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322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杂谈八卦] 辩经,藏地佛门之玄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3-17 14:31: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西藏僧人们的世界并不是想象中的,仅是晨钟暮鼓、青灯孤影下的单调、孤寂与沉默那样一种灰暗阴冷的色调。恰恰相反,他们的生活因为他们心中坚持的信仰而充满了生气,因为广博的才学而洋溢着缤纷的色彩。虽然他们只是生活在寺院的石墙之内,但是整个世界已经在他们心中。

他们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嘈杂的“辩论”声,为金钱,为名誉,为地位,为了自己的所谓“利益”,人们争得面红耳赤,甚至拳脚相向,兵戈相见。

回头想想,从古至今,谁争出了几许智慧和真理呢?逝事如烟,何不听听方外之人清清郎郎的“辩经”呢?

辩经,藏语音译为“村尼作巴”,是藏传佛教中的一种辩论,常见于藏传佛教寺庙内的树荫处。

辩经方式主要分为两大种,对辩和立宗辩。对辩是两人先后辩论,一人提问一人回答不许反问,如此一段时间后再反向进行。立宗辩则是一人自立一说,而众人可对其提出异议,回复则只能有是、否和不定三种答案。

辩经的过程主要以两种根据作为讨论基础,其一是“因明逻辑的思辩”,以大家普遍公认的道理来做推论基础,依照因明学进行逻辑推理而发出质询;其二为“引用经典”,从共同承认经典当中,引用佛陀及古德圣贤所诠述的文字,如此交叉比对,可以推敲出许多经文中的细微意涵,从而对佛法教义产生讨论。

空旷之地、树阴之下,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其中一方提问,另一方回答,不许反问,告一段落后再反过来,直至一人无法问出。

诘问者常常击掌发问,挥舞佛珠,身形旋动,紧紧逼问,时而猛喝。应对者,以不变应万变,任尔狂风骤雨,雷霆霹雳,依旧气定神闲,山崩于前色不变。

一动一静,一明一虚,显出藏地佛门玄机。

只要是任何有关佛法的题目都可以拿来讨论。这是一种富于挑战性的辩论,双方唇枪舌剑,言辞激烈。

在每一个提问前都要先说一个“底”,再将右手向后高高扬起,和左手相拍发出清脆的响声,然后将右手向下伸向对方后拉起。那一声“底”相当于开启智慧,因为在佛教中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而他的心咒是“嗡阿热巴杂拉底”,“底”音可以启请心中的文殊菩萨,开启我们的智慧。

僧人们的世界并不是想象中的“古佛清灯”样的一种灰暗沉重的色调,恰恰相反,他们的生活因他们心中坚持的信仰而充满了生气,因为广博的才学而洋溢着缤纷的色彩,虽然他们只是生活在寺院的石墙之内,但是整个世界已经在他们心中。

年轻喇嘛经过辩经,由“日琼”(相当于初中)升为“日庆”(高中),获得“日庆“(佛学学位为中级)学位,再经过数年的学经,将可参加“格西“(佛学博士)考试。凡是获得“日庆”学位的僧人才有资格参加藏传佛教最高学位--“格西拉然巴”的考试和辩经活动。

高扬的右手说明文殊智慧就在身后。二手相击,有三层正意一为一个巴掌拍不响,世间一切都是众缘合和的产物;二为掌声代表无常,一切都稍纵即逝;三为清脆的响声击醒你心中的慈悲和智慧,趋走你的恶念。

潜心学经的僧人,他们在争论之声中明辨教义,在声声辩经中实现自己的梦想!

似乎被问题难住了,陷入冥思中。

树荫筛下的阳光在红色的袈裟上跳跃,他们运动的身躯散发出令人静止的震慑力。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表达自己思想的人,即便我们不懂得他们的语言和动作符号的内涵,但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能量正为之震撼!

这些身体力行的姿势并没有具体的含义,但却像舞蹈、诗歌和音乐那般有韵律有调子,以非常直接的方式扩大了我们的知觉能力,坦诚地唤起我们心底的深沉的情感和超越了一切言语的潜在意识。

辩经中也有安静的一组,他们更在意的似乎是辩的本身和要辩论的东西,并没有太强的形式感。

日常的辩经,是僧人学习佛教的辅助手段,而不同班级的喇嘛,每学完一部大论,或是每年学期结束,必须参加辩经仪式,证明自己已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才有资格参加进一步的学习,这时辩经相当于考试。

图文来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所有。


2#
发表于 2015-3-17 15:37:2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