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老特 于 2015-6-30 13:30 编辑
【登山江湖】登山口号,欢乐大放送
2015-06-30 十一郎 不见
《登山口号,欢乐大放送——我们都是第一人,登山自带避雷针》
十一郎
今天发一篇得罪人的文章。
随着国内民间登山的兴起,“民间高度流”(关于国内登山的传承、流派,以后专门撰文叙述)涌现出一批社会名人,基本上都是“登山客户”。他们的综合攀登能力,虽然不足以代表国内登山的水平,但他们的“表演”能力,却远远超出了国际登山界的总体水平。
且让我们欣赏一下,这些登山名人们的“登山名言”。
1、【因为山在那里】
当年马洛里(1924年失踪于珠峰)说出这句话,是因为实在不耐烦随队的《泰晤士报》记者不断追问他为何又来珠峰。马洛里扔下这句“因为它在那里”掉头而去。
而今,N多真登山的、假登山的,都爱装模作样地引用这句名言。
好的登山名言,如同艺术创作。第一幅是原创,以后临摹的,只能算是山寨了吧?没想法,真可怕。
按照这个思路,跳楼的可以说“因为楼在那里”、小流氓可以说“因为妞在那里”…其实真牛逼的话,不如说“因为爷在这里!”——此句名言,免费赠送给下一位想要出名的“高度流”登山者。
2、【山高人为峰】
这是2003年秋季“哈巴登山大会”的赞助商——某烟草企业找人编的词儿。当年,那些扛着这句口号登哈巴的,大多是被人服务上去的,真不具备自主攀登能力。
经鉴定,患者因严重缺氧导致重度脑水肿,造成意识混乱。该病症患者,根据缺氧程度可分为【山高人发疯】、【山高人抽风】、【山高人来疯】等级别。
3、【我征服了珠峰(以及等等)】
大哥,既然你征服了珠峰,请告诉被征服者,以后别地震、别雪崩、别暴风雪,它听你的吗?
【所有号称征服了大自然的,都是装逼犯】此判断,也适合登山以外其他领域。
4、【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山】
你看看,你看看,党和政府不是早就宣布推翻三座大山了吗?怎么还有漏网的??喔,您那儿是断背山?双峰山?亚历山大他们家的山?还是景山、佘山、赵本山、王小山、黄绮珊?
【再说了,只有一座哪儿够啊,中国有1500多座5000米以上高山呢】
5、【生命在高处】
说这话的老汉,哪次上高处不是靠向导、协作服务上去的呢?
再说了,珠峰再高,不过8848米。普通民航客机,巡航高度随便就是9000、10000的,那得多少绳命在搞处啊?
这句话,客观一点,应该是【绳命们在搞处】
其实呢,最怕的就是【生命在珠穆朗玛,人格在马里亚纳】
6、【登山是生命之禅】
说这话的老兄,据说每次登山的高山服务人员,都是其他登山客户的好几倍,而且还颇不尊重服务者,那叫一个“大爷”!
原来是,别人负责出力出汗,您高峰晾节、负责参禅?
参禅,就参禅吧。可这位禅师当年包下慕士塔格峰的第一件事就是涨价,算是什么禅呢?名利馋么?
7、【XX登山第一人】
“高度流”的登山者,即使再不容易、登了再多的雪山,只要每次都是加入商业队,那就都是被别人服务上去的。如此,号称“XX登山第一人”、“XX山第一人”、“XX界第一人”,确实应该回家好好照照镜子、以确认自己真不会脸红。
衡量登山水平,有一系列综合指标:体能、高山适应性、攀登技术、登山经验、想象力…
对于“高度流”的登山客户而言,叫做“二十一世纪一十年代男性(女性)登山客户第一人”或许比较准确。
当然,大家也都可以准确地成为各种“登山第一人”。譬如说,“昨晚尿炕早起不换裤衩就去登山第一人”、“北京大朝阳高碑店乡城乡结合部不背装备登山第一人”、“中国铁岭二人转拉场戏群众演员登山第一人”、“中国传媒界都市报八卦版实习记者登山第一人”、“大中华登完珠峰24小时后景山佘山连登第一人”、“全宇宙昨晚两点一刻登顶国贸大厦第一人”…
不过,定语多了,这“第一人”还有意思吗?
以后登山,必须举着登山手杖,一路欢歌笑语:“我们都是第一人,登山自带避雷针…”
登山再好,别把本性登迷糊了。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