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165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记攻略] 赵丽宏:《城市之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1-11 09:57: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秋天的一个傍晚,我在街上散步,沿着复兴中路由东往西。无意中抬头远望,视野中出现的美妙景象使我吃了一惊。一轮已经失去耀眼光芒的落日,像一个巨大的火球,喷射着暗红色的光焰,静静地悬挂在天地之间。天空是蓝灰色的,有几缕金色的云霞漂浮在落日周围。使我吃惊的美妙,是落日下的城市轮廓。在城市里,永远也看不见地平线,我们甚至无法看清大地的轮廓,只有压头压脑的楼房,将天空切割成不规则的几何形状。而此刻,城市的轮廓清晰地出现在我的眼帘里,这是一条高低起伏的柔美的曲线。路两侧梧桐树高大的树冠,被晚霞镀上了金红色的边框,这边框曲折多姿,如一条金红色光带在风中浮动,又如夕照下涌动的海潮。它们是这条曲线的主体。而远处的几幢高楼,如波涛中耸起的舰船桅杆,打破了曲线的柔和。不过,在温暖的霞辉中,这些高楼的轮廓并没有使人感到突兀生硬。它们也使我想起了远山,巍峨而神秘,飘忽而朦胧的远山。我曾经到过很多依山而建的城市,起伏绵延的远山,为城市提供了奇妙的轮廓线,我喜欢在城市里看远山,看它们在晨雾或者晚霞中绰约变幻的姿态,它们使我心驰神飞,遐想翩跹。上海周围无山,实在是一种遗憾。而此刻,在梧桐林荫的衬托下,城市的楼房却成了远山。它们使我想起唐代诗人杨凝《秋原野望》中的诗句:"夕阳天外云归尽,乱见青山无数峰。"

  我站在路边,看硕大的落日沉着地投向城市的怀抱。在它的红色光芒笼罩之下,城市的轮廓渐渐模糊,而远处的高楼,成了紫色的剪影,贴在深蓝色的天幕上。只有头顶的梧桐树叶,在秋风中发出自然的声响。当然,还有汽车的呼啸,谁也无法驱逐这烦人的市声……

  我喜欢这个生我养我的城市,我曾经用我的文字追溯过她的曲折历史,描绘过她变幻莫测的四时景色。在描绘她的同时,我也常常在思考:一个有魅力的城市,也就是说,一个能以"美丽"这样的字眼来形容的城市,必须具备一些什么条件?这些条件,上海是不是都具备?

  我想,一个有魅力的城市,最好是依山傍水。依山,自然是靠山而建,我到过很多有山的城市,譬如重庆、桂林、杭州,城在山里,山在城里,街道盘旋起伏,房屋层层相叠,入夜之后,城市的灯火和天上的星月交融为一体。城中无山,那么城外有山也很美妙,如果能在自己的窗户里看到云雾飘绕的远山,那是很有诗意的景象。这一点,建在平原上的上海无法做到。傍水,当然是指江海湖泊与城市为伴。水,生命的发源地,也是城市的发源地。没有水的地方,不可能有城市。城市如果建在海边,那是得天独厚,大连、青岛、烟台和威海这样的城市,沐浴在海风中,视野开阔,景色清朗。如果不是临海,那么有湖泊也不错,杭州的西湖,无锡的太湖,杨州的瘦西湖,武汉的东湖,济南的大明湖,为这些城市增添了无法言喻的迷人景象。人们能在湖波中看到城市的倒影,看到城市的灯光在水波中闪动。上海没有湖,这也是遗憾。没有海洋和湖泊,有江河流经城市,同样令人神往。有兴趣的话,不妨看一下地图,世界上所有的名城,几乎都与河流连系在一起。巴黎有塞纳河,伦顿有泰晤士河,圣彼得堡有涅瓦河,基辅有第涅伯尔河,纽约有哈得逊河,曼谷有湄南河……这些流经城市的河流,不管是波涛汹涌还是微波荡漾,不管是辽阔浩瀚还是蜿蜒曲折,都妙不可言。我曾经站在基辅的城市花园里,从峻峭的河岸上俯视急流滚滚的第涅伯尔河,曾沿着宽阔的涅瓦河,寻找普希金和托尔斯泰的足迹,也曾在温缓的湄南河里泛舟,看成群结队的鱼在船尾寻食……在异国他乡,看到有河流经过的城市,我会情不自禁想起上海,上海是一个与水休戚与共的城市。如果没有长江,没有黄浦江和苏州河,上海大概不会成为一个城市,更不会成为一个东方大港,不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河流使我想起遥远的历史,想起祖先走过的漫长的道路。与江河为伴,是上海人的幸运。流水不断,冲开了闭塞和狭窄,把昨天和今天连成一体,江河通向大海,也通向未来。江河哺养了城市,哺养了城市人,然而人们以前并不珍惜对自己恩深似海的江河。黄浦江和苏州河曾经是上海人排泄污水废垢的垃圾箱,苏州河以它的黑浊腥臭抗议了大半个世纪,也把上海人讽刺了大半个世纪。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苏州河并没有为上海带来美,而是破坏着上海的形象。我的童年时代是在苏州河畔度过的,很多年前,我见识过它的清澈,在它的波浪中游过泳,也看到有人从河里钓上活蹦乱跳的鱼来。那时,我喜欢站在苏州河桥上看日落,看缤纷的晚霞飘落在河面上,一艘木船滑过,把水里的霞光搅得一片斑斓,犹如一匹飘动的织锦彩缎。若在从前,我如果把对苏州河的这些描绘写出来,肯定会有很多人嗤笑我是白日做梦。八十年代初,我在一首诗中写苏州河时,曾经这样发出无奈的感慨:"如果不能使你清澈,我宁肯为你装上盖子,让你成为一条地下之河。"写这样的诗句时,我自己也疑惑,如果大地上真的消失了苏州河,上海会变成什么样子?最近这两年,经常听到治理苏州河的谈论,上海人希望苏州河变清的梦想,似乎已经在一步一步变成现实。苏州河畔,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童年时代经常活动的苏州河沿岸,被改造成了绿化带。设计上海博物馆的邢同和先生,也是苏州河畔的这条新绿化带设计者,有一次我和他闲谈,他告诉我,这只是他设想中的苏州河畔环境改造的一个开始,将来,苏州河畔大有文章可做。但愿,邢同和能有机会为一条清澈的苏州河设计河滨花园。我在上海生活了将近半个世纪,对这座城市怀有很深的感情。我曾经以为,这个城市出现的任何细微的变化,都无法逃脱我的视线。然而我终于发现自己错了,最近,当我驻足在任何一条马路上四处张望,映入我眼帘的几乎都是陌生的景象。有些街道和老房子已经不知去向,而那些新建的高楼,一幢幢刺破青天,在越来越狭窄的空间竞争着它们的伟岸和高峻。高楼大厦改变了上海的城市轮廓线,说这样的轮廓线柔和,其实并不恰当,更多时候,这轮廓线使我想起云南的石林,怪石林立,峥嵘斗奇。在落日的余辉中感受到的那种柔和,也许是一种例外,是一种错觉

2#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1 09:58:39 | 只看该作者

赵丽宏:《城市之美》
发布时间:2013-08-01
  楼房建筑,是城市的主体。一个城市是不是有魅力,和她的建筑有没有自己的风格大有关系。上海曾经被世人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这和上海的独特的历史有关,上海是中国最早大规模向世界开放的城市,人类创造的各式各样的文化都涌进了这个城市。其中最显眼,最持久的,便是建筑。如果要用一个词汇来概括上海的建筑风格,我想,大概只能用"千姿百态"来形容。外滩那些欧式建筑,向世人展示的是西方人的智慧和文明,是殖民时代的纪念,尽管它们所代表的岁月是中国人的耻辱,然而谁也不能否认它们在建筑艺术上的成功。这些用石头垒起的楼房,是那个时代智慧和才华的结晶。直到今天,它们依然是上海的标志。

  一幢成功的建筑物,往往汇集综合了各种艺术手段,建筑如同岁月的纪念碑,一个时代的建筑中,镌刻着那个时代的烙印,沉积着那个时代的情感,也汇集了那个时代的审美眼光和趣味。建筑又如同时代的接力棒,我们可以从城市建筑风格的演变中,探知文化眼光、社会习俗和经济水平的进展变迁。处于外滩居中位置的原汇丰银行大楼,巍然穹顶,峻拔廊柱,气象万千如希腊神庙,英国人曾经自诩:"这是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的一座最讲究的建筑。"前几年,人们在这幢大楼的墙壁和穹顶上,发现被封存了将近半个世纪的精美壁画,我去看了这些用马赛克拼成的巨幅壁画,果然气魄不凡,精美绝伦,它们将本世纪20年代世界各大都市的风貌呈现在我的面前。可以想象,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曾经以怎样一种气魄和魅力向世人展现着它的美妙建筑。当年留下的那些从外观到内部结构都十分讲究的楼房,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依然很有魅力。在这个城市里,我们还能看到不少六七十年代造的房子,那些千篇一律的"新工房",也是那个时代的纪念。这些建筑,谈不上美,设计它们的时候,目的只是为了解决城市人居住空间的窘迫。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纪念品。九十年代的上海,是上海和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建筑设计师大展身手的时代。上海这些年建造了无数高楼,据说是世界上建造新楼最多最快的城市。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上海造的高楼大多单调平庸,那时,以高为新,以高为美,只要是几十层的楼房,便有鹤立鸡群,笑傲天下的威风了。现在回过头来再看那些高楼,实在不堪入目,就像一根根面孔雷同,缺乏个性的矩形水泥柱,杂乱无章地插在城市中。它们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些标记,但决不可能成为建筑艺术的成就。九十年代以来,上海崛起的新楼开始令人刮目相看,建筑的设计越来越讲究个性。每次经过人民广场,看上海博物馆和大剧院,我都会觉得赏心悦目。上海博物馆状如古老的青铜鼎,却洋溢着现代精神,这是将古老的中国风格和现代观念相结合的美妙之作。大剧院是一座辉煌的水晶宫,也像一尊展翅欲飞的现代派雕塑。这两幢风格完全不同的建筑相对而立,可谓中西撞击,古今交融,展示着现代人的想象力。这是对历史的思考,也是对未来的向往。这样的建筑,给人一种继往开来,襟怀博大的开阔感。可以使上海人骄傲的是浦东的新建筑,在那里,可以领略20世纪末上海建筑的最高水平。陆家嘴新建的楼房,已经可以毫无愧色地和世界上最著名的高楼比肩而立。

  不过,说起上海市区的高楼,我觉得遗憾多于欣喜。浦西的建筑新老交错,原来的城市的建筑风格正在消失。新楼的出现没有任何章法,只要挤出豆腐干大的一块地,就能变魔术似地建起一幢高楼来。新的建筑风格是什么?恐怕很难说出答案。新老建筑如犬牙交错,给人的总体印象,只能用一个字形容:乱。前些日子,我登上东方明珠电视塔远眺,只见数不清的高楼像无边无际的森林,起伏在云烟迷茫的天地之间。气势当然浩瀚辽阔,我记忆中的老上海,却已经消失。新老交替,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然而我还是感到若有所失,我熟悉的上海,我少年和青年时代的印象,怎么可能从我的记忆中消褪?我一直认为,高楼应该造在新的城区,造在浦东,上海的老城区不应该成为高楼的森林。这样的想法,再也没有实现的可能,远望浦西,我们已经迷失在雨后春笋般的高楼群中。

  建设和保存,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也许是一对很难逾越的矛盾。欧洲的很多城市出色地解决了这对矛盾,巴黎,伦敦,维也纳,威尼斯,圣彼得堡,都完整地保存了旧城的原貌,却并不妨碍新城的发展。在圣彼得堡访问时,我发现城里竟然完整无缺地保持着沙俄时代的旧貌,陀斯妥耶夫斯基和涅克拉索夫斯基如果转世回来,仍然能找到他们当年的住处。使我惊讶的是,圣彼得堡城里竟然没有一幢新的建筑,当年的街道、桥梁、皇宫、墓地,全都完整如初,没有一点毁损。为什么能这样,答案其实非常简单。一位俄罗斯作家告诉我,当年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列宁和斯大林曾亲自参与制定保护古城的法规,不准动圣彼得堡旧城内的一切建筑,要造新楼,请去城外。这样的法规,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以为,这是一种对历史,对民族文化和艺术负责的态度。

  我没有去过罗马,但我读过一些关于罗马的书。在历史上,罗马曾经好几次重建。11世纪时,雄心勃勃重建罗马的贵族企图将旧的罗马城全部毁坏,推倒重来。为了取得建筑材料,他们竟然打碎无数精美的大理石雕塑,将它们烧成石灰。然而古老的罗马终于没能被毁灭,宏伟的竞技场、教堂和公共浴场被保存了下来,它们虽然失去了实用功能,成为残缺的废墟,但这些废墟仍是罗马最有魅力的一部分,因为,它们代表着历史。这些废墟,犹如一尊尊巨大的雕塑,使参观者产生无穷的遐想。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位来自古城苏州的作家告诉我,苏州最近也在拆旧城,造新楼。市中心那条著名的观前街,已经全部被拆除。若干年后,人们会看到一条高楼林立的新观前街。不错,白纸上可以画新画,可是,到苏州去的人不是为了去看新画,而是想去感受古城。古城消失,苏州的魅力何在?当然,上海不是圣彼得堡,不是罗马,也不是苏州,要保留上海的全部旧建筑,那根本不可能,也不合理,那些代表着贫穷和落后的棚户区,必须改造。上海现在的这种新旧交错,是一种无奈。不过我想,作为一个生活在当代的上海人,我们有理由要求这个城市变得更美,要求她在由旧变新时,能保留历史的脚印,不要只顾着炫耀富贵和豪华,却将文化和艺术的历史遗迹抹擦得干干净净。我把建筑比作雕塑,大概不算牵强。城市是一件由彩色几何体构成的巨型艺术品,无数人共同创造了它,建筑师、工人、园艺师、艺术家……无数人的智慧和血汗凝结在这件巨大的雕塑中。我们可以精心雕琢它,却没有权利毁灭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1 10:00:02 | 只看该作者
说到雕塑,又勾起不少童年时代的记忆。这座城市中的很多雕塑曾经留给我极为深刻的印象。小时候,我常常经过四川路,四川路桥头的邮电局,是一幢有着绿色穹顶的欧洲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大楼,绿色穹顶柱子下面,有一组雕塑。我常常站在苏州河边上仰望那一组雕塑,因为离得太远,我无法看清雕塑的全貌,但是那位坐在地上俯视着苏州河的女神像,给人安祥的印象。沿着四川路往南走,走过南京路、汉口路、广东路,沿途的一些大楼的门面上,也有不少雕塑,记得有一组充当廊柱的力士石雕,他们身上发达的肌肉和脸上痛苦的表情,使我难以忘怀。这些雕塑,和周围的建筑和谐成一个整体,当然,这也是当年英国租界的艺术标记。在上海,那时还有两座文学家的雕像,一座是虹口公园的鲁迅坐像,另一座是西区街心小花园里的普希金铜像,那都是我喜欢去的地方。"文革"期间,这些雕塑不是被推倒,就是被砸碎,城市里除了领袖像,很难找再到其他雕塑。鲁迅像自然是例外。在偏僻的西郊公园,人们能看到两座雕塑,一座是力挽惊马的欧阳海,另一座是草原英雄小姐妹,虽然也是革命题材,但却是那个时代难得的具有美感的城市雕塑,尤其是孩子和羊的群雕,表现了人和动物之间的温情和默契,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有一种亲切感。雕塑,是城市建筑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的标记。一座历史悠久曲折,文化传统深厚的城市,应该有自己的雕塑,它们既是对过去岁月的纪念,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参与,对未来世界的向往。上海不是一个多雕塑的城市,屈指算来,数不出多少能成为城市标记的雕塑。最近这些年,上海的城市雕塑多了起来,雕塑家们终于有机会为城市的美化展现才华。上海的新雕塑的题材很广泛,譬如复兴公园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像、外滩的陈毅像、上海图书馆后花园里的孔子像、市区街心花园里的聂耳像和田汉像、龙华烈士陵园里的烈士群雕……还将有更多的著名人物雕像,会出现在上海的各种场合。其实,上海历史上的很多人物,都值得为他们塑像,包括一些差不多被人遗忘了的小人物。举一个例子:1937年12月,占领上海的日本侵略军在上海市区武装游行,炫耀武力,走过大世界门口时,有人在大世界楼顶振臂大呼"中国万岁",然后纵身跳楼身亡。这种以生命抗议侵略者的壮举,当时曾震惊世界。这位无畏的殉国者,是大世界的霓虹灯修理工杨剑萍,一个普通的上海市民。现在,有几个上海人还记得他,记得这位为民族和这个城市的尊严献出生命的勇士呢?为这样的人物建一座塑像,是为了被忘却的纪念。
  雕塑不仅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的内涵,也应该成为城市的美景。在上海,能给人留下深刻美妙印象的城市雕塑,似乎还不多。有些雕塑,实在无法使人的视觉产生愉悦。譬如外滩那座以三根水泥立柱组合而成的纪念碑,单调而冷漠,既无美感,也难以和它所承载的内涵吻合,而且与外滩的环境极不协调。这样一座重要的纪念碑,如此缺乏艺术风格和品味,缺乏美感,怎么不叫人遗憾,它无法成为新上海的标志,是很自然的事情。我相信,将来有一天,上海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会在这里设计一座新的纪念碑。不过,耐人寻味的纪念雕塑,已经开始在上海出现,前几天,在电视里见到上海烈士陵园中的无名烈士纪念碑,那是横卧在地的半个背影,他从地下奋力挣扎出地面,那身姿,那体态,似在向天呼喊,又似在沉思。这样的造型,虽然也有似曾相识之感,但还是能使观者产生无穷的遐想。

  从前,乡村的人能搬进城里,属于"人往高处走",是一种奢望。现在,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向往着回归自然。要他们回到乡村去,暂时还不可能,于是,便希望着能在城市里感受到乡村的情调。乡村的情调从哪里来?只有一个途径,扩大绿化,把城市园林化。树木花草,是城市人最值得珍惜的自然伴侣。我喜欢上海西南部的那一片老城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那里的林荫路。那些枝叶葳蕤的梧桐树,像一群温和宽厚的绿衣人,长年如一,守护街道和楼房,也抚慰着为生活所操劳的城市人。烈日当空时,它们遮挡炎阳,播洒清凉;气候骤变时,它们像绿色的伞,为行人遮风挡雨。因为有了它们,冷冰冰的水泥建筑也有了灵气,有了生命,有了艺术的气息。它们是一年四季的信号和标志。每年初春,当人们发现树枝上萌发出嫩绿的新芽时,会生出多少喜悦和憧憬;秋风呼啸时,黄叶如金色的蝴蝶满天飞舞,使人仿佛走进了山林……记得淮海路上造地铁车站时,从陕西路到茂名路那一段道路上的梧桐树被移走,失去了绿荫的那一段淮海路,变得陌生而单调,原先那种优雅和亲切荡然无存。走过那段无掩无遮的人行道进入林荫时,仿佛从荒漠走进了绿洲,两者之间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使人情不自禁地为美化了城市的大树唱赞歌。在城市里,保护一棵大树,也许比保护一幢楼房更重要。楼房旧了可以重新修建装饰,大树枯死便不能再复生。一个没有树木花草的城市,决不可能是一个有魅力的城市。我想起在街头看落日时产生的联想,那是古人描绘自然的诗句,自然的清新和谐、优美宁静,是古代诗人的向往,这样的向往,千百年以来一直没有变。今天的城市使我产生美感时,我的联想依然和自然有关。当我们被水泥的森林包围时,对大自然的向往会越来越强烈执着。

  环境和建筑,是构成城市的基本因素。然而,它们决不是城市之美的全部。人有人格,城有城格,城市人的品格观念和文化素养,决定着一个城市的精神。不过,这不是我这篇文章要探讨的问题。城市像一艘船,在岁月的长河里缓缓航行。最初,它们只是一条简陋朴素的独木舟,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的进步使它们不断变化,独木舟变成了双桅帆船,变成了机器船,现代的大都市,已经像巨大的航空母舰。它们的目标港在何方?且让走向新世纪的人类来回答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