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10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乐行游记] 【乐行·发现之旅】,石峡至八达岭长城记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12 08:36: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乐行·发现之旅】【长城游记】2015年1月31日石峡至八达岭长城记略

1
1月31日,青鸟再发活动,石峡经古长城至八达岭长城,三关连穿。
一周之前,青鸟本也有一个长城活动,怀柔河防口,我虽已报名参加,但在西坝河等车的时候诸事不顺,错过了,只得自己灰溜溜跑去红螺寺转了一圈。今次,再在西坝河等车,眼见时间将至,可既没有见到大巴,也未能见到参加活动之人,赶紧掏出电话和青鸟联系,才知上车地点在西坝河两个过街天桥的最西边一个,而不是活动召集令上标注的东边的那一个,真不知道这有歧义的图示蒙蔽了多少的人。遂赶紧向正确的地点赶去,很惊讶的发现此次活动因报名参加的人比较少,只调了一个17座的小车。一司机,俩领队,11个队友,小分队在欢快的气氛中开出了北京城,前往延庆县的西南角石峡村。
延庆是北京旧称的远郊四县之一,三十年前说到延庆感觉好远似的,因为要翻山越岭,不似密云那样虽也是境内崇山峻岭,但去往县城所在基本上是平路前往。延庆的历史极其悠久,悠久的似乎现在人们一般都不大说了,查资料知在五千年前,中华文明还在萌芽期时,来自陕西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就迁徙至延庆、怀来和涿鹿一带,并与来自南方的蚩尤部落发生冲突,并最终打垮了蚩尤部落。而后炎黄两部落也在延庆境内(阪泉)为争夺土地和生存开展火拼,结果在史称“阪泉之战”中黄帝部落胜出,而正是这两次大战促进了中华民族三大部落的融合及混合,其结果就是最终新生的部落更加强大更加强壮,并最终继续四延发展,与整个中华大地的先民们一同开创的华夏文明之光。
唉,延庆历史上还曾有过这么辉煌的一页,怎么我以前竟不知晓呢,还是书读的少了,没有文化真是害死人呐。
延庆直至1958年才从河北省划归北京市,更多的是保证首都的建设发展和生活保障。当然了,如此一来今日到延庆去瞧个冰灯爬个长城什么的也方便很多了,八达岭每日那花花的银两也为北京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呀(不过若不归属于北京,可能现今最火的长城旅游点就不是八达岭了)。
北京周边几个郊区县主要地域或主体地域都在长城内,唯延庆孤悬长城之外,但也被外长城包围在内。延庆的长城除了东北部一条外长城是连续的外,内长城向西从昌平进到延庆后就止住了,有人说是因为明陵在此,筑墙于风水不利,所以仅选择了一些关隘险阻之地设障建关,所以内长城从北京结西向至解字碑附近终结,间隔近20公里后又从水关长城处开始,经八达岭、石峡关等再向西延展。另外,外长城和内长城之间,从九眼楼开始向西经岔石口、海字口有一条十四公里的长城墙体,在岔石口南侧则有一条七八公里长的疑似早期的墙垣。而从九眼楼西向的长城则是时断时续,绵延五十公里后接抵岔道城,并继续向西向南两个方向延展,向南一段跨上山岗,抵石峡关至八达岭一段的长城,有称其为旧边的。让我非常困惑的是似乎在长城上行走的时候并未见到外面的山岗上有远处的墙体奔撞过来。而另一条向西延展的长城沿怀来小盆地平原南缘展布,只是不知现今是否实地还能见到踪迹,真真切切地让我无限向往,不知能否有机会实地看看。
一路顺畅,就连在周末一般比较堵的八达岭路段也是寂静畅通,故此九点不到,已经来到了石峡关下。
石峡关,两山对峙,夹一深沟,关口南侧一公里有石峡村,曾建有石峡峪戍堡,故名,只是不知现今是否仍可见堡城墙垣。也有人称这里为石硖,似乎更形象一些,崇山巨石相夹成涧。
关口界分北京和河北,东侧为北京延庆,西侧为河北怀来。
下车处,树一巨石,上书“石峡关”,为罗哲文先生所书。遥望道路前端,似还有一文保石碑。
石峡关大字处,小队集合,手举红牛饮料合影一张,然后整装上山。
石峡关,关城已失,踪迹皆无。乡村道路偏东侧,西侧为干枯河流处,东侧山缓,西侧山陡,故此东侧长城墙体可延伸至底,而西侧长城墙体停顿在半山腰的陡崖绝壁之上,只是东西两侧城墙南北错开百余米的距离,不知这个缺口如何填补和固守。
沿小道上山,道两旁垒石成坎,似为行人通行便捷所为,朴实的村民可能也在尝试开展长城旅游事宜,只是这里紧旁最最火热的长城旅游点,定不会再有可资开发的余地了。
山沟背阴,寒气袭人,待登上长城,遇劲风横吹,同样冰寒刺骨,顿时鼻涕眼泪哗哗往下淌,立马打消脱件衣物的打算,整个一天再无脱衣散热的举动,这也是所有冬季登山爬墙的唯一。
登城处,1号敌楼残基,基础外层条石存,上部干干净净全失。
整个长城周边和长城上干干净净,无乱石碎砖碎瓦堆砌,显见是经过了一定的收拾整理,但仍难掩城墙墙体外皮被剥蚀而露出内部的惨象,就好像动物被剥去了外层皮囊,血肉模糊,露筋露肉,感觉已经不是看见了伤心的泪水,而是真真切切看见的是在滴血。









石峡关东侧起端处明显经过修整,墙芯部分有填实痕迹,墙体顶面做了一定的规整,如若是这样实为难得,不是在那里复建新长城。
山顶处,2号墩台,已成残石一堆。
2号台,城墙内侧,似一烽火台,亦或是一观察哨,不为直接防御之用。不规则石块垒砌,内部土石填实,台顶土层存。
登顶西望,隔涧一段长城起始于高山山腰,山腰以下处绝壁千仞,长城行走于山脊之上,极其醒目。一直延伸至目力之外。
东望,长城折向东北方向,下探至一鞍部,然后缓慢上升。此时,阳光正好打亮山脊处的城墙,美景呈现。山腰处,3号敌楼,残,2*4规制,门洞位于南北两侧东端,西端各1箭窗,东西两侧各4箭窗。平顶,顶失。东壁全失,南壁中部失,残墙裂痕密布,再次垮塌可期,尤其是敌楼外部西侧南北两端均现从上至下贯穿整个楼体楼基的裂缝,宽可伸拳而进,如若不加固恐难以延寿。根据残迹分析,敌楼为小型形制,中部平顶廊道型,箭窗后券顶藏兵洞较深。
南望,可见山沟中的石峡村,本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随手照了一张照片,回家细端详,觉得还真有点不是普普通通的小山村,除了西南山坳中可能有部队驻防外,村中似有戍堡兵士营房建筑格局,另有一个几处大院也非传统乡居建筑。
北望,远远地感觉对面山上有一围合形的墙垣建筑,后仔细观察后认定应为一军事单位,栅栏围护一处山坳,栅栏处有便道,故远观明显,山坳底端位于河谷平摊处,有部队营房。











2
过3号残楼继续上行,抵山顶处再从东北方向折向西北方向,折角处一上兵道。从GE上端详这条上兵道和一条小径,觉得好似在山中绕行了一个圈,最后又在两公里后回到了城墙处,有些奇怪。
途中,一段外墙留存完好,真奇迹也。墙高2米有余,台阶形渐次抬升,压墙石及垛墙迎面的棱形砖石皆完好如初,哪能想象岁月已过五六百年。
前,4号敌楼,其前一段墙体石块五颜六色,煞是好看,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碰巧成趣。
4号敌楼,2*5规制,门洞位于东西两侧北端,南端各1箭窗,南北两侧各5箭窗。顶层宇墙多失,东南两侧各1出水龙嘴。与大多数敌楼有区别的是顶层外侧不是采用垛墙形式,而是采用箭窗方式(现仅南侧残留大部),每侧四个箭窗,箭窗下各1小箭孔,箭窗间各1小箭孔。地楼内中部一纵向廊道,平顶,无顶盖(原顶盖应该是木制)。中部三对称同高箭窗券洞,东西两侧顶端则为隐秘式箭窗券洞。
4号楼东侧一券洞式上兵道。
过4号楼,下行,抵鞍部后复上行,抵5号楼。
第5号敌楼,残,东墙相对完整,南墙仅余东侧局部,呈三角形状,西墙和北墙全失,此楼可命名为三角墙楼。敌楼虽残,但难掩曾经的华丽,门道石和门柱石上横置的条石皆红色,定为筑楼军士有意挑选石料与敌楼砖木相配。
敌楼南侧一券洞式上兵道。
在此路遇一队反向向陈家堡方向攀爬的摄影队友,但后来我一直关注西侧长城上的情况,似未能见到他们在墙上行走的身影。
站立残楼之处,前面下坡直至一处关隘,然后笔直一道城墙直穿山巅,此段长城最大的爬升就在此处,约450米的高度。早就听说石峡关长城的修复,开始爬的时候曾见到的简单归整我还以为就是修复工作呢,到这里才真正知道修复的长城就在眼前。一道白链,真不知道是应该修呢还是以原样留存为佳。
过5号楼,先下后上,抵达6号楼。
第6号敌楼,2*4规制,修复而非复建,仅做了补缝加固等工作。门洞位于南侧东端和东侧北端。南侧西端1箭窗,东侧南端3箭窗,各箭窗下一小箭孔。敌楼北侧和西侧皆失,根据分析,其内部应为中部纵向廊道型,平顶。
敌楼向西北方向有石块墙垄残段。
敌楼南侧一上兵道。
过6号楼,大陡坡下降,不过极为好行,台阶均是新建新修。
隘口上部,第7号敌楼,2*4规制,修复而非复建,补缝加固,外圈多道钢梁紧箍。门洞位于南北两侧东端,西端各1箭窗,东西两侧各4箭窗,各箭窗下一小箭孔。门洞对穿分隔纵券顶。
敌楼北侧一上兵道。
山底隘口处,关城失,内侧小山包上,一敌楼耸立,是为8号楼,2*4规制,门洞位于北侧南端。
此关亦为花家窑口,一条简易便道通此。
关口两侧皆陡直难行,为维修人员有意为之,它日若成旅游之地,定会改道筑路以保安全。
















(3)
时间虽仅过不足个半小时,但前路漫长,不能半途耽搁,只能抓紧时间继续前行。
花家窑口北侧,9号敌楼残基,旁一上兵道。
山脊之上,笔直一条长龙,因为去年才进行的修复,所以色泽发白,表现凸出,墙砖上有“雪山大成2014”字样。
墙外侧,远处山包上有建筑物,起初还以为是防火岗哨,待回家放大照片,才发现应为一哨楼,左近可能还有其它的建筑或墙垣残迹。
山腰处,第10号敌楼(墩台)台基。再前,一上兵道。
继续前行,部分地段外侧垛墙和内侧宇墙完整,墙顶面砖石台阶修复的也算周正。一上兵道。
11号敌楼前一上兵道。
11号敌楼,2*4规制,门洞位于东西两侧南端,北端各1箭窗,南北两侧各4箭窗,箭窗下地板处各1小射孔。北墙已失,连带东西两侧北端缺损。敌楼内纵向通廊结构,平顶,顶失,顶层回字形结构。
















(4)
过11号楼,残长城再现,许是因为后面这段长城保存比较完整,故未再进行保护性修复,反倒让人觉得长城的那种特质和味道出来了。
城墙内荆棘遍布,少许雪花夹杂在弥漫在城墙顶面的杂草树丛中,虽行路艰难,但感觉非常好。
12号敌楼,1*4规制,门洞位于东西两侧中部,南北两侧各4箭窗。敌楼内纵向通廊结构,平顶,顶失。顶层垛墙完整。敌楼东侧一上兵道。
过12号敌楼继续前行,墙内侧山坡上一巨石竖立,不知城墙为何不直接抵拢上去,形成一处天然敌台岂不更好。
再前,上陡坡,一上兵道。
顶,13号敌台,真正的敌台、墩台,南侧竖两避雷针。东西侧南端通行,北端二垛口。南北侧四垛墙三垛口,垛墙下部各一小箭孔。
再前不远,长城折向北方,到14号敌楼。
14号敌楼,1*4规制,完整。门洞位于南北两侧中部,东西两侧各4箭窗,箭窗下各1箭孔。敌楼内墙体厚重,中空,平顶,顶失,两侧各二券洞对应箭窗,门道两侧各一券洞对应一箭窗。顶层垛墙完整,各侧均为四垛墙三垛口,垛墙下部各1箭孔。东西两侧各两避雷针。顶部有植物生长。
敌楼东北侧有一巨石堆,旁竖一小型通讯塔。
出14号楼前望,古长城景区和八达岭景区皆收眼底,近处一下一上为古长城景区,远端南七楼北八楼组成了八达岭景区,再往右手方向延展,则是青龙桥、水关长城一线,直至断于陡崖绝壁之上。
往前,下坡,墙体顶面多失,道路碎石泥土,比较陡滑,沿途竖立了大粗钢管,皆涂上黄色是为醒目,可助行人。
下至鞍部后复上,抵15号敌楼。
15号敌楼,1*4规制,完整。门洞位于南北两侧中部,东西两侧各4箭窗,箭窗下各1箭孔。敌楼内纵向通廊结构,平顶,顶失,两侧各四券洞对应箭窗。顶层垛墙完整,各侧均为四垛墙三垛口,垛墙垛口下各上下排列1箭孔。东西两侧各两避雷针。顶部探头。
敌楼经过一定的修整,南侧有平顶上兵道。
穿15号敌楼,前面的长城再度经过修复,墙整路平,然缺少了雄性和野趣。
















(5)
出15号楼,坦途,遂快行向前。墙上一石件,似为旗杆石。
前不足200米处,一道石笼向外延伸,与从岔道城出来沿平原边缘构筑的那道长城防线相联。
左后侧山巅处,曾见到过的那座哨楼周边还有一些土堆建筑环绕。
抵达16号敌楼前,两上兵道,皆券洞上下。
16号敌楼,仅东墙竖立,其余各墙面皆失。内部结构较为特殊,既非通廊式结构也非回廊式结构,难道是修复时有所改变?东西两侧各两避雷针,有探头。
此时,可见三三两两游客。
再前,两上兵道,皆券洞上下。
17号敌楼,3*3规制,完整。门洞位于南北两侧中部,两端各1箭窗,东西两侧各3箭窗,箭窗下各1箭孔。敌楼内纵向通廊结构,平顶,顶失,两侧各三券洞对应箭窗。顶层垛墙完整,各侧均为四垛墙三垛口,垛墙上下和垛口下各1箭孔,东侧两出水龙嘴。东西两侧各两避雷针。南北两侧各一探头。
敌楼南侧墙根放置一碑座石,楼内竖牌“长城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和爱护文物,严禁在此处大小便,违者重罚!八达岭古长城管理处”。
敌楼北侧,一券洞式上兵道。
一路下坡,景区建设较为完善,墙外内侧也有步道可行,扶手木梯果皮箱俱全,还有一些简介标牌。
【修筑长城的军事价值】:长城是冷兵器时代直到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期规模最大、最坚固完美的筑城体系,是世界著名的军事工程。它由绵亘的城墙、关隘、敌台、烽火台及城堡等组成,据统计,自秦至清的2000多年间,在长城沿线进行的战争就有350多次。它为保护中原人们的生活安定和发展经济,以及保护丝绸之路的商旅往来都起过积极作用。
【八达岭古长城的烽燧】:在长城的制高点上还设有烟墩,即烽火台,是古代传递警讯的设施。一般每距五至十里筑一台,每个台上设有五个烽火墩,为供燃放烟火报警,传递军情的专用设施。每遇敌情,白天燃烟称“燧”,夜间点火叫“烽”。
【古长城的木踏梯】:明代修建长城,最大的特点就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修筑八达岭古长城,因山地取用石材方便,城墙皆用整齐的条石和大砖砌筑而成。刘谦《明辽东镇长城及防御考》中也有木长城的记载,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采用木质结构搭建城梯,原有墙体不会继续坍塌,以确保游人安全。
【八达岭古长城古道】:长城古道虽为运输物资的小道,但必须绕道城下,经过在弓箭射程之内的小道,再通过城下一人多高、有人防守的“重墙”方得进入城内,现如今已加固维修。
【八达岭长城古道】:明代时中国修筑长城的第三个高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明初确定的三大国策,而“高筑墙”又位居首位。此古道正是运送物资的小道。
第18号敌楼,2*5规制,完整。门洞位于东西两侧南端,北端各1箭窗,南北两侧各5箭窗,箭窗下各1箭孔。敌楼内纵向通廊结构,平顶,顶失。顶层垛墙完整,南北侧为五垛墙四垛口,东西侧三垛墙二垛口,垛墙下部各1箭孔,南侧一出水龙嘴。南北两侧各两避雷针。东西两侧各一探头。敌楼上下两道铁箍。
敌楼西侧坡下一上兵道。
此楼为第三烽火台,简介上称:自闯王破关处至此,这是八达岭古长城上的第三个敌台。此处建的敌楼,是起到方便巡逻士兵住宿和储存武器作用。层层设防,寸土设障,步步为营,这样长城的防御功能大大加强。
再前,第19号敌楼,2*5规制,完整。东侧门洞位于北端,南端1箭窗,西侧门洞位于南端,北端1箭窗,南北两侧各5箭窗,箭窗下各1箭孔。敌楼内纵向通廊结构,箭窗后藏兵洞隔墙间均有券洞相通。平顶,顶失。顶层垛墙残,南北侧为六垛墙五垛口,东西侧四垛墙三垛口,南北侧垛墙下部各1箭孔,东西侧中部垛墙下各1箭窗。南侧一出水龙嘴。南北两侧各两避雷针。
敌楼西侧坡下一上兵道。
此楼为第二烽火台,简介上称:烽火台应称为敌楼,为两层,下层中空,是空心敌楼,供守军储存兵械、瞭望、休息之用。内外墙壁上各有5个上拱下方的瞭望孔(俗称五眼楼)。每个瞭望孔高约1.5米,宽约半米,每个瞭望孔下面还有一个方形的射孔。敌楼上层砌垛墙,用于瞭望和拒敌,并与附近的敌楼、关城、烽火台遥相呼应。
敌楼东侧门洞被栅栏封死,需从上兵道券洞而下。
券洞外,立一毛主席手书“不到长城非好汉”石碑,碑首双龙戏珠。
从山坡上绕行而下,绕过关口之上的第20号敌楼。此楼2*4规制,但南北两侧东西端各有一暗箭窗。
此楼为第一烽火台,简介上称:据考证,此处有当年修建长城的石料场和烧砖的砖窑群。此峰火台对外居高临下,来攻者望之莫及,守者则以逸待劳,不但可以保养自己、可以杀伤敌人,还可以对终日苦役劳工们进行监管。
下至关口,行程近半,诸事顺利。
此关谷也称丁香谷,想必此沟谷之中丁香树多花盛,只是时日不对,待到夏初之际,丁香满山覆盖,花香漫谷之时,花海古墙,那将是一番多么美妙的感觉呀。
长城之上,也有毫不费力竟能登顶的小小好汉。
















(6)
谷口处,为八达岭古长城入口。只是还有一处大门在两三公里外,这里无人值守。
一巨石上,有“雄峻”大字题刻。
另一处简介,闯王破关处:闯王提兵至石峡关,与明军甫一接触,便败其先锋,夺其营寨,一涌而至城下。闯王深知兵贵神速之理,若八达岭援军一到,这石峡关亦无破关之望。于是下令后军扎营,前军攻城,闯王亲率中军至前锋营督战。时义军高坚云梯,排开战炮,后衔刀攀梯而上,将挥剑遣炮齐轰。城上明军虽少,然依长城地势之险要,复靠城上储备之充盈,灰瓶炮子,滚木雷石,顺垛墙而下。义军虽悍勇,于此险要之地亦失风卷残云之势,两军酣战两三个时辰,渐成僵持之势,闯王内心不禁焦躁。为防止八达岭增兵石峡关,遂暗传一军令,命佯攻部队全力攻打八达岭,使岭上守军不敢分兵增援,同时传令暂时停止攻击。半个时辰后,闯王见城上守军锐气已泄,锋芒渐弱,急令后军将抛石车,红夷大炮推至前沿,一声令下,飞石腾空,排炮齐鸣,城上守军措手不及,匆忙应战,损失惨重。石炮过后,三通鼓响,闯王拔剑在手,纵马前冲,众将士见主帅不避刀斧,身先士卒,个个精神倍增,拼力攻城,有一个时辰后,城上残兵见大势已去,遂献关乞降。此时红日西斜,硝烟未散,义军将士攀上城楼,齐声高呼,声震峡谷,如天摧地塌,地憾山摇一般。悠悠数百年光阴转瞬即逝。而今,闯王古道依旧,长城不见烽烟。城墙虽已残断,然其傲骨犹存,于此寂静之中,心顺风舞,凭吊当年,一场大战,改天换地。
此时为十二点半,后队在赶路,前队在等待并午餐,我则想趁机再往前走走,笨鸟先飞嘛。
从大门探头往外瞧了瞧,无人值守,而门外有条石板上山之路,没有多想踏步而去。
没有想到登到半山腰,此路到头,看看城墙就在旁侧,可没有地方能爬上去呀,这才后悔没有询问清楚前进的道路。遂赶紧下山,再进景区,此时前队已开始继续前行,后队六人就此下撤,耽搁时间近半个小时。
赶紧胡乱填塞几口,往前去追赶同伴,开始下一段的行程。
山谷东侧,一敌楼残墩,为第21号台。
向上,第22号敌楼,3*3规制。门洞位于东西两侧中部,两端各1箭窗,南北两侧各3箭窗,箭窗皆方形,大口,箭窗下各1射孔。敌楼内中空,平顶,顶失,南北两侧各1条廊道。顶部垛墙部分缺失,各侧面五垛墙四垛口,各垛口下和垛墙中一箭孔。有避雷设施和监控探头。
出22号楼,有游客止步标牌,开始野长城部分,满墙皆树枝灌木。
向上遥望,汗流满面,朦朦胧胧中见前方一处断崖,青鸟领队站立危崖之上,放下一根绳索,以保我等菜鸟们平安攀援。
借助绳索的帮助,我等几个好不容易才奋力爬上,往下虽墙陡树密,但仍能大步向前,路过一上兵道。
















(7)
虽是野长城,未经任何的修缮和整理,但此段长城保存相当完好,除了垛墙、宇墙、顶面有些残损外,整体结构均完好如初。
坡缓风静,暖阳如春,长城上行走,叮铛铜铃声响,好惬意好幸福的一刻。
六七百米后,长城绕行至一小山包上,再顺势而下至23号敌楼,山包处,城墙就不比内侧山坡高出多少,一上兵道。
第23号敌楼,2*4规制,完整。门洞位于南北两侧东端,西端各1箭窗,东西两侧各4箭窗,箭窗下各1箭孔。敌楼内纵向通廊结构,平顶,顶失。顶层垛墙残,南北侧为四垛墙三垛口,东西侧六垛墙五垛口,各侧除两端外的垛墙垛口下各1箭孔,垛墙中亦各1箭孔,且垛墙中的箭孔皆为五角星造型。
敌楼南侧一上兵道,洞门外圆内方。
前方,剩余行程全在起眼前,一上一下,一上一下,在一上一下·····就到了,就完了。
如若前面攀爬小断崖是第一个困难险阻的话,那第二个困难之处就是接下来的一处陡墙段。陡墙是因台阶残破、陡峻、碎石满地、宽不足三寸等等,这让我紧张万分,小心再小心,大气不敢出,才得以安全下来,真是冷汗热汗一起冒。
下底后不远,就到第24号残楼。
24号楼,2*4规制,门洞位于东西两侧南端,北端各1箭窗,南侧4箭窗。该楼北侧随山体塌滑消失,连带楼基几乎也滑塌一空,残剩部分危石耸立,如若不行加固保护措施,整体灭失当可预期。
前行,一处垭口,感觉应为一处关隘,但墙体内侧已于山坡齐平,被忽略掉。待继续前行上至高处往回望时,见这山坳墙体外侧有券洞,不知是一处出水口还是进出之关口。而其上也似有墩台的痕迹,仍将其编为25号。
再前,26号敌楼,为凸出主墙之敌楼,一段墙体与主墙相连。
26号敌楼,3*4规制,残。门洞位于南侧中部,两端各1箭窗,东西两侧各4箭窗,北侧3箭窗,箭窗下各1箭孔。南墙多失,东墙南端失。敌楼内纵向通廊结构,平顶,顶失。中厅宽大,东西两侧各2大型券洞,对应侧面中部两箭窗,门洞廊道两侧各开券洞对应东西两侧南北两端箭窗。各面箭窗外圆内方,内侧墙面八字燕尾形。
















(8)
继续前行,一段石块堆砌的石垄,应为一段古长城,明代未曾进行重修重建。可能因该段地势险要,无需在此设防。
小心翼翼下得坡来,迎面碰到一处立于石脊之上一小段单边墙,石脊本不觉得危险,但陡坡之上堆积的石块让人不敢大意,生怕石块滑移发生危险,还是绕道而行吧。
绕过石脊,前为27号敌楼,2*4规制,残。门洞位于东西两侧中部,北端各1箭窗(东侧北端塌失),南端各一箭孔(暗箭窗),南侧4箭窗,北侧塌失,箭窗下各1箭孔。敌楼内中宽边窄三纵向通廊结构,平顶,顶失。北侧塌滑,连带敌楼基础部分也有较大滑落。
过27号敌楼,前一段石块垒砌的墙垣,下行可至一垭口处,然后翻上石堆山,正因其险峻,墙体也呈断续状,连墙都修不上去的地方,我断难前行了,但竟然还有强驴在光溜溜的石头山攀上爬下,好不惊险刺激。
绕道而下,遇见第三处困难之地,也是三处困难险阻中最为惊险的一处。
山坡陡降,石砾岩层,本不滑,但光溜溜的山坡上手擎把拽的地方都没有,无草无树无凸出岩块,那还不要了我的命呀。冷汗顿时齐涌,双腿开始发颤。
青鸟领队已经下到崖下,也不好意思叫其上来拉绳放人,他还在下面大声鼓励我,要我用鞋面的摩擦作为支点下降。可我此时哪能将身家性命托付给脚上的鞋子呀,当初新鞋买回家就招致媳妇的一通鄙视,称三几百的鞋还能登山?时至今日,想想要是千元名鞋穿在脚上,是不是就敢用鞋面蹭着岩石往下行了,可现实是我可不能将性命维系在非名非牌的鞋上呀。最终的解决之途是坐下、下挪,靠双手双脚和屁股五点定位和身体衣物与岩面的摩擦一点点蹭下山去,完成了险段穿越。
山坡绕行,也绕过了28号敌楼,为了不留遗憾,上墙再回返28号敌楼处瞧瞧。
28号敌楼,2*4规制,完整。门洞位于东西两侧南端,北端各1箭窗,南北两侧各4箭窗,箭窗下各1箭孔。敌楼内纵向通廊结构,平顶,顶失。顶层垛墙残,东西侧为四垛墙三垛口,南北侧六垛墙五垛口,各侧除两端外的垛墙垛口下各1箭孔,垛墙中亦各1箭孔,且垛墙中的箭孔皆为五角星造型。奇怪的是各侧面垛口下的箭孔皆被封砌。
不远处,一石柱上,小型敌台,29号。
翻过29号墩台,断崖绝壁,石缝间砖砌石墙,台阶两寸,估计为明长城城墙台阶最窄之处,高度二十米的一段陡崖,我只瞧了一眼,差点没晕过去,赶紧寻路绕行。
垭口对面,大家都紧张地瞧着青鸟大脚小步下楼,皆表示如若领队不慎从上面骨碌下来,当不惜体力奋勇救助,寻尸敛骨好告慰家人。
















(9)
此险境已过,再无险地,至此踏上了康庄大道。
跨过垭口,向上,一上兵道。
再前,30号敌楼,唯剩楼基。
前行,整段长城墙基完整,条石砌护,厚重敦实,但墙顶面内外侧墙体皆不存,被拆毁的干干净净,这倒也比那些残破的东一块西一堆的要好看很多。
长城跨涧跃石盘旋向前,远处还一遍遍传来老虎的声响。
31号墩台,残。前后一段墙体为石块垒砌,无条石包砌,石块色彩斑斓,为寒冬季节的萧瑟天色增辉。
32号敌楼,残,2*4规制,门洞位于南北两侧东端,西端各1箭窗,东西两侧各4箭窗,箭窗下各1箭孔。东西侧南端有暗箭窗明箭孔。敌楼内纵向通廊结构,平顶,顶失,西墙和北墙西端塌失,西南角顶部塌出一窟窿。整个敌楼有修补痕迹。
33号敌楼,残,2*4规制,门洞位于南北两侧东端,西端各1箭窗,东西两侧各4箭窗。敌楼内纵向通廊结构,平顶,顶失。
敌楼北侧一上兵道。








过33敌楼,翻越栅栏进入八达岭景区。
一卧石碑,为延庆县八达岭特区办事处立,标注万里长城——八达岭,向前为国保段,向后为市保段。而国保段则经过整治修缮,市保段则保持自然美状态。
我们走在国保上,走在世界文化遗产上,抬脚轻轻,落脚稳稳······
过34号残敌楼,过35号敌台,向下至36号残敌台,此处敌台两侧分别有颗长青不倒的青松陪伴。
墙垣外侧有哨楼。
向上山腰处,37号残楼,同样两旁各一青松守护,不用浇水围护,和敌楼比试谁的寿命更长。
山顶处,38号敌楼,完整,有修复痕迹,2*4规制,内部纵向通廊结构,平顶,顶失。四根避雷针。
再前,一敌台,39号。








(10)
阳光明亮,照耀八达岭地区;松翠石艳,为大地添色增彩。


从上面的图片中,从右下角一直往左上角共有七个敌楼墩台,分别简述在此:
第40号敌楼,2*4规制,内部三纵向通廊结构,中部廊道宽敞,平顶,顶失,两侧廊道纵券和箭窗处横券交替,一侧已完全塌失。四根避雷针。墙体补砌部分颜色发白,不知是否有意为之。
第41号为敌台,外凸于城墙外。
第42号敌楼,位于半山腰,仅剩楼基和一小块墙面,旁一松树造型相陪。
第43 号为敌台,亦或是敌楼残基被改造成敌台模样,八达岭长城景区的南七楼,景区南端最后一个景点,需翻墙进入。往北一段长城为贵州省捐资修复。
第44号敌楼,南六楼,2*4规制,顶层一间小庙。
第45号敌台,南五楼,外凸于城墙外。
第46号敌楼,南四楼,2*3规制,南侧双门洞。














自南四楼以下,还有三个楼子后抵达八达岭关城关台。
第47号敌台,南三楼,外凸墙体约1/3,南北两侧复建圆形拱券门洞。
第48号敌楼,南二楼,3*3规制,方方正正,修复后完全中空,南北两侧皆开双门洞,似为满足游客通行之便。
第49号敌楼,南一楼,3*3规制,与南二楼一样,方正中空,为旅游计,南北两侧皆开双门洞。
(11)
为方便计数,将八达岭关台记为第50号敌台,该台宽大厚重,在正常时点,总是游人熙攘,人头攒动。而现时已近五点半,游人稀零,商贩撤摊,残阳余辉之下,关台关城亦现冷寂。
遥望北侧,长城再次渐次升高,北八楼的逐台逐楼各占有利地形,随山势层叠,夕阳之下凸显其雄壮和冷峻。
八达岭关城内侧一瓮城结构,形成东西两门对穿,西门即为关城城台。东门外门额上 “居庸外镇”,为嘉靖年间巡抚监察御史陈豪所书。西门外门额上“北门锁钥”,为万历十年钦差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兵务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山阴吴允 安直隶监察御史新喻敖鲲所书。
有碑刻介绍:万里长城八达岭关城门洞外面上方,嵌有长方形横额,刻有“北门锁钥”四个大字。“北门”系指关城是居庸关的门户,是京都西北的大门,“锁钥”则说这座关城坚固而险要,是举足轻重的军事关键重镇,像是北京城和居庸关的一把大铁锁,可见古代关城之重要。








至此,今日行程全部完结,耗时八个半小时,行程据说有十三公里,心里那个美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