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龙镇中石阵村,占地60余亩的清代古建筑群刘氏庄园风貌犹存,流传200余年的威风锣鼓、二月二庙会至今流行,历代重视教育、人才辈出……这一切足以让该村村民自豪地说:“我是中石阵村人。” 刘氏庄园 陈迹残存 刘氏庄园占地60余亩,房屋200多间,是我市现存面积较大的一处清代建筑群。庄园始建于清代乾隆15年,后又在清嘉庆23年、清道光五年及民国12年3次增修,虽然时间跨度大,却保持了统一的建筑风格。
走进庄园正门,东西街慢坡而上,分级3个平台,街北是庄园的3个主要院落,九门相照。西院建设最早,成于乾隆15年,距今已有260余年。东院(即绣楼院)规模最大,是标准的五裹五大院,堂屋共三层,顶层为明楼、明檐、明柱,边有前沿小墙,五间相连,此为嘉庆25年所建,距今210余年。中院建筑大方、牢固,后有花园,前有殿堂、过厅,规模宏大,是刘氏庄园的轴心所在,为嘉庆23年所建。进南门两侧,有两处院落,东台阶下北拐,顶端为北门。台阶上东门外,北面是占地16亩的花园和一所私塾学堂。再往北是豪华的八角楼,是刘家的客房,可分等级招待各类客人。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是东院的堂楼(亦称绣楼),五间三层,东西长约16米,南北宽7米,每层均为四梁八柱,屋顶为蓝色板瓦瓦顶,五脊六兽,别具一格。二层前面有5个小窗,后面有3个小窗。三层正面为敞开式,明檐,明柱,后有3个八角窗,足见当时建筑技巧和工艺之高超。
刘氏庄园是典型的清代四合院建筑群,房屋均为砖、石、木结构,配房镶门镶窗,有的还带有阁楼,无不显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过厅门柱均为方型石柱,柱座有柱顶方石,四面雕刻有莲花香菊,细腻迷人,台阶为连续抱鼓石裙边。中院大门全是铁皮包裹,两侧门墩尺寸均长0.58米、宽0.64米、高0.23米,里面刻有云朵,外面左顶面雕刻有莲花戏牡丹,右顶面刻有莲花戏香菊,技艺精湛,寓意吉祥。
旧时王相府,化作百姓屋。到了上世纪40年代,庄园被分给了普通农民,在这以后的几十年里,自然风雨侵蚀和人为的损毁,使庄园部分建筑面目全非。 如今,除东院、中院和西院保存相对完整外,雄伟庄严的围墙不见踪影,东花园被辟为耕地,后花园变成了宅基地,八角楼面临倒塌,东、西厢房摇摇欲坠,八角楼外院东厢房早已归于尘土。
值得关注的是,这座亟待保护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除所在村不久前名列河南传统村落外,并未列入任何一级政府的文物保护名录。对此,著名摄影记者王天定在《河南日报》上用影像发出了抢救文物的呼吁。 刘氏春秋 商优仕出 刘氏庄园建筑群旧貌残存,庄园主人——刘氏家族“老毡帽”“小毡帽”的传奇故事也是口口相传,为人乐道。
家族成功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刘氏家族辉煌也并非一朝一夕创造,而是数代人不断积累,由农及商,商优而仕的过程。据记载,刘氏世祖刘世佳自明朝永乐年间奉诏,由山西潞安府壶关县福头村迁居林县中石阵村。几代历史相沿,刘氏率以俭朴治家,忠厚处世,勤劳致富,创业成功,家境日渐殷实。到“老毡帽”刘震峰曾祖父刘文光时,由于财源广进,刘家土地达到140余顷,管房(保存粮食的仓库)30多处。为增加收入,投资入股,还开设了许多店铺。据传,刘家人从中石阵村到北京城去,沿途都不用住别人的店铺。
刘氏家族倡导“要想富,出人物。勤俭是立身之本,耕读是保家之基,立其身正其言,交友与德与贤”的古训。家中办有私塾学堂,从外地请来名师,家中子女不出门,就培养到秀才或举人。到刘震峰和刘际昌父子时,刘氏家族商富官达,达辉煌的顶峰。
“老毡帽”刘震峰是刘氏16代孙,曾任南阳新野县训导、座补直隶光州县训导、中宪大夫、山西候补知府等。刘震峰二弟刘华风、三弟刘晓风均在京城举高官。“小毡帽”刘际昌,在山西任汾州知府时,廉政为民,善断多种疑案,深受百姓爱戴,群众奉为“刘青天”。
刘震峰生活简朴,谦恭礼让。传说其回乡时衣着朴素,善戴一顶毡帽,家乡人不便直呼其名,便亲昵地称之为“老毡帽”。其子刘际昌尽管出身名门,但每次回家乡不坐轿、不骑马、不穿官服,穿布衣,戴毡帽,百姓便亲切地称他“小毡帽”。冬去春来,后人大多只知老毡帽和小毡帽,却不晓得他们的真实名字。 传统文化 活态传承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官不过三世。中石阵刘氏从清朝康熙至咸丰年间,共出过26位太学生、5位禀贡生、6位举人、1名进士、4位知县、3位州同、1位内阁中书。如今,官员干部、专家学者、大学教授也是人才辈出。这与其归功于刘氏庄园是一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不如说得益于刘氏历代人尊师重教的传世家风。
在传统文化遗产方面,中石阵村威风锣鼓和二月二庙会以活态方式流传二百余年,魅力依然不减。
据传,刘家为繁荣民间文化生活,购买大鼓、大钗、小钗,组建成威风锣鼓队,流传至今。逢年过节,人们擂大鼓,扭秧歌,庆祝丰收。锣鼓队擂大鼓动听悦耳,催人奋进,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刘氏庄园周边有座泰山庙,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是泰山老奶生日,为庆贺老奶生日,刘家请剧团,唱大戏,行庙会,以示祝贺。但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正是当地三夏大忙季节,为不影响三夏麦收,刘家将四月十八泰山老奶庆祝日活动,改为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届时,演戏五天,赶会群众人山人海,络绎不绝,很好地促进了物资交流,发展了当地经济。
宏伟的庄园还在消逝,小毡帽的故事日渐模糊,但是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和活态文化薪火相传。这恐怕是这个传统古村落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所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