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景观的命名方式和地域文化特色
刘 志
1
刘欢昱子
2
( 1.青海师范大学法商法院 青海西宁 810008
2.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北京市 100083)
摘 要: 青海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并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园林景观风格。而景名又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青
海自然人文景观的命名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的多元性和宗教的传播及发展所共同影响。其中的生态保护思想和民族和谐
理念对当今的旅游开发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景观命名 地域文化 文化内涵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Minorities Teachers College ofQinghai Teachers University
第 18 卷第 2 期
Vol.18.2
收稿日期: 2006- 09- 29
作者简介: 刘志( 1956- ) , 男, 汉族, 四川泸州人, 青海师范大学法商学院社会学副教授。
刘欢昱子( 1982—) , 女, 汉族, 四川泸州人,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 2004 级硕士研究生。
风景园林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的“囿”, 其成熟后形成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
观园林至六朝方趋于定形化。纵观中国传统园林
的发展历程, 其主要代表形式———皇家园林、文
人园林、寺庙园林和自然风景区,
[1]
虽说形态、艺
术主题各有差异, 但总体上仍是并列发展而又互
相影响, 并产生出地方风格和特殊民族风格的园
林景观。青海的旅游资源丰富, 当地的少数民族
文化形成过程中, 受本民族宗教传统、儒、佛、道、
汉文化及其他民族的影响, 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园
林景观风格。对景名、园名进行深入研究, 会发现
其承载着环境因素或蕴含着精神文化的内涵。本
文基于青海的自然、人文景观, 试对园林和自然
风景区的各类景名做一番探微, 通过对景观名称
的命名结构、习俗、特点的分析, 折射出景名背后
丰富的文化内容和时代色彩, 以及宗教文化风情
和地域文化特色。
地名为代表某一地方或地形的符号, 其来源
和演变除受天然环境的影响外, 也当为文化的接
触所左右。地名之所以能反映当地的地理环境,
以及地名之赋有文化层指标作用, 皆为非常明显
的事实。
[2]
青海由于青藏高原的特殊地理位置, 其
语言与地域文化变化相对较慢, 其中的一部分地
名以其顽强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较好地保存了地
域地理或文化的最初面目, 也有一部分因为民族
文化的交流而变迁。地名命名法
[3]
分为三类: 描述
性地名、记叙性地名、寓托性地名。借助这一分类
方式, 对青海景名进行分析。
一、描述性景名
( 一) 颜色形状和方位
用颜色和形状进行描述, 直观地表现景观特
点。青海湖周围地区, 历史上好几个民族在此更
替居住。蒙古人称青海湖“柯柯淖尔”, 意思是青
色的湖, 藏族称为“措温波”, 也是青蓝色的湖的
意思。
[4]
尽管由于语言的差异,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
的称呼, 但是面对同一个景观实体, 都是基于景
观的颜色而进行命名的。著名景点金银滩的名字
是因为金、银露梅的花色, 构成金黄色和银白色
的美丽景观, 故名金银滩, 这变化的颜色富于草
原勃勃生机, 也引发人们心中对美景最直观的记
录和赞美。
按景观的特殊形状来命名, 形象生动。西宁
的北山寺, 古称土楼观, 北山因山崖层叠, 远眺似
土台楼阁高高矗立, 故又名土楼山。北魏地理学
家郦道元对此有如下记载:“湟水又东迳土楼南。
楼北倚山原, 峰高三百尺, 有若削成。楼下有神
祠, 雕墙故壁存焉。”
[5]
明代称之为永兴寺, 近代改
称北山寺。从北山寺的命名可以看出, 命名方式
从形象逐渐演变为地理位置, 不管怎样, 都来自
人们的直观印象。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的赛宗
山是安多藏区的三大著名风景区之一。藏语统称
为“三宗”即普郎样宗、安窘南宗、迪毛宗。其中迪
毛宗就是赛宗山, 意为“猴子的山寨”, 其得名源
于山上的某一面崖壁形如猴子。
地理位置命名, 较为清楚地记录了景观的大
致方位, 带有导游的性质。青海湖的湖心岛, 形如
2007 年 11 月
Nov.2007
24刘志 刘欢昱子: 青海景观的命名方式和地域文化特色
螺壳,“湖心”二字表明了岛的位置———青海湖心
( 偏南) 。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南五十乡的佑宁
寺原称郭隆寺, 藏语意思是“山沟里的寺庙”。此
沟的形状和佛幢相似, 地理的灵性又赋予景观以
佛器之瑞相, 于是在此修寺。这是青海景观及其
命名的一个特点, 即以宗教观念解释自然, 认为
其体现了神佛的诸多象征, 然后创建相应的人文
建筑, 从而形成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和谐。
青海湖古称西海, 也是因为其地理位置。“西
汉末, 王莽秉政, ……使卑禾羌献鲜水海等地区
内附, 在其地设西海郡, 下设五县, 今青海湖周围
广大地区属之。”
[6]
唐玄宗( 公元 751 年) 加封四海
五岳, 并进行祭祀。之后历代君王延续了加封、祭
祀青海湖的制度, 至今民间还有“转海”的朝拜形
式和沙陀寺湖滨的祭海活动。
[7]
当时祭祀西海的
目的, 一方面通过这样的民族大聚会, 开展各种
各样的民间文艺活动, 另一方面通过祭海会盟,
减少民族间的草山纠纷, 增进民族间相互交往和
了解。结合景观的自身特点, 并参照其他类似景
观的旅游宣传开发和保护, 就青海湖而言, 祭海
活动或者民族聚会可以进行适度的开发和保护,
一是对历史文化活动的保存, 是对历史的回顾和
纪念; 二是为青海湖的旅游文化资源增添“新”
意, 由传统意义上的宗教仪式, 促进民族间经济
文化交流, 发展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和谐盛会。
( 二) 动植物和其他资源
位于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坎布拉, 以丹霞
地貌和多彩的植物景观闻名遐迩, 它的藏语意思
是“被森林覆盖的神山”。青海湖鸟岛, 每年来此
筑巢栖息的候鸟达十万余只, 鸟声喧嚣, 声闻数
里之外, 是青海湖上的一大奇观, 鸟岛也因此而
得名。其他诸如野牛沟这样以动物资源命名的风
景区, 在省内也比较多见。位于湟中县玛脊峡谷
的药水滩因为泉水里含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药用价值很高, 也被称作“玛脊神泉”, 位列西宁
新八景之一。对于类似的景观的保护和旅游开
发, 有比较多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如同样以植物资源命名的避暑山庄的万树园( 乾
隆二十六景之二十景) , 主要从花草树木的种类、
数量上做文章, 用植物吸引人。“虽以园名, 不施
土木”
[8]
的重视生态和场地特性的设计思想可以
为我们借鉴, 在省内相关风景资源的旅游开发
上, 注重乡土优势植物、尊重场地生态发展过程、
强调景区内对物质能源的循环利用。
综上所述, 描述性景名是基于具象出发的,
按历史进程讲, 对地理景观的命名最初基于自然
地理特征的描述, 即最先出现的景观命名方式是
描述性的。在实有其物的基础上, 比较直观地再
现了景观特点, 使人们“闻其名, 观其形”。描述性
景名主要以视角触及的自然因素来命名, 其因素
为地形、地貌、方位、形状、颜色、动植物甚至资源
等。命名方式多样, 利用单种要素直接命名, 或利
用几种要素综合命名, 还有结合人文要素与自然
要素来命名。选择何种命名方式, 其原因是比较
复杂的。比如以游牧为主的藏族、蒙古族, 因为生
活流动性大, 对周围地理环境依赖性强, 因此环
境要素都可以是命名的参照物。
随着宗教的传播和发扬, 描述性景名不再是
简单的对客观存在的景观的反应, 而被赋予了浓
郁的宗教理念, 体现出对场所观念的重视, 其意
义在于对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 这种理念对我们
现代的园林建设仍然有启发, 生态的保护和延续
需要我们尊重自然, 以自然为师, 研究自然的演
变规律; 顺应自然, 减少盲目的人工改造环境; 根
据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 营造景观类型, 避免对
原有环境的破坏; 尊重场地中的其他生物的需
求; 要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
二、记叙性景名
( 一) 人物民族姓氏
西宁的古八景之“虎台雄踞”其主要景观是
阅兵台。“虎台”得名于南凉王朝第三代君王秃发
傉檀( 公元 402 年) , 用他的太子“虎”的名字命名
修建的阅兵台。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文都藏族乡的十世班禅
大师额尔德尼的故居, 大师一生都在致力于促进
各民族团结发展, 维护国家统一, 故居反映着家
族血脉的渊源,“从元代以来的 700 多年中, 十世
班禅大师的先祖和他的故乡在中国统一和民族
间友好的交往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大师的爱国
主义思想和行动有其深厚的历史基础”。
[9]
更重要
的是使人深入了解和学习一代佛教领袖和佛学
大师的高贵品质。
为了记录和纪念创建者的功德, 青海的寺庙
也常常用高僧或活佛的名字来命名, 例如位于大
通县东峡乡的广惠寺, 藏名“郭莽寺 ( 亦作果
莽) ”, 源于其倡建者西藏哲蚌寺的郭莽扎仓学
25僧。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的德千寺, 由第三世
拉莫活佛所倡建, 故又称“拉莫德千寺”。
位于乐都县南的“瞿昙寺”是明代藏传佛教
汉式风格的著名古刹, 是明太祖朱元璋取佛教始
祖释迦牟尼的祖姓“瞿昙”而命名的, 他亲笔题写
了匾额, 并拨款、修寺, 大力扶持。如此优抚瞿昙
寺, 其目的是为青海东部乃至整个安多藏区的统
一安定。
[10]
“彩虹的故乡”———互助土族故土园, 土族的
独特文化的人文景观结合优美的自然景观, 反映
了这一古老民族的文化的绮丽和延续。“故土园”
这样的人文生态景观增添了民族的独特文化的
表达, 是民族个性的真实记录。
( 二) 史实传说
倒淌河, 据地质学家考察, 是因为两亿多年
前, 由于地壳运动, 受地势的影响而自然形成河
水西流的。民间却赋予它美丽的传说: 文成公主
在赴西藏途中, 到达日月山时, 回首不见长安, 西
望一片苍凉, 更加思念故土和亲人, 伤心落泪, 公
主的泪汇成了这条倒淌的河, 但想到自己身负唐
蕃联姻通好的重任, 便果断地摔碎了“日月宝
镜”, 义无反顾地踏上西行的道路。至今人们仍然
传诵这一故事, 感谢她对汉藏的团结和发展所做
出的牺牲和贡献。
国内以人物形式命名的景名园名, 例如留园
( 取刘的谐音) 、魏园、王家大院等, 用园主的姓氏
或族姓, 表达能够世世代代安居、光宗耀祖、恩泽
子孙或对族人的表彰、纪念。而在青海人物姓氏
的景名除了反映家族血脉之外, 是把人的一生、
家族的兴盛和教派的弘扬联系在一起的。
青海的很多景名与历史及民族文化有着千
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在旅游开发时, 更要重视旅
游和文化的结合,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旅游则是
文化的载体;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也要求在旅游开
发上对青海的历史文化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
把握。因此历史文化的宣传是很有必要的“,注重
历史文化的文化旅游设施建设虽然也是必要的,
但必须与自然景观相协调, 坚持生态容量的概
念, 把握自然的承载能力。”
[11]
三、寓托性景名
( 一) 宗教影响和文化观念
景观理想模式深深存在于各民族内心深处,
是构筑在各民族生物基因与文化基因上的图式。
青海地区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青海除汉族之
外, 几乎是全民信教, 这种状况是历史的延续, 宗
教文化无疑可以作为一个特色
[12]
”。正是由于宗教
信仰极为普遍, 因此寺庙园林在省内分布广泛。
截止 1996 年底, 省内仅藏传佛教寺院就多达 660
多座。其中一部分藏传佛教寺庙名直接使用佛教
术语或表达出佛教的思想, 如塔尔寺称为“衮本
贤巴林”, 直译是“十万佛身弥勒洲”的意思, 其他
如弘觉寺( 亦称宏觉寺) 、大乘寺、觉化寺、大佛寺
等的命名都是受宗教文化的影响的。
世居青海的回族和撒拉族都信仰伊斯兰教。
伊斯兰风格的寺庙园林在省内也比较常见。著名
的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瑰伟壮丽, 洵为陇上清真
寺之冠”,“清真”是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专用名称,
取意“清净无染”、“真乃独一”、“其教至清至真”。
民国重建时, 甘肃夏河拉卜楞寺活佛赠送了三只
镏金经筒, 这既是民族团结的象征, 又是宗教文
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也是国内清真寺绝无仅有
的。
[13]
大殿内 18 根半米粗的支柱是佑宁寺赠送
的。藏族、土族兄弟以此表达了对大殿建成的祝
贺, 对穆斯林兄弟的友好和至高的祝愿, 是青海
各宗教和睦相处、各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青海东部的河湟地区是既适宜农耕, 又适宜
于畜牧生产的地区, 自古有许多民族生息、繁衍,
尽管农业基础经历兴衰变化,“但无论是新石器
时期后期, 还是唐后期及北宋时期, 河湟地区的
农业生产活动从没中断过。”
[14]
儒教文化在河湟多
民族文化中处于主要地位, 并得以继承和发展。
因而青海当地的祠庙在地域上集中分布于河湟
谷地, 崇祀的人群也限于汉族之中, 数量有限, 人
物崇拜比中原地区相应地要少许多。其他祭祀主
要以河源神、青海神、山神的祭祀为主, 如金山
祠、昆仑山神祠、龙王庙等。
( 二) 意愿感情
元代至明清的统治者注重在青海修建寺院,
“演教之地愈多, 则佛法之流布愈广, 而番夷之向
善者益众”
[15]
, 以期利用宗教的影响力来实现政治
统治, 因此一部分景名反映统治者希望边疆安
定, 并承载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如宁番寺取意
“安宁边疆”, 永昌寺取意“永远昌盛”, 佑宁寺取
意“护佑安宁”, 人们接受其名之美好愿景, 并沿
用至今。
综上所述, 基于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等
刘志 刘欢昱子: 青海景观的命名方式和地域文化特色
民族文化特质要素的构成, 青海各族文化融合的
现状以及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因此青海的景名常
常会出现一景多名。同时还应该注意到文化地理
的变迁所带来的景名的变化, 比如某些景名记录
的是命名之初的文化地理特征, 随着自然环境的
变迁和社会生活的变动, 景名已经“名不副实”
了, 如随着封山育林的展开, 赤岭( 日月山旧称)
如今成了“绿岭”; 或由于历史事件的频发, 给人
们的生活、思想观念带来很大冲击, 如今被人们
熟悉的景名是几经变动所保留下来的。
同时青海各民族及其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
展过程中形成了“你连着我, 我连着你”的民族文
化链条, 相互尊重、认同及和谐共处的文化, 对于
旅游开发有重要意义。青海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
情具有原生性、丰富性、群体性等特征, 充满鲜活
的质感和强烈的动感, 旅游开发和文化保护相结
合, 因地制宜, 挖掘民族个性文化, 使青海旅游历
史性、民族性、文化性兼备, 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姚亦锋.探寻中国风景园林起源及生态特性[J].首都
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1,( 4) .
[2]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M].北京: 三联书店, 1983.
[3]李如龙.汉语地名学论稿[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
社, 1998.
[4]鄂义太·乌图.藏族传统文化对青藏高原地理环境
的解说[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4) ,
52~60.
[5][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写景文钞[M].范文澜全集
( 第 6 卷)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35.
[6]王昱.青海历史建制述略[J].青海社会科学, 1992
( 6) , 75~84.
[7]朱世奎.青海湖祭海史话[J].中国土族, 2006( 秋季
号) , 29~33.
[8]胡海鹰.尊重历史 科学配置: 浅谈避暑山庄平原
区植物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 2003, 50~53.
[9]陈庆英.十世班禅大师的故乡和家世[J].中国西藏,
1997, 52~55.
[10]张 君 奇.青 海 名 刹 瞿 昙 寺[J].古 建 园 林 技 术 ,
2003, 56~60.
[11]王昱.日月山旅游文化的内涵及其开发 [J].青海
民族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2) .
[12]韩昭庆.青海历史文化多元性及地域文化命名[J].
攀登, 2006( 5) , 53~57.
[13]洪军.西宁市东关清真大寺[J].青海民族研究, 2004
( 2) , 126~127.
[14]陈新海.河湟文化的历史地理特征[J].青海民族学
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2) .
[15]张羽新.清政府与喇嘛教[M].西藏: 西藏人民出版
社, 1988.
( 责任编辑: 蒲生华)
刘志 刘欢昱子: 青海景观的命名方式和地域文化特色
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