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150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杂谈八卦] 狼石双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3-8 14:27: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志海拾贝·关隘——狼石双岩
【[url=]大[/url] [url=]中[/url] [url=]小[/url]】作者:徐 杰  来源:市新闻中心   时间:2014-11-10 09:00:34  浏览 192 人次

  本报《志海拾贝·关隘》以张应登的《林县险要图说》为线索,陆续走访了马塔口、虹梯口、蚁尖寨、鲁班豁、断金桥、风门口、东峻阪、崔八口、关墙岭等地。“狼石双岩”不见于《林县险要图说》,是记者在茶店镇好地掌村采访时听村民讲解得知。此关隘是古时林县通往卫辉府的重要通道,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其背后的历史逐渐不为人知。出于完整记载林州关隘的目的,记者前往“狼石双岩”探究其来龙去脉。
  出林州市茶店镇好地掌村,南行数里即是辉县市南寨镇蒿地掌村,复行数里有一拱券门,即是“狼石双岩”所在地,此处地形为“两山夹一沟”。
  准确地说,“狼石双岩”不是关隘名称,而是拱券门楣石匾上的字,由于无人知道此券门的名称,附近村民便以“狼石双岩”特指此处券门。
  “狼石双岩”石匾宽1.3米、高0.65 米,目前被辉县市南寨镇蒿地掌村保存,其正面阴刻大字楷书“狼石双岩”,右书为“巡抚河南都御史秦中李宗枢建”,左书“大明嘉靖二十二年季春吉旦”。
  以青石、石灰粘砌的拱券门东西长5.2米、南北宽5米,北面门洞高1.96米、宽1.85米,拱券门南面坍塌。关隘东西两侧的城墙宽3.9米,西边残长5.2米处断于河谷,向东残长30余米。由此关门越河谷西望,崇山峻岭上长城遗址巍然屹立,为青石块砌筑,不用石灰粘砌,残高1.5米左右,基下宽1.1米,上宽0.7米,经辉县市南寨乡白泉村西南行进入我市田家井村约10余公里。
  该段长城究竟是“赵长城”还是“魏长城”,学者们多有争论。2013年2月,《新乡日报》刊登《壮美古长城“国别”之谜》,认为该段长城是战国时期魏国修筑,一直沿用至明朝。
  记者认为此处关隘在旧时应该是防御林州方向的敌人。原因有三:
  其一,山河相制策略。古代统治者在划分行政区的时候出于军事防卫目的,将相关的战略要地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内,以便相互制衡。“山河相制”策略最典型的例子是南阳和襄阳,两者明明同在南阳盆地,却分属河南、湖北两省。河南若想独立,盆地南边的襄阳不归河南管,随州、荆州、汉中一带的部队可随时进发河南;湖北若想独立,郑州、洛阳一带的部队可随时南下;不将南阳盆地单独划分为一省,更是断绝了南阳盆地关起门来闹独立的可能。
  “狼石双岩”则是山河相制策略的微观体现。券门北边是山地,券门南边是平地,将山地向平地的过度地带划归卫辉府管辖,一旦林州境内有乱,可从卫辉调兵进发。
  其二,陈卿起义。嘉靖元年(1522年),陈卿父子在山西省平顺县青羊里揭竿而起,四方农民闻声响应。在与官军数次围剿的对抗中,起义军所向披靡,先后攻占了潞城、黎城、壶关及河南林州等地,形成了起义军“北倚太行天险,虎视豫北平原,凭此以拒汴师”的强势局面,并乘胜攻克辽(今左权县)、沁(今沁县)二州,接着挥师南下,在陵川义门、高平东平、河南修武、焦作等地与官军作战,频传捷报,且声威直逼河南彰德、怀庆、卫辉等地。嘉靖六年(1527年)十月,夏言调集山西、山东、河南、直隶等地兵力10万余人,会剿潞城县,合击青羊山。在强大的攻势下,陈卿等力战不支,全军覆没。陈卿等人被押往京师,“凌迟处死”。
  其三,石匾背后的信息。记者检索资料后发现,在山西多处发现刻有“大明嘉靖二十二年季春吉旦”“巡抚河南都御史秦中李宗枢建”的石匾,如山西省左权县黄泽关门石匾、黎城县东阳关门石匾、河南辉县薄壁镇南门关石匾,正中分别阴刻楷书横排“飞磴盘云”“中州外翰”“碧水丹山”。
  “飞磴盘云”“中州外翰”“碧水丹山”“狼石双岩”等应该是形容关隘所在地的地理特点。“狼石双岩”大意为此地山势交叠,犬牙交错,关口建在两山交界处。
  据记载,明嘉靖进士李宗枢(1497~1544年)任山东诸城县知县,因功绩升浙江、河南监察御史、按察使。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前后,李宗枢为何大规模修建、复建长城呢?
  明朝初年,“九镇长城”是抵御蒙古族南下、东进的庞大防御体系,但在明朝中后期,蒙古族多次越过“九镇长城”,从黎城、涉县一带进犯河北、河南。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正月,巡按直隶监察御史郑芸上呈《广集议以御虏患疏》,称“止有河南彰德府涉县地方,逼近山西黎城等处,山坡平漫,虏可上下。近日山西拿获奸细声言,今岁东侵,多由黎城,盖即涉县一路也。释此不守,纵之过山,欲以决战于平原旷野之地,岂计之得耶?说者以为,河南地方不必过为干预。然丑虏逾山而东,直冲广(平府)、大(名府)、真(定府)、顺(德府)等府,其祸不在河南而在畿辅,虽山东临清诸处,亦有所不免,此殆三省门户不可不慎。合无题请或先会同河南、山东并三省之力,共守此险。”这份奏疏明确指出在河南省与山西省交界处加强防备的重要性。        



2#
 楼主| 发表于 2015-3-8 14:27:4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5-3-8 18:06:3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