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132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杂谈八卦] 南水北调卫辉段现酋长墓 墓主曾被隋炀帝开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2-3 16:17: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乞扶令和墓的墓门 翻拍资料图片

  策划文体新闻中心执行 首席记者 姚伟 实习生 陈京 文

  记者 闫化庄 首席记者 陈晓东 摄影 学术顾问 张志清研究员


  大地平旷,远山巍峨,一渠清流,柔柔缓缓,逶迤而来。

  站在卫辉唐庄镇大司马村跨渠公路桥上,眼前大地美如画卷。自焦作到新乡,我们追随南水北调干渠北行,沿途寻访王门、路固、毡匠屯等遗址,随后赶到大司马村。这个村发现的鲜卑“酋长”墓,透露着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丰富讯息。

  大司马村干渠沿线发现了28座古墓,其中一座发现墓志,证明墓主人是隋代“使持节柱国西河郡开国公”乞扶令和及夫人郁久闾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单是“乞扶”、“郁久闾”这两个姓氏,已很令人瞩目。“郁久闾”是柔然王族,柔然强大的时候,西魏文帝元宝炬、东魏权臣高欢(后被追尊为北齐高祖神武帝)都被迫废正妻,分别娶郁久闾氏为妻。那时候,郁久闾氏都是“白富美”,非同小可。

  “乞扶”则是鲜卑乞扶部世袭酋长的姓氏,这个部族曾建立过十六国之一的西秦。乞扶令和,名慧,字令和,《北史》、《隋书》皆有传。他父祖都是世袭酋长,他本人“少慷慨有大节”,弓马娴熟,武艺高强,历宦北齐、北周、隋朝。战时是员猛将,“所当皆破”,战后是位能臣,政绩卓著。

  乞扶令和一生的亮点,是他与隋炀帝的“冲突”,那是一次奢侈和俭朴的对决。乞扶令和与隋炀帝地位相差悬殊,他代表的俭朴如鸡蛋碰石头,结果必然是蛋花纷飞。不过,在纷飞的蛋花中,我们看到了一位绝不曲意逢迎的坦荡男儿。隔着1000多年时光,他的形象依然高大可敬。


2#
 楼主| 发表于 2015-2-3 16:18:22 | 只看该作者
乞扶令和墓发掘现场 翻拍资料图片

  鲜卑“酋长”长眠卫辉

  乞扶令和墓在今地表下10米,发掘到底部的时候,形成四层两米多高的台阶,每层站两个人,用铁锹逐层往上送土。

  这座墓是长方形单室土洞墓,坐北朝南,由长斜坡墓道、天井、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组成。也就是挖好墓道、天井后,再掏一个“窑洞”作为墓室。

  窑洞口有石门一套:门楣、立颊、门下坎、门扇、石狮等一应俱全。即便如此,也早有盗墓贼下了手,石门扇折断损毁成若干块,散落在甬道及墓室内。墓内残留的文物,主要有墓志两方,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石刻一套,石灯6件,以及青瓷碗、器盖和陶俑等。陶俑无一完整,破碎不堪,经修复较完整的近40件,有文吏俑、骑马俑等,多施彩,个别描金。

  大司马墓地由一支来自四川大学的考古队发掘,除这座墓葬外,还发现汉、晋、宋等朝代墓葬27座,有的规模也很大,墓主人生前可能大有名头,可惜没发现墓志,难以确认。而发现墓志的乞扶令和墓,格外引人关注。

  乞扶令和的墓志已裂为两块,但字迹基本清晰,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墓志所记主人公生平与《北史》、《隋书》的要点基本一致,也有一些不同。《隋书·乞扶慧传》说他是“马邑鲜卑人”,而墓志不提鲜卑这茬儿,只说“其先出自夏后”。

  在北朝墓志中,草原民族将祖先追溯到三皇五帝的不在少数,这是为了在汉文化体系中寻求心理认同。乞扶令和墓志自认大禹后裔,以及墓葬中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石刻,都说明他和他的后代逐渐汉化,成为汉族的一部分。

  乞扶令和来自鲜卑乞扶部,就像慕容鲜卑、拓跋鲜卑一样,是庞大的鲜卑族系的一支。这个部族原来生活在漠北,南北朝初年越过阴山,迁徙到河套地区,曾建立西秦政权,是北朝十六国之一。西秦一度强盛,后为赫连氏的大夏所灭,乞扶部辗转成为依附北魏的部落。

  墓志和《隋书》均说,乞扶令和的祖父乞扶周是北魏“银青光禄大夫”,父亲乞扶纂是“金紫光禄大夫”,“并为第一领民酋长”。“第一领民酋长”相当于“从三品”,但比“从三品”牛气,他们统有部众,爵位、封地皆可世袭。

  在乞扶令和十一二岁的时候,天下局势大变,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自洛阳迁都邺城,乞扶令和家族随迁豫北,在这里长大成人,这片土地应该有他最难忘的人生回忆。他最终葬在卫辉市,应与此有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5-2-3 16:18:42 | 只看该作者
乞扶令和墓出土陶俑
乞扶令和墓出土陶俑
  “躬行朴素”千古留名

  在豫北长大的乞扶令和,“少慷慨有大节,便弓马,好鹰犬”。成年后,他成为北齐的将军,南征北战二三十年,累计军功,先后晋封为永甯县公、宜民郡王,成为从一品的高官显宦。

  可惜北齐政治黑暗混乱,28年换了6个皇帝。后主高纬即位后,更是荒淫无道,穷奢极欲,诛杀名将斛律光、兰陵王,使北齐人心涣散,摇摇欲坠。北周乘机策动灭齐战争,“齐臣降者相继”,乞扶令和也投奔了北周,并在灭齐最后一战中,击伤、俘获了广宁王高孝珩。

  杨坚出任北周丞相后,驻守邺都的相州总管尉迟迥举兵相抗,乞扶令和随名将韦孝宽征讨。此时乞扶令和已57岁,却仍强壮勇猛,冲锋陷阵,“所当皆破,授大将军,赐物八百段”。平定尉迟迥后,更“进位柱国,赐爵西河郡公,邑三千户”。

  隋朝建立后,乞扶令和成功转型为地方官员,曾任曹州刺史、凉州总管、齐州刺史、荆州总管等职,在荆州总管任上,“又领潭、桂二州总管三十一州诸军事”。

  他是那种身体素质超级好的人,70多岁时,他曾上书请求退休,但隋文帝杨坚大概觉得他还很健壮,所以没有批准。80多岁时,还将他调到西部重镇秦州(后改为天水郡)任总管。

  出任地方官的20多年,乞扶令和政绩出众,以善待百姓、“躬行朴素”闻名。上网搜“朴素”这个词,查到的就有他的故事:潭、桂二州“其俗轻剽,慧(乞扶令和)躬行朴素以矫之,风化大洽。”但正是“躬行朴素”,他得罪了高调奢华的隋炀帝。

  隋炀帝奢华好面子,这一点大臣们都知道。他所到之处,很多官员曲意逢迎,他们将路边的楼宇装饰一新,飞梁画栋,华丽辉煌,更“竭百姓财,贡上用,进献珍奇美味”,以博隋炀帝欢心。

  相比之下,乞扶令和就显得有点“愚钝”。隋炀帝到天水时,隋朝正与吐谷浑打仗,为最前线,百姓劳役负担很重,乞扶令和爱惜民力,就没有刻意搞各种排场,为皇帝安排的饮食也简单,大概就是“四菜一汤”的规格。

  隋炀帝来到天水,“大怒”,给乞扶令和两项罪名:“为道不整,献食疏薄”,“命左右斩之”。卫兵摘了乞扶令和的官帽就要行刑,隋炀帝“见其无发”——年老又操劳国事,头发掉光了,动了恻隐之心,“乃释,除名为民”。

  后来魏征常跟唐太宗讲隋炀帝这些事,告诫他“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太宗说:“甚善!”贞观七年,唐太宗经过蒲州,刺史赵元楷精心装饰街道,令百姓一律穿黄纱单衣迎候。太宗招他过来一顿数落,赵元楷在隋朝做惯了这些事,这次碰了钉子,又惭愧又恐惧,几天吃不下饭,很快就死去了。

  乞扶令和被“开除公职”的第二年,死于雍州大兴县(今陕西西安)。据大司马村新发现的墓志记载,他夫人郁久闾氏早他20多年辞世,安葬于卫州汲县(今卫辉市)。唐太宗贞观元年(627),他的遗骨被子孙迁回卫辉,与郁久闾氏合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