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楼主: 寒冰icema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绿野上海】2014寻找最美的秋色第三站-行摄婺源石城长溪后记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7 13:45:04 | 只看该作者
AH-山鹰 发表于 2014-12-23 17:51
风景确实很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5-2-6 10:10:23 | 只看该作者
好地方,支持好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5-2-14 15:46:49 | 只看该作者
哇,我是山东的,随意拍的几张婺源驴友徒步的照片,原来是你们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5-2-14 15:47:5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5-2-14 15:49:0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5-2-14 15:50:0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5-2-14 16:00:29 | 只看该作者
附上婺源的驴行漫记,请指教


婺源赏枫




11月中旬去婺源赏枫的以职业摄影人和摄影爱好者居多。驴友也有去的,上海的、浙江的、南昌的、合肥的、广东的、福建的、淮南的、山东枣庄的,也是成群结队,汇在一起浩浩荡荡,前不见头,后不见尾。11月19日周五那天,济南的驴友,似乎就去了我自己一个。
11月19到20日,婺源难得的好天。晴朗,风和日丽,宛如小阳春。而之前和我离开之后,看天气预报,每个周末都是阴天,有雨。
据称,那两天各地去婺源赏枫、摄影、徒步的达四五千人。又据说,去年整个11月,加起来去了三万之多。
婺源交通不是很便。去那里得坐火车,或包车,或自驾。看上两天红烂漫的枫树,交通、食宿、门票,也得花上几百甚至上千元。
我遇到了三位来自马来西亚的游客,两个女孩,一个小男生,专门乘坐飞机,就为一睹婺源的红枫。他们是偶然在网上看了幅婺源红枫的图片,觉得实在太美了,世间绝无仅有,就临时起意,相约而来。
我还遇到了一位辽宁的摄影爱好者,遇到了前年、去年都曾来过的黄山日报的两位摄影记者,遇到了南京的两位摄影朋友。都是偶遇。
婺源赏枫的地方,是石城和长溪这两个深处偏远山区的小村庄。其中长溪尤其出名。2010年人民网评选“中国最具人气的赏枫地”,婺源长溪位居榜首。我去婺源,冲的就是长溪——这位居榜首的赏枫之地的名气和号召力。今年三月我曾跟着户外去婺源看过油菜花。心里感觉,去婺源赏枫好像比看油菜花风雅一些。另外,更主要的是我要亲自看看,探探路,开辟条户外新线,打算明年和以后的11月争取组织户外驴友一同前来,并确保活动安排顺利,不虚此行。
长溪村的长溪是一条长长的、弯弯的溪流,溪水清浅、明澈,村沿溪而建,溪和村子都叫长溪。
长溪四周群山环抱,石城也是如此。两个村庄都建在山窝子里,离婺源县城几十公里,据说在没有开通公路以前,交通都是走山间的小道,来往和出行都得翻山越岭,基本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即使当地人也很少有人知道这两个村子的存在。
婺源,乃至所属的上饶,乃至所属的江西,以及周边的安徽、浙江、福建,都许多村庄都窝在深山老林里。人们一住就是上千年,上百年。那些地方的很多村庄都有着完整的、一脉相承的族谱,能清晰、明确地查到最初的祖先来自何处,为何而来。
也许一个重要因素是避乱——躲避战乱。携家带口,找个偏远、有山有水、易于耕种的地方躲起来,自给自足,自生自存,或自生自灭。只要有口饭吃,满足基本温饱,人们也不难活个祖祖辈辈,千秋万代。

石城是村,而不是城。网上的资料介绍说,石城之所以叫石城,是因村子的西边有道石山,如天然的城墙。长溪是取名于溪水,石城取名于石山。两个村子的名称都各有特色和差异性、代表性。都是有山有水,种啥长啥,不愁吃喝的所在。
石城和长溪相距约12公里,间有山路相连。石城所处的山地要比长溪高一些。从石城到长溪,走山涧古道是一路下坡,相当于从山顶下到山脚,比较顺当,沿路高山密林修竹蒿草,植物茂盛,溪流潺潺,山谷里宽敞些的地方都种上了茶树和庄稼。途中有两个村庄,一个村子几户人家,另一个是十几户。看那些老屋老瓦和村前村后合抱粗的树木,都是住了好多年的样子。
隐居于山,深藏于林,得有几世修炼的耐心、毅力与执着。这是种沉淀了成百上千年的定力。乐于耕种,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人们有各种不同活法和选择。真是应了那句话: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但婺源这地方还有更为深藏的东西。除了自然经济的耕种和农庄,这里的非凡之处还在于对教育和文化知识的世代崇拜和弘扬。用现在的话说,是经济落后,但文化并不落后。延续的是典型的古代耕读之家的习俗和传统。不能说这里的古代村村有名人,但整个婺源地区确实是出了大批的文人和学着以及学而优则仕的官人。严田就是个著名的进士村。扩展一些,婺源所属的上饶,出过理学大师朱熹。咱们济南人辛弃疾,40岁以后主要就定居在上饶,离婺源也就百十里路。辛弃疾的大部分诗词都在上饶而作。——这次我去婺源很想去辛弃疾故居看看,给他上上坟,拜祭一下,很遗憾,时间不够,没来得及。
婺源的自然生态、最美乡村、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很值得常去行走和探寻的。当然,从外观上那里春天的油菜花和石城、长溪的秋色更令人瞩目和向往。

(未完待续)


从济南到婺源的石城、长溪,我是先坐列车到黄山,然后从黄山坐长途汽车到婺源,再从婺源汽车站包车到石城。
先看石城,然后徒步至长溪。
济南到黄山的列车,有K45,从北京驶往福州,下午5点30过济南,行驶14个小时,途径泰安、滕州、徐州、南京、马鞍山、芜湖、泾城、绩溪等到黄山站是次日早7点30左右。
这趟列车的沿线,应当还有条公路。1996年6月中旬麦收之前,我和十几位同事曾经乘坐中巴车跑过。那次是名曰赴安徽、江苏考察。从济南走,经徐州、淮南到合肥,再从合肥到九华山。之后,从九华山过太平湖至黄山。那时还没有如今的高速,一路都是跑国道、省道、县道,有时也经过乡间小路。那时从九华山到黄山,过太平湖的时候要坐轮船摆渡。太平湖波光潋滟,湖水温软如玉,沿湖连绵群山碧绿澄明。几十年来陆续去过全国各省的许多地方,九华山——太平湖——黄山的那条非高速线路,还是很令人迷恋的。
那条路就穿行在从九华山到黄山的崇山峻岭里,数百公里,处处风景,是名副其实的百里山水画廊。开着车,缓缓行驶期间,无限的惬意和舒畅。如果你有五天的时间,让我推荐户外最佳的自驾,就请走走上述的线路吧。
那年代喜走名山大川,尚未时兴如今的古村古道游。那时的古村还没被开发,去任何一个村落、古镇包括云南的丽江、束河,看的都是原汁原味,古朴和真纯,风景风俗之外,还能收获些心灵与精神的实在。现在都搞起了乡村旅游经济,去哪里,不收门票、不交过路费的地方越来越稀罕。对我而言,跟风去那些收费的古村古镇古道,只是一掠往日的古风旧貌而已,已经谈不上吸取什么心灵与精神的东西了。处处唯利是图,横栏杆、立门头,围铁丝网,圈地生财,坐地收费,严把死守,不留余地,不留空挡,不放过任何一个企图逃票穿越的。旅游的环境变了,不能说人心不古,但再让人发出自然的、由衷的欣赏和赞美,多少包含了些矫情和做作。徐霞客的游记,没有任何文字记到去哪里的景区是要收费花银子的。他是不是公款旅游咱弄不清。估计要是那时的景区都收费,而且老徐又完全是自费,他那游记的花费也是笔巨资了吧。不钱花,白玩,与花自己的钱,不白玩,心境以及写出来的东西应是大不一样的。
有时感觉,单纯地看看一些风景图片,心地还能维持在单纯的层面。
未来的年月,我们还能发自内心地赞美些什么,或许只剩了人均收入和鸡的屁了。
石城那边,当地人每到11月就设卡收取过路费,每人60元。从11月1日收到11月30日,要是12月那里的红枫继续红下去,应继续接着收。如果要是通过科技手段,让红枫保持一年四季,每月每天都红彤彤的,该多好啊!婺源的油菜花如果一年到头都开着就更好了。月月、天天都是旅游旺季,每日游客如云,中国最美乡村年旅游收入数百亿,可以上市,上上海A股,股票名称“婺源旅游”,——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得加大科技投入,琢磨和研究个法子,让油菜花四季常开,让石城和长溪的枫树红遍每年每月每一天。呵呵,扯远了。打住。
石城和长溪的农家住宿,周末的两人间200起价,300、400、500,爱住不住。
想吃饭,炒个青菜,如清炒油菜,都是要价最少15元。那边没有标价10元以下的任何菜。当地的韭菜炒当地的鸡蛋,22元,一绺韭菜,一小盘,我问了问,只磕三个鸡蛋。
韭菜炒鸡蛋是我偏爱的菜和口味。如何才能吃得饱和满足呢?最后一餐,我去外面的街头菜摊上,花6元买了5个鸡蛋,花2元买了一斤韭菜,自己把韭菜摘了、洗干净了,拿到路边小吃摊,请摊主帮着加工。自己切,磕上鸡蛋,用他的盐、油、火,请他帮着炒。加工费是3元。炒出来,满满一大盘子。总费用10元。呵呵,吃的挺过瘾。
旅游就是种消费。旅游是需要花钱的,花了钱,我们就享受应有的服务。不存在谢谢与感激。
不花钱,你买不了票,坐不了车,过不了路,进不去景区,吃没地方,住没窝。
古人行文讲究兴观群怨,以上这几句算是怨语,没别的意思,也不是真怨,只是行文方面的设计与考虑。

(未完待续)

  


内裤外穿是超人的风格。
皖南的乡村民居都执着于把外墙涂成粉白。墙头和屋瓦选用黑色或黛色。简称:粉墙黛瓦。
粉墙黛瓦是徽派建筑的风格。
和超人一样,都有各自鲜明的特征。
皖北我去过的宿州、灵璧、萧县就没这讲究。宿州及治下的萧县历史上都是著名的书画之乡。灵璧也归属于宿州,此地产的灵璧石比其书画的名气更大。
徽派建筑主要体现在皖南片区。到了皖北就没那么典型了。皖北的建筑格调与周边的河南、鲁西南浑同,可观赏性远不如皖南的徽派建筑。
婺源在江西,但1949年之前曾归属于安徽。婺源归了江西后,建筑格式仍固执地延续和继承着徽派。
与皖南毗邻的江西、福建、浙江,都不喜欢把房屋及院子的外墙涂得一片粉白。
徽派建筑的白像一位身穿素衣、戴着顶翘沿的时尚小黑帽因而显得格外俊俏、绰约的女子卓然而立、独立特行于周边各省、各地。
徽派建筑的墙叫马头墙。网上的介绍说马头墙的主要功能是防火,也叫防火墙。徽派建筑的讲究和艺术,在外观上最醒目的除了粉白的墙体,就是对这马头墙的选择和设计。有专家专门著文发在网上做了如下详细、精确的介绍: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而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故而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 马头墙高低错落,一般为两叠式、或三叠式、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 马头墙的“马头”,通常是“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作官”这一理想的追求。看到这些马头墙,人们常常会为徽派建筑设计师们那种高超的艺术创造力而惊叹,徽派民居,高大封闭的墙体,因为马头墙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那静止、呆板的墙体,因为有了马头墙,从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 马,在众多的动物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吉祥物,中国古代“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等成语,显现出人们对马的崇拜与喜爱。这也许是古徽州建筑设计师们为什么要将这种封火墙,称之为“马头墙”的动机。 而从高处往上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视觉产生一种“万马奔腾”动感,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
马头墙墙头都高出于屋顶,轮廓作阶梯状,脊檐长短随着房屋的进深而变化,多檐变化的马头墙在江南民居中广泛地被采用,有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之分,也可称为一叠式、两叠式、三叠式、四叠式,通常三阶、四阶更常见,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
马头墙的构造为,随屋面坡度层层迭落,以斜坡长度定为若干档,墙顶挑三线排檐砖,上覆以小青瓦,并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搏风板(金花板)。其上安各种苏样“座头”(“马头”),有“鹊尾式”、“印斗式”、“坐吻式”等数种。“鹊尾式”即雕凿一似喜鹊尾巴的砖做为座头;“印斗式”即由窑烧制有“田”字纹的形似方斗之砖,但在印斗托的处理上又有“坐斗”与“挑斗”两种做法;“坐吻式”是由窑烧“吻兽”构件安在座头上,常见有哺鸡、鳌鱼、天狗等兽类。也有“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作官”这一理想的追求。   

  (未完待续)
  


今日的天气格外晴朗。阳光灿耀,空中连个云丝都没有。
而昨天按节气应是大雪。
昨天天晴得也很好。
昨天我和一个驴友相约去了藏龙涧。从开元山庄牌坊下集合起步,经扳倒井村、小岭到黑峪。然后经藏龙涧、一线天、四方台、中井村,行程17公里。
昨天不约而同去藏龙涧的驴友得有上百人吧,就我们遇到的,一批批的。也有几个一起的,也有独来独往的。
大家都说昨天天气晴得很好。
而昨天应是大雪。
大雪无雪,以往的年份也有类似。人算不如天算。小雪的时候也许会下雨。阳春三月,也许会下一场浩大的桃花雪。
大雪、小雪、桃花雪——雪花飘飘,银装素裹。徽派和婺源的粉墙黛瓦。
婺源的粉墙是与雪一样的洁白。
婺源的墙是雪白的粉墙。
去藏龙涧就我们两人。边走边说边聊,不急着赶路,纯属闲逛和溜达。愿意走慢就走慢,乐意快步就紧走紧走,累了就歇歇,一路下来觉得还挺轻松。按照自己的节奏徒步或爬山,就是日行百里或爬雪山过草地万里长征二千五,估计就是腿累。不会累着心。有时感觉跟着大队人马一味地赶路,哪怕区区八九公里,也甚感疲乏和累得喘不过起来。
论起天气,到了大雪时节,都希望和盼望着果然能下场大雪。
从婺源的石城村到长溪村,那条隐蔽在山谷里的古道,路标上标的是12公里,我从八点半开始在石城村出发,走到头是下午3点了。这条古道平时人迹罕至,当地人已经走公里了,古道成了驴友和徒步爱好者的首选。
那天徒步这条古道上的人们,不好说是一千、两千还是数千,反正是源源不断,有从上面的石城往下走的,也有从下面的长溪朝上走。狭路相逢,时有拥堵。人多,人多如蚁,也是婺源赏枫时节的一景吧。
这样多的人,无需担心独自一个行走期间会迷路和寂寞。
明年我还想着再去。
在晴朗的日子里,婺源的雪白的粉墙,分外醒目。在深山密林间,在溪水湖畔,草丛已经开始枯黄了,茂密的树木有些绿意犹存,有些也开始发黄、变枯,枫树的叶子在春夏是绿的,到了深秋,到了冬季,天气一经变凉,就显出红色。
石城和长溪的枫树比其他地方要集中,都是几十、上百棵,栽种了数百年,长势高大、粗壮。红的时候,是满树的喜庆和惹人喜爱。
村头或村尾,有那么几棵巨大的红烂漫的枫树挺拔着,掩映着,那一村村雪白的墙面就凸显的特别俏丽。一树红枫,几面粉墙,在灿烂的光照下,就是一幅亮丽的画面。
其实就是没有枫树的映衬,婺源那一幢幢粉墙黛瓦也是画一样的效果。画起来也省事,就一张宣纸铺开了,勾勒上几道马头墙的墨色线条,就大有简约艺术的风骨。徽派的粉墙黛瓦落在纸面上颇有骨干的韵味。
从黎明前的黑暗到天光渐亮、到日出东山,到阳光普照,从暗到明,婺源的赏枫地——石城和长溪,会呈现出一种色彩的渐变和魔幻样的魅力。
我是先到的石城。石城村西边那道不高的石山是居高临下观赏和拍摄那神奇的光彩变换的绝佳制高点。
石城和长溪,都像是布局在足球场地上舞台,或者那里就是在秋冬赏枫时节献给人们的一幕鲜活、灵动的幻灯片。天色微明时,展现的是皮影样的效果,山林、树木只是模模糊糊的影子,山村的一面面粉墙也是模糊不清的灰白。
天色渐亮时,粉墙是素白的颜色,洁净而俊俏。那一道道起伏错落的黑色的马头墙墙头如同一条条简笔的墨线勾勒在村子的上空。
……

(未完待续)
  


去到石城是下午3点左右。
去石城赏枫得见天行事。石城一年里的赏枫时节在11月。11月里又以中旬的那几天为最佳。此时,北方已经入冬,济南通常定在15号统一供暖。而在石城、长溪乃至婺源,才相当于济南的深秋。气温不是秋风萧瑟半夜寒的那种,而是类似小阳春的明媚、和暖。晴天干地时,午间气温还维持在20度左右。好多徒步的热得都穿着短衣。夜间有些凉,清凉如水吧。不冷,也不冷得让人得瑟发抖。
一些摄影爱好者都在头天下午赶到石城,一来拍摄下午至傍晚景色,二来要登上村子西边的石山上寻找、落实自己预设的拍摄点。
一天里,石城赏枫的时间段,村头有个指示牌,告诉人们是下午3点到5点,早上5点到9点。从摄影的角度,据说这两个时间段的光线较为理想。下午拍顺光,拍夕照下山村红枫粉墙黛瓦的晚景。早上拍逆光,拍朝霞、拍日出,拍朝阳下的山村晨雾,拍晨雾飘渺里如梦如幻的村影枫色。
我去的那天是难得的好天。晴朗。无云。天空澄碧如洗,前几日刚下过连阴雨。摄影的人们倒是希望有些云彩,说是拍的夕阳、晚霞和村景更出效果。
石城和长溪的枫树都长在村落的前后周边。也有分散在山腰、山顶的,在绿尤未尽和已呈衰黄的林木间,一树树红枫穿天样高大,格外惹眼入目。
村子前后的枫树上都挂着标牌,标注着树的名称,树身的腰围、高度和树龄。树龄有六百多年的,有四五百年的,也有一两百年的。
这些饶村而长的枫树,介绍说基本都是前辈人着意栽种的,并非纯属野生野长。北方的村子像我老家的鲁西南,偏爱在村子前后插柳植槐。
石城和长溪两个村子的前辈们一致选择枫树作为共同的取向,不仅有别与其他村落,也有别与整个的婺源及至皖南地区。延续和维护了数百年,终成现今两村鲜明的特色。成了中国最美乡村——婺源里的一幅亮丽的秋景,和——中国最具人气的赏枫地。
真是独具慧眼和远见卓识般的选择。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延伸之,也是百年树木,千年树人啊。
对于选在特意栽种枫树这类树种,是否对村子的子孙后代有何寓意和厚望,石城和长溪两村的前辈或许亦有这关于树木与树人的设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5-2-14 16:01:56 | 只看该作者
我的QQ号 748986076,不知能否加入你们的户外团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5-3-24 11:03:58 | 只看该作者
{加油}{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5-3-26 22:54:51 | 只看该作者
好地方,有机会一定得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