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16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乐行游记] 【乐行游记】【[绿色心情】 冀东上关湖至大安口长城记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6-9 17:14: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长城游记】2015年6月6日 冀东上关湖至大安口长城记略




(1)

一个月前,虫虫曾组织过一次马兰关至上关水库(鲇鱼石关)的活动,今次则是续接上次的活动,从上关水库向东继续长城之旅。

从网上找的部分资料辑录在此:上关湖原名上关水库,位于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镇上关村,距遵化市24公里。上关湖北倚长城,东临汤泉,西连东陵,是燕山脚下的又一明镜奇观。湖水面积4000余亩,水质清澈,为二类水质。与著名的汤泉,清东陵相连,海拔176米。景区内青山叠翠,碧波荡漾,怪石磷峋别有洞天。湖中有一3万平方米的小岛,岛上如同雄鸡高唱的鸡冠山,与以两大白巨石命名的双乳山以及碧波泠流的黑水峪,构成了天然景观。形神皆似的神鳌岛、乌龟仙洞、擎天石、湖心岛、雌雄斗、天书山、仙女照镜等奇观小景悦目赏心。据《遵化州志》记载,清康熙皇帝来此游山玩水,即兴口占一绝:峡崖瀑布挂前川,树冷烟寒幕碧天,关外黎民风俗厚,涵濡威德已多年。”只是现今瀑布已消失在湖水中了。明代爱国名将戚继光也曾到这里吟诗作赋,游关览胜。上关湖的坝基原是长城要塞的鲇鱼关。鲇鱼关,又称鲇鱼石,鲇鱼石关。因在上关湖南面有一个两亩大的水坑,名鲇鱼池;池中有块黑巨石,长10余米,高7余米,一头大、一头小,看上去像条卧着的大鲇鱼,故得此名。此关距清东陵较近,有清东陵八大景之一的“鲇鱼来游”。明永乐年间建城,其营盘方圆约1500余米,尚有遗迹。此处,由于边墙以外较为平坦,河水湍急,关卡实难固守,仅在明朝,关外少数民族就曾多次破关骚扰。《国榷》记:“宣德元年(1426年)秋七月十六日,镇守蓟州、山海督佥事陈景先巡边,值北寇四十余骑于鲇鱼石关歼之。”《方舆纪要》载:“正德四年(509年),朵颜入寇,自此毁垣入马兰峪;十年(1515年),兀良哈(即乌梁海)由此寇马兰峪,参将陈乾战死;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掩答汗;亦自此入犯马兰峪。”隆庆六年(1572年)十月,蓟镇总兵戚继光曾经集中12万兵马,在关南数十里的开阔地上进行军事演习,一股上千名的假设敌,就是由此关偷袭内地的。关东南茅山上后人建造的“晾甲亭”(又名八角石亭),即戚继光指挥演练时存放盔甲之处。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皇帝皇太极指挥的军队也曾由此处进关。清康熙皇帝陪祖母孝庄太皇太后来汤泉疗疾时,曾在关下设立行宫,多次登临此关。

大巴准时启程,一路顺畅,至马兰峪镇的时候,将老梁和老吴放下,此两人为超级强驴,因上次活动未能参加,此次要将两天行程并为一处。

行至上关村,因路况较差,胖虫虫心疼车辆受损,遂挥手将大伙赶下,就此开始徒步之旅。

穿荒滩草丛,跨沟壑石坎,一众人登上了上关湖大坝。现在多处的水库大坝均围挡禁入,这里还能随意攀爬大坝,登坝顶一观,也属不易,实为一种经历。

水库建于1974年,历时五年建成,旧的上关村已沉没水底,同时消失的还有长城关隘鲶鱼石关,上面资料上讲的水库大坝所在位置为鲇鱼石关显然不对,正确位置应当在山谷狭窄处,也即现在两侧有长城痕迹的地方,也许大坝位置附近是鲶鱼石营堡城之所在。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为了发展旅游将上关水库更名为上关湖,1987年开始筹建上关湖度假区并对外开放,2004年投资250万元完成了长城修缮、楼房修建和湖心岛建设等工程,现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

上关湖,碧水蓝天,清波绿影,蓝天白云和青山莽林倒影在湖面上,清风拂面,一幅仙境之象。

轻风中有梵音飘颂,有僧人信众在湖心放生。

隔湖相望,两山对峙,有残墙延伸至湖边,东侧,一段复建的长城和敌楼极其醒目。鲶鱼石关估计应当是已被拆毁,而位置位于水下。

东部修复敌楼应该是本次活动的起点,从大坝至敌楼需绕湖而行约3公里,好在湖光山色,景色宜人,行走倒不觉枯燥和无趣。有部分墙友,包小面直驱近前,省去好多路程劳顿,更有精明者,坐船直抵敌楼。

第1号敌楼,修复,完整,3*4规制,门洞位于东西两侧中部,两端各1箭窗,南北两侧各4箭窗。西侧无墙相连,故门洞离地较高。地楼内三纵券顶通廊结构,东西向三通廊分别与箭窗门洞对应(中部通廊略向北偏移),通廊南北各对开四券洞,分别于南北两侧的箭窗对应。北部通廊西端有蹬道可至顶,顶层中铺房一间,南开一门两窗,房内有炕。顶南侧有影壁基座残迹,不解,此楼为复建甚至新建,无甚必要追求局部的极致。顶层南两出水龙嘴。箭窗窗基石和垛口压墙石皆石料,敌楼外一圈砖砌腰线,与楼内地坪同高,少见。

有书籍披露,此敌楼和抵达崖壁的一段长城是仿古建筑,不知真伪。也曾多留意了下敌楼基石,仍感残存古韵古意。

一段复建的城墙直抵陡崖,小川叶匹马当先,奋力上攀,仍半途而退,唯后行的老梁,长途奔袭十多公里来此,沿墙直线上升,逢沟跨沟,逢崖攀崖,自此攀陡崖而上。












(2)

大队人马从内侧山坡绕行上墙,登墙处,一残墩,碎石堆砌,泥土堵盖,为第2号敌楼。

登墙至顶,第4号敌楼残迹,碎石泥土混合,残迹处,一槽,不宽不深,不知是否是考古探槽。

旁,城墙外侧,一石墩台,方形,西侧塌滑,与城墙相距60米,似应为一前探以侦查山脚敌情的哨楼。

前队在城墙处再寻得一个石炮,老彭极力怂恿大树好事成双,为上次寻得的那尊残炮配对,大树还在犹豫是否才开始行走的时候就背负一个石件,还在斗争的时期,石炮已经被鱼哥操在了手中,贴上了鱼哥的标签,塞进了女挂的背包中。

此事让我懊悔整天,看样子就是早起的鸟儿有食吃,自此一天我都低头寻觅,再无任何发现,且丧失了许多观赏美景的机会。

4号敌楼对面不远一小包处,一堆石包出露,三四处石臼或插旗立杆的石孔。有孤石耸立,大伙争先恐后爬将上去,展旗呐喊,一舒心胸。












(3)

前,小山坳,有石条铺就的房基,此应是近现代村民所为,扒长城砖块石条,就地垒田建房。

今日此行一路,无论高山低谷,耕地栗子林已进抵墙旁,遍坡的梯田堡坎皆自长城上扒砖取石,故此段长城残破不堪,皮绽骨裂,三十多个敌楼墩台竟无一处有模有样,惨像真不忍睹。

小山包上,第5号敌台残基,高台,条石台基残存。

过第5楼,墙体沿山脊前行,石墙,垒砌结实,略下至鞍部后复上,至小山顶处,第6号敌楼(台)残迹。

城墙外侧,小松树林,有枯黄者,有剔枝去丫仅余树干和顶部枝叶者,似系人工栽植,成活较难。

第6号敌楼残迹,小石包,大树小树绿野鲜花红旗齐舞。

再前,墙体逐渐完整,山体两侧逐渐陡峻,一墙体高坎,绕城墙内侧而下。












(4)

向前,一下一上,升降皆平缓,然石砌城墙似蛟龙般盘旋拧转,动感十足。拧转几弯后抵一小山包上,山包处,新近种植的栗子树尚不成林,但此地风徐清凉,各人自寻一棵小树下,坐卧蹲立,休息进食,更有膀客趁机享受天浴之乐。

山包处有巨型岩石出露,有插旗立杆的圆形孔洞。







饭饱水足后继续行进,山顶的草丛灌木中似隐藏一敌楼残基,为第7号敌楼。

下坡,较陡,城墙连续两个高大直立断崖式台阶,直下垭口,然后再猛然抬头向上。山腰处,第8号墩台,似马面般外凸于墙体之外。

上顶,未及喘息,即刻下行,旁一上兵道。








(5)

前往,一前一后一矮一高两个山包,前一山包小型,后一山包呈圆锥尖顶。

前小山包上第9号敌楼残迹,四周被开垦成小型环状梯田,种植树苗,形成四层台地,就好似一处五层塔状结构的敌楼一般。

过9号敌楼,下行至垭口,再度向上。此段城墙石块垒砌,灰浆灌封,厚重,且显完整。

近顶处,第10号敌楼残迹,四周烂瓦碎石一地,楼体早已不存。

再前,长城抵一大块石岩出露的白石山包,巨石圆润无棱,上行本不易,有一架简易木梯在此,众人皆借助木梯,小心翼翼地上得山来。












(6)

石峰之上有插旗立杆之石孔,有11号敌楼残迹隐没在荒草灌木中。

山高,人更高,天在近前,山在远方,灵魂似在飞翔。

向下,抵垭口附近,第12号残楼已成碎石堆早已不复往日的形态。

向上,厚城重墙,墙宽两米以上,高2-3米,形态完整,优雅冷峻。

山顶处,再现绝佳风景,蟠龙般的长城石墙盘旋回绕,虽为冰石建筑,但轻柔无限,贴山顺脊,穿林跃涧,直抵对面一处平锅顶似的山包之上。

美景无限,致使前队众人皆驻足观赏。

山顶处,长城旁山尖而过,山间处,第13号敌楼残基,离墙10米左右。山石上,凿刻有台阶,当为数百年前筑城军民所为。












(7)

胜景让人流连,让人难以拔步。

城墙当间,骤生一堆荒草灌木,让人疑惑,原来此处有第14号敌楼残迹。

平锅顶山处,岩石裸露,其上沟壑孔洞遍布,为风雨掏蚀岩石中碳酸钙所致。

花石墙,色彩斑斓,古朴自然,自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精神内涵。












(8)

花石墙尽头,第15号敌楼残迹,内芯夯土,外皮已失。

过15号敌楼下行,墙体石材不同,此段主要是粗颗粒的砂岩石块,石块巨大,棱角圆滑。

山坳处,城墙形成一处断崖状。山坳平缓,形似“          U”字形。

16号敌楼,残迹一处,两巨大的柱础石遗留在地。

高墙一段,横条草线三道,似三条腰线般一样,应为修筑城墙时留出的三条腰线凹槽,天长日久,风吹土飘,积聚于凹槽处,为小草构建了生长的环境。

再前,小山包处,17号敌楼残迹,泥土碎石一堆。

第18号敌楼残迹,难辨原貌,仅根据周边散落的碎砖烂瓦作为判断之依据。

小山包上,第19号敌楼残基,体量较大,南侧可见根部方形石条,有一整块半圆形券拱门楣石遗留。












(9)

继续前行,抵第20号敌楼残迹处。该楼根部外墙石残存,上部缺失,楼芯为土夯筑。

过20号楼下行,不深一处垭口,垭口当间一巨大的敌楼残基,楼芯夯土结构,外层根部毛石包砌,此为第21号敌楼。

对面小山包上,第22号敌楼残迹,有一巨大的门基石遗留。

此地,为一处东西通道,有关口,曰沙岭儿寨。

垭口墙体外侧高在五六米间,有修补痕迹。

过22楼不远,第23号敌楼残迹,夯土墙心,倾覆。

再前,疑似一处敌楼残迹,24号,一上圆下方石柱长近两米,不知作何用处。

前,第25号敌楼残迹。












(10)

天空转阴,虽凉爽,但亦有飘雨的可能,遂加快脚步。

第26号敌楼,残迹不显。

第27号敌楼,小山包上,毛石和泥土混合而成。

第28号敌楼,小垭口处,楼芯夯土,外皮砖石皆失。

小山包之上。第29号敌楼残基,墙芯为石块和夯土混合,底层石块,上部夯土。

再前,略下,第30号墩台,小型,马面状。

此刻,老梁已在后面出现,真强人也。

前,第31号敌楼残基,外皮已失,墙芯夯土结构。围绕该敌楼,坡面上形成一个圆形的碎砖烂瓦白灰浆块遗撒范围,更加凸显了残基的惨状。

细雨飘洒,直将大伙催赶着飞亦似地从山上沿墙飞奔而下。

再前,下一处鞍部,复上,抵第32号敌楼。

32号敌楼,体型巨大,同样残破不忍目睹。南侧地面一宽槽,四围残砖简单垒砌,不知何用。

过32号敌楼,前一段墙体虽完整,然顶面覆盖厚土,草木生长,松软滑塌,行走不便,队友们多在墙下行走。












(11)

雨渐大,众人恨不得飞奔起来,不想被浇在山上。

阿明老哥在此地坐等后队,带大伙从板栗林中小道直接下山,甩下的一段长城似乎没有敌楼,而且有走过的队友介绍墙上路行不便。

山脚,大安口村,曾有大安口关,现关城痕迹是否可寻已不得知。然村中旧物、石件较多,曾遇一狮首券顶门楣顶心石,据老乡讲是从山上敌楼中弄下来的。但我对此表示怀疑,这么大一个石件不可能安装在敌楼门洞之上,而只能是关城、堡城的大型圈门之顶才对。

虽是乡村,闭塞落后,但其建筑情趣和装饰之美的追求一点不差,一房屋百叶窗也做的如此精致、美观,富于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人叹为观止。

据介绍,现大安口的石墙残高6米,残宽2.5米,城堡北侧部分石墙还保存完整,垛墙己无存。现这里长城及周围环境还处于原始自然状态,自然损坏较为严重。大安口在东路长城一线属较为重要的关口,这里在明朝末年战事频繁。史料记载这里在明崇祯二年(1629年)十二月八日,后金军分兵东西两路:东路由阿巴泰、阿济格率左翼四旗兵及左翼蒙古诸贝的勒兵,从龙井关攻入;西路由济尔哈朗、岳托率右翼四旗兵及右翼蒙古诸贝勒兵,从大安口攻入,两路至遵化城合军。十日凌晨,八旗军东西两路分别进攻龙井关和大安口。时蓟镇“塞垣颓落,军伍废弛,”东骑突兀,两关双破。

五点不到,最后的老吴也快步赶到,收拾好行装大伙上车回程。

这里村镇道路路况较差、道路较窄,回程中两处堆土断路处,第一处人下车,车绕行;第二处,人下车,车缓行,结果在大伙的指挥下,大巴车掰拧了半天也过不来,一众人挖土垫石,忙的不亦乐乎。大伙都纳了闷啦,去程的时候,磕巴没打一下,一摇一晃就过去了,怎地回来的时候就变得如此艰难了呢?可不是吗,车主就在跟前,恨不得钻进车底,扛起大车走过土堆,那受雇的师傅哪敢老板跟前上碰下磕的,就这样,底仓门还给磕扁一小小角,心疼的虫虫差点没有放声大哭。

如此折腾半个钟点,终于得以再次成行,快马加鞭向京城方向前行。











今次回程较早,大伙的兴奋度也极高,一路之上车内交流甚欢,和以前的沉寂、休息完全不同。

几次走京平高速转津蓟高速,在蓟县的盘山道口下道,在蓟县收费站处,各通道口竖立大牌,上书“闯关扎胎,后果自负”,一幅杀气腾腾的口吻,让人极度的不舒服,闯关逃票固然不对,该如何处置当依法依律进行,如此标牌标示就如同“打人剁手”、“抢劫打死”一样,采用以暴制暴,以恶对恶的方式宣泄的是一种暴力倾向,极为不妥。


(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