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楼主: 流寇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一黔东南+荔波三高计划(民族风情高、美景指数高、腐败程度高)

[复制链接]
151#
发表于 2007-4-8 01:59:45 | 只看该作者

一些功课

这个地图更清楚些:

 




附件:



gif  地图--凯里.gif
绿野户外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2#
发表于 2007-4-8 02:00:41 | 只看该作者

几个景点介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3#
发表于 2007-4-8 02:03:26 | 只看该作者

麻塘革寨

革家是一个能歌善舞、勤劳古朴的民族。革家女子服装比较奇特,少女头带红缨帽,结了婚的妇女头戴花冠帕,上穿蜡染刺绣花衣,并罩以冠首铠甲式的披肩,下着百褶短裙.腰系丝带、流苏围腰巾,颈配银饰项圈、小腿扎刺绣绑腿。佯家男子和佯家女子的头饰上有射日图,服饰背部也有射日图,神龛上供奉的红弓白箭便是他们对祖先的纪念佯家老人过世以后,在墓碑上也刻有太阳图。佯家蜡染,其历史非常悠久。这些古朴大方的蜡染,花纹别致,多数表现大自然的雄虎猛兽、花鸟虫鱼,充分反映出佯家人对美好生活无限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佯家妇女在蜡染技术上有很强的天赋,人人都是蜡染的能手。按照佯家的风俗和规矩,女孩子五六岁的时候,就要学会点蜡花、刺绣,女孩子长大出嫁时穿的盛装也是靠自己亲手制作的,否则不能出嫁(因为不会蜡染的姑娘往往是笨拙的表现,会被人看不起)。

 在佯家妇女的盛装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她们腿上的绑带。佯家妇女过去是不穿长裤的,裙子以下的部分一律打着绑带。绑带上的色彩与头饰、衣襟、袖筒刺绣和腰带的颜色是一致的,都是红黄色,绑腿和身上的服饰形成一体,给人一种“花木兰从军”的感觉。

  细心的朋友也许会注意到.佯家妇女的服装分为简装和盛装。在平时或下地劳动时穿简装,逢年过节时才穿盛装。我们看到的马鞍式的夹层贯首披肩.如同古代的铠甲。传说佯家的祖先曾经是古代朝廷的一位武官因为战功卓著,受到皇帝的嘉奖,赐给他一身战袍。这位佯家武官为了让子孙后代记住皇帝的恩赐,就把这身战袍脱下来给女儿穿,并让儿女们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因此,为了纪念先祖,女儿们也就仿照皇帝赐给的战袍,做了蜡染刺绣衣裙和披肩,世世代代沿袭下来。
佯家不仅在服饰上有很多美丽动人的传说都雕刻在银项圈前吊着的银坠子上。银坠子有着不同的形象,有刀、剑、戟、矛、箭等武器,两侧还分别垂吊着形象不一的狮、虎、响铃、喇叭等等。因为佯家没有自己的文字,佯家的历史大都是通过银饰来记载的。佯家妇女的衣着服饰,如同一部无字的史书。正因为她们服饰的奇特,还引起许多日本人来这里寻根探奇。这里举办的芦笙会、斗牛、赛马、对歌,场面更加热闹非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发表于 2007-4-8 02:05:41 | 只看该作者

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是苗语鸡讲的音译,意思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世居者均为苗族,自称嘎闹

  外人来到西江,尚未进到寨内,无不为其巨大的规模与恢宏气势所震撼:与其说这是个村寨,不如说是一片森林,一片由吊脚木楼组成的森林,自山顶直铺到山脚,将整座山都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等到傍晚时分,寨子里炊烟四起,汇集在半空中如云如雾,那场景,就更加难以形容。

  苗疆绵延千里,村寨难计其数,但没有任何一个寨子,敢于挑战西江寨所独有的骄傲头衔——“千户苗寨。聚居在西江的苗家有1000多户,人口逾6000人,是名副其实的千户寨,也是中国最大的苗寨。苗族人提起西江,都不无尊敬地称其为西江大寨
西江位于凯里的东南,从雷山路口折向东北,是凯里周围规模最大的苗寨,约有1000多户人家,所以称为千户苗寨。村寨前后青山绿水,环境优雅,田园风光与民族风情融为一体。这里是苗族歌舞之乡,节日多、规模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西江苗寨大多是木吊脚楼,都是用枫木搭成,依山势向两边展开,暗红色的枫木板壁在夕阳照射下一片金黄,如果游客秋天来此,可看到屋前屋后的巨大枫木红叶片片,丰收的景色真的很美。

  在苗寨可以享用苗家风味特色晚餐,席间接受苗家少女飞歌敬酒,在苗家吊角楼美人靠(凉台栏杆,苗家称为"美人靠")上观千户苗寨万家灯火。还可以观赏铜鼓芦笙表演,晚上可宿苗家吊脚楼。

  交通:从凯里乘坐往雷山方向的中巴,到达雷山后可转车去西江,如果太晚,只能搭乘苗民的拖拉机前往,在西江寨内借宿。
 
1、如何前往:雷山到西江镇的班车都是中巴车,在汽车站乘车。36公里,路不好走,再加上沿途的村寨频繁上下人,车程多在2个小时以上。票价7元。早班上午750,末班在下午400左右。另外,凯里也有直接到西江的班车,在州客车站乘车。

  2、提醒:在传统的小作坊看苗族银饰的制作,节日里看苗族少女佩戴的银饰。西江在每年农历的六月中旬过吃新节,十一月中旬过苗年,十三年一次的鼓脏节最为隆重,上一次鼓脏节是在1999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发表于 2007-4-8 02:10:51 | 只看该作者

MMD,突然变成什么破浏览模式,完全看不出跟帖的结构,难道原来那种简洁明了的方式很不爽?怒!!!!!!!!!!!!想好好发点干货上来都不行!!!NN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6#
发表于 2007-4-8 10:56:25 | 只看该作者

车江侗寨

  也称千户侗寨,是全国侗族人口居住最密集的地方。
   
从榕江县城过了榕江大桥往北就是车江万亩大坝。都柳江支流寨蒿河流经笔架山下,连接沿河5个村的侗寨。因河中有巨石三块,三宝因此得名。三宝侗寨绵延约有15千米,除非有很充裕的时间,否则很难一一走到。离榕江县城5千米左右可以看到一座木结构寨门,上面写着天下第一侗寨,这是较有规模的古榕群景区。景区由章鲁、寨头、莫堂三个村组成,共800余户,3000多人。进寨后来到都柳江沿岸可看到一大群古榕树。这些榕树大概植于清代乾隆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现有古榕38株,彼此之间根系相连,枝叶相接,像一个绿色天盖。据说以前有更多的榕树,解放后大多被砍伐了。现在所有的古榕都已经被保护起来。
   
在古榕群间有一条鹅卵石铺成的街道,当地人叫花街。这条街大概0.5千米长,鹅卵石镶嵌成了十二生肖的图案。走到路的尽头还能看到一座雕塑,由一男一女组成,男的叫珠郎,女的叫娘美。20世纪50年代中国曾拍过一部电影叫《秦娘美》,据说是一个中国式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而这里就是秦娘美的故乡。
   
作为侗族最集中的地区,车江最大特点是鼓楼众多。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车寨鼓楼,始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至今有120多年历史。近年新建的更是侗寨鼓楼之最。除了鼓楼外,在三宝侗寨见得较多的就是圣母祠,侗家人称为萨玛祠(萨玛是大祖母的意思),它是侗族人民祭祀女神萨玛的祠庙,几乎每个村寨都有,整个三宝侗乡共有9座。祠庙内都有用砖瓦盖成的小屋,屋中央用石头垒成石堆,中间插一把半开的纸伞,周围有1214个小木椿或小石堆。纸伞和木椿上披挂剪纸。这些木椿、石堆表示萨玛之位。祠庙外都种植有一株常青树,象征圣母健康长寿。萨玛寺平时锁着,想看的话得找寨民开门,还要给2元。
    
古榕最密集的地段在车江荫塘寨到章鲁寨约1千米的河岸,共有54株。天造地设,组成了世界罕见的古榕群。建议你找一家小店买点甜米酒,味道不错,请周围的人喝点,他们也许会盛情邀请你到他们家去歇息或吃顿便饭。甜米酒不能喝太多,这东西后劲不小。
   
沿着河堤走可到车江河水泥桥。旁边有一棵榕树包着一块石碑。这里原是一个渡口,民国的时候村民为了记住捐资修渡口的人在此立了块公德碑,立碑时旁边有一株榕树,结果岁月流逝,榕树慢慢将碑包入了自己的怀里。都柳江从车江侗寨旁缓缓流过,江面宽阔,江水清澈,可以看到妇女们在江边洗菜、洗衣服、洗头,男人们挑着稻谷从木板桥上走过。而寨子的另一面就是公路,车流不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7#
发表于 2007-4-8 11:04:16 | 只看该作者

岜沙苗寨

岜(音bia)沙苗寨
  岜沙苗寨位于九万大山的支脉月亮山腹地,都柳江边,距从江县城7公里,由五个自然村寨组成,共四百二十二户,被誉为“苗族文化的活化石”。据说岜沙苗族的祖先是大迁徙时的先头部队,千百年来,这里的男子保留着长发束辫的习俗,并常年腰挂鸟枪、葫芦、牛角、砍刀,肩扛火药枪;女人则绾偏髻、插木梳,身着苗王方印图形三角裙。

    部落仅2000余人,分住在贵州省从江县城南6公里处月亮山麓茫然林海中的5个寨子里。走进岜沙,随处可见茂密的森林。他们以稻作为主,狩猎为伴。这里箐黑林密,鸟道蚕丛,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千百年来极少有外人进入。岜沙村不大,村寨建于山粱坳口及面向都柳江一侧的半坡上。村寨木楼古朴、简单;四周则为密林环绕,环境幽雅;村民全系苗族,衣着传统,发势奇特。岜沙每个男孩在7-15岁之间必须举行一次成年礼,行成年礼那一天,男孩邀约几个年纪相仿的伙伴,上山打鸟,下田捉泥鳅,到山涧摸鱼……鸟打得越多,鱼捕得越多,表明他的本事越大,将来会有出息。然后,小伙伴们聚集在他家里,喝酒、烧吃捉来的鱼鸟,再由房族中的本家鬼师为他剃头,梳成“户棍”,完成祖上传来的严格仪式,背上父亲为他打造的猎枪,就标志着他的人生进入了独立的阶段。
  传说苗族的祖先蚩尤有三个儿子,岜沙人就是第三个儿子的后裔。当年蚩尤被黄帝打败,率领部落开始了向西南的千年长征。岜沙苗族的祖先就是大迁徙的先头部队——九黎部落的一支。他们开山劈路、鏖战熊罴,勇武之至。岜沙男人崇尚武力,平时身着自织的无领右开衫铜扣青布衣,直统大筒裤,青布裢,常年身挎腰刀,肩扛火枪,上山打猎,下河打鱼。爬山上树如履平地,极擅长爬山打猎,衣食住行均取之于山林河谷。他们十分重视自己身体的强壮,狩猎与耕作技术高超,还特别强调装束和身体的标志。岜沙男人非常重视他们的发髻,发髻在岜沙苗语中称为:“户棍”,是男性装束中最重要的性别标志——剃掉男性头部四周大部分的头发,仅留下中部盘发为鬏髻,并终生保持这种发式。据说,这种装束是从蚩尤老祖时代传下来的,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所能见到最古老的男性发式。曾有日本民族、民俗学家寻根来到黔东南,岜沙人还引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因为日本的武士装束和岜沙人的装束几乎没有二样,所以有人认为日本人的祖先是岜沙人。岜沙妇女着装也极为精美,衣裙上古香古色的刺绣图案,配以银项圈、手镯,十分耀人眼目。岜沙人头上蓄留的发髻象征着生长在山上的树木,身上穿的青布衣服象征着那美丽的树皮。岜沙人认为,如此安然自得的生活,主要是得益于祖先选准的这块宝地,尤其是这片生于斯、养于斯的森林的荫庇。于是岜沙人对树木特别崇拜,把树木当神祭拜。岜沙人说:“人来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生不带来一根丝,死不带走一寸木。”从古到今,岜沙从不滥伐树木,有时不得以为之,也是局限于生活生产所需,其余概受制约。尽管321国道已于1965年修通过境,可就是从未有车敢到岜沙来拉过一车木材,村民们缺油缺盐,只是上山修剪杈枝或砍些枯树,肩挑徒步到县城去零售,从未用车拉过。岜沙绝无仅有的砍树“行动”,那还是1976年,北京修建毛主席纪念堂,全国各族人民都踊跃投工献料。怀着对主席无限敬重的岜沙人,毅决定将寨前小山头一棵全寨视为林中大神、直径1.2米的千年香樟树敬献给毛主席纪念堂。樟树出寨时,全寨老少都跑到公路两边夹道目送,一直到尘灰已净。为志纪念,于树址处建造了一座八角纪念亭 “敬献毛主席纪念堂香樟木纪念亭。”
  在岜沙,男女婚前的恋爱既自由奔放,又无所顾忌,他以歌会友,以歌传情,情歌,飞歌是人人拿手的本领。小伙子们在“游方”时彼此竞争,像雄鸟一样争取姑娘的欢心。春种秋收时节,岜沙特有的“闹姑娘”就开始了,小伙和姑娘各人带自己的竹编钣囿,结伴相约,帮忙插秧收稻。白天去田里劳动,晚上就聚集在帮忙的主人家里,喝酒、唱歌,抱姑娘。一个小伙可以同时抱着几个姑娘。姑娘也乐意让小伙们抱,哪个姑娘被小伙子抱得多,就说明她非常有魅力。就会有许多小伙子想娶她。如果娘没有被小伙子抱过,是很丢人的事。如果某个姑娘被外乡来的小伙子抱过,她在岜沙人眼中就是魅力出众的美女啦!所以,但凡有外乡小伙子来到岜沙,姑娘们会用各种方式挑逗他,让他把岜沙的姑娘抱个够。有时候会有胆小的人被大方的岜沙姑娘吓得狼狈逃跑,姑娘们就会开心大笑起来。在艺术家和游客看来,岜沙是文化“异类”的典型。村中一排排高耸着的禾晾架,在秋天禾稻收成时便成为美术家、摄影家们注目的对象,而那些按传统方式劳作妇女及留着“鸡键”毛发的孩子们的游戏,也能给游人带来新鲜的感受。游人至此,一则惊异于岜沙村环境的美丽奇特,二感兴趣于村寨苗民的简朴生活,故时常在岜沙留连忘返。岜沙是奇异而丰富的,深入其间,则可感知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发表于 2007-4-8 11:22:10 | 只看该作者

路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9#
发表于 2007-4-8 12:14:5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信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0#
发表于 2007-4-8 14:34:34 | 只看该作者

咋还改版了?界面太不友好了,不喜欢。看着眼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