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93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23 08:46: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书与旅游
2001-07-19 来源:光明日报 □周易 我有话说

古人崇尚游历,把它看得和读书一样重要,有“万卷书”、“万里路”之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话其实只说对了一半:把自己闷在书斋里当蠹虫,只能学到美丽的词藻和章句,却写不出好文章;因此更重要的是阅历,需要到名山大川和市井中长见识。
今人出门旅游比李白或徐霞客时代方便多了,即便是远赴太平洋彼岸,也只需一两天时间。但这种优越,也使我们失去了许多东西:无法领会荒山野岭独行的乐趣,无法体验一叶扁舟放浪江湖的洒脱,却总是成群结队地拥向某一处名胜,蜻蜓点水似的向风景瞄上一眼,扔下几只矿泉水瓶子,便匆匆离去,回来后还要浮皮潦草地大谈什么感受。有时还要请导游,让他把已经对人讲过千百遍的陈词滥调,再重复一遍。——如今流行的就是这样的旅游。
俗务缠身的今人难得古人的闲适,因此出门旅游往往也是忙里偷闲,只是为了放松,为了调节生活。有一首歌唱道:“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又没时间。”其实旅游最要紧的不是时间和金钱,而是一种心情,一种寄情山水的生活方式。你能“足著远游履”,从昆仑走到东海吗?你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吗?显然不能;或者说不是不能,而是不愿。
即便是山水间匆匆的过客,也应该有所收获。由于历史的积淀,中国的名胜大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从北京故宫到南京中山陵,从西安秦皇兵马坑到安阳殷墟、广汉三星堆,从五岳到四大佛教名山,都不是可以随便看看的景观,要想看透这些文化遗存的内涵,只有多读书。在上路之前,你可以先阅读一些有关的图书,这样会使旅游的兴致大增;也可到了地方再买,一般的景点都有书店,里面有关该景点的图书最全,而且有些书别处是找不到的。
我喜欢在旅游时找书、买书,因此收集了许多有关的图书,主要包括三类:简介、画册和诗文集。简介和画册当时读完,本可以随手扔掉,所以留下它,只是为了纪念;而诗文集则是值得收藏,值得经常拿出来读读的。
读书有益于旅游,而旅游则能够增强读书欲。陕西扶风法门寺的地宫出土了什么?长沙马王堆汉墓为什么那么重要?只是看看,听听讲解,很难了解它们的价值。
最近到成都,在那里工作的二弟第二天便带我去广汉看三星堆。广汉三星堆,是古蜀国的文化遗存,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同殷墟、秦皇兵马俑相提并论。关于古蜀国,我一直知之甚少,无非是“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诗句,以及“杜鹃啼血”的传说。三星堆的陈列文物使我大开眼界,我感受最深的是它的神秘性和可观赏性: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似乎都与神灵崇拜有关,像青铜大立人像,戴金面罩的青铜面具,铜太阳轮,以及祭祀坑里堆满的象牙等,都显示了这一点。古蜀国对鸟似乎格外“钟情”,其四代之王都以鸟为名,展示的文物中有诸多铜鸟和鸟形铜饰,一株壮观的神树上,枝头也缀着铜鸟。还有“纵目人”的问题:三星堆人面铸像,有一些眼珠子是凸出来的,也许古蜀人认为这样的纵目能看得更开阔,因而制造了这样的面具。
离开三星堆博物馆时,我买了几本有关古蜀国和三星堆的图书,当天我就把它们读完了。我想,如果没有三星堆之行,我可能不会去读这些书,而这些书又加深了我对三星堆文化的认识,使我真的不虚此行。
旅游和读书一样可以增长见识,但要看你是怎样旅游的。


2#
 楼主| 发表于 2015-4-23 08:47:20 | 只看该作者
读书与旅行 可以“幸福”相拥

发表时间:2015-04-07   来源:珠海文明网
字体:[[url=]大[/url]][[url=]中[/url]][[url=]小[/url]]

[[url=]打印[/url]]

[[url=]关闭[/url]]



  日前举行的“2014中国好书”实体书店发行工作座谈会上,来自全国出版和发行行业的近百名代表,就如何做好2014年度“中国好书”的发行推广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全民好书阅读”热潮进行了研讨。中宣部出版局局长郭义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刷发行司司长王岩镔出席。(4月6日《光明日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家都这么说,读书能够明目醒脑,但你却永远无法深入的了解这个社会。于是人们才会在读“万卷书”之外,想起行“万里路”,以至于到现在,笔者想起当年李太白和徐侠客都是那种清新飘逸的类型,不是完全的学者,也不是完全的游客,把读书行路和做学问结合得“浑然一体”的幸福,现代人很少能够感受得到了吧!
  我们通常的做法是,要么闭在书宅里研究别人的现有成果,要么仓促间携长带幼出去旅游,看起来,倒也是很“快乐”。但在笔者看来,这都是浅层次的快乐,还没有触及到“幸福”的肌肤,更不要说是真谛了。而这种情况往往会造成两种结果,要么是死读书,不问沧海变化,要么是只旅游,图得一时痛快。死读书的人说,外面有什么好的,书上不都全都有?只旅行的人说,读书有啥用呢,还不是找不到工作?两种执拗和偏见都会损伤读书和旅行的幸福感,“自以为是”的幸福,于是就产生了。
  正如笔者开篇所说,古人们往往官场失意,四处奔波,却得万古流芳之作。以文豪苏东坡为例,因对部分新法内容不满,开始了到处流浪的生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常州、登州、颍州、惠州、儋州……一边为官,一边读书,一边旅行,一边写作,读书人总是带着忧国忧民的情怀去“游山玩水”,他们最知道“幸福”的含义。不能在“庙堂”为君分忧、一展才华,亦可在“江湖”为民解悬、略尽绵薄,每一次诗情词意的背后,是不得志失落感和遍览山河幸福感的交错,但你会发现,当读书与旅行结合在一起时,总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幸福,文人收获的是佳作万篇,我们不能达到那样的境界,却可以文雅地出行,品尝幸福的味道。
  “快乐”和“幸福”总是有些区别,特别是关于读书和旅行。“快乐”是消耗品,“幸福”是耐用品,读到一本好书,看到一处美景,也就是快乐一阵子,长久的维持需要你有践行的情怀。带着书香去旅行,你会小心翼翼地照顾这份心境,不容许别人打扰自己,自己也不会去打扰别人,于是你便在山水之乐里体会到了读书和旅行的美妙结合,这种体验是深刻的,它会长存于你脑际心间,时间一久便成了“幸福感”的源泉。
  读书和旅行,不必刻意为之,我们虽然平凡但不必平庸,读书带不来“惊人”之作,但却可以带来“愉悦”之感。读书和旅行可以“幸福”相拥,一路欢歌,一路书香,谁的旅途不文明,谁的幸福不永恒?(朱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5-4-23 12:27:0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