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子不姓李·黑龙江·呼玛·新华路·2014·10·26 这是细鳞,100,卖鱼的女子对我说。是100那一条,还是100一斤,没问,虽然当时心里真是一动,想着买回来,至少让家里人新鲜一下。又怕路上车里热再坏了,只有一条,也似乎不值得。那条叫细鳞的鱼我看着有点像狗鱼,要小,也比狗鱼漂亮。黑白花纹还有点红色斑点。是不是黑龙江的鱼儿都很漂亮,鲶鱼也不同于一般,黄色的底板,碎小黑花点。大的20(元)斤,小的15,大的一条有两三条小的那么大。摩托车的车厢里盆盆罐罐滴摆了许多,最多的是叫柳根,小的几块钱,大的十几块钱,都不贵,说是老好吃了。 三花五罗十八子七十二杂鱼,说的是黑龙江的冷水鱼系列。实际上不止十八子,细鳞(子)也在其中。也最贵,够斤的每斤200元,常常是有价无市。在黑河看见了折罗,每斤120,据说,折罗是大型鱼,50公斤的都有。刚才去江边看见在跑冰排,没看见江里或者江边有打渔的。我们的大江和我们的大海差不多一样命运,基本都捞空了,去青岛长岛,海边静悄悄。海里干干净净,没有鱼了。海边的哄孩子的妇女说。在呼玛的小饭店也没有吃到鱼,更没有用鱼命名的店,比如,水煮鱼一类。小贩不去市场,也是不必上税,也是不值得,真没有几条鱼 在火车上碰见一个老哥,说是呼玛的,说呼玛下了好几场雪了,说呼玛有早市,很大,在院子里屋里。来了呼玛,真赶上下雪,旅馆老板说,这是第一场雪。去了早市,就没有早市,这个我应该早想到,黑龙江的冬天里小县城基本都没有早市。太冷清,老百姓都懒,小贩就不出了。还有,小贩大都是农民,冬天冰雪的路不好走,不值得跑一趟。呼玛市场四个金字写在一个铁的门楼上,铁门安在两个楼中间,围起来一个院子,院子里没有人,屋子里有,不大。几排床子没有摆了几份,很多都不出了。呼玛好歹是个县城,却没有连小镇都算不上的大兴农场的市场大,一样也是屋里的,大兴那个能容下上百个摊位 早市没有,屋里的也没有几份,就不再幻想了。总要喂饱肚子,小吃是住家自己改成小吃店的,两三张桌子,早餐很简单,粥,包子。还在往锅里拣。楼道进来,门上贴着早餐字样。还有一块牌子,众帮(店名?),包子,馒头,包伙。后一条是呼玛的原创,很少看见有这种服务。既然还要等一会儿,莫不如再去一家,吃不主要,主要是想多看看。另一家是那种很正式的小吃店,比起来家庭饭桌要大一些。小女孩服务员一直劝我不要拍照,说,老板不在,你老人家是不是想也开一个小吃店啊。 早上也要喝一盅,那一杯二两半。吃什么无所谓,喝酒是必须。还不错,桌上有菜也有饭,这个喝白酒,那位是啤酒。这是爱好者,不说瘾君子,至少比毒品强一万倍。不一定就贪杯,也许是碰上了就临时喝点。包子就是菜,老者居多,七十不打八十不骂。现在日子好过了,我以前见过的就是一个二两的白瓷杯子,哪里有菜,酒端上来还不舍得,先静气坐那么一分半分钟,然后,你都不知道他有多快,举起来一饮而尽,放下就走,也就十几秒。 这家小吃店真把早餐当回事,小咸菜足有十几二十样,主食也是丰富多彩,粥七八种。煎蛋,豆浆。三块五块,十块八块,吃的很舒服很实惠。晚上在小饭店里吃的炒菜砂锅,小县城别要什么滋味儿,肉段茄子,做的多好吃说不上,却很丰盛,满满大盘子,且肉段不比茄子少。中午了,想着得吃点下午还要几个小时的路程,到了黑河也得贪黑。就早出来一会儿,忽然想着何不再去市场看看 路面的雪已经被清理,雪夜渐渐开化,这第一场雪一般都站不住。市场院子里一个大婶在煮面,屋子里已经有几个人在吃着这种面了,大婶锅里还在开着。抻面,大约大拇指宽的面片拉长,揪成一段段。煤气罐,炉子不大火力很足。这个比盒饭要好,这是现场版,热热乎乎。记得温家宝总理在地方吃饭要求说,只要热热乎乎,烂烂呼呼。我都学会了,这很适合我。 院子里竟有一家疑似特产店,除了土特产还有一种(地产?)石头,没说是不是宝石,只是给我看了用那种石头加工出来的石球,很光泽很圆润。玩石头快成国粹了,这个和玩核桃有一拼了。还有一种什么药材,告诉我了我早忘了,很长的,用长木板红线绑扎着立在案子前面。桦树胆,灵芝。桦树皮制品不是当地人做的,而是批发来的,贵不说,少了灵气和创造,千篇一律没意思了 大街上不时传来一声吆喝,豆腐。蹦蹦车开着,车上只有一版豆腐。小县城,呼玛,雪后的蓝天白云,让我忘了哈尔滨的雾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