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穿越】2015年6月13日 墙子路长城记略 博客地址: http://blog.sina.com.cn/u/1411245317 (1) 墙子路长城北南两段分别在4月25日和5月23日随虫虫长城队一起走过了,唯独关城和清水河口一段不算多长的长城未能全面走过和考察,在4月25日的活动中,有部分队友在小川叶等的带领下额外完成了这段长城的穿越,我则是顾及到后面的长城行走更加耗费体力,估计自己吃不消也就没有随这帮强驴们同行。留下的这段觉得难度不大,自己找机会单人匹马再来一趟。 虫虫领队这段时间再次不务正业,连续组织海坨、小五台的扎营活动,借此机会正好把这段未完成之旅补足。 墙子路距北京城区100多公里,路途遥远,公交出行就得赶早。早5点半闹铃将我催醒,简单收拾后出门,980快车进到密云县城的时候才7点过,再一个多小时后,我已经在墙子路村下车了。 墙子路村位于北京密云大城子镇东北部,地处清水河北岸峡谷地带,梨花顶东北麓,环境优美,历史悠久,京承铁路从村北横贯,而河北兴隆至北京的公路在河谷南沿蜿蜒而过。 从密云县城开往北沟的密16路,一直沿311省道行驶,沿沟谷地带蜿蜒而行,而浅丘沟谷林木茂密,土地肥沃,沿途所见小村镇皆整洁漂亮,果林密植、菜畦芊芊,早已无山居旧景,土垣石墙皆已被砖墙瓦屋所代替,社会的进步已然拉近了城乡的距离,而新农村的建设已将这里变成了世外桃源。沿途但见酒庄散布、葡萄园成片,想必这里的水土比较适宜优质酿酒葡萄的生长,故此沿沟一线已成葡萄酒业基地。 一路,暴雨忽至忽散,来去飘忽,几番折腾后,天空已是碧空万里,蔚蓝如洗,白云朵朵,似飘忽在蓝天中一般,柔弱轻盈,让人生怜。 密云县境内有二三十路公交运营,开往各地各所,皆以密**命名,让人欣慰的是各公交站皆站牌齐备,标示明确,这一点可比怀柔强多了。怀柔城区中许多车站站牌不齐不全,村镇道旁的站点站牌也多不齐全,出行很让人头疼。 密16从密云县城开往墙子路,终点北沟,基本上20分钟左右一班。只是关上村路旁施工,公交仅至墙子路村,而此地东距墙子路关城(关上村)3里。 来之前网上查980快车密云末班车时间为下午四点半,所以计划从墙子路回返的时间尽可能不超过下午三时。计划中先去关上村,寻北门,看“墙子雄关”匾,简单转转后走沟谷中间横梁上的那一小段长城,然后再去走北沟至泉水河沟之间的那一段长城,也即“V”字形长城段,下山后如若时间充裕,去往墙子路村,也即墙子路路城的地方寻古访旧一番。 不想,公交少行一段,只能从墙子路村开始今日的活动,多行三公里,权当乡野游逛了。 下车之时,八点四十八分,阳光普照,山青地绿。 墙子路村,旧为墙子路路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后又重建于万历三年,巨石高墙,周长一里余,高二至三丈,宽一丈三尺。东南西三门,东曰永熙门,西曰安边门,南曰墙子路,均有汉白玉匾额嵌于城楼,其中南门于1940年重修,匾额是密云宗华辰所书,东西二门匾额,乃明代大学士杨兆所书,刚劲雄健。然今日城垣门洞城楼皆不见,唯留下传说供后人凭吊。 村中牌坊位置即为原南门所在,周围一丝痕迹不见,询问村民皆言旧物早已不存。从GE上细细端详,在村北铁路线北侧山坡上,似有墙垣残迹,人字形,为路城北端墙垣。 墙子路从明代起就是兵家逐鹿的战场,这里战火时起,战云弥漫。在历史记载中,清军三破墙子路的战事颇为有名。1629年、1636年皇太极两次率军攻打北京,大肆劫掠而归。1638年,皇太极第三次攻打北京城,左翼军破墙子路(墙子岭)关城入关,大败明军,与右路军会师于通州,横扫京郊,京师戒严,清军大胜而归。1642年,清军再至墙子路,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清军,明蓟辽总督吴阿衡率军拼死血战,然兵弱将懦,吴阿衡战死沙场,墙子路再次被清军踩在脚下,清军饱掠多日后顺原路出关。1644年,明朝被李自成起义军推翻,清军趁势南下,在多尔衮率领下,开始了猛烈的攻击。时年5月,清军第三次突破墙子路关,一举定都北京,拉开了一统华夏的序幕。 墙子路村虽旧迹寥寥,然现今最为出名的是民间花会的热闹场面。走会期间,村民们一早至村北的三堂庙烧香拜佛(三堂庙曾是村中一座古庙,早年大殿内供有数十尊青铜古佛,铸造精美,多姿多态。后庙毁神失,现今重建于原址。),然后锣鼓鞭炮声声,走会开始。首先是“金锣开道”,有会头擞打一杆小旗头前引路,紧随其后的是龙门旗,巨大的横幅上写着“墙子路民间花会”七个大字,后面五颜六色的龙旗随风飘舞。再后分别是中幡、舞幡、狮子、吵子档、大鼓、高跷、二鞑子摔跤、猪八戒背媳妇、十不闲、雄关腰鼓队、小车会、音乐和地秧歌十四种队伍的表演。每队前面都有头旗领队,整个队伍由200余人组成,场面浩大,犹如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行进中每家门前都摆着一张桌子,上置烟酒、水果糕点等礼品,门两边燃放着两挂鞭炮,于是花会的各种队伍就会在这家门口表演一番,并与这家的主人互相问候过年好,互祝新年快乐,这种形式当地称之为“敬神”。村中各户各家转完后齐聚庙前广场,而各队的头旗都要到前面去烧香拜佛,然后每种队伍都要在广场上为大家表演一番,相互较技。墙子路花会是一种很宝贵的文化遗产,因为这种文化是老百姓自己创造的,是民间文化的源头,它直接产生于人民群众之中,代表着一种民族的情感、信仰和理想,是直接和生活融为一体的,而只有在乡村环境中表演,才能真正体现出它那原汁原味的乡土之情和文化价值。 据介绍,现全村共有300户,778口人,2005年,被评为市级生态文明村。 沿田间机耕道一直向东,两旁河滩地地肥物茂,清水河潺潺流淌,滋润着大地万物。 远处青山黛色,雨后薄雾升腾,更显郁郁葱葱。 田间小路,草湿路滑,禾苗清香。水沟中浇菜的河水不停流淌,四散至周边的地垄中。 前方,宽阔的沟谷河滩中高耸一道山梁,将沟谷一分为二,南侧沟谷较宽,清水河自此穿沟而过。墙子路关城筑于此间。而北侧沟谷相对较窄,有“小关”在此,现今虽关口无踪,然地名留存。 墙子路关城所在地为“关上”,属北沟村。北沟村的简介为:北沟村属大城子镇所辖行政村,下辖关上、泉水河、老虎沟、北沟四个自然村,位于镇域北部,距县城42.65公里,全村共有289户,840口人。村域面积876.1公顷,大部分为山地、坡旱地,林地面积788.5公顷,林木覆盖率86.07%,主要包括防护林、荆棘林、用材林三类。村内传统主导产业为林果业,有果树3310亩,12万株,以板栗、核桃、红肖梨为主导品种,常年产量59万公斤。交通也十分便利,密兴路由村南贯穿而过,乘坐16路公交车可到达北沟村。泉水河长城位于北沟村东,修建于明朝洪武年间,长城自北向南,似一条长龙,忽起忽伏,姿态雄伟。从北边越过泉水河口、家堂沟口、小关门口,爬上峭壁,又飞下悬崖,渡过清水河,直上王小庙山顶主峰,然后向着安营寨口、黄门子路南去,一座座敌楼像连珠一样矗立在这段“长龙”的脊背上。站在烽火台上可以清楚地看出,这段长城“一山辖两谷”之势,原来的长城走向是由西向东的,然后到这里向南修了一段盲道,形成“一山辖两谷”之势。长城在被称为“五十一蹬”的地方向北转。“五十一蹬”这段长城城墙已残破,但不少垛口目前仍保留完整,上面有射孔,无云沟。在东北方的一段有11个垛口,西南方有40各垛口,一共51各垛口。这就是“明长城建录”上介绍的“五十一蹬”。建“五十一蹬”可能是便于瞭望,东西向的长城继续向东修到山顶才停止。山势不算险峻,但却有极其独特之处,全国唯一的“V”字形长城就在这片山峦中。沿着近乎于90度直角的山凹处,古代的工匠们修建了整齐的长城垛口。无论远观近看,皆为胜利者“V”字的手势造型。不知是否巧合,这“V”字背后着实存在着无以计数的狼烟战火。长城城墙上的文字转也是其一大特色,只要仔细观察,到处都可找到刻有各种字样的文字砖,如“万历十年沈阳营秋防中部造”、“河间营”、“河间营造”、“河间”等字样,砖上的字模之多,是其他长城所罕见。 墙子关城是一座内外筑有两道城墙的小石城,旧有东、西、北三个门,今仅余北门。北门拱洞的门额上有一汉白玉匾,阴书“墙子雄关”四个大字,门匾上有近现代所置一五角星。 作为防御入侵的一处重要关隘,墙子路以险要的地形、牢固的城池被誉为“墙子雄关”,成为蓟镇西协四路之一。墙子路地处密云与兴隆、平谷交界处,山路崎岖,山势险要,是东北进关的一个交通要道,也是通往冀东平原的必经之路。入口处两座山峰对峙,一夫当关,万人难进,路狭人稀,山高沟窄,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2) 关城内为今关上村,几无旧屋老宅。关城今北垣多存、东垣局部存,东北角处能看出双重墙垣痕迹。关城东侧为迎敌之所,双重墙垣东西相距20米,似大型瓮城一般,防护虽则重要,但可能更多的是设关盘查、进出有序之需。再东侧,据说有拦马石坎,巡查一遍,见地中虽有石垄,只是不明究竟是旧物还是开田垒地所用。
上月走墙子路至黄门子一段,因路线有误,山中左冲右突好半天才得以上墙,且少看三个敌楼残基。今次再至此地,抓紧时间看看究竟正确的路线何在。 关上村东侧,路北一山沟,向上没几步即见残墙残台。敌楼楼基大石条犹存,其上砖石尽失,最有趣的是敌楼残基顶部垫土为田,成了一小块耕地,种上了农作物。 再前,残墙隐没在杂草灌木之中,远眺一眼即刻回返。 下至清水河边,听老乡讲,可过河过铁道,寻路上河谷对岸的横梁。但因下雨,河水上涨,需要脱鞋方可过河,宽河水急,状况不明,也不知是否对面黝黑的陡崖下是否能有较好的上山之路,犹豫再三,还是穿上鞋,从关上村西头桥上绕行至横梁西侧寻路上山吧。 河中,有村民在一网网的捞小虾,据说一天捞上个几十斤没有问题。
(3) 村西小桥过河,穿铁路后向东行进。一直立石梁岔分两道,石梁上有“小关门”字样和尖头,左行至泉水河口,右行至小关门村。 右行不远即遇残墙,关谷狭窄处,残墙从两侧山梁而下,谷底处应有关口,是为小关门。此地界分北京河北两地,跨出关口即为河北省兴隆县地界。 先上右侧山梁,坡陡路滑,墙残石碎,沿墙外侧山坡逐级而上。石墙上一只小松鼠很惊讶地注视着来者,这等荒山野岭居然还有人类来此惊扰松鼠的活动。 山梁上,一敌楼残迹,西侧山梁尖耸,两侧陡崖千仞,特别是南侧绝壁平滑,似无墙体延伸。 南西北三面景致一览无余,虽未至最高点,但亦有一览众山小之感。
(4) 山脊如刀刃一般,顶尖体薄,在上行走,犹如刀尖上跳舞一般,让我大气不敢出。 经过一小段艰难行走,爬上一段陡墙,前面的长城宽大厚重起来。 墙体皆石块砌筑,宽2.5-3米,高4-5米,顶面杂草和灌木茂密。 向西远望,整个山体似一艘巨轮,头尖体宽,正劈开绿波,向前疾驶。 向东远望,长城向下至一垭口后向上直抵山巅。垭口处,一墩台,山顶处,一实心敌楼,皆石块砌筑。 至山顶三号敌楼处,前望,城墙再次下探至山脊鞍部,然后复向上直抵山头处的一处相对完好的敌楼处。 该敌楼相对完好,3*3规制。门洞位于西侧正中,两端各1箭窗,东南北三侧各3箭窗。敌楼内部纵向三券顶通廊结构,分别对应东西两侧门洞和箭窗,通廊间南北各对开三券洞,分别对应南北两侧三处箭窗。顶部多处塌垮,楼内可观天。 至此,横梁上这一小段长城走完,可沿路而返,但想着尖刃危险、陡坡难行,还是寻路从敌楼东侧沿山脊跨沟而下。
(5) 下至沟谷,已是河北兴隆地界,回返至关隘残迹处,开始真正长城行走,此刻时间已是11:38,看样子不大可能在下午两点左右到达泉水河关口了。 关隘处,南陡北缓,关墙无踪。 略高处,第1号敌楼残迹,碎瓦烂石一堆,杂草灌木茂盛。 向上,高大厚重的城墙两侧的青砖皆被扒光,留下中部的石芯,扒砖后形成的茬口倒是形成了自然的台阶,方便了墙友的上下行。 墙子路这段长城的特点就是修建在浅丘之上,山不高,上下频繁,耕地果林相陪。正因如此,敌楼和墙体损毁严重,满山遍坡的田坎石陇皆长城砖石所砌。
如此这般,所见之2、3、4、5几个敌楼残迹隐秘在草丛树丛中,衣不蔽体,凄凉无比也就不足为怪了。
(6) 山不高,墙不陡,但行路仍不易。因往来的人员较少,墙上草密树繁,加上墙体残破,需小心谨慎,边行边扒拉前面的树草,留意脚下是否有坑洞和塌毁的缺口。 过第6号敌楼残基后,前面终于出现一座略微像样一点的敌楼,也仅仅保留了根部。 第7号敌楼,高大,底层地坪高出城墙4-5米,现仅根部留存,上有券洞残迹。 过第8号残墩,再至第9号敌楼残基顶,前面来了三男两女的小队,一对中国青年男女陪同两外国人和一华裔女孩,老外中文很好,闲聊几句。 第9号敌楼处似有一小段墙向内侧延伸。 再前,一岔道口,长城向东部外侧方向延伸出去一段20余米的支岔,顶端第10号敌楼残迹。 因见残墙陡峭,怕行走不便,下墙从果林中下至山坳。 山坳处,有公路相通,一块“古长城农家院”大标牌竖立,此地为磨刀峪口,有加城沟小村。
(7) 跨沟过涧继续沿墙上行,相继跨过第11、12和13号敌楼残基。 蓝天上白云飘浮,地面上云影相随。天空中蓝白相间,大地上光斑点点。 第14号敌楼已成残迹微现,而前方不远处短支岔长城再现,顶端为第15号敌楼。15号敌楼西北角残存局部,结构奇特,各侧似门洞般的箭窗密布排列,下部再被砖砌。 前,第16号敌楼亦成残迹。
(8) 向前,一鞍部,第17号敌楼残基,有小道上山下山,此处似经过简单的开发修固,有大城子镇人民政府立的标牌“此处危险禁止攀爬”。 向上,再一条岔道城墙伸向外侧,已成坡耕地的堡坎,顶端第18号敌楼残迹。 半山腰,第19号敌楼,残,3*4规制,纵向券顶通廊结构,门洞位于北侧正中,顶塌,敌楼东侧尚有空间,其余部分踏毁填实。
再上,墙陡,两侧障墙,但有修补加固迹象,石块稳固,上行不难。 顶,第20号敌楼,相对完整,3*3规制。门洞位于北侧西端,东端1箭窗,中部一暗窗,东南西三侧各3箭窗。敌楼内部三纵向券顶通廊结构,分别对应南北两侧门洞箭窗,通廊间东西各对开两券洞,分别与东西两侧南北两端箭窗对应。 楼北侧有券门上兵通道。 时间已至一点二十分,前路尚远,已顾不上考虑坐快车回城的问题了,一定要将此段长城穿越完成才是根本。 又一队三男两女年轻墙友,其中三个外国人,似外语培训机构人员,手握有TopEDU字样标牌在乌云压顶的长城上快乐拍照留影。 歇息十分钟,进食补水,再抖精神向上攀登。
(9) 出敌楼,眼前就是著名的“V”字长城景观,只见一道长城沿陡急的山崖直奔沟谷,未停歇而再次笔直向上,形成了西方表示胜利的“V”字形。 登小坡上行,前抵第21号敌楼。 第21号敌楼,相对完整,3*4规制。门洞位于南北两侧中部,两端各1箭窗,东西两侧各4箭窗。敌楼内部回字廊结构,中厅较小,四壁各开一券洞,南北两侧券洞与壁同宽。中厅平顶,顶失。回廊顶亦全失。东西两侧中部墙壁有凹槽,似立柱柱槽。箭窗内侧皆八字燕尾状。 敌楼外有蓝天救援队标牌,注明此地经纬度为40°26′21″、117°15′22″,海拔596米。 墙子路长城最精华的地段就在此处,V字长城、深涧对面山脊上不停爬升向上的长城、驼峰状的长城段、倒v状的折角长城等等。 城墙岔口,第22号敌楼残基。左侧一道城墙奔下陡坡,构成V字长城,右侧一道城墙继续向上。 山顶,第23号敌楼,相对完整,2*3规制。门洞位于西侧中部,北端1箭窗,东南北三侧各3箭窗。敌楼内部三纵向券顶通廊结构,分别对应东西两侧门洞箭窗,通廊间南北各对开两券洞,分别与南北两侧东西两端箭窗对应。中部通廊中部开天窗上顶,西北角顶角塌。顶铺房残存。
(10) 过23号敌楼继续前行,略下后复上。 此段长城优美,曲线圆润,花石青砖绿树色彩饱和,美的让人心醉。 向上,至顶,半途一处向下小道,再上一段较为陡峻的坡段。 山顶,城墙隐没于密林中,此地为这段岔道长城的终点。向前向左皆有小道可下山,但不知通向何处,计划着还要回返去走走通向泉水河口的那一段主体长城,还是原路小心翼翼地回返至小道处。 寻小道下至V字长城西侧的第24号敌楼,省去了回返到22号敌楼再一下一上艰难地攀爬V字形城墙段,有时远距离的欣赏还能带来更加愉悦的感受。
(11) 第24号敌楼,残,顶全部塌失,东南北三侧墙面多塌毁,3*4规制,门洞位于西侧中部偏北位置,两端各1箭窗,东侧三箭窗,南北两侧各4箭窗。 过敌楼不远,一上兵道。
(12) 还在欣赏美景之时,天边乌云密布,并逐渐散布开来,刚才还晴空万里,转眼黑云压顶,还居然招呼也不打一个,雷电不闪一下就哗哗落下雨点。山巅之上,连鼠窜一下都无处可去,只能是默默承受着来自上天的甘露。好在雨点瞬息既过,蔚蓝天空再次展现。 下泉水河口有一段陡墙,有惊无险而过。 三点半左右,下至公路上,完成了今日的长城穿越活动。 剩下的时间就是往回赶了,在来之前网上查到的讯息是980快车下午四点半收车,这个时候已经无法赶趟了,只能是选乘不走高速的公交回城了。 即或是这样,也应尽快赶回密云县城,此地距离墙子路车站约5.5公里路程,不再停留,甩开双臂,大步流星地直奔车站。 快近沟口的时候,见对面有一涵洞,与沟谷成正交状,甚觉奇怪,忙问地中耕作的村民,村民告知是原来苏联设计的一条铁路线,后因专家撤走,铁路改线而滞留下的建筑遗迹。对此我深表怀疑,一则是京承铁路1954年动工,1959年就建成通车,和苏联专家撤走无甚关系。二来沿泉水河沟修路似有不妥,哪及沿宽阔的清水河河谷修路容易呀,而且诸如兴隆县等城镇多集中在清水河沟谷地带,沿河而行能避开许多穿山开洞的情形。 有关京承铁路的一点情况: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据了东北,为了更迅捷地劫掠财富和为进一步的战争准备,1939年建成了锦州至承德的铁路,并与北票支线连接,称为“锦承铁路”。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为了打通第二条华北通往伪满洲国的铁路通道,开始修筑承德至古北口的铁路,并在1938年11月全线通车,锦承线则改称为锦古线。1945年日寇战败后,***主要靠双脚和背驮肩扛向东北进发及战略物质输送,而国民党则是飞机火车轮船汽车一起上,大踏步地抢占东北大小城镇,为此***为了切断国民党的运输及补给,军民齐动手,将542公里的锦古线拆毁的七零八落,以致解放后也仅能修复锦州至承德段,承德至古北口段则因损毁太甚,已无修复价值。故此,1953年,国家为了发展河北省北部山区经济,为了打通去往东北的第二条铁路线,决定改线修建京承铁路,1954年完成勘测定线,1955年动工,1959年竣工通车。而日本人修筑的老铁路除了部分被用在了京通铁路、承德地方铁路、G112国道的隧道和路基中外,绝大部分都已经荒废并逐渐被大家遗忘。现目前在用的G101古北口隧道就是用老的铁路隧道改造而成。
快步疾行,四点二十六分赶至墙子路车站,一辆密16路正要开行,紧跑几步追了上去。 进密云县城后,我就一路注意车站站牌,一趟970是开往昌平俸伯,在长城环岛见到有980慢车车牌就赶紧下车等候,虽然走国道的980站多车慢,但只要能赶回城中就行了。 一辆980慢车进站,准备上车的时候也不知是什么缘故,车门迟迟没有打开。这时,又一俩公交进站,停在了后面,因见前车车门迟迟未开就往后走了几步看看是辆什么车,结果让我非常惊讶的是居然是一辆980快车,顿时一种幸福感充满心间。 上车才知980快回城末班是六点半,唉,现在这网上信息都是咋搞的嘛。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