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125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太行山麓南丰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6-6 13:52: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首席记者姚伟文记者李康摄影

    引子

    南丰村位于林州北部任村镇,是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的一个小山村。

    近来,这个僻远的村庄开始引起外界关注。村子里存留的八路军传单、抗战小学课本、入党志愿书、烈士证等,经有心人收集,引起人们对这个小山村浓郁的兴趣。

    2015年5月15日,我们来到南丰村,走访老人,查询资料,这个村庄八年的抗战历程,逐渐在我们心中有了清晰的轮廓。

    70多年前,面对日寇的残暴,村庄里最初弥漫着巨大的恐惧。但当日寇刺刀的寒光闪过,村中房屋被烧,村民亲人被抓,自己尊重敬爱的女人被强奸,所有这一切激起无边的愤怒,让村民战胜恐惧,雪耻、复仇的意志在内心升腾,对抗侵略者的民间能量逐渐萌生。

    在八路军的领导组织下,南丰村成立儿童团、民兵队,同心协力对抗日寇。而作为太行山区重要的出山口,南丰村的商业精英也力助根据地冲破日军经济封锁。

    抗敌的能量在太行山集聚。1945年初,八路军转入战略大反攻,在豫北策动林南战役、安汤战役等,南丰村民或随军参战,或运粮送菜抬伤员,为胜利的到来付出汗水和鲜血。

    六龄童边哭边逃命

    高高天宇下,太行山巍然而立,不怒而威。放眼环顾,群山层峦叠翠,雄伟而秀美。南丰村坐落于太行山麓,走到村边,抬抬头就能欣赏大好河山。

    村子东边是著名的红旗渠,坚硬的石砌渠道里,柔软如锦缎的清水悠然流过。一些老人聚坐在渠边,享受着晴朗的好天气,气氛安宁祥和。

    这是一个较为富足的村庄。上世纪六十年代兴建红旗渠,培养了大批建筑工人,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南丰人走出去从事建筑业,如今村民办有十多个建筑企业,走遍中国盖房子,为家乡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近些年来,村委会筹资修路、改造供水系统,新造1100亩核桃林,并筹备开发西垴山滴水岩风景区、兴建新农村住宅,令村民对未来充满希望。

    我们走近闲坐聊天的老人,搭上话后,问起了70多年前的村庄往事。老人们的神色顿时凝重起来,显然,有些事刻骨铭心,尽管隔着久远的岁月,他们也无法忘怀。

    “日本人第一次来,我才六七岁。”83岁的张子孝老人说,当时他正在村中玩耍,堂哥从他身边跑过,回头向他喊叫:“赶紧跑,赶紧跑,日本人来了。”

    村子里早就流传日本兵凶残的故事,堂哥惊慌嘶哑的喊声吓哭了张子孝,他有些腿软,却不敢有丝毫迟疑,一边哭一边跟着往西垴山跑。

    距离村庄五里左右的半山腰,有一些天然石洞,多在陡峭的悬崖下,经似有似无的小路可以下去,外人绝难发现,而本村人却熟知,在山中放羊、摘果子,遇到下雨的时候,就进洞穴避雨。大难临头,这些洞穴成了上天恩赐的避难所。

    在村民的带领下,我们爬上西垴山,攀岩般走下悬崖,进入石洞。大家感慨说,这样的地方,应该是“驴族”的好去处,惊险好玩,景色又雄伟秀丽。

    但当时躲进山洞的张子孝却完全没有心情。他和村民们惶恐不安,大家靠野果子、野菜填肚子,忍饥挨饿两天多,有人壮胆回村,得知日本兵已撤走,人们才陆续回村。

    这两天村庄里发生的惨剧,令村民们既惊惧又愤怒。

    数十年建房一朝被烧

    房子是每个家庭最基本的财产,对于七十多年前的山区农民来说,住房更是最为重要的财产。

    南丰村那时叫南荒村,山地瘠薄,又易发生旱灾,农民靠天吃饭,生计不易,盖房子往往要倾数年、数十年之力。房子平白无故被烧掉,那种伤痛不难想象。

    日本兵撤走时,放火烧了几户人家的房子。这个举动惹怒了南丰村民,而一户张姓人家房子被烧,更是激起了全村人的义愤。

    张氏26岁守寡,含辛茹苦把儿子拉扯大,艰辛劳作、省吃俭用20多年,盖起了三间房屋。日本兵来时,张氏没有得到信儿,发现日本兵进了家门,只好躲在屋角。一个日本兵看到床上有件夹袄,拿起来就往自己身上穿,张氏十分生气,走出来就去跟日本兵争夺。

    “穷人家,心疼东西,没这件衣服,冬天就要挨冻。”南丰村现任村支书张家正说。

    “我奶奶性格刚烈倔强,不轻易向人低头。”63岁的张玉林这样解释。

    那个日本兵大为恼火,一拳将张氏打倒在地。邻居老太太怕张氏吃亏,赶紧把她拉开,匆匆逃走。那日本兵仍恼怒不已,指着张家的房子呜里哇啦。一丝不祥的预感,掠过张氏的心头,让她惴惴难安。

    两天后回到村里,发现自家新盖的房子被烧塌,只剩下前面一堵墙,屋里所有家当全部化为灰烬。张氏顿时昏倒在地,醒来后,她没掉一滴眼泪,眼睛直勾勾的,好多天过不来。

    房子被烧后,张氏无意中拾到一颗手榴弹,挂在影壁墙上。日本兵又来时,她没有逃跑,悄悄藏起来,拉了手榴弹的弦扔过河炸日本人,大约是放得时间久,手榴弹受潮了,没有响,让张氏愤恨了好久。

    更让村民愤怒的,是发生了两个强奸事件。在村内,一个来不及逃走的女人被轮奸;在村外,一对逃往山上的母女被日本兵追上,按在树杈上轮奸。

    “这样的事没法采访,根本没法去问人家。”一位村干部说。巨大的耻辱,任岁月流逝,也无法磨灭。

    南丰村距离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河北涉县赤岸村仅10多公里,日军不敢在这一带驻扎,但多次从林县县城来扫荡,尤其在1942年6万多日军对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时,日军多次侵犯南丰村,有一次抓走20名村民,勒索了200块大洋才放了人。

    在太行山区,日军抓人是常有的事,有时让干活,有时就是勒索赎金。“被抓的人,围在两座房子的山墙间,稍有不服从,日本兵就解开被抓人的大裆裤,往里面放火炭。”我的一位朋友老家在附近山区,小时候常听姥姥讲日本人祸害百姓的事:“天天听,晚上就老做梦,梦见日本兵拿枪跟着我,要枪毙我。”

    能赎回来还算是幸运的,“我姑奶的儿子被日本人抓走,后来没有了下落,是死是活都不知道。”张子孝回忆说。


2#
 楼主| 发表于 2015-6-6 13:52:58 | 只看该作者
  □首席记者姚伟文记者李康摄影
    引子
    南丰村南,一条高速路宽敞漂亮,高高架起路面一路西向,在西垴山钻进隧道。这条去年才建成的高速叫林(州)长(治)线,是贯通河南和山西的重要通道。
    高速公路下,有条看起来十分破旧的老路。路的西侧用石块向上砌起,东侧则向下砌起,修路时显然也下了大工夫。
    “这是一条古道,过去是唯一的一条路,连接河南、河北、山西三省。”南丰村支书张家正说。
    任村镇是个山间小盆地,镇子在“盆底儿”,其西南约两公里的南丰村地处“盆沿”。古道自林州到南丰村,然后穿越任村镇,通往河北涉县。因这条古道,任村一带成为出山口,地理位置就相当重要,其北面、西面是广袤的太行山腹地,东面出了小盆地可与豫北平原相连,抗战时穿越200多里的敌占区,即可与冀鲁豫根据地来往。
    据《林州党史》记载,刘伯承、邓小平曾亲自指示重点发展这一带,后来这里果然成为根据地之间的交通要道,刘少奇、陈毅从新四军总部前往延安,都是经由此地。而对于太行山根据地来说,这个出山口在经济上的重要性,堪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之于内地。当时在一位南丰村商人协助下,八路军利用这个出山口打破日军封锁,盘活根据地经济,并使太行区纸币——冀南票大为升值。
    八路军家眷住村里
    根据《林州党史》的记载,1938年2月,一二九师第四游击支队在冀南工人运动领袖纪德贵带领下,进驻任村,但立足未稳即奉命调走。
    1939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部路经林县,第四游击支队民运股长何高民前去汇报工作。刘邓边听汇报边拿出林县地图,马上意识到任村的重要,询问该地工作情况,要求四支队把工作重点放在任村。
    不久,陈赓率三八六旅来到任村,帮助四支队开辟工作。刚刚饱受日军凌辱的南丰等村庄,很快组织起来,成立了农救会、自卫队和儿童团。
    张子孝——那位边哭边跑的孩子,1940年加入了儿童团,虽然刚满七周岁,但亲身经历的苦难已经让他有了责任感。
    “我们村的儿童团有二十来个人,轮流上东山看红旗。”张子孝说。东山位于南丰村东南,在小盆地的最南边,峭壁之上,有一座金字塔般的小山包,是附近最显眼的制高点。上面至今仍存一座石头小房子,一个插旗杆的石洞。这里不用消息树,而用更醒目的红旗。站到山顶,可以望见二三十里外的姚村,“那边过来部队,一看膏药旗,再看脸朝北,就放倒红旗,附近村庄看到,就知道日本人来了。”
    从南丰村到东山,即便是走惯山路的村民,也要走1个小时。“看红旗”昼夜值班,由一个自卫队员带一个儿童团员,吃饭时轮流下山,一天走几个来回,但张子孝从来没耽误过事。
    有了这个岗哨,这一带的人就安心很多。1942年日军大扫荡时,这个岗哨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家里衣服、锅盆都包在一起,看到红旗放下,就相互喊着上山。”
    农民被组织起来后,任村成为太行根据地的一部分,也成为进出根据地的要路。1940年秋,八路军总部在这里设立“八路军总部豫北办事处”,负责筹建连接其他根据地的地下交通线。1942年秋,刘少奇夫妇自华中前往延安,1943年秋陈毅自淮南前往延安,都是由这个地下交通线负责,接到任村再前往一二九师司令部。
    “太行山似海,波澜壮天地……我行半中国,廿年不暖席……此日见太行,险峻称第一。”陈毅《过太行山书怀》里这几句,写的就是他望见太行雄姿的感受。
    因靠近大山,较为安全,南丰村成为游击队司令员(后为县大队大队长)纪德贵的驻地,一些八路军干部也将孩子寄养在村庄中。
    “俺娘叫桑秀英,心善,脾气好。”南丰村67岁村民张雪英说:“当时俺二姐1岁多,还在吃奶,送过来的孩子不到1岁。不知道是谁家的,只知道是八路军的孩子,尿布都是黄布(大约是旧军装改的)。”
    张雪英说,母亲跟她说过一次,两个孩子都吃奶,她就先让八路的孩子吃。1942年日寇大扫荡时,怕黄尿布被日本人发现,就压在山上的石头下了。“跑老日”时,孩子哭会影响别人,桑秀英就带着孩子单独找地方藏身。
    80岁的刘立生说,他家也住过八路军家眷。当时八路军领导带部队在镇上,把母亲、妻子和儿女安置在刘家。
    八路军家眷之所以安置在刘家,是因为刘立生的二哥刘土山是地下工作者,在镇上的德兴货栈工作。我们采访完就要告辞时,老人突然说,他家还藏有德兴货栈的账本。
    那是1944年的分类流水账,看不出与部队有关的信息,但这无疑是重要的文物,因为这个德兴货栈十分重要,在根据地对外贸易中曾发挥重要作用。
    德兴货栈盘活根据地经济
    刘土山在德兴货栈工作,是因为货栈业务经理是当时的南丰村村长张启恒。
    1940年夏,八路军派赵有德前往任村,让他负责用小米换盐,解决根据地燃眉之急。
    当时日军大肆扫荡,阎锡山也乘机背后下手,根据地面积大为缩减,经济也遭到破坏,基本丧失财政来源,所发行的纸币难以流通,根据地空前困难。
    赵有德到任村后,发现镇上商店没有一家开业的,街上冷冷清清,无人行走。有人告诉他,任村过去很热闹,太行山的山货、晋东南的小米,大多要经这里外销,而山区需要的日用品,如棉花、棉布、咸盐、煤油等,也多经过这里转向山区。日寇“扫荡”后,敌区封锁甚严,两边的人们很少来往,那边来的人有汉奸之嫌,这边去的人又有八路军嫌疑,闹不好都有生命危险。那时八路军刚收复任村不久,老百姓对政策还不摸底,都在等着看。所以店铺至今还都关着门。
    为了打开局面,经人介绍,赵有德前往南丰村拜访张启恒。张启恒为他分析了市场冷落的原因,指出要盘活市场,得靠山货。
    太行山区可耕地很少,出产粮食少,但山货、药材十分丰富,北起辽县(今左权县)、涉县、黎城,南至林县、平顺,几乎家家都有核桃树、山杏树、花椒,还有连翘、柿子和柿饼等。这些是山区人民赖以为生的资源。山货不上市,山区人民腰里就没有钱,就没有购买力。市场就活跃不起来。
    太行山的花椒销往北方,潞党参销往南方和东南亚,核桃则主要销往欧美。但这些东西都经当时重要货物集散地天津分销,因此必须打开通往天津的商路。
    一番话,让赵有德大开眼界。他认为张启恒有能力、有见识、有魄力,当即请他出山:“当前国家困难、百姓受灾,你愿意协助我们为国家和人民做点有益的事吗?”
    张启恒慨然允诺:“我当尽力而为。”
    不久德兴货栈开业,按照张启恒的思路主营山货,通过他积累的人脉,很快打开了通往天津的商路,销出山区土特产,买回棉布、咸盐。
    德兴货栈生意兴隆,轰动了任村镇,也让敌占区的商人艳羡不已。当时整匹的白布属军事用品,这种东西都能大批地买进来,还有什么不能买卖呢?看到机会,商人们放胆去做,商队夜来夜往,什么物资都能进出,日军的封锁被彻底打破。根据地的山货十分抢手,不断涨价,商人们仍争抢货源。任村一时极度繁荣,镇上许多上年纪的人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人,也没见过这么多的货。
    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是,根据地的冀南票受欢迎了。过去这一带流通三种货币:银元、法币、冀南票。银元当然最牛,其次是法币,一般冀南票对法币是1∶0.3。任村镇经济活跃后,冀南票不断升值:1∶0.5,1∶0.7。后来冀南银行也设在了任村,以方便来往商人兑换货币。
    随着根据地的稳固和扩大,八路军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后来冀南票与法币可以1∶1兑换,甚至根据地之外也流通起了冀南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5-6-6 13:53:39 | 只看该作者
    □首席记者姚伟文记者李康图
    引子
    采访南丰村老人时,他们老说起一件事:打汤阴。
    村里过去有位老人参加过这场战役,爱讲这段往事。他是生产队长,人非常勤勉,也不允许别人偷懒,但社员们都知道他的“软肋”,太累想休息的时候,就会跟他说,“讲讲打汤阴吧。”这时候老队长就会露出笑容:“好吧,你们都坐着休息会儿,我跟你们说说打汤阴!”
    “打汤阴”,一般称为安阳战役或安汤战役,南丰村民兵跟随部队攻打汤阴,因此村里称之为“打汤阴”。
    1945年初,八路军军力壮大,而日军战线过长,军力空虚,敌我力量对比逆转。因此八路军转入战略大反攻,在豫北先后策动林南战役、道清战役、安阳战役等,消灭敌军有生力量,大举扩大了根据地面积。南丰村人或参军,或以民兵身份参战,或上前线抬担架,为抗战的最后胜利流血流汗。
    民兵队长带回日本军刀
    说起打汤阴,村民指着村干部刘全英说,他父亲到汤阴打过日本,带回来一把日本军刀。
    刘全英的父亲刘子荣身体好,嘴快腿勤,村里组织民兵队时,被推举为队长。1945年6月,他带着本村民兵30多人参加了安阳战役。
    安阳是豫北重镇,扼控平汉铁路,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日军很重视安阳的防守,除日军精兵之外,还有大批伪军驻扎在该城,此外,毗邻的汤阴、鹤壁、水冶也驻有敌军重兵。
    1945年6月,太行军区集中第三、四、五、七、八五个军分区的主力部队,加上十八集团军总部警卫团,共九个团兵力,连同林县、安阳地方武装,共计约万人,还有民兵、自卫队两万余人,由一二九师参谋长兼太行军区司令员李达、政委李雪峰指挥,对安阳及周边地区敌军展开攻击。
    该战役第一阶段是歼灭曲沟和水冶之敌。两支部队在6月29日夜间行动,利用夜色掩护隐蔽前进,于次日凌晨二时许展开突击,敌人尚在梦中,迫击炮弹已经在头上炸响。
    曲沟战局进展顺利,五个小时结束战斗,全歼伪军李英部第三旅,活捉旅长杜二保。
    水冶的战斗比较胶着,一直打到当天下午才攻进城门,伪军当即溃乱,大部被歼,日军困兽犹斗,拼死抵抗,被悉数消灭。
    6月30日清晨5时,负责打援的八路军迎来增援的安阳日军,这是一支以日军士官教导队100余人为主干的部队。八路军将其包围在北流寺村,打退其多次反扑后,攻入村内与其巷战。安阳日军再派部队乘两辆汽车来援,在徐家坟被八路军伏击,被迅速歼灭。
    下午5时许,北流寺村艰难的巷战结束,日军士官全部被歼。
    南丰村民兵参加了北流寺战斗。队长刘子荣带着队里仅有的一把快枪入村巷战,打死了一名日军士官,缴获了那把后来轰动全村的军刀。
    安阳战役的第二阶段,是拔除安阳以西、鹤壁以北的日伪据点。战斗进行了两天,将伪军李英部第2旅、第3旅及伪林县游击支队悉数消灭。
    第三阶段主要是扩大战果,消灭汤阴地区敌军。攻打鹤壁则是该战役最后一战,鹤壁守敌是孙殿英部暂编第9师26团。战斗于7月4日晚十二点打响,次日拂晓胜利结束。
    战斗结束后,南丰村民兵回到村里,但其中的一位是被抬回来的,他被流弹击中要害,没能给家人留下一句话。
    再苦能苦过抬担架?
    为寻访“跑老日”时村民藏身的石洞,以及山顶八路军修筑的工事,我们要爬上西垴山。村里让71岁的张俊福带路,开始我们有点担心,这年纪,上山还行吗?
    但一到山上,我们大吃一惊,这位71岁的老人走山路像走平地一样,走得又轻又快,所有人都跟不上他的脚步。
    为了歇一会儿,我假装采访他,请他坐下。谁知这次无意的采访有了大收获。
    张俊福就出生在山巅,长期生活在山顶,到20岁才下山回到村里。
    太行山看着十分陡峭险峻,但山顶却有大片平坦的地方。过去南丰村的穷人失去土地,过不下去,还有一条活路:上山开荒种地。张俊福的父亲年轻时被迫上山,在山顶生活了30年。
    日军扫荡时,上过一次山顶,张俊福的父亲被日军抓住,用刺刀逼他带路。路上日本兵从树上摘下核桃,不知道怎么吃,拿着就用嘴啃,涩得他们直咧嘴。“父亲对日本人的恐惧一下子没有了,觉得鬼子并不可怕,是我们自己人心太散,才打不过他们。”张俊福说:“我父亲把他们带到圈马岩,那地方特别险,不好走,父亲就找机会逃走了。”
    张俊福的父亲是个有血性的汉子,十分痛恨日本人,“父亲常说,我们穷人最爱共产党,他们跟日本人干!”
    “那时候我奶奶年纪大,我父亲没有参军。但八路军只要有需要,随叫随到,送粮食送菜抬担架都干过。”
    安阳战役时,张俊福的父亲就跟随部队抬担架。一般人可能想象不到,抬担架是一件特别苦的事。为了安全起见,抬伤员都是夜里走,绝对不能走错方向,不然走到敌占区就麻烦了。
    伤员负伤流血,十分痛苦,走得快了,他们叫痛,走得慢了,怕后面有敌人追兵。为了减轻伤员痛苦,担架要尽量平稳,不能晃动,这就要保持一个姿势,走一会儿就浑身酸痛,但不能停,要一直坚持住,有时整整一夜都是咬牙坚持下来的。
    张俊福小时候不想在山上住,说上山太累,父亲听了十分恼火:“上山都累,你知道老子当年抬担架有多累?!”这话一出口,张俊福就不敢再吭声了。
    南丰村的老街基本保存完好,老街两旁的老宅院也基本完好,只是有些房屋已无人居住。村里这些年注意维护这些民居,尤其是当时的村长张启恒的旧居,这座清代四合院曾是八路军某游击队司令员纪德贵的住所,村民传言,邓小平来任村开会时,也曾在此居住。
    不只南丰村,附近村庄也多有八路军遗迹。一二九师前敌指挥部曾驻扎在西坡村,该村支书秦国庆对这处遗址十分看重,他先后投入十多万元,购买并维护指挥部遗址。李达将军的女儿为他提供了大量照片,成为这个遗址主要的展品。
    “现在生活好了,我觉得应该保护这些遗址。让后代知道好日子来之不易。”秦国庆说。
    本次采访得到开封聚协昌科举书院文化博物馆大力支持。6月下旬,“南荒村——河南百姓抗战故事展”将在郑州图书馆(新馆)展出。
    本篇报道参考了中共林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辑出版的刊物《林州党史》等史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5-6-6 16:02:3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