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2期 Vol.32/13513
Landscape History & Theory
风景区景观命名原则初探
Preliminary Research for Naming Scenic Spot
叶岱夫
(惠州学院地理学系,广东 惠州 516007)
YE Dai-fu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Huizhou University, Huizhou 516007, China)
摘要:以惠州学院后山风景区为例,结合地名学、地理学、生态学等理论,拟对风景区景观命名中存在的问题作初步的
探讨。并根据城市历史、人文基础、区域文化等背景,考虑校园建设的长远规划,提出有关风景区景观命名的原则和范
例。
关键词:惠州学院后山风景区;景观命名;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0)02-0013-04
收稿日期:2008-10-27
修回日期:2009-02-20
Abstract: Taking Houshan scenic spot in Hui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e problems of naming scenic spot were discussed, by
using the theory of toponymy, physical geography and ecology. Based on the city history, humanistic basis and culture, the principals of
naming the scenic spot were proposed by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long-term planning of campus construction.
Key words: Houshan scenic spot in Huizhou University; Naming landscape; Planning
以惠州学院后山风景区为例,结
合地名学、地理学、生态学等理论,并
根据城市历史、人文基础、区域文化等
背景,探讨风景区景观命名的原则。
1 风景区命名的原则
1.1 区位发展变化原则
惠州学院后山风景区是在城市
南部郊区——原河南岸镇的天罩山山
脉连绵带建立起来的,包括原地名为
天罩山、宝塔岭、凤鸡山的几座山
头。另外,天罩山等几座山头,又有
南山的别称和通称。南山的定名是在
当时惠州城市未扩展的情况下,以市
区之南之山而为房地产开发商发起命
名的。现在城市已经大规模地向南扩
展,演达大道已经南北全线贯通,直
达大亚湾南海之滨的惠阳市,沿途将
会形成未来城市发展的若干节点,市
区范围已经向南扩散。显然,“市区
之南之山”的原意义已经名实有别,
沿用南山风景区定名已经失去了城市
地理空间科学意义。但是,以现用
名——后山风景区命名,同样不科
学、不严谨。虽后山风景区的地理位
置正处在整个金山湖校区的北面,从
“坐北朝南”的方位格局看,定为后
山之名似乎顺理成章。然而,相对
“后”的城市地理方位仍不明确。所
以,命名“南山”和“后山”均不合
适。因此,比较而言,取原地名天罩
山作为风景区之名较为科学合理。从
地名学的角度看,使用一个历史地名
作为风景区的专名,符合简单化、传
承性和科学原则。
1.2 以山显水原则
事实上,原丰湖校区座落在西
湖风景区和临近东江、西枝江河道的
位置,水环境、水文化、水资源、水
上活动成为丰湖校区地理环境的主要
构成要素。西湖、东江和西枝江组成
的水文地理环境对丰湖校区的涵养,
已经渗透到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如
丰湖半岛上的“湖边晨读”已经成为
校园独特的一景,丰湖书院旧址前面
的运动场的沸腾与西湖水面的自然平
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丰湖校园文化
的水生态内涵成为城市水生态文化的
一个缩影
[1]
。相比之下,金山湖校区
依山傍水,三面环山,背靠海拔300
m以上的山脉连绵起伏区,校园南面
也分布着连绵不断的山脉起伏区,如
南案山羊嶂、陂头山、公黄山等。金
山湖校园整体座落在山地、丘陵的地
理环境之中,这里群山起伏、森林茂
密、绿草如茵、山谷纵横,山地垂直
自然带的地带性植被覆盖良好。因
此,金山湖校园更充满浓郁的山文化
色彩,它显示了惠州山水城市生态文
化的另一面——山文化的特色。惠州
学院校园从靠水环境转向靠山环境,
校道、园林小品、建筑物的命名宜采
用“以山显水”的原则。如校道以丰
湖路、南湖路、东江路、西湖路等命
名;学生生活区小凉亭以溯西亭命
名;河流、人工湖则以山中的标志性
植物名为专名(图1)。
1.3 有利教学科研原则
从笔者的初步实地考察结果看,
后山属于丘陵山岳型风景区,地带性
植被丰富多彩,局部地形地貌复杂多
样,园林艺术风景构成资源变化多
端。如形成了谷中有谷、大谷汇小谷
的地形地貌景观,还有自然带的垂直
变化景观,园林局部环境特色明显,
为园林环境的挖掘和建设以及科学命
名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并有利于就近
教学科研的开展。至少可以开展诸如
自然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
学(园路一侧是天然的土壤剖面)、
动物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目的14 Guangdo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园林历史与理论
地服务、景点介绍模拟设计、园林路
线、科学考察等课程和内容的教学;
与此同时,还可以将课堂教学放在风
景区上,如《旅游美学》的教学可以
在风景区现场讲授风景审美的理论和
方法。比如说,在半山三叉路口通往
半山凉亭的这一段400 m长的平缓园
路上,其景观特色与江西庐山上的
“月照松林”景观非常接近,不妨将
这段园路命名为“月照松林径”,
并在月高山静之时进行风景审美的
现场教学。此外,对于后山风景区
上的地带性植被,如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 )、芒箕(Dicranopteris
p e d a t a )、野牡丹( M e l a s t o m a
candidum )、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 )、桉树(Eucalyptus spp. )、
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铁
线蕨(Adiantum sp.)、盐肤木(Rhus
chinensis)、龙船花(Ixora chinensis)
等,要题写学名教学牌,并在成片出
现或较为典型的地段将其作为专名,
辅以地形名作为通名,将它命名为
“山竹岗”、“杜鹃岗”、“芒箕
坡”、“金娘谷”、“菊花岭”、
“桉树沟”、“松树顶”、“百草
凼”、“茶树溪”等,体现出命名为
教学科研服务的原则。
1.4 全息对应统一原则
一方面,后山风景区在空间上
既独立于校园建成区,另一方面它又
不失为校园整体的空间组成部分。山
水地理环境的生态学系统性,直接反
映了整体中有局部,局部中含整体
的全息对应统一原则。在后山风景区
的景观命名上,必须体现“局部中有
整体的信息,整体中不缺少局部的信
息”的原则。如可否在特定的植物茂
密的地段,命名为“清秀岗”,以暗
喻“山清水秀”之全息地理学意义。
让“在山清中见水秀,在水秀中知山
清”的整体环境价值观成为校园文化
的流露。“清秀岗”的景观名,不仅
包含了山水与自然地理环境的不二
性,而且包含了学校与社会为一体的
不二性等。
1.5 地域特色和系统性原则
图1 天罩山麓的杜英行道树2010年第2期 Vol.32/13515
Landscape History & Theory
从区域自然地理学、生态学、
生物学、园林学、林学、植物地理学
的意义出发,惠州学院校园园林规
划背景的自然地理环境中,低山、
丘陵、岗地、台地等地貌类型环绕
分布,这里的地带性植被以“马尾
松——桃金娘——芒箕草”植物群落
为典型代表,山上、坡地、沟谷,广
泛分布着一种化石植物——桃金娘
(科),桃金娘科植物至少在第三纪
初就存在了,距今有7000万年的历
史,是华南地区南亚热带丘陵和低山
上的典型地带性植被,是南亚热带季
雨林的标志性植物之一。所以,“马
尾松——桃金娘——芒箕草”之植物
群落名,应该作为校园内人工湖命名
的基础,即取桃金娘的“金”、马尾
松的“马”作为人工湖的专名“金
马”。另外,马尾松之“马”,汉语
拼音为“ma”,在“ma”中加上一
个“ng”,即“mang”,正好是芒
箕草的“芒”字的全拼音。“马”字
中暗示了芒箕草。这样,“金马”二
字就成了“马尾松——桃金娘——芒
箕草”植物生态群落的全息名称。具
有重要的自然地理、生物科学、生态
学、园林美学等意义。另外,人工湖
东岸的凉亭则相应取一个具有系统性
全息对应的景名“叠金亭”最为科学
合理,意即将地带性植被桃金娘之
“金”(校园原始地植物生态环境的
标志)与金山湖湖名之“金”(校园
原始水体生态环境的标志),甚至与
丰湖校区办学历史的金色年华岁月之
“金”(校园原始人文环境、社会地
理学的标志)有相互融合之意,也就
是体现校园园林环境的育人作用与区
域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相互叠加、相互
整合的环境地学和园林美学意义。再
者,校园西部学生生活区内的小凉亭
则以“溯西亭”为名,具有“学校可
以追溯西湖校区的起源和凉亭位于校
园西部”的双重意义(图2)。
1.6 承前启后原则
为了完善和提高风景区的生态
科学、园林科学价值和景观的文化品
位,笔者特针对半山凉亭和山顶凉亭
两处风景点的命名,依据学校空间发
展的历史传承(承前启后)原则,
提出如下建议。1)宜将半山凉亭命名
为“无住亭”(图3);2)宜将山顶
凉亭命名为“还本亭”(图4)。因
为惠州学院前身为坐落在惠州西湖之
畔的老校区,西湖的著名景点“六如
亭”与学校毗邻,六如亭与校园同处
一湖水。六如亭的专名“六如”取自
古代经典《金刚经》中的“一切有为
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
如是观”一句,即“如梦、如幻、如
泡、如影、如露、如电”之“六个
如”。众所周知,《金刚经》是阐述
科学方法论的一部伟大著作,是研究
图2 游泳池边的山地桉松混交风景林 图3 无住亭景观
图4 还本亭景观
人地关系景观学或古典地理学的开篇
之作,“六个如”又是整部《金刚
经》的精华所在。所以说,“六如
亭”是充满风景美学和园林美学的一
处风景地名,值得传承和发扬光大。
2008年,时值老校区动迁工程的完
成,老校区的校园文化也要向新校区
延伸,故继“六如亭”之后,建议同
样以来自《金刚经》的“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和“还至本处”两精华名
句,以“无住亭”和“还本亭”分别
命名半山凉亭和山顶凉亭。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简称
作“无住,生心”,意即“无住生16 Guangdo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园林历史与理论
心,生心无住”的生命科学存在观,
“无住”就是“无著”(“住”通
“著”),无有执着之意,易言之,
“无住”就是离执着、离相、离著
[2]
。
惠州学院响应惠州市政府维护城市规
划整体利益之号召,顾全大局,不执
着在丰湖校区小规模办学,舍小家
为大家,顺应城市科学发展观的实
践,转向新校建设并大规模办学,从
此翻开惠州学院办学历史上新的一
页。新的发展时期从“无住”开始而
“住”,同时也显示惠州学院的师生
员工不因过去的成就而固步自封,团
结一致,在新校址创造新的辉煌。
“无住亭”暗合此意,此其一;第二
就景点的内涵而言,登山者沿着山间
小径来到“无住亭”,行程只有一
半,行人在“无住亭”稍作休整后,
便要继续新的攀登,“无住”就是提
醒登山者,“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
楼”,向上一个目标山顶凉亭,即
“还本亭”攀登。也契合惠州学院继
续攀登教学科学高峰之意义。
“还本亭”是“还至本处”之
意。“还至本处”的现代意义就是回
归到正常的生态位时空场。学生的本
处生态位是学习,教师的本处生态位
是教学科研,学校的本处生态位是
教书育人。“还本亭”是天罩山风景
区的制高点,也是新校区的最高点。
因此,“还本亭”的寓意可以如是理
解,惠州学院最高、最重要的“本
处”,就是教书育人,就是献身科学
的人格完善和人材培养。此外,“还
本亭”也蕴涵着回归到大自然的怀
抱,还至青山绿水之中的“本处”之
意,“还本”即为人与自然地理环
境、山水大地融为一体;“还本”就
意味着和谐社会、科学发展。所以,
以余之见,“还本亭”宜作为山顶凉
亭的景点名。
于是“六如亭”、“无住亭”、
“还本亭”三者,在惠州学院发展的
空间过程中得到了高度的园林美学意
义上的统一,是一而三,三而一的科
学命名体系。三个风景点在时间、空
间上新旧交替,新就是旧,旧就是
新,新旧不二,新旧一如。既有惠州
山水城市的地域特色
[3]
,又不乏惠州
学院的局部环境特色。此外,景点名
与校道名交相辉映,景中有景,景外
有景,大景小景互摄,实为上乘之命
名也。
2 结语
校园的园林环境属性应有利于
环境育人、风景育人、景观育人。科
学的景观命名体系又是园林环境育人
功能的精妙之处,合理的景观命名能
起到“画龙点睛”之效果;同时对于
学校的人文精神、学校的育人特色、
学校的知名度等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校园园林风景与非校园园林风景的区
别在于:前者的服务对象是大学生和
教师员工,后者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大
众,校园景观的命名更需要在突出校
园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精雕
细刻、精心策划,以体现校园山岳型
风景区的园林美感服务
[4]
及其教化功
能。此外,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还可
以将惠州学院后山风景区的景观作为
惠州城市游憩功能或旅游功能的一部
分,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统一
[5]
规划从校园走向城市、从学校走向社
会。
参考文献:
[1] 叶岱夫. 惠州西湖形成及其对城市环
境的影响[J]. 中国园林, 1989,(3):
33~37.
[2] 琼那•诺布旺典. 图解金刚经[M]. 西
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0.
[3] 叶岱夫. 惠州城市的地名特色及其园林
文化意义[J]. 广东园林, 2000,22(4):
3~6.
[4] 余树勋. 园林美与园林艺术[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7: 8~21.
[5] 谢凝高. 山水审美:人与自然的交响曲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1~10.
作者简介:
叶岱夫(1958― ),男,广东惠州人
惠州学院地理学副教授
E-mail: ydf1932@126.com
审稿编辑:杨宏烈 杨学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