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4-11-11 09:58:39
|
只看该作者
赵丽宏:《城市之美》
发布时间:2013-08-01
楼房建筑,是城市的主体。一个城市是不是有魅力,和她的建筑有没有自己的风格大有关系。上海曾经被世人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这和上海的独特的历史有关,上海是中国最早大规模向世界开放的城市,人类创造的各式各样的文化都涌进了这个城市。其中最显眼,最持久的,便是建筑。如果要用一个词汇来概括上海的建筑风格,我想,大概只能用"千姿百态"来形容。外滩那些欧式建筑,向世人展示的是西方人的智慧和文明,是殖民时代的纪念,尽管它们所代表的岁月是中国人的耻辱,然而谁也不能否认它们在建筑艺术上的成功。这些用石头垒起的楼房,是那个时代智慧和才华的结晶。直到今天,它们依然是上海的标志。
一幢成功的建筑物,往往汇集综合了各种艺术手段,建筑如同岁月的纪念碑,一个时代的建筑中,镌刻着那个时代的烙印,沉积着那个时代的情感,也汇集了那个时代的审美眼光和趣味。建筑又如同时代的接力棒,我们可以从城市建筑风格的演变中,探知文化眼光、社会习俗和经济水平的进展变迁。处于外滩居中位置的原汇丰银行大楼,巍然穹顶,峻拔廊柱,气象万千如希腊神庙,英国人曾经自诩:"这是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的一座最讲究的建筑。"前几年,人们在这幢大楼的墙壁和穹顶上,发现被封存了将近半个世纪的精美壁画,我去看了这些用马赛克拼成的巨幅壁画,果然气魄不凡,精美绝伦,它们将本世纪20年代世界各大都市的风貌呈现在我的面前。可以想象,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曾经以怎样一种气魄和魅力向世人展现着它的美妙建筑。当年留下的那些从外观到内部结构都十分讲究的楼房,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依然很有魅力。在这个城市里,我们还能看到不少六七十年代造的房子,那些千篇一律的"新工房",也是那个时代的纪念。这些建筑,谈不上美,设计它们的时候,目的只是为了解决城市人居住空间的窘迫。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纪念品。九十年代的上海,是上海和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建筑设计师大展身手的时代。上海这些年建造了无数高楼,据说是世界上建造新楼最多最快的城市。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上海造的高楼大多单调平庸,那时,以高为新,以高为美,只要是几十层的楼房,便有鹤立鸡群,笑傲天下的威风了。现在回过头来再看那些高楼,实在不堪入目,就像一根根面孔雷同,缺乏个性的矩形水泥柱,杂乱无章地插在城市中。它们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些标记,但决不可能成为建筑艺术的成就。九十年代以来,上海崛起的新楼开始令人刮目相看,建筑的设计越来越讲究个性。每次经过人民广场,看上海博物馆和大剧院,我都会觉得赏心悦目。上海博物馆状如古老的青铜鼎,却洋溢着现代精神,这是将古老的中国风格和现代观念相结合的美妙之作。大剧院是一座辉煌的水晶宫,也像一尊展翅欲飞的现代派雕塑。这两幢风格完全不同的建筑相对而立,可谓中西撞击,古今交融,展示着现代人的想象力。这是对历史的思考,也是对未来的向往。这样的建筑,给人一种继往开来,襟怀博大的开阔感。可以使上海人骄傲的是浦东的新建筑,在那里,可以领略20世纪末上海建筑的最高水平。陆家嘴新建的楼房,已经可以毫无愧色地和世界上最著名的高楼比肩而立。
不过,说起上海市区的高楼,我觉得遗憾多于欣喜。浦西的建筑新老交错,原来的城市的建筑风格正在消失。新楼的出现没有任何章法,只要挤出豆腐干大的一块地,就能变魔术似地建起一幢高楼来。新的建筑风格是什么?恐怕很难说出答案。新老建筑如犬牙交错,给人的总体印象,只能用一个字形容:乱。前些日子,我登上东方明珠电视塔远眺,只见数不清的高楼像无边无际的森林,起伏在云烟迷茫的天地之间。气势当然浩瀚辽阔,我记忆中的老上海,却已经消失。新老交替,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然而我还是感到若有所失,我熟悉的上海,我少年和青年时代的印象,怎么可能从我的记忆中消褪?我一直认为,高楼应该造在新的城区,造在浦东,上海的老城区不应该成为高楼的森林。这样的想法,再也没有实现的可能,远望浦西,我们已经迷失在雨后春笋般的高楼群中。
建设和保存,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也许是一对很难逾越的矛盾。欧洲的很多城市出色地解决了这对矛盾,巴黎,伦敦,维也纳,威尼斯,圣彼得堡,都完整地保存了旧城的原貌,却并不妨碍新城的发展。在圣彼得堡访问时,我发现城里竟然完整无缺地保持着沙俄时代的旧貌,陀斯妥耶夫斯基和涅克拉索夫斯基如果转世回来,仍然能找到他们当年的住处。使我惊讶的是,圣彼得堡城里竟然没有一幢新的建筑,当年的街道、桥梁、皇宫、墓地,全都完整如初,没有一点毁损。为什么能这样,答案其实非常简单。一位俄罗斯作家告诉我,当年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列宁和斯大林曾亲自参与制定保护古城的法规,不准动圣彼得堡旧城内的一切建筑,要造新楼,请去城外。这样的法规,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以为,这是一种对历史,对民族文化和艺术负责的态度。
我没有去过罗马,但我读过一些关于罗马的书。在历史上,罗马曾经好几次重建。11世纪时,雄心勃勃重建罗马的贵族企图将旧的罗马城全部毁坏,推倒重来。为了取得建筑材料,他们竟然打碎无数精美的大理石雕塑,将它们烧成石灰。然而古老的罗马终于没能被毁灭,宏伟的竞技场、教堂和公共浴场被保存了下来,它们虽然失去了实用功能,成为残缺的废墟,但这些废墟仍是罗马最有魅力的一部分,因为,它们代表着历史。这些废墟,犹如一尊尊巨大的雕塑,使参观者产生无穷的遐想。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位来自古城苏州的作家告诉我,苏州最近也在拆旧城,造新楼。市中心那条著名的观前街,已经全部被拆除。若干年后,人们会看到一条高楼林立的新观前街。不错,白纸上可以画新画,可是,到苏州去的人不是为了去看新画,而是想去感受古城。古城消失,苏州的魅力何在?当然,上海不是圣彼得堡,不是罗马,也不是苏州,要保留上海的全部旧建筑,那根本不可能,也不合理,那些代表着贫穷和落后的棚户区,必须改造。上海现在的这种新旧交错,是一种无奈。不过我想,作为一个生活在当代的上海人,我们有理由要求这个城市变得更美,要求她在由旧变新时,能保留历史的脚印,不要只顾着炫耀富贵和豪华,却将文化和艺术的历史遗迹抹擦得干干净净。我把建筑比作雕塑,大概不算牵强。城市是一件由彩色几何体构成的巨型艺术品,无数人共同创造了它,建筑师、工人、园艺师、艺术家……无数人的智慧和血汗凝结在这件巨大的雕塑中。我们可以精心雕琢它,却没有权利毁灭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