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3873|回复: 4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沧海桑田峨眉山(转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10 08:12: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草上飞冰 于 2015-4-10 08:24 编辑

虽然是比较专业点的文章,但其中描述峨眉山8亿多来沧海桑田的反复变化让人震撼。此文我虽喜欢,但不知是否符合绿野各位口味,如不适合本版,可删除。
我确实很喜欢此文。它不仅是一篇地质科普文章,而且能让我充分理解沧海桑田这个成语的巨大含义。与大自然的生命相比,人类太渺小,太短暂。我们应该让自己短暂的生命过得更有意义更快乐。------草上飞冰。


点评

支持好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4-12 12:04
图文并茂就更好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4-10 10:30
细读慢悟,先赞!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4-10 09:44
好,配上具体图片,就更好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4-10 08:52
金顶看日出,不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4-10 08:32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5-4-10 08:12: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草上飞冰 于 2015-4-10 08:25 编辑

峨眉山是一座背斜断块山,西部隶属峨眉——瓦山断块带。其地质发展史和地质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距今约8.5亿年以前(即早震旦世),峨眉山区还是一片汪洋。早震旦世后期,晋宁运动使峨眉山从地槽区转化为地台区,形成一座低平的山。同时,在地壳深部引发了大量的花岗岩岩浆侵入,形成峨眉山基底岩系,为以后沉积岩盖层的发展演化,起到“地基”作用。
  震旦纪中后期到奥陶纪初期(距今7—5亿年左右),海水向我国西部、南部淹没而来,峨眉山区第二次沦为沧海,峨眉山区地壳缓慢沉降。初期,地壳下降甚微,在1亿年的时间里,沉积形成了近1000米厚的以碳酸盐为主的白云岩,即目前一线天、大坪、洪椿坪等地出露的地层。这个时期,大量的低等植被和单细胞动物开始诞生,现在洪椿坪附近的岩石上,尚可清晰地看到藻类的化石遗迹。后期,地壳继续下降,并沉积形成了约1000米厚的砂岩、页岩和白云岩。由于在总的下降过程中,其速度快慢不均,时降时停,甚至间有微小的上升。因此,在从仙峰寺经遇仙寺到洗象池的地层上遗留下岩石交互成层,色彩交错的现象。此地层含有丰富的笔石化石、三叶虫化石和腕足动物化石等。
  到奥陶纪后期(距今4.5亿年左右),峨眉山区又开始上升出水面,形成汪洋中一座孤岛。在其孤岛“生涯”的两亿年里,大地发生了地质史上从未有过的巨变,变得生机勃勃,万物散发出生命的气息。而峨眉山区却宁静地处于长期的剥蚀之中,故而其地层剖面中缺失了中奥陶世至石炭纪的历史记录,二叠纪地层直接覆盖在早奥陶纪的地层之上。
  早二叠纪时期(距今约2.7亿年),我国南方发生了地质史上最广泛的海浸,峨眉山区第三次沦为海底,沉积形成了厚度为400—500米的碳酸盐岩层,为峨眉山悬岩、灵洞等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如雷洞坪千米悬岩和七十二洞都出现在这套岩层中,并保存着珊瑚、腕足类和蜓科的化石。
  延至晚二叠纪初期,峨眉山区又一次露出海面,成为攀西古裂谷带的一部分。但好景不长,强烈的华力西运动致使它又进入了火海,即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地幔基性岩浆喷溢而出,铺盖了约50余万平方公里,冷却后形成为厚达400多米的玄武岩,即著名的峨眉山玄武岩。目前主要分布于金顶、万佛顶、千佛顶和清音阁等地。
二叠纪后期,海水又再度浸漫,并且过渡到地质史的中生代三叠纪初期,峨眉山区第四次变为沧海,沉积形成了约1500米厚的含砾砂石、岩屑砂岩、泥岩等。目前,龙门洞一带岩层即是这一时期的遗存。
  直至晚三叠纪(距今约1.8亿年左右),受印支运动的影响地势上升,海盆逐渐缩小,直至最终关闭,海水永远退出了峨眉山区。距今约1.8—1亿年左右,峨眉山还是一个大陆湖泊,沼泽环境。经多次转换,沉积形成一套以砂岩、泥岩、粉沙岩为主的含煤地层,现主要分布和出露于山麓地带。到第四纪中更新世,峨眉山气候寒冷,进入冰期,晚更新世,气候渐暖,在断陷盆地中沉积山前洪冲层构造。
  峨眉山雄姿的真正崛起和秀影的真正形成,是从白垩纪(距今约7000万年)末开始的,是大自然内外应力长期作用的结果。
  白垩纪后期,受四川运动的影响,峨眉山原始水平状的沉积岩层变形、移位,出现了程度不均的褶皱,规模不一的断层。其中峨眉山大断层,峨眉山大背斜又开始发育,峨眉山主体已开始崛起,但当时海拔高度仅1000米左右,成为四川盆地边缘的一座低山,还貌不惊人。
时至始新世末期(距今约3000万年左右),印度板块与我国的扬子板块相碰撞,导致世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褶皱升起。这次喜马拉雅运动,强大的侧压力,震撼了整个亚州东。   
  峨眉山也不断遭受东西向主压应力的挤压,出现了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山体沿着峨眉山大断层的断裂面迅速地抬升,高度已达海拔2000米左右,形成峨眉山背斜,即峨眉山主体。峨眉山背斜开初还是一个呈南北向隆起的整体,但是其边缘又发生了一系列的断层,将背斜分割成若干大断块,特别是主压应力在北西、北东方向的“X”分压应力所造成的呈北西向断层,更进一步分割了峨眉山背斜。这为以后峨眉山的进一步迅速崛起和地形地貌的进一步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格局。
  当发展到喜马拉雅运动后期(距今约300万年左右)时,不可阻挡的震撼,又使峨眉山出现了频繁的新构造,真可谓“大地颤抖,山崩地裂”,其挤压应力以北西——南东方向的分压应力为主,不仅使峨眉山断层规模增大,而且切割到基底的花岗岩体,使峨眉山主体沿断层强烈抬升,最终形成今朝之雄姿,与峨眉平原相对高差达2600余米。
  近数十万年以来,包括金顶的峨眉山主体,即峨眉大断层和观心坡断层之间的三角地带,上升了近1000米,平均每年上升2毫米。纯阳殿凤凰坪一带,即观心坡断层北侧,上升了约500米,平均每年上升1毫米。而山麓外侧,即黄湾、二峨山等地,只上升了约100米,平均每年上升0.2毫米。也正由于山体抬升具有间隙性和各断层抬升速度不同,决定了峨眉山的整个地貌是西南方向高山峻岭,东北方向则为低缓的浅丘平原,以及人们常称的峨眉山是“三大层七小层”,即接引殿为第三层之麓,洗象池为第二层之麓,报国寺为第一层之麓。
  根据峨眉山沉积的岩层,以及下面的花岗岩计算,两者的厚度相加,峨眉山的应有高度为海拔7000多米,而现在峨眉山的最高峰也不过海拔3099米,那么还有3000多米的岩层怎么不见了呢?一方面是因为峨眉山山体本身,断层纵横,岩层破碎,易于风化侵蚀;另一方面,冰川、流水、大气等因素的剥蚀,致使其高度在增长的同时被减少。尤其是第四纪(距今约200万年左右)冰期的出现(据蕨坪坝冰积物的堆积情况考查,峨眉山至少出现过3次),强大的冰川活动,极大程度地剥蚀着岩层。加之峨眉山区雨量充沛,丰富的地下水和地表水也严重地浸蚀、冲刷岩层。各种岩层中,只玄武岩岩层质地坚硬,破碎程度极小,风化作用十分缓慢,所以在峨眉山抬升过程中,被剥蚀掉的是玄武岩以上的3000米岩层,从而被玄武岩覆盖的峨眉山金顶、万佛顶、千佛顶,得以矗立在海拔3099米处。
  正是大自然的内外营力雕刻,创作出无数奇特秀丽的景观,把峨眉山打扮得绚丽多姿,使雄、秀、奇、幽、险集于一山之中。

点评

科普知识学习了,感谢飞冰大哥分享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4-11 16:38
大自然的内外营力雕刻,创作出无数奇特秀丽的景观,把峨眉山打扮得绚丽多姿,使雄、秀、奇、幽、险集于一山之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4-11 06:40
支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4-10 23:24
和大自然相比,人类还是很小儿科的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4-10 22:58
Zou
我有生之年,峨眉山的山势不会有大变化,除非有大地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4-10 10:36
没图!如果有七亿年前的照片就好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4-10 09:22
地质年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4-10 09:05
您这是属于科研了。对于观风景而言,Duang!峨眉山就这样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4-10 08: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5-4-10 08:26:25 | 只看该作者
草上飞冰 发表于 2015-4-10 08:12
峨眉山是一座背斜断块山,西部隶属峨眉——瓦山断块带。其地质发展史和地质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距今 ...

您这是属于科研了。对于观风景而言,Duang!峨眉山就这样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5-4-10 08:31:2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一下也好,但根本记不住,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4-10 08:32:56 | 只看该作者
金顶看日出,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4-10 08:33:51 | 只看该作者
专业术语有点多,一般驴友很难读懂。建议大大简略并通俗化,让人知道沧海桑田简单的科学内涵就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5-4-10 08:49:1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5-4-10 08:52:41 | 只看该作者
好,配上具体图片,就更好了

点评

大自然的内外营力雕刻,创作出无数奇特秀丽的景观,把峨眉山打扮得绚丽多姿,使雄、秀、奇、幽、险集于一山之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4-11 06:4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5-4-10 08:54:4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5-4-10 09:03:36 | 只看该作者
比较专业的文章,其实每座山峰都可以写一大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