,屹立在一马平川的华北大平原西边,海拔高度大多在1200~2000米之间,呈北高南低状。这样的海拔,似乎谈不上有多么险峻,但是因为南太行山崛起于海拔只有几十米的平原边缘,山峰大多是由幽谷和刀劈斧削、壁立千仞的悬崖构成,其间曲流千折百回,因而看上去竟比西部很多四五千米的极高山更险峻,也更让人嗟叹行路之难。也才有了曹操著名的“行路难”和李白“摧轮不道羊肠苦”的名句。
  太行山强烈抬升中,基本保持了比较水平的状态,就像是一块蛋糕,层层叠置着不同年代、不同景观的地层岩石,使它在不同高度、不同段落给人不同的观感和体味。从上往下,白色石灰岩、红色嶂石岩、古老变质岩,常常会依次展现出来,形成山体断块,并经流水快速下切侵蚀,形成了诸如嶂谷、瓮谷、悬沟、长崖、阶梯状台栈等典型组合。岩石质地、色彩、纹理的变化,记录了亿万年的沧桑巨变,也挥洒勾勒出苍凉冷峻、刚健质朴的太行山峡谷画卷 ,像一个铁骨铮铮的北方硬汉,虽婉约不足,但却处处展现着阳刚之美,成为中国中东部最美的山地景观之一。
  岁月和流水的剥蚀,在太行山主脉上形成了无数条的峡谷, 长长的峡谷两侧如高墙般延绵耸立的石壁,形成了太行山极富特色的绝景之一——长崖。长崖徐徐展开,像一幅卷轴的中国画,高可数百米,长可数千米甚至更长,万里长城一样撼人心魄,岩石的内部还有颜色、岩质的差异,在崖壁上出现极富装饰效果的纹理,在岩缝间钻出的零星草木,也为这巨幅画卷点缀出生动的神韵。 崖墙或者由白色石灰岩、红色嶂石岩分别单独构成;或者由二者重叠而成,形成上白下红的结构以及凸起与凹进的台栈与岩廊,在台栈与岩廊间有许多像张家界地貌一样的塔峰,虽不及张家界那样众多,却异常硬朗,刀劈般棱角分明,规规整整。而在白色石灰岩与红色嶂石岩相叠置的岩面上,由于白色石灰岩抗风化能力稍弱,崖壁后退较快,常常形成较宽广的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上,有许多就地取材用石头垒建的世外桃源般的村落山舍,石墙石板顶,背倚崖壁,面临深谷,红墙绿树白石屋,美不胜收,成为太行山的一大奇景。
  南太行的美,美在山水形胜,也美在落差巨大的瀑布。在南太行腹地的云台山、八里沟、薄壁等地,常常可以看到几十米甚至几百米的瀑布高挂山前,气势如虹,蔚为大观。有幸夜宿抱犊村,一夜大雨,第二天,千百条瀑布次第出现,倾泻而下,万千径流遥挂山间,好一派风光仙境, 正是因为南太行有山有水,从而使得这里既具备了北方山的雄伟,又具备了南方山水的灵秀。
  对南太行来说,流水其实不仅带来了森林,带来了美景,同时还带来了旺盛的人间烟火,使南太行成为八百里太行山中开发时间最早、人烟最为稠密的地区之一。
  地理地貌学家曾昭璇先生把中国地貌简单地分为高原中国和低地中国两部分,这两部分的界线刚好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此线以西,为内蒙古高原、山西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以至更高的青藏高原;此线以东,为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站在王莽岭, 直面华北平原,北望太行深处,巍巍群山层峦叠嶂,南望怀川平原,沃野千里、田园似棋,黄河如带。 这时才能准确理解高原中国和低地中国的含义,也才能真正领略“自古太行天上脊”的风采。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所所长冯德显说:“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留给了河南。”此言的确有所指向。
  历史原因,山西和河南往往以太行山主脉的绝壁为界,太行山之中峡谷毗连,曲流清澈,从山西高原发源的河流经过太行山泻下绝壁流入华北平原,在很多地带留下山水胜景,形成了众多的峡谷、悬崖、名泉,这里森林覆盖率较高,每一条沟里边都是郁郁葱葱的景观;从而蕴藏了丰富多彩的自然山水和旅游资源,使南太行山的风光雄秀兼具,绚丽无比。在河南省境内留下了修武县云台山、辉县关山、万仙山等著名景区。
  然而也有例外,在长治地区就有了绝壁下的井底和太行山大峡谷,这不多的例子不仅使上党地区有了太行山主脉起伏逶迤的峰峦,也留下了太行山大峡谷等宝贵的嶂石岩旅游资源。
  在白色石灰岩和红色嶂石岩之间的平台上,筑落的村庄往往分属不同的省份, 河南辉县万仙山的郭亮村、山西的锡崖沟等村,就是其典型代表。由于上下都是绝壁,交通不便,南太行人愣是在绝壁上开凿出一个个“窗户”,并连接成令人叹为观止的“挂壁公路”,用生命换来了通途。曲折连向各自的省份,在河南与山西交界的南太行山区,建有郭亮路、锡崖沟、回龙、昆山、陈家园等挂壁公路。在平顺的井底村也产生了这样用生命的壮美换来的道路。
  太行山还是一条有着厚重历史的山脉,太行八陉是连接华北平原和山西高原的古代国道,也是重要的军事关隘和古人进行迁徙和贸易的活动的通道。
  除了八陉外,太行的古道还很多,在长治地区就有途经玉峡关,虹梯关等地的过道,在险要处设有关卡,巍然临下,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太行锁钥。 道路也更加难行。 此外还有乡民日常出没的小道,攀高俯低,大都手脚并用才勉强可以通行,如井底的哈楼梯、井圪洞、门岩道、晋豫过道等。在虹梯关,民兵曾用滚木石雷石打退日军的进攻,而明军却借助井圪洞古道,剑走偏锋,暗度陈仓,攻陷了陈卿起义军占领的上党。历史上与这些陉路相关联的战争史实、名人名迹、诗词文曲、神话传说等数不胜数,积淀在村落里,道路上,残垣断壁中,斑斑驳驳的自然文化遗产,也留给了我们无尽的体味和滋养。

  太行山的魅力并不在于山峰的高度,不在于向天空展现自己,向苍天争锋,向大地卖弄,而是以自己的厚重和包容,向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腹地。以强健和深厚来承载人类,资养人类,并因此焕发了生生不息的人类文明。
  在太行山精华之“地极高,与天同党”的上党地区,太行山不仅赋予了这里“高山盆景,清凉之都,太行明珠”的山水景观,中华民族大部分的史前神话都发端在这里,神农尝百草、女娲补天、羿射九日、精卫填海等,这与太行山巅的天然环境,适宜存活,人类最早在这里生存繁衍,开荒创世不无关系,这里是华夏文明的肇始地之一,历史上精英层出不穷,文化巨匠纷至沓来。文明蕴藉深厚并生生不息并延续发展开来,光耀中华。人们常说“五千年文明看山西”,而长治则是山西文明的精粹。
  历史绵延,说不尽道不完的太行山。
  面对太行山,人们似乎没资格指手画脚,宣称征服或踩在脚下的全是谵妄之言,在大而无形的太行山前,人类是渺小的,只是匆匆过客,而太行山是世世代代的一座丰碑,是祖祖辈辈的父亲山,它不张扬,不趋时,不争宠,不浮躁,就那样朴朴素素,安详地静卧着,默默地挡风遮雨,度化生人,高瀑善下,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形态,在它的庇护下,人们活得安稳和踏实,也活出了祥和与滋味。
  太行山,不敢忽略的是对您的崇敬,而最容易忽略的也恰恰是对您的崇敬。


2#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0:35:0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4-10-17 13:53:2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4-10-22 18:18:24 | 只看该作者
秋日多情,将五彩一路赠与;
秋风多意,将飒爽一路馈送。
感恩这泛黄的季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