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扶令和墓发掘现场 翻拍资料图片
鲜卑“酋长”长眠卫辉 乞扶令和墓在今地表下10米,发掘到底部的时候,形成四层两米多高的台阶,每层站两个人,用铁锹逐层往上送土。 这座墓是长方形单室土洞墓,坐北朝南,由长斜坡墓道、天井、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组成。也就是挖好墓道、天井后,再掏一个“窑洞”作为墓室。 窑洞口有石门一套:门楣、立颊、门下坎、门扇、石狮等一应俱全。即便如此,也早有盗墓贼下了手,石门扇折断损毁成若干块,散落在甬道及墓室内。墓内残留的文物,主要有墓志两方,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石刻一套,石灯6件,以及青瓷碗、器盖和陶俑等。陶俑无一完整,破碎不堪,经修复较完整的近40件,有文吏俑、骑马俑等,多施彩,个别描金。 大司马墓地由一支来自四川大学的考古队发掘,除这座墓葬外,还发现汉、晋、宋等朝代墓葬27座,有的规模也很大,墓主人生前可能大有名头,可惜没发现墓志,难以确认。而发现墓志的乞扶令和墓,格外引人关注。 乞扶令和的墓志已裂为两块,但字迹基本清晰,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墓志所记主人公生平与《北史》、《隋书》的要点基本一致,也有一些不同。《隋书·乞扶慧传》说他是“马邑鲜卑人”,而墓志不提鲜卑这茬儿,只说“其先出自夏后”。 在北朝墓志中,草原民族将祖先追溯到三皇五帝的不在少数,这是为了在汉文化体系中寻求心理认同。乞扶令和墓志自认大禹后裔,以及墓葬中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石刻,都说明他和他的后代逐渐汉化,成为汉族的一部分。 乞扶令和来自鲜卑乞扶部,就像慕容鲜卑、拓跋鲜卑一样,是庞大的鲜卑族系的一支。这个部族原来生活在漠北,南北朝初年越过阴山,迁徙到河套地区,曾建立西秦政权,是北朝十六国之一。西秦一度强盛,后为赫连氏的大夏所灭,乞扶部辗转成为依附北魏的部落。 墓志和《隋书》均说,乞扶令和的祖父乞扶周是北魏“银青光禄大夫”,父亲乞扶纂是“金紫光禄大夫”,“并为第一领民酋长”。“第一领民酋长”相当于“从三品”,但比“从三品”牛气,他们统有部众,爵位、封地皆可世袭。 在乞扶令和十一二岁的时候,天下局势大变,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自洛阳迁都邺城,乞扶令和家族随迁豫北,在这里长大成人,这片土地应该有他最难忘的人生回忆。他最终葬在卫辉市,应与此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