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全羊: “烤全羊”是内蒙古一种传统而具有独特风味的宴客佳肴。由于“烤全羊”的加工方法特殊和讲究,以前只供蒙古王爷享用,一般牧民根本吃不到,如今这一传统美食一般人都有机会品尝了。
烤全羊之所以名闻遐迩,除了因为选用的羊肉质好以外,关键在于它有一整套特殊的烤制方法。烤羊要选择膘肥体壮的四齿三岁绵羊作原料,屠宰时必须采用攥心法:从羊的胸部开刀,把手伸入羊腔,攥捏其心脏致死,用这种方法杀死的羊不会大量出血,其肉格外可口。羊宰杀后不用剥皮,先把前腿挂起开膛,取掉五脏和下水,洗净胸腔、腹腔,然后用开水烫去羊毛,以碱水洗净全身羊皮。在羊的胸腔内放入各种佐料,四肢向上,羊背朝下,用铁链反吊起来,放入炉内烘烤。烤炉是特制专用的,以砖砌成,形成穹庐,先用一种叫梭梭的柴禾,将炉内烧红,撤去燃料,将全羊从烤炉的天窗口吊入,并关闭天窗和炉门,借用炉内高温,将羊肉炯至半熟,再打开炉门,由厨师用长柄勺,舀上梭梭柴的火块,对着羊身进行烤炙,直到羊全身烤成焦黄色为止。用这种慢火烤炙,能使羊腹中的佐料味逐渐渗透于羊肉之内,同时能使羊肉熟透。
烤好后,先出炉倒掉腹腔内的羊汤和佐料,将全羊以跪卧姿势摆入直径约1米的大盘内,上桌后,由专人在客人面前将羊剖卸成小块,视来宾身份依次奉递。烤羊腔中倒出的羊汤,再加水调配,用小碗—一端给客人。这也是吃烤羊肉时必不可少的一种极佳饮料。这种烤羊肉,吃起来酥脆香嫩,肥而不腻,根本不同于别种方法做成的羊肉味道。品尝过这种烤全羊,齿颊久久留香,终身难忘。
奶茶: 奶茶,是蒙古族牧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
蒙古族的奶茶以砖茶、羊奶或马奶、和以酥油煮成,加盐调理使味道偏咸;奶茶所用的茶叶是青砖茶。砖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单宁、蛋白质、酸、芳香油等人体必须的营养成分。奶茶的一般做法先将茶捣碎,放入白水锅中煮。茶水烧开之后,煮到茶水较浓时,用漏勺捞去茶叶之后,再继续烧片刻,并边煮边用勺搅拌茶水,待其有所浓缩之后,再加入适量鲜牛奶或奶粉,用勺搅拌至茶乳交融,再次开锅即成为馥郁芬芳的奶茶了。
黄油: 黄油,蒙古语称“希日陶苏”,其味道独特纯香,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是牧民招待宾客的佳品。
黄油可以从奶皮子里提,可以从白油中提,也可以从鲜奶凝结出的油皮中提取。黄油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营养丰富,夏日祛热,冬天防寒,还有治疗烫伤、止腹泻等作用。
烤羊排,烤羊腿:
烤羊腿是蒙古人招待宾客的一道佳肴名菜。烤羊腿是从烤全羊演变而来。相传,生活在中国北方广阔大地上的狩猎和游牧的民族,常在篝火旁烘烤整只的猎物和整羊进食。人们逐渐发现整羊最好吃的部位是羊后腿,便经常割下羊后腿烘烤。单独烘烤的羊后腿不但比烤整羊时间快,而且更加味道鲜美,食用方便,烤羊腿遂逐渐代替了烤整羊。经过长期的发展,在羊腿烘烤过程中逐步增加了各种配料和调味品,使其形、色、味、鲜集一体,色美、肉香、外焦、内嫩、干酥不腻,被人们赞为“眼未见其物,香味已扑鼻”
蒙古奶皮:
奶皮,蒙语为“乌日沫”奶皮分为两种:一种是将鲜奶、牛奶或马奶、驼奶、羊奶放入器皿里存放一两天,奶子发酸后,在表面上形成一层薄皮,称图黑乌日沫,也叫“珠黑”,即生奶皮子,是做黄油的原料;另—种是将鲜奶熬开后放入器皿里放凉后表面结成薄奶皮,称宝勒森乌日沫,即熟的奶皮,是酥油的原料。奶皮味道香甜可口,是拌炒米吃的上等食品。
鱼匹子:
在内蒙古满洲里市的一些饭店里,达赉湖的鱼匹子成为招徕客人的一道地方名菜,深受人们喜爱。味道咸、鲜,口感好。
它的做法是将鱼从尾鳍顺脊梁到头部用刀刻成片状,去掉脏器,然后放入池或大缸内,鳞片朝下,层层撒盐,装满后用草袋或其他物品盖严,以石压紧,防止漏雨或蝇虫钻入。当鱼片有七成干时,可堆成垛捂上两天,促使发酵再进行晾晒。鱼片呈红白色,干度达到八九成即算腌好。将腌制好鱼匹子去鳞洗净,切切寸左右和的鱼段,用锅蒸熟,即可食用。
蒙古果子:
蒙古果子也可谓是蒙古人特有的食物,是招待贵宾必备的佳肴,蒙古果子配上奶酪,与奶茶一起食用,味道香甜可口。蒙古果子的制作过程很独特,先将鲜牛奶发酵,呈豆腐脑状后,加入适量的小苏打和黄油、糖等,搅拌均匀后,放入面粉继续搅拌,当所有面粉均被搅起来呈团状后,醒半个小时,之后用擀面杖擀成片,切成粗条,用烧开的牛油或者胡麻油炸熟。出锅后的蒙古果子奶脆可口。是内蒙古主食中的特色。
蒙古布里亚特包子:
布里亚特人是蒙古族中一个比较有特色的支系。他们于20世纪初才从贝加尔湖一带迁到呼伦贝尔定居,他们从语言,服饰,饮食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布里亚特包子是布里亚特人在吸收汉族食品制作方法后,加入自己民族饮食特点而发明的别具风味的一款民族风味美食。包子外型与北方汉族包子并无多大差别,其最大特点在于包子馅的制作。布里亚特包子就地取材,以当地特产优质羊肉为原料,不加其他任何调料,也不放蔬菜、大葱等任何辅料,但吃起来鲜香可口,不膻不腻。
手把肉: 手把肉是呼伦贝尔草原蒙古、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游牧,狩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食品。即用手把着吃肉之意。羊、牛、马、骆驼等牧畜及野兽的肉均可烹制手把肉,但通常所讲的手把肉多指手把羊肉而言。手把肉是蒙古民族千百年来最喜欢、最常用的传统食品。这种草原牧区牧民们的传统吃法可以追溯到古代。据明《夷俗记·食用》中记载:“其肉类皆半熟,以半熟者耐饥且养人也。” 做“手把肉”多选用草原牧场生长的两龄羊,采用传统的“掏心法”宰杀,因为这样宰杀的羊由于心脏骤然收缩,全身血管扩张,肉最鲜嫩。宰杀后把羊带骨分解成若干小块放在清水锅里,不加盐等调味佐料,用旺火煮,待水滚沸立即出锅上桌,蘸芝麻盐食用,其肉鲜嫩,原汁原味。但目前推出的“手把肉”煮好后大多都再进行二次加工,将大块再分解或小块,辅以盐面、米醋、花椒、八角、味精、辣椒油、姜丝、葱段等调味佐料进行特殊烹制后再食用,其鲜嫩不变但味道更加独特。 羊肉肉质细嫩,容易消化,高蛋白、低脂肪、含磷脂多,较猪肉和牛肉的脂肪含量都要少,胆固醇含量少,是冬季防寒温补的美味之一;
涮羊肉: 涮羊肉,又称“羊肉火锅”,因为这道佳肴吃法简便、味道鲜美,所以深受欢迎。
涮羊肉传说起源于元代。当年元世祖忽必烈统帅大军南下远征。一日,人困马乏饥肠辘辘,他猛想起家乡的菜肴——清炖羊肉,于是吩咐部下杀羊烧火。正当伙夫宰羊割肉时,探马飞奔进帐报告敌军逼近。饥饿难忍的忽必烈一心等着吃羊肉,他一面下令部队开拔一面喊:“羊肉!羊肉!”厨师知道他性情暴躁,于是急中生智,飞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搅拌几下,待肉色一变,马上捞入碗中,撒下细盐。忽必烈连吃几碗翻身上马率军迎敌,结果旗开得胜。
《本草纲目》记载,羊肉有益精气、疗虚劳、补肺肾气、养心肺、解热毒、润皮肤之效。唐代虚诜的《本草食疗》中,记载「凡味与羊肉同煮,皆可补也。 羊肉营养丰富,对肺结核、气管炎、哮喘、贫血、产后气血两虚、腹部冷痛、体虚畏寒、营养不良、腰膝酸软、阳痿早泄以及一切虚寒病症均有很大裨益;具有补肾壮阳、补虚温中等作用,男士适合经常食用。
西米丹:
地处内蒙古最北,中俄边陲的小镇,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俄罗斯民族乡之一。室韦俄罗斯族民族乡是蒙古族发祥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境内,主要由室韦蒙古族发祥地区域和恩河俄罗斯民族村区域组成,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现行最北部的乡(镇)之一。而西米丹正是俄罗斯特色的美食,是居住在当地人家家都有的自制特色小吃,西米丹是一种奶制品,就是利用离心力把牛奶分离脱水后剩下的牛乳,西米丹纯度非常高,口感极好,抹在面包上吃是最佳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