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浪子规 于 2015-3-23 10:09 编辑
古佛涅槃
作者 许雯铭
一、
“我出去呀——”
“我出去呀——”
混沌空蒙之中,隐隐有一种声音,像在眼前的石壁内发出,又似在头顶的天空中回旋;身在山涧之中,只觉得群峰回荡,天地呼应。
小放羊者待羊群饮水后,又把羊群赶到石峡处。当他怀着疑惑、忐忑的心情,颤颤惊惊又坐到那处石崖下时,就再次听到这曾经熟悉的声音;似徐徐薰风,若微微醪香;这声音似乎很近很近,也仿佛很远很远,有如天籁之声般的美妙动听……
前两天时,当他赶着羊群饮完水后,也是在这处石崖下,初次听到这种声音时,他四处瞅瞭,也未发现什么异常,只有羊群低伏着头围拢在一起,身体轻轻蠕动着,发出微微的喘息声。
“我出去呀——”
当再次专注而清晰地听到这种声音后,他吓得不敢吱声,面容失色,惊悸无措。他慌忙爬起,忽拢着羊群逃离了这里。晚上,回到柏林头村羊主人家,即把当时奇闻讲给羊主人和长倌听,人家都曾笑他疑神疑鬼,胆小胡诌……
带着受委屈遭奚落的不服心情,小放羊者又特意来到石崖下,他刚坐下,就又听见这熟悉而执着的声音。他一下子跳起身,壮着胆子,鼓足勇气,昂头对着石壁大声喊道:“你出来吧——”语音未落,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只觉天摇地动,山崩地裂,灰尘起处,一尊金光闪闪的大佛应声出世了。而小放羊者却被永远压于石块之下……
这则凄美动人的传奇故事曾被镌刻于大佛沟寺庙前面的东侧石壁上,为千百年来朝圣善众所传颂。大佛借助小放羊者吉口而出世,而此后小放羊者则被塑形造像,有幸同十八罗汉同侍佛前,同殿享祀,成为大佛沟大佛出世的不二功臣,被后人世代所敬仰,成为我造大佛、大佛造我的垂世典范。因虽受雇于柏林头村中牧羊,但其却是当地邻近何家庄村人,故何家庄亦成为后世大佛沟一应佛事的主家村。
二、
柏林头村南里许之地,即为大佛沟寺庙群。沟掌处,自然造化,天地生成一道秀婉的石脊。背托石脊南端,是为大佛沟主寺大佛殿。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顶呈硬山,雕梁画栋,碧瓦朱檐,前为垂花门窗,门槛高尺余,门檐上悬横匾“大雄宝殿”,字迹鎏金,传为傅山先生所题。门前尚有一围木条栅栏,两侧蹲伏石狮。殿前对称长有二颗两抱粗之老柏,苍杆虬枝,殿顶交荫,柏叶葱郁,呼呼生风。
大殿正中,大佛高髻螺发,袒肩披袈,结趺跏端坐于须弥高台之上,高约丈五之余。法象庄严,金躯伟岸,双目微开,两耳垂肩,颊丰颐满,沉静肃穆,左手下垂,右手上屈,作环指法印。历经世间千年香火,似在注视着凡间红尘,芸芸众生。
大殿内两侧山墙上彩绘有七步生莲,九龙灌顶,逾城出家,降魔得道,菩提坐禅等佛陀故事。
两侧山墙下,砌有两道高台,台上分别罗列十八罗汉塑像,像高二尺上下,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白发长眉的宾头卢,竖耳闻听的迦诺迦伐蹉,密行第一的罗喉罗,降龙伏虎的迦叶、弥勒……
门内首右侧,面朝大佛,立塑一尊与人一般等身像,面带微笑,目微下垂,似作思考状,一脸稚气未脱,表情憨态可掬,双手拄长杆羊铲,腰挎羊盐袋,此正是此殿大佛讨吉口而应声出世的功臣,一个未有姓名,但却留芳千古的小放羊者。
大殿南朝对一座小巧精致的乐楼,俗称戏台。乐楼后墙不远即为大佛殿,俗称南殿。因殿内主祀文殊、普贤、观音三菩萨,故又称菩萨殿。
南殿座于沟边,为一下券两孔石窑,上建三间殿宇的二层建筑,下层窑口向南,上层殿门朝北。大殿、乐楼、南殿南北纵横组成一座小巧精干寺院。原先大殿前两侧尚有东西廊房,院东侧还长有一树干侧伏的古柏,柏荫垂于东侧山坡上,俗称跌倒柏。
进入南殿,即会被南殿纷繁复杂的景象所震撼,亦会使人顿生一种不寒而栗的敬畏之感。三尊主像迎门而塑。中为大智文殊势利菩萨,左为大行普贤菩萨,右为大慈观音菩萨,分别骑坐青狮白象朝天吼。三尊菩萨上方、身后、左右空间皆被悬塑群雕像及山水云气、楼台亭阁等背景所占满。悬塑为多层次场景展现:最上及顶棚间,为祥云缭绕的仙山洞天,宫阙庭栏;诸飞天乐伎发束高髻,博衣长带,或衔鲜花,或弹琵琶,或吹萧笛,俯身飘然飞舞其间,一派笙簧鸣奏,仙歌妙舞气象。
再下则多为封神榜中塑造的神仙人物,且多面目狰狞,青面獠牙之类,或形态怪异、或场景恐怖。诸如长有三只眼,带着哮天犬的二郎神杨戬;三头六臂、脚蹬风火轮的哪吒;青面红发、肋生双翼的雷震子;体貌猥琐、擅能遁地术的土行孙;开膛破胸、一手持刀、一手捧心的比干丞相;被纣王挖眼断臂后、两眼眶中伸出一双手臂、手掌心又各长一只眼睛的杨任;口喷黄烟毒气的哼哈二将;桃精千里眼,柳怪顺风耳,还有黄飞虎、闻太师、崇黑虎、赵公明……
一殿的神秘莫测,满堂的虚幻飘渺,一部充满联想、极尽变易的中国古代神话预测故事,却在当今世界多已实现。整座殿堂悬塑设计,工艺高超,雕刻极为精致,整体氛围多施蓝绿冷色,意境高古。神人群体形神俱备,对比明显;菩萨慈眉,金刚怒目,给人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怎一个好字能够了得。
大佛寺院东侧,是为一道七十余级陡峻石磴台阶,登上石阶,即是座东朝西,居高临下,五窑连拱,石砌石券的五岳殿,意即泰、恒、嵩、华、衡五岳镇神所在。
五岳殿顶之上是为座西朝东的圣母殿,民间俗称娘娘庙。殿阔五间,硬山绿瓦,主像是为元霞碧君。
圣母殿前地势稍平坦开阔。再上即是东峰崖下的三十三天。三十三天虽有佛、道诸种说法,但都遵循追求三界递次进修境界的最终目标。
从三十三天攀登三十二级石阶,再上则为大佛沟寺庙群的最高建筑玉皇顶。其坐落于群峰拱峙,两山护抱的土脊顶峰之上,为下阔而上渐收窄,顶呈歇山十字堡楼建筑,石砌基墩,青砖到顶,内部空旷呈砖砌十字形穹顶。从西崖下有一地洞入口,匐身可入内,再登梯道,即可登顶上。楼墙外面中腰,旧时曾圈一道铁箍。
关于此铁箍,还有一传说是:当年,一位箍锣锅的老匠人来到柏林头村,人们纷纷拿出锅盆器皿让其修理,但此老匠人均嫌为小器,说是只箍大家伙,问其何为大家伙,却又笑而不答。第二天,人们发现大佛沟玉皇顶半腰中箍上了一圈铁箍,方才恍然大悟老匠人所指大家伙之意,也才发现玉皇顶出现了一道竖裂缝,都猜测老匠人定是神仙下界来此点化。
立于玉皇顶上,放眼南望,群峰环抱,万山朝尊,一壑中空,气象雄浑,土褐石黛,紫雾蒸腾,一种俯仰天地,吞吐八荒的浩然正气油然而生,好一处清幽静谧的圣迹之地。
三、
沿榆次源高公路往东北一路漫上到最高处,是为柏林头村。柏林头,一个坪塬地势延伸到尽头的村庄,一个至今常有彩陶器物出土,曾为远古先民生活劳作的地点,一个当地民间传说“四十里黑松林”的边缘尽处,一个充满神秘而令人遐思的村名。
站在北梁坪塬边缘的柏林头村东,脚下龙门河,川谷逶迤,深沉跌宕,蓝天白云,黄地厚土,远山空寂,视野旷邈,镶嵌于山川折绉间的山庄窝铺,或远或近,皆隐藏于扶疏绿荫的簇簇点缀之中。
村南地势,陡然下凹,东端一道土脊蜿蜒起伏,龙行蛇绕般兀立于两山夹峙之间,形成一座上土下石的雄蜂,两侧山脉,层层叠叠,左抱右护形成环拱之势。而村西又一道土脊回环下伸在雄蜂西侧凹沟中,尔后翘然隆起一条狭长秀婉的石脊。村南两端土脊延伸之结果处即是大佛沟寺庙群主要建筑所在:东峰玉皇顶,西沟大佛寺。
中国传统文化主根基在于道教。而佛教自东汉中期永平年间从印度传入中土,经过长期入世同化,逐步融入汉民世俗,与道、儒两教渐趋融合,殊途同归。在选址择地上一脉相承于道教传统风水文化理论,讲究四灵护龙格局,即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俗称:“前面横,后面靠,青龙白虎左右抱”,形同官帽椅前横案一般。
在传统风水文化理论看来,大佛沟地貌特征实为一处天地造化,钟灵毓秀的龙脉之地。
大佛沟龙脉发源于榆次东北部要罗山脉,北梁坪塬,一马平川渐行渐起于柏林头高坪尽头处,而后一头扎下于群山环抱之中,从而生气氤氲,暗结珠胎。且大自然造化神奇莫测,方园地貌,唯此以下数里山脉俱为石质,恰为土、石衔接之处,出此之外,又皆为黄土焉。民间风水理论中有“石贵土富”之说,土石相间,富且尊贵,为民间传统风俗中世代向往追求的理想境界。
天下名山僧占多。综观中国境内名山大川、风景胜地多为佛、道二教所居,佛教四大名山,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无一不是风景优美,山水宜人之地。其重要之处即是符合传统地理风水理念。除此之外,内中还隐藏着一个天大隐秘:物华天宝,地灵人杰,有其灵地必出杰人。中国历史上诸朝诸代最高统治者,无不欲使自己的统治王朝江山稳固,并能子孙世袭,永远传承。如果山水灵地屡出人杰而危及统治,这还了得?而道、佛两教正是利用其这一点,击其要害,征服其心,遂能在各地建庙布教,大兴土木,一为镇压龙脉,少出杰人;二是兴盛宗教,独旺香火;三是教化民众,有利统治。在佛道看来,寺、庙、观、塔皆为镇物,庙镇龙头,塔镇龙背。且寺庙建筑规格等级亦同于王朝宫殿、纵轴朝向皆为子午线。
大佛寺后隆起的石脊之上,为一块耕地,地中建有歇马殿。殿前长有一棵双人合抱千年古柏,直与大佛殿前两株古柏比肩相映,亦为建庙初时之物。歇马殿为民间俗称,其意有二:一是龙脉蜿蜒千里,势如奔马,至此止步停歇,有报马之意;再则是凡众人员来至寺庙中是为歇脚拴马之处。
歇马殿后逶迤伏下的一道土脊,正是大佛沟灵地抽条新发的来龙脉道,而其另一老龙脉道是为玉皇顶雄蜂。村南西头,歇马殿后土脊顶处地坪中还曾建有一塔,塔身三级,石基砖砌,高可丈余,或为某朝大佛沟寺庙住持或大德高僧之灵塔,惜于1950年代折毁。
大佛沟寺庙群地峻形胜,规模宏大,整体建筑依山就势,高下叠置,纵横错落,体系兼容,基本呈丁字形或L形布局。一道七十六级攀岳石阶,不仅将其分为佛西道东,佛纵道横,既讲究佛道相别,又兼具两教相融;而且寓意着从西土佛国到东方神界之过程,在虔诚精进的境界中,已然解除了七十六种世间烦恼。若再登临三十三天处之三十二级石阶上至玉皇顶,即可达至人生极顶境界,亦可最终解除人生一百零八种烦恼。
四、
从大佛寺沿沟而出再爬起是为石山村,全程五里余。距石山村约二里许大佛沟中,有两方山泉砌池,上券石顶,俗称“龙兜壳”,是村人世代饮水之处。
公元一九六〇年秋末冬初,余全家老小八口因父亲历史问题,被从榆次下放到东赵公社石山村,时年余刚满八周岁。因常去大佛沟抬水或挑水,间或乘便曾数次进入到大佛寺玩过,故在少年依稀记忆中,尚记得当年大佛寺旧迹模样。
一九六四年,四清运动搞的轰轰烈烈,政治空气日渐趋浓。农历四月初八,是大佛寺传统庙会日子。因为好奇,想去看看赶会为何样,便明知故犯地抵触了母亲的禁行令。一早便偷偷溜出村去,和一二伙伴一路往大佛沟而去。岂料,这一去,玩虽玩的尽兴。但回家后却遭到严厉地责骂、逐打、罚站,外加饥肠辘辘却不给吃饭,因而记忆尤为深刻。
大佛沟,佛在沟生,沟以佛名。幽深清净,溪水潺潺,两旁峰峦高耸,悬崖陡峭,荆棘丛生。一条羊肠小径,挂在河沟半崖间,崎岖蜿蜒,曲曲弯弯。
时值春夏之交,正是山清水秀季节,棘旺荆长,山花烂漫,山鸟啾鸣,蛙声呱呱。满河沟中长有一排排伟岸大柳,随着一阵阵顺沟徐风拂来,枝条摇曳,绿影婆娑。
转过一道横陈低伏的小山咀,眼前倏然开阔,两端山脉合抱,中间双峰低伏,形成四山会拢,三沟汇流之地。河水汇流,却被横陈的小山咀一挡,转而东弯,在黑汉垴脚底再折而下。
中间山脚下,一泓清泉,砌池而蓄,一块大石板,掩住多半井面,水明如镜,清澈透底;水溢外流,汩汩作响,注入漫草丛生的河流之中。此处地名“二蛙井”,为大佛沟中北上朝圣的一道天然门户,亦是石山和柏林头两村地域交界之处。
旧时,青蛙被视为河中精灵,腮炸肚鼓,睛暴嘴大,常作蹲伏跳跃状,产卵极多,繁殖力强,蛙娃同义,是人类家族生育繁衍的吉祥象征。
二蛙井上至大佛殿约为里许,俨然圣佛脚下,此段河道稍阔,山泉陡增,水流叮咚,河草丰茂,蛙鼓四起。左右两端,满山漫坡的姐姐花,一片片、一簇簇,争相怒放,煞为壮观。耀眼的粉白花瓣,含蓄的鹅黄蕊心,释放着浓浓的醉人幽香,扑人鼻息,沁人心脾。
山水有情,祥聚瑞结,似在提醒世人渐入佳境。仰望前方,两山如龙似虎般夹峙拱卫,中间灵峰突耸,玉皇顶轮廓清晰,赫然在目。山峻楼矗,直接云天,巍巍然一派雄壮威灵之概。
玉皇顶山脚下,沟分两叉,向西转圜而上,经石砌石券而成的蓄泉“龙池”,沿山径石坡登至山腰处,一斧剁刀斩般石壁收窄眼前,与南殿山墙形如山门。壁间有凿刻字迹漫漶而隐约可见。数棵小柏苍然侧身扎根于石壁缝隙间。壁东崖边有石券圣母泉池,人称泉水可治百病,亦能使不育之妇怀胎而孕。其时,池旁或蹲或站围有数人,或掬水而饮,或持壶而沽。
大佛殿中,早已是香火缭绕,烟熏雾罩,人丛众集,寂然井然。烧香的、拜佛的、求药的、许愿的,可叹碌碌红尘中,各人自有困苦事,各人自念一本经。只见石山村边老婆子求佛心切,病在难忍,在佛台下面跪诉了许久,可能怕佛因求者众多而无暇顾她,则又偊偊然爬上佛台,上了佛身,双膝跪于佛腿之上,仰视佛面,一脸虔诚,满腹恓惶,发沾腮面,虚汗漉漉;手捏一块黄表纸,一边在佛之胸部轻拭细擦,一边口中哼哼叽叽,磨磨叨叨着,哀怜悲凄之态,溢于言表。
时有一嘴歪眼斜壮年汉子见状亦拿了一纸黄表,蹭地登台上去,干脆站在大佛另一腿上,在佛面颊和眼上拭擦起来,惹得众人直拿眼勾他……
大殿两侧罗汉台边上已摆放了一些还愿带来的各款各色小鞋。当地佛俗,每年四月初八大佛沟赶会时,有些纯男或纯女孩人家,特别是那些不生未育人家,要去神佛庙内暗中选偷一双小鞋回家,并在佛前许愿,来年还愿时,要还回去三双小鞋,叫做“偷一还三”。因偷字不雅,一般又称此行为“揣小鞋鞋”。此俗本应为娘娘圣母庙中职事,但其时娘娘庙已毁坏,按理南殿中观音菩萨亦可代执此事;然而,观音虽慈眉,金刚却怒目,众神弟子尽皆狰狞可怖,使得凡夫俗子,善男信女们也就望而却步,敬而远之了,只有劳驾佛祖一并代理了。
出了大佛殿,登上漫天磴,七十余级石阶上上下下几个来回,最终也未弄清真确数字,倒把人累得腿困脚软,浑身冒汗,坐在五岳殿前呼呼直喘。
五岳殿居高临下,气势非凡,但五孔黑黝黝的窑洞,已是空空如也,门窗俱无。阶前坡上老杏树亦显枝枯叶零,了无生气。
五岳殿顶的娘娘庙,残垣断壁,瓦砾遍地,和对面峰崖下毁圮的三十三天,皆是满目荒凉,破败一片。多年香火盛况不复存在,游者路过,尽皆叹息。
整座东峰顶上,唯有玉皇顶上人头攒动,人声嘈杂,待走近后,发觉多是邻村同我等一样过礼拜的少年同学,和下面大佛殿中尽为老、弱、妇、残的虔诚肃穆境况迥然不同,这些后生的无邪无畏,吼着叫着追逐着,在土洞入口处钻进钻出,在顶楼内爬上爬下,踢踏得玉皇顶内外浮土突突,尘埃飞扬,弄得人人灰头土脸。来时一路的满腔兴致,顿感索然无味,噢,赶会原来是这种样子。
木构顶楼已毁的玉皇顶,已无昔时风采,只留下巨大的砖楼身影,犹如一座秃头烽火台,还在艰难而顽强地显示着其彻底毁灭前的最后辉煌。
五、
大佛沟庙宇规模之大,朝圣香火之盛,工塑艺术之精,方园名声之响亮,为二十世纪文革前榆次全境首屈一指,是榆次最大的名胜古迹。
据民国版榆次县志载:大佛寺,在柏林头村南里许,寺内石佛高一丈五尺左右,罗汉夹坐,南为菩萨殿,壁间悬塑极精。再东迄北上七十余级为五岳殿,出而旁上则为圣母殿,再上为三十之天,再上则玉皇顶矣,与佛殿恰正距地在十余丈外,称邑名胜。寺之始建年月无考,惟古碑有云:佛从山中塌出,村人因构祠以祀之。金天会年及明万历年选经重修。
从县志记载,即可看出大佛寺构建规模和其久远历史。金天会年间(1126-1137)发端于东北的契丹族第二代雄主完颜晟承其父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雄才大略,统领铁骑马队,先灭了与北宋并存的耶律氏辽朝政权。又于次年乘势直破北宋都城汴京开封,掳掠徽、钦二帝及无数财帛北上,史称靖康之变。宋徽宗另一子赵构则避走浙地临安(今杭州)称帝继统,偏安一隅。至此,北宋变为南宋,大宋成了小宋,黄河流域以北区域皆属金统,金政权处于历史全盛时期。而间于辽金和宋金争战的空隙之地的榆次地区,虽也不免世乱之苦,但较之燕冀中原一带,可谓相对安定。
政局安定,年丰岁稔,民稳国泰,谓之盛世。政安昌文,盛世修佛,是为历代官方治世和民心向往的根本大事。
以此上推,榆次大佛寺的始建,最晚应在北宋初、中期及五代甚或至唐。屈指算来,亦是一处历经世间沧桑的千年古刹了。在此文写作之时,笔者又去柏林头采风。即在村头一人家院外猪圈墙上发现一小块破碑残文,细看,恰正是有“大宋金国天会年重修”及记载石窑二眼,南殿三楹等文字。有意思的是,残碑题记赫然刻镌:大宋金国天会年重修。“大宋”置“金国”上,一似金国为大宋属国;可见在当时国人心中,故国情怀难舍,民族性格难泯。
千年朝代更替,战火兵燹,千年香烟熏染,信众崇拜,时空转换,日月交替,致使大佛沟不时添砖加瓦,渐成规模。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世间凡事,无规矩不成方圆,直至清末及民国间,大佛沟佛寺的入世供养已成定制,包括增建修缮,赶会唱戏闹红火等一应佛事均由方圆邻近众多村社筹办组织予以维系。旧时形象俗称为男丁女口,村社大小是由丁口多寡计算,按村社规制,大村设一社或多社,小村则须连带左近附属小村构成一社。当时,大佛寺供养村社有:柏林头村一社,李坊村二社,石山村一社,后沟村加附属小村刘家庄、牛蹄湾为一社,阔子头村加港上、榆三庄为一社,下峪村加东山为一社,小壁村一社。另有何家庄是为主子村,凡大佛沟一应佛事,何家庄一般不出摊资股份,只备一香纸板板即可。此即俗称:“八社十三村”。
除此之外,榆次当地名流大贾、商铺字号均多捐资布施;每遇大宗修缮、兴建,当地措资不殆,庙宇僧道或功德主持者还须走村窜户,甚或去外地募化资银,发心结缘,名为“化布施”。工峻之时,则要将布施人姓名及施银情况勒石铭碑,以使其功德千古扬名,万世流芳。
两年前,亦曾在柏林头村南看到过一块残碑碎块,上面刻载着众多榆次当地及太谷、太原、清徐等县的商家字号对大佛寺修建的施银盛举,是为商号布施专碑。商号诸如:长虹砺、德兴成、庆丰厚、大德玉、独慎玉、大隆号、汇源银号、南、北谦亨、永升号、万盛号等。
农历四月初八,传为佛祖释迦牟尼诞日,也成为大佛沟一年一度的庙会日。旧时,每年此日一早,四邻八村男女老少远近民众都要去赶会。步行的、骑驴的、背囊的、挑担的,几条通往大佛沟的路上行人熙攘成群,络绎不绝。还有乘坐轿车专程从祁、太、寿等邻近县地赶来的还愿香客。
愿心执著者,皆要一早赶去抢烧头炉香。据说,此如同求郎中诊病一般,若蒙大佛初始独见,对其祈求所愿必能专注于胸,倾心相顾。
心疾体病者,虔心拜佛,刻意求药,所求之药,即为五色之香灰。许愿还愿者,悬难释疑,发心求解,所解之愿,亦多有灵验。也有逢庙敬神,遇佛烧香而每庙必进者,亦为求个心安理得,美事如意。更有那一些闲散少年结伴贪玩,东走西逛,一种快意轻松,游哉悠哉之态。
寺内主持是日要接待重要宾客。几位临时善友亦分伺大佛殿和圣母庙中,敲木打磬,指使信众,一天下来,不计功德之仪,单馍馍点心亦能折倒几箩筐。
虽为佛日圣会,但做小本买卖和走江湖艺人们亦都不失时机,逢会必赶;所卖之物多为日常家用和地头家什物件:簸箩簸箕筛子箩,犁耧耙杖绳筐驮;镢锹锄耙镰刀钩,瓢盆碗筷篦壶锅;针线颜料鞋拔楦,花椒大料茴桂和,扳不倒儿泥人人,糖吹花鸡打陀螺,琉璃圪嘣儿嘎嘣响,风车日日儿绕佛陀。
崖前路旁,几家饭棚、饼摊、见缝插针,垒灶而设,打卤桃花浇肉盖,飞刀削面香味浓。刀切旋饼宣腾腾,石子巴饼糊楞楞。饼师手中舞动着红瑜瑜的枣木小擀杖“乒乒乓乓”敲得饼案震山响。
八社十三村,按社制每年轮由一社做东组织筹办大佛沟佛事,包括赶会唱戏闹红火等一应事物开销。
每年会日组织的村社红火,可谓红火热闹戏人人,起火带炮跌跌金,每会都先在歇马殿处展演一番,尔后还要分头轮流入寺敬佛酬圣。李坊村的铁棍、背棍、丑老背妻及杂耍,柏林头村的铁棍、桌阁、武社火、跑旱船,后沟村的高跷、背棍,刘家庄村的滚铁叉,牛蹄湾村的圪榄阁。下峪村的踩马短跷、懒汉推车,小壁村的大头娃、高跷,阔子头村社的唢呐吹打。石山村的锣鼓、三叉滚背等,不一而足。有时还邀约什贴镇等村社的铁棍来,“啊哟啊哟啊哟喲,实在好了嚒实在好。”
大佛寺院内的东楼戏台,每会亦为最引人注目之处。旧时唱戏,一般分早、中、晚场,一日三开戏。鼓声激越,梆点紧凑,台上红角黑角皆为角,如同场内好人赖人全是人,观者拥堵如潮,经日不散。窄窄山沟,小小寺院,无论千人汇集,百车停靠,都能摆放得下。佛眼圣座之下,既无气盛小子结伙抗前台逞英豪之忧,亦无乡民趁间寻隙闹群殴之衅。善恶报应使得满场中一派歌舞升平,万民同乐之象。
不过,戏场如世,世如戏场。繁华诱人,受淫累人;长而烦腻,久则变易。外面的人皆想挤进去,里面的人却要挣出去。可谓,众生之象,世事无常。
六、
上世纪三十年代,大佛沟住进了一位出家的隐世高人,这就是山西方域内赫赫有名的形意拳国术大师荣村三。
荣村三,姓侯名树林,榆次荣村人,行三,因其名气在当地如雷贯耳,故人只称其艺名,反倒把其真实姓名遗忘了。
荣村三从小即拜一河北拳师尹师傅习武,弹腿,罗汉拳,长拳为其不凡身手打下扎实的武功基础。既长,又拜在太谷大师杨德胜和长有等名师门下,得形意拳四把进退连环捶之精妙,兼精刀、枪、剑、棍诸器术。民国十四年,在其44岁时,出任山西民军干部教练所第三大队队长兼国术教官。越两年,又续任山西督府陆军少校卫队长兼国术教官。生徒满晋,武林威重。民国19年,即1930年,蒋、冯、阎军阀混战骤起,遍地烽烟,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荣村三亲身感受到兵燹战火给无辜百姓带来极大灾难和痛苦,遂愤然辞归。又谢绝多家商贾、镖局高薪资聘,终到大佛沟清净之地了道出家,传徒授艺。
抗日战争时期,驻扎什贴镇的日军小队长早闻荣村三大名,遂纠集左近几位日军武士窜到大佛沟,寻荣村三过招比武。时荣村三住在三十三天东崖下窑洞内,出见六七个日军荷枪挂刀,呜哩哇啦要其陪他们转转玩玩。荣村三不卑不吭,大气凛然,当登上玉皇顶地坪后,日军按捺不住,提出要比试高下。荣村三冷眼以对,拒不应允。一日军挑衅地突向荣村三一拳打出,荣村三略一侧身躲过,日军又迅即打出数拳,都被一一闪过。另一日军见数拳也未挨着对方。急了,揎拳捋袖冲上前来,拳脚并用,连续使招。荣村三则气定神闲,见招折招,终不肯主动还击。日军武士倒累得脸红脖子粗,直喘粗气。两下虽未真正交手,但已高下立判。第三个日军武士气的哇哇大叫,甩掉上衣,上前频频进击。荣村三先还左闪右避,拆招化解,意在点到为止,使其知难而退,后见其意含杀机,狠下毒手,遂不免兴起,瞅其空当,步上肘击,一招金鱼抖鳞,遂将其击得倒退六七步,扑地仰倒,重重的摔了个屁股墩。这家伙恼羞成怒,爬起身来,操枪欲动粗,被日军小队长喝令制止。
第四个日军武士不敢放肆向前,虎视眈眈瞅着荣村三,挪着双腿来回转圈圈。荣村三见日军已怯,突然长啸一声,一招狸猫上树,脚点日军双肩,借身使力,又一招鹞子穿林,纵身一跃,遂脚蹬玉皇顶楼半腰铁箍之上,转身贴于楼壁,来了个美人挂画。这一连串动作奇快无比,瞬间完成,众日军被这眼前一幕惊呆了,还未等他们回过神来,荣村三复又站于地上。日军小队长伸着大拇指,对着荣村三直喊“尤西尤西”,立马要拜荣村三为师。荣村三则以武界规矩,不传外人为由婉言拒绝。日军小队长见荣村三凛然如神人,知其不可犯,只得扫兴而去。
嗣后,这则荣村三美人挂画玉皇顶,大败日本军的故事遂在当地百姓中传为美谈。
荣村三为人持正,武德高尚,弟子遍布榆次城乡,时有郭凤山,侯俊兵,刘铸,王瑛等十大弟子称为“十虎将”,名震三晋武坛。隐居大佛沟后,仅柏林头、李坊等邻近村庄亦有数十人随其习武。主要弟子有武喜明、陈文科、陈福科、杜润生等,其最后一位关门弟子是李墕村翟根柱。
荣村三常告诫徒众弟子,习武练家须以武德为重,慈悲为怀,不无端寻衅,不恃强凌弱,而以常吃亏为本。
荣村三身怀绝技,遁世栖隐于大佛沟中三十余年,“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孤灯清影,孑然一身,简衣素食,悟道研经;伴随玉皇佛祖夏暑冬寒,朝霜夕露,佛山试剑,影烁晨昏。土窑福洞之中,仅一炕数饮具而已。除壁间道冠、拂尘、禅杖而外,唯有刀、枪、剑、棍为其所宝而早晚摸娑。
荣村三晚年移住柏林头村,虽因历史问题被戴帽管制,但多得弟子们照顾,亦未很受制。1965年84岁逝于柏林头村,按其叮嘱,弟子们将其葬于大佛沟一朝阳坡地上,一代大隐的形意拳大师即此走完了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旅途。
形意拳的传承行世似与大佛脚下这方土地有着不解之缘。清末之时,政局不稳,榆次城乡、民风尚武。晋中诸县受晋商大贾护院保镖之影响,一种以近身格斗见长的形意拳种遂独秀于武林。形意始于心意六合,象形而取意,以劈、崩、钻、炮、横为五行生克,以龙、虎、猴、马、鸡、蛇、燕、鹞、鹰、熊等十二种动物形态入拳,并有挑顶、云领、斩截、裹胯四把,进退连环,砸式捶等多种套路、功法和技式,进击凌厉,变化神妙,为中国武界传统四大名拳之一。
大佛脚下这方灵山秀水曾孕育滋养出了诸多形意拳界颇有建树的著名拳师。榆次形意拳流派能在当地城乡传承发扬,其首肇人上戈村李广亨功不可没。李广亨少在太谷城中学徒,后拜在李洛能门下,与车毅斋,宋世荣等兄弟称为李老农八大弟子,世称形意拳“八大金刚”,为晋中形意拳传承发展贡献甚大。龙门河畔八社十三村中有一“白云生处有人家”的东山村,在这个小山村中却曾诞生了形意拳坛的“王子双星”,一是中晚年活跃于京城武界的形意拳大师王继武,其人身材魁梧,力大过人。青年时,曾多次去大佛沟中受惠于荣村三悉心指点,其故居西南山颠处,即为其当时晨昏习武之地。后离家出走,游迹江湖,中晚年定居京城宣武草厂,为中国武界著名形意拳大师,徒众满京师。1985年1月,在于家乡小学师生的通信中,殷殷嘱咐孩子们好好学习,锻炼身体,为村、为国争光。并经常给学校寄回报纸杂志、羽毛球拍、乒乓球拍和学习用具等。一位多年在外,眷念家乡的老拳师的拳拳之情,可见一斑。
另一位则是荣村三的高足,现代榆次形意拳流派的重要传人王英。其人中等身材,体健履轻,髯银目炯,鹤发童颜,颇有仙者之风。早年随荣村三习武,为弟子“十虎将”之一。中年时供职于榆次延年居饭店,退休后悉心授徒,弟子遍及榆次城乡,其中多有出类拔萃之后生俊彦。为晋中及榆次形意拳坛贡献甚伟。
世间之奇,无独有偶,位于大佛脚下的石山村,亦在当年有两位高人,一位姓王,村人时呼“万岳先生”,先生幼读私塾,后上县学,试而不第,亦归村办塾,教导后生。口中常念圣贤至言,写得一手好字,多帮村中操持文墨契联之事。此外还有一绝技,即以手指点人影子而治人牙疼和炸腮之疾,屡试而屡效,人称神技。先生于天命之年常怀陶潜世隐之思,遂于大佛沟磨儿垴下半坡块土之阳掏窑两孔,携妻入住,荷锄种谷,引水浇菜,栽桃赏花,得便常入大佛寺与荣村三儒道会佛,相晤甚洽。一沟双隐,儒道而伴,一文一武,亦人亦仙,可谓志趣相投,人生一乐也。先生亦于1962年在村中殁世。现大佛沟中还有其遗窑及石磨等。石山另一位高人姓韩名银锁,性爽口朗,脸黑眼乖,长髯美须,颇有仙风道骨之相。其人深谙人体经穴之道于岐黄巫术之中。尤擅拿捏接骨之法,即使骨碎者,亦能对接完好。远近筋骨患者多受其惠治之恩。时太原、榆次诸医院闻名多次邀聘而终不受。村人传其能下阴曹地府,六、七日神昏不醒,嘱家人勿扰,自然还阳。并还能掐诀念咒,诅鬼行事。故之神秘,颇受村人敬仰。
七、
1965年间,经历了四清运动的石山村中,建起了一座崭新漂亮的拥有十五间新房带四孔石窑的小学校及大队办公处,所用梁檩、门窗木料,即为大佛沟中的满河柳树,一下,村中光亮了,人也光彩了,而大佛沟中却是光秃秃了。
其时,经过三年困难时期,村中群众生活虽依然困苦,野菜树叶半年粮,但人的精神劲头却是十足。每天集体生产劳动后,一吃晚饭,疲气俱无。男女青年都往大队俱乐部跑,吹拉弹唱,排练节目,时不时还在古戏台上扯起围帐,对群众公演。苦中作乐,自娱自乐,其乐也融融。
突然,一条喜讯从天而降,在当年4月间南斯拉夫举办的第二十八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中国代表团一举夺得男女团体,男单、男双、女双五项冠军,一时间,报纸、广播宣传报道铺天盖地而来。这一空前喜讯,大长了国人志气。在国人心中,丝毫不亚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而带来的振奋。中国乒坛五虎将庄则栋,李富荣,徐富生,张燮林,周兰荪及女乒四杰林慧卿、郑敏之、梁丽珍、李赫男一时成为家喻户晓的为国争光的英雄人物。
受此影响,村中青年们遂借来一扇旧大门板,另加一块小黑板对接,用板凳砖块支将起来,中以一木板条竖立作网。又找来两只旧乒拍,青年们和学生们你下他上,赢者坐桩,开始了在学校院中狂热的乒乓球启蒙运动。每天,从早至晚,乐此不彼,有时则挑灯酣战到深夜,尚意犹未尽。
青年们纷纷要求俱乐部主任和村支书,割制一付乒乓案,村支书亦爱打乒乓,答称肯定要满足青年们这一要求,但还需等待一段时间,因为修盖学校木料俱已用磬。挨到当年初冬时节,学毛著、背语录、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批判封资修的社会政治空气越来越浓,又传言外面又开始大破“四旧”,扫除一切牛鬼蛇神!
一日晚,村中青年们聚在俱乐部,又向部主任提起乒乓球案的问题,有人则提议:一副乒乓案,有两根大梁足够。现在正在大破四旧,大佛沟庙是不是四旧?一句话点醒了一伙人;立时,群情激动,七嘴八舌起来,把主任也说动了心。拆庙弄木料,割制乒乓案!“说打就打,说干就干,练练手中枪……”大伙唱着叫着,纷纷回家拿工具。不一刻,三、四十号男女青年肩扛、手持铁锤、撬棍,镢头、绳索,手电等物件重新集合后,雄赳赳气昂昂地向大佛沟出发了。
弦月朦胧,隐翳云空。夜幕下的大佛寺,万籁俱寂、阴森冷清、殿宇蒙蒙,柏影憧憧。“扑楞楞”,一群野鸽似受到惊扰,从寺檐下突然飞出,倒把人们吓了一大跳。
几条身影爬上了南殿顶,往下扒砖揭瓦,先还慢手慢脚,后渐动作粗野起来。“劈哩呱喳,咣咚哗啦”之声在寂夜的荒沟中震颤回荡,格外刺耳……
按照指挥,殿顶拆卸的继续往下折,下面男女青年们组成运输队,抗抬着拆下的梁檩、檐板等顺沟往出倒腾,寄放在洞门口地塄下,每人分吃了一把红枣稍事休息后,二返头再进大佛寺倒运。
待返回大佛寺内时,谁知半道杀出程咬金,只见已有三人站在拆卸现场正在理论,内有一人自称为柏林头村支书,姓许,说大佛寺为国家文物古迹,没有上级指示,任何人不得破坏,并声称有权制止破坏行为,因庙在柏林头地界上。一群青年随之与其理论起来,但姓许的言辞振振、态度强硬、舌战群英、不愧为一村之支书,确好嘴巴子。石山青年们显得理屈,只得自认倒运,打道返回。半路上还自我安慰说,反正已足够割一副乒乓案了。
不久,即听人讲说,李坊村亦派人车呼马叫拆了大佛殿,柏林头村人也下去争拆戏台,砍伐柏树,拆毁玉皇顶,把砖瓦拉去盖了饲养院……
再后,文化革命大串联时,外地学生还到大佛沟破四旧,柏林头村一斜眼激进青年用炸药把大佛头崩了下来,破裂为数块。大佛沟寺庙群瞬间被夷为平地,毁为一片瓦砾。一座历经千年沧桑的圣迹古刹就这样在强力信仰的植换中毁于一旦,使人不免为之扼腕叹息。正所谓:塑佛还毁佛,造神又破神,千年庙宇内,原竟一场空。
后从抛在地平的佛头脖颈榫卯结构看,佛头与佛身为人工对接,并非传说中佛从山中塌出,印证了大佛出世传说确为荒谬不经之迷信。从而亦以榫卯结构的“插头佛”工艺,说明大佛始造年代应为唐或五代之物。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大地,南北朝,隋唐时期是其发展的鼎盛阶段。也正是在此期间,却前后经历了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五代后周世宗“三武一宗”毁佛灭法的数次劫难。而佛教是建了毁,毁了建,反复遭劫,劫后再生,直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香火绵延近两千年,表现了顽强且韧性的生命力,足见其普世价值对普罗大众的生活影响何其深远。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文化大革命对佛教、道教等传统文化的毁灭性冲击,不啻于人类史上一场文化大浩劫。它给世人留下了莫名的思维混乱和不尽的业念困惑,直至今天,其影响还在发酵。
八、
俗云:天上三宝日月星,地上三宝水火风;寺庙三宝佛法僧,人身三宝精气神。
世间寺庙,无论其大小,不可无僧人。佛以法弘,法以佛成,佛、法以僧之动能而修持面世,发扬光大。僧人于佛、法、寺,可谓宝中之活宝矣。
人贵精气神,精足则气畅,则神旺,则身强,则诸事可为也。道家气功修炼功法之核心,在于以易为经,阴阳平衡,气运人体任、督两脉,将大、小周天打通。周身气机沿十二经络循环不已,气血充盈,畅达四肢,则人形神俱足。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益精,故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谓之“无量天尊”。一旦大、小周天开通,而意虚丹田,真气鼓荡,其快感妙不可言,美之至也。
“瘦道士,胖和尚。”是谓佛、道两家所练功法不同而致产生的不同现象。佛家的修持练达,诸如手印,打坐,结趺跏坐,坐化等,亦与道家的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抽坎填离,气运周天等功法一样,说穿了,都是一种气功修炼。道家多动功,佛家多静功。功法不同,而殊途同归也。
世上万事千业、七十二行,事中生业,业中有行,行中有类,类中有派,皆有一定之规,都讲究修持作为,而无不以等级、层次、境界而区分。佛道两教亦是以修果层次、德行高低分而别之。大佛沟玉皇顶处的三十三天、即是展现这种修果层次和境界的。
三十三天也有佛、道之分,从此,亦可看出两教相融借鉴,大同小异的趋同性。
道教三十三天为:太黄天、太明天、清明天、玄胎天、玄明天、七曜天,此六天为初下欲界。虚无天、太极天、赤明天、荣华天、曜朗天、皇笳天、灵明天、端靖天、光明天、极瑶天、无载天、太安天、极风天、始皇天、太皇天、无思天、阮乐天、昙誓天,此二十八天为中级色界。霄庆天、元同天、妙成天、禁上天,此四天为高级无色界。以上共二十八天名为三界。常融天、玉隆天、梵度天、贾奕天,此四天为超出三界外的超高级阶段。再上即为三清境:太清、上清、玉清。最上为大罗天,宇宙诸天极高无上之谓,玄都玉京镇于其上,三尊所处也。
佛教亦有三十三天,且有汉传显宗和藏传密宗之分。汉传佛教三十三天在须弥山顶,中间的天称忉利天,东南西北四方各有八天,即四众八部,亦称天龙八部。加至高至上的大罗帝释天,即为三界天,包括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也即地下(阴间),地上(人间),天上(仙界)。三种天上下螺旋排列,共有二十八天:1、地狱(十八层)2、畜生3、饿鬼4、人,此四天称欲界。5、阿修罗6、四大天王7、忉利天8、炎摩天9、兜率陀天10、化乐天11、他化自在天,此七天为色界,除阿修罗外,亦称色界六欲界,是佛教果位修持的初级阶段和不稳定阶段。12、梵众天13、梵辅天14、大梵天15、少光天16、无量光天17、极净光天18、少净天19无量净天20遍净天21、福庆天22福生天23、广果天24、无想天25、无烦天26、无热天27、善见天28、善现天29、色究竟天。此十八天亦为色界,除色究竟天外,称为色界四禅天,12-14初禅,15-17二禅,18-20三禅,21-28为四禅,是佛教果位修持的中级阶段,初、中段为二十八天。30空处天(空无所有处天)31、识处天(识无所有处天)32、无所有处天33、非想非非想天。此四天为无色界天,加上色究竟天是为佛教果位修持的高级阶段。最上即为至高无上,跳出三界外的大罗三清境。
佛教修持认为:三十三天中,从1、地狱-20、遍净天,要经历初、中阶段的六道,亦称六道轮回,讲究四大皆空,六根清净。若在修持中一着不慎,把持不定,弄不好就要转回去从头开始。可见,佛教修持禅定的艰苦心志和成果历程。而从中亦可想见,作为普罗大众而想入非非的人(第四天)到其修持的最高境界非想非非想(第33天),还非须经过多次的蜕皮掉肉,脱胎换骨的蜕变不可。即使大彻大悟、立地成佛者亦须俱备非凡的慧根和定力才行。站在金字塔顶端者,毕竟少之又少。从人到佛,从佛至人,佛亦是人,人亦是佛。一个“佛”字,意象贴切,寓意至深:偏旁立人,三横画首尾相联,即为天上(仙界)、地上(人间)、地下(阴间),一竖撇,渐行弯细,趋归近人,表示修行艰难,易入杂念歧途。另一长竖,直贯上下,已然是修成正果,跳出三界外了。
九、
佛教内涵细微显著,博大精深,其基本教义理念有“四真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业报轮回”等,依立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从而使人断除浮躁、烦恼,戒绝欲色、贪念,以成佛境界为最终目标。
佛教理论体系大致可概括为:缘起万物,有因生义,循因问果,因果相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应,恶有恶报。五蕴取受,苦谛伴生,六根烦恼,有漏皆苦。贪嗔痴毒,谓之孽根。业报轮回,皆因“有我”。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无缘大慈,通体大悲。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空不异色,色不异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任持自性,轨生物鲜。涅槃静妙,般若智慧。
通过修持,深悟苦、集,灭、道四谛之真,解除人生苦难烦恼,除却自私有我,戒绝欲色贪念,即一切红尘俗念,皆须放得开,放得下。以追求“正道精进”的开悟之果和极乐人生。
因此,戒、定、慧三学是为佛家弟子的必修课,清规戒律有多达三、四百条之多。而五戒、十戒是其最基本的戒律: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涂饰香鬘。七、不歌舞视听。八、不眠坐高广华丽床座。九、不蓄金银财宝。十、不非时食。除此而外,还有使心定止于一静而不散动,不纷扰的“九次第定”等法则。
戒、定、慧三学包括“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知觉”、“八正道”等修行法门,合称为“三十七道品”。
佛教修持是一种对佛尊崇信仰,在思想、言论、行动上的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行为,是一种献身性皈依的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检视和忏悔过去曾经的思想言行,并重新诠释生命意义和塑造精神世界的修为过程。
皈依法门,即是有别常人,重新做人,亦从三十三天中的阿修罗始,须时时、事事、处处反省自身,潜心静性,审视心灵深处。
皈依佛门,一般有两种形式:一为削发剃度,此种无论男女均须经严格选取后,方可在寺院观庵进行。一经剃度,意即打上法门烙印,正式成为出家僧人,一切言行举止皆须遵从佛规寺律或师父教诲。以后,则是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是否有为成果,全在其造化了。
另一种形式则是出入庵堂,带发修行。此种多为中老年人,以女性为多,称为居士。做居士一般较为方便,易予施行。信徒则不用抛家舍业,妻离子散,可以不受佛门诸多清规戒律的约束,在生活形式上可以有很大的自由度。而在思想或言行上信奉佛门,遵守佛法,阐扬佛理,或定时定期到寺院礼佛诵经,或居家设堂,吃斋念佛。居士亦可视为佛门准弟子,因其接触世人方便,对于弘扬佛法,发展佛教信众多有裨益。
在芸芸众生中,更多的人则是有意无意间奉行着一种更为简易的形式,即“请”一尊佛或菩萨造像至家,设一佛龛,每逢初一、十五,或三、六、九日,即要焚香供拜,以求佛光护佑和心灵慰籍。
皈依佛门,参禅法理,其最重要的核心含义是为三个字:“觉、悟、修”,或称“修、悟、觉”。觉为知觉、感觉、觉醒,悟即悟性、醒悟、彻悟、吾心吾想,心领神会。修是修为、修持、修行、修炼之意。觉悟和修持,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觉悟为心灵感受,修持为行为操守,两者互为表里,互相作用,觉悟为了修持,修持为了觉悟。觉悟有快慢,修持有高低,而对于佛理佛义,由认知到感觉、到感悟、到修持。尔后再由修持到醒悟、到觉醒…….如此循环往复,法轮常转,觉悟积累和修持境界由低向高,由浅转深而不断提升潜质,最终直至大觉大悟,成佛成仙。因之,“觉、悟、修”不仅为佛门信徒所执著,而且其机理法则亦为世间世人做人做事多有所借助。
作为普罗大众,虽然不见的要抛开红尘梦,投身空门中,但可通过自身的学识、阅历来感觉佛教,深悟禅理。在日常为人处事、品行操守上自我修持,正道精进,感悟人生真谛,享受生活快乐,或许能够获益匪浅。
如同世上事物皆有正反两面性一样,人之觉悟亦是此理。有时,由于接受信息和思维判断产生错觉误判,导致思想和言行上的不正常反应而造成一定后果,很多时候是为一念之差。有的甚至在时间跨度上经历漫长后,方能真正认识和体悟得到。这也是一种觉悟,而是付出代价,令人自责不已、追悔不及的惨痛觉悟。如有很多因一念之差触犯刑律,而致痛声忏悔之徒,等待他们的只有陪伴铁窗进行觉悟修持了。文革前夕,石山青年夜毁菩萨殿行动,时间虽已过去数十年,然而,只要一谈及此事,很多年已花甲的当时激情参与者,皆都懊悔不及,声称那纯粹是“瞎意气”……..凡此种种觉悟,不啻为一种觉误,意即:觉误觉误,凡事觉了,也就误了。
十、
在世事无常的噪动和刹那之间的欲念冲击下,历经千年的大佛沟大佛重又归于永恒轮回的涅槃寂静,一如其在拘尸那迦城外双林不朽的境界中。
金刚般若波罗密,金刚般若波罗密…….阿弥陀佛!
出世即入世,入世亦出世,出世亦阅世,入世即渡世。
上迄唐、宋、元、明、清,下逮民国、新中国,直至文革之前,大佛沟大佛历经了千载的日升月落,斗转星移,赢得了世人的倾心顾盼,竭力垂成。花费了多少白银铜钱,动用了多少能工巧匠,几多经营,几度修葺,方使得成佛境圣殿如此规模,立于世间。
这一方山川水土造就、滋养了大佛的灵根妙慧,世代信众百姓的袅袅香烟熏染、炙浸了大佛的圣容金躯。千千万万的虔诚心灵熔铸,造就了大佛的辉煌岁月。而这一方世代传承的信众百姓,则在治病、求药、驱邪、免灾、消难、祈福、祈愿等拜佛祷告声中,得以抒危解困,护佑安祥,并求得了心灵慰籍,得到了欲望满足,赋予了美好寄托,找到了精神乐园。
我造大佛,大佛造我,人心向佛,佛向人心,佛傍人气,人占佛光。煌煌千年之中,在此深幽山涧峰巅,营造出了一方和谐兴盛的人佛共生图景!
然而,世事无常,形势嬗变。民国之后,阅世千年的大佛沟大佛确显太古老了,就像一位皱纹满面、步履蹒跚、风烛残年、垂垂老矣的耆者,已从时势运行的脉动之中预感到自己劫运已至,大厦将倾。
先是,1949年,太原战役期间,大佛殿两侧东西六间廊房被拆毁,木料运走支前。寺院东侧的跌倒柏被伐去。
1958年,全国大炼钢铁时,玉皇顶腰间铁箍被拆走。
1961年,大佛沟北顶上,柏林头村西三级砖塔被拆毁。
大佛殿后石脊东前侧原长一棵簇丛墩秀,平矮硕壮、蓬勃青翠而叶闪金黄的千头老柏。此柏一向鲜有飞鸟栖落,颇显尊贵之气,被称为大佛灵异的象征,人称为平头柏。60年代初,人见有群鸦聒噪于此树上,此后,此柏即枝枯叶萎,显现异常(文革初遭砍伐)。不久,圣母殿、歇马殿、玉皇顶楼和大佛殿两侧山咀上两座护神小庙,相继遭到毁圮。
征象示警,败迹连连,山雨欲来风满楼,佛若有知佛亦老。此现象如同一个国家,一个家庭,一个个人的命运一样,运走低谷,遭逢浩劫时,任大罗神仙,西方佛圣亦无法抵挡。
六五大限,大佛罹难。恰值同年,大佛寺中最后一位住持,守候这方静土达三十余个春秋的荣村三拳师,亦于同年带着人生遗憾逝世于柏林头村中,土葬于大佛寺近旁,留下了世人对其武、德双馨的不尽叹服和崇敬。人们每说起大佛寺而必言荣村三,荣村三与大佛寺命运同休戚,缘法共寂灭已然成为后世人们永恒的心灵遐思。但唯有其在世时,亲手栽置于玉皇顶北侧土崖边的一株碗口粗的孑然孤松,躯干曲扭而劲挺,枝梢稀疏却倔伸,酷似明末清初具有刻骨铭心亡国之痛的八大山人朱耷笔下的松神画意,直令到此写生的毛苏南、郭松泉等书画家们击掌叫绝。倘若,枝丫间再立一只睁眼闭眼的鸦雀,必是一幅八大绝妙的简意绝笔再版:冷眼觑世。
秋风瑟瑟,斜阳西挂;荒丘败壑,碎砖破瓦;满目疮痍,一派苍凉。大佛沟往昔深山古寺景象已然成为过眼烟云。
近年以来,毁山开石,乱采滥挖想象触目惊心,铲车隆隆,锤凿叮当,在大佛沟四周山头沟壑间喧嚣不已。山痕累累,遍体鳞伤,碎石满坡,沙尘飞扬。贪婪的私欲使得大佛沟旧疤未去,又添新疮。
一场长达十余年的文化大革命把人们的思想搞乱了,“四旧“统统破了,牛鬼蛇神通通扫了,传统思想文化观念被分解的支离破碎;而新树立的思想又未立竿见影起来,遂使思想领域出现迷茫和混乱,造成全国亿万人民的信仰危机。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人口急剧膨胀,科学技术爆炸式发展,又经过多年社会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西式文化观念的植入,使得当今社会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人性丑恶,道德沦丧,私欲横流,贪暴激增,背信弃义,为富不仁,社会责任心缺失,处世文明度低下,不讲奉献,单求享受,投机钻营,蒙坑拐骗、污染严重,环境恶化、资源浪费、生态失衡……虽然社会问题多多,面临严重考验,但毕竟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一切社会时弊和人性病态都是时代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亦即佛教因果关系的必然呈现。时代车轮正在碾沙铄金,滚滚向前。所幸,天意使然,中华民族正处在一个极度衰微向勃然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盛世前夜。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物极必反,潜龙飞天。一切社会丑恶现象早已引起当政者关注,已经或正在得到逐步根治和梳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此民族复兴关头之时,亦是古佛浴火涅槃,再度出世之机:济时针弊,渡人苦海,戒贪除欲,驱恶扬善,修持觉悟,正道精进。日月经天,大道无边,大雄之时,唯我其谁!
2002年,随着后沟古村的发现面世和旅游开发,名利商机之下,颇惹邻近村落人们眼热,言必称自己村中庙宇曾经如何如何辉煌,只是因各种原因皆不复存在了。又言大佛沟如果不遭毁坏时,必是旅游景点云云,有此憾言者,尤为柏林头和石山两村为多。昔时存世,不加珍惜,值用之时,方知为宝,方有悔意,人多如此。可见佛家“觉悟”深谙人心。二十一世纪,旅游将成趋势,这一点,就连普通百姓也都意识觉悟到了,相信地方一些具有财力、且又善把机遇的有识之士,定会慧眼识珠,大智大行,捷足而登。人生不过百年中,倘能凝聚魄力作一大功德之事,不失为一件旷世善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