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崇尚游历,把它看得和读书一样重要,有“万卷书”、“万里路”之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话其实只说对了一半:把自己闷在书斋里当蠹虫,只能学到美丽的词藻和章句,却写不出好文章;因此更重要的是阅历,需要到名山大川和市井中长见识。
今人出门旅游比李白或徐霞客时代方便多了,即便是远赴太平洋彼岸,也只需一两天时间。但这种优越,也使我们失去了许多东西:无法领会荒山野岭独行的乐趣,无法体验一叶扁舟放浪江湖的洒脱,却总是成群结队地拥向某一处名胜,蜻蜓点水似的向风景瞄上一眼,扔下几只矿泉水瓶子,便匆匆离去,回来后还要浮皮潦草地大谈什么感受。有时还要请导游,让他把已经对人讲过千百遍的陈词滥调,再重复一遍。——如今流行的就是这样的旅游。
俗务缠身的今人难得古人的闲适,因此出门旅游往往也是忙里偷闲,只是为了放松,为了调节生活。有一首歌唱道:“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又没时间。”其实旅游最要紧的不是时间和金钱,而是一种心情,一种寄情山水的生活方式。你能“足著远游履”,从昆仑走到东海吗?你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吗?显然不能;或者说不是不能,而是不愿。
即便是山水间匆匆的过客,也应该有所收获。由于历史的积淀,中国的名胜大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从北京故宫到南京中山陵,从西安秦皇兵马坑到安阳殷墟、广汉三星堆,从五岳到四大佛教名山,都不是可以随便看看的景观,要想看透这些文化遗存的内涵,只有多读书。在上路之前,你可以先阅读一些有关的图书,这样会使旅游的兴致大增;也可到了地方再买,一般的景点都有书店,里面有关该景点的图书最全,而且有些书别处是找不到的。
我喜欢在旅游时找书、买书,因此收集了许多有关的图书,主要包括三类:简介、画册和诗文集。简介和画册当时读完,本可以随手扔掉,所以留下它,只是为了纪念;而诗文集则是值得收藏,值得经常拿出来读读的。
读书有益于旅游,而旅游则能够增强读书欲。陕西扶风法门寺的地宫出土了什么?长沙马王堆汉墓为什么那么重要?只是看看,听听讲解,很难了解它们的价值。
最近到成都,在那里工作的二弟第二天便带我去广汉看三星堆。广汉三星堆,是古蜀国的文化遗存,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同殷墟、秦皇兵马俑相提并论。关于古蜀国,我一直知之甚少,无非是“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诗句,以及“杜鹃啼血”的传说。三星堆的陈列文物使我大开眼界,我感受最深的是它的神秘性和可观赏性: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似乎都与神灵崇拜有关,像青铜大立人像,戴金面罩的青铜面具,铜太阳轮,以及祭祀坑里堆满的象牙等,都显示了这一点。古蜀国对鸟似乎格外“钟情”,其四代之王都以鸟为名,展示的文物中有诸多铜鸟和鸟形铜饰,一株壮观的神树上,枝头也缀着铜鸟。还有“纵目人”的问题:三星堆人面铸像,有一些眼珠子是凸出来的,也许古蜀人认为这样的纵目能看得更开阔,因而制造了这样的面具。
离开三星堆博物馆时,我买了几本有关古蜀国和三星堆的图书,当天我就把它们读完了。我想,如果没有三星堆之行,我可能不会去读这些书,而这些书又加深了我对三星堆文化的认识,使我真的不虚此行。
旅游和读书一样可以增长见识,但要看你是怎样旅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