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清晨6点30分,何川结束了华山南峰独攀,顺利登顶。线路总长580米,共20个绳距,共耗时八天八夜。这是一条以传统攀登方式开辟华山南峰独攀(rope solo)的新线路,全程未打一颗膨胀钉,攀登风格干净、纯粹。 “死了都要爱”“Climb like you are dying”。8天8夜,580米,Roped Solo。VII,A3,5.10,20段,No Bolt。感谢华山接纳了我,于我是一次突破。无比艰辛的攀登也让我获得更多信心去面对未来。感谢品牌商的大力支持,感谢支持和关注的朋友们。太开心了,爱你们... ▬ 攀登过程回顾 ▬Climbing Timeline 7月9日 开爬前训练 7月10日 摄影团队三人从华山南峰顶上开始下降,为避开景区管理人员,因此行动都在傍晚游客离开和工作人员下班之后。
7月11日 一切准备就绪,何川将于翌日开始他的大岩壁征程。
7月12日 攀爬第一天 晴 早上9:00,何川准备就绪,开始攀爬。 下午1:30,尽管线路比预期的难,但何川已经顺利完成2段绳距。这两段绳距以自由攀登为主,线路难度5.10。 第3段的路线,起点就是一个仰角的屋檐地形。 艰难地翻过屋檐后,他找到可以放置两三个机械塞的岩缝,宽度约1英寸。而后的15米的地形,没有裂缝且带有仰角,需要用器材刨去泥土,仔细寻找可以放置保护的地方。即便如此,最宽的地方也不过4毫米。因为无法自由攀登,何川选择器械攀登。 晚上7:00,何川完成了这一绳距的独攀过程。攀登难度在A2+~ A3。A2+~ A3即比较困难的器械攀登。 7月13日 第二天 晴 早上10:00,何川收拾好吊帐,开始攀爬。线路主要为逐渐变宽的宽缝地形。在宽缝中攀爬,不时就会遇到一段长满了植被的地貌,何川攀爬得非常谨慎、辛苦、缓慢。 下午4:00,到达第一个保护站,完成第一段绳距攀爬。这一段长约40米,难度在A2+~A3。而后开始下降收装备及吊包。 下午5:30,何川开始了第二个绳距的攀爬,结束攀爬时已是晚上9点,攀爬距离约35米,难度为A1~A2,岩壁状况依然以宽缝为主,但植被较少。 7月14日 第三天 晴 早上10:00,何川开始攀爬。 直至晚上10:00,共完成3段绳距攀登,总计约80米。第1段,近40米,难度A2;第2段,20米,难度A1;第3段,20米,难度A1。路线依然是宽缝与植被交错。
7月15日 第四天 晴 上午11:30开始攀爬。路线依然是丛生的植被与宽缝交错。 下午5:00,完成第1个绳距,长约40米,难度A2。 晚上10:30,完成第2个绳距攀爬、吊包以及吊帐的搭建。第2段长约25米,岩石线路难度A1。 7月16日 第五天 降雨零点开始下雨,上午雨依然在下,岩壁湿滑,不适合攀登,只有原地等待休整停爬一天。 暴雨过后,华山的星空
7月17日 第六天 雨后中雾 何川的体能得到良好的恢复,早上10:00继续开始攀爬。 路线植被较少,岩缝为烟囱地形,晚上7:00,何川已完成3段半的绳距,仍在继续攀登。第1段,长约18米,难度5.9-5.10。第2段,长约28米,难度5.9。第3段,长约36米,难度5.10。 7月18日 第七天 雨后中雾 凌晨2:30,何川到达”天险”——长空栈道。 小憩一个半小时,凌晨5:00继续攀登。 90分钟后,顺利完成长空栈道上第1个绳距。冲顶在望!但是当第一个游览长空栈道的游客出现时,为了不影响景区的正常秩序,也防止攀爬时万一碰落岩石伤到游客,何川停止了攀登,下撤回长空栈道。 11:00左右又被景区工作人员“聊天”,终于在晚上8:00开始冲顶,然而天公不作美,暴雨瞬间来袭,不得不下撤回到长空客栈远端的道观中。
7月19日 第八天 登顶 凌晨4:00,何川第三次冲顶,终于在6:30顺利完攀。全程未打一个膨胀钉,开辟华山南峰独攀新线路,这是中国大岩壁攀登史上新的里程碑!
▬ 攀爬难点 ▬Challenges
❶ 岩缝杂草丛生,影响攀爬节奏。
何川在第二天攀爬时就开始遭遇植物阻碍,有些还长满了刺,一方面,若是全部将其清理,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体力;另一方面,攀登者在攀爬自然岩壁时也会尽可能减少对岩壁主人的破坏。在这样的岩缝中,因为无法放置保护点,何川攀爬得非常谨慎、辛苦、缓慢。 因为频繁与长满了刺的植物交锋,长时间在岩缝里攀爬,双手更是伤痕累累。尽管手上缠了胶布,但手背和手心还是不免被划伤,最严重的是每个指甲都与指甲肉有些分离,哪怕只是轻轻地去捏东西,也会特别疼。 此外,线路中大棵的植被还会不时钩挂住拖包,增加了吊包的时间和难度。 ❷ 蚊子骚扰 在第三日的攀爬结束后,何川准备休息,但保护站的岩缝有少量渗水,略潮湿,蚊子特别多,“嗡嗡”不停地骚扰着他,他说:“前半夜,被咬惨了。”
❸ 山上气候多变 山上的天气就像姑娘的脸说变就变,何川的攀爬也多次受到突降雷雨的影响,把预计7天7夜的攀爬计划整个拉长到8天8夜。
❹ 补给短缺 连续多日的攀爬,何川体能极大消耗。 食物和水的配给精细核算到每一天,但由于降雨被迫中断攀爬,在岩壁上多消耗了一天,到第七天接近弹尽粮绝,不能及时补充身体所需,身体处于深度疲惫。连何川自己也不禁感叹道:“本以为前面的路线已经过了难点,后面的路线会越爬会越容易,没想到到达长空栈道的这几段线路完全出乎意料,会这么难。”
▬ 主要装备 ▬Gears
▷ 独攀的先锋确保工具——Slient Partner(沉默的伙伴) Silent Partner(沉默的伙伴)适合独攀时的先锋确保,可以制动头下脚上的坠落。它最大的缺点是不适合在零下温度的环境使用,但对于低海拔大岩壁而言,这个缺点不成问题。
摄影/ David Anderson▷ 机械塞
其上面凸起的半月形机械塞形状大小可以调控,以收缩状态进入岩缝,弹开后即可卡固定,成为保护点的金属器械。英文名字是Spring Loaded Camming Device(SLCD),简称cam。 图片来源blackdiamondequipment.com
▷ 岩石塞
其形状是固定的,所以必须找形状符合的岩缝来放置。最早的固定岩楔是攀岩者拿螺母帽(machine nuts)改成的,所以Nut渐渐成了固定岩楔的总称。
图片来源blackdiamondequipment.com
▷ Big Bro
摄影/何川当裂缝越来越宽,除了需要不同的攀登技巧外,有时候会发现根本没有可以放置机械塞和岩石塞的岩缝。Big Bro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 安全带 — 始祖鸟AR395a
AR,All around,全能型,不仅适合所有类型的攀登,更有可调节的腿环设计。 ▷ 吊帐 如果岩壁陡峭到没有现成的天然平台,只能自带一个便携式的(portable)的平台(ledge)——吊帐(Portaledge),即一个悬挂在固定点上的框架吊床,并且可以搭建避风挡雨的帐幕。
▬ 幕后团队 ▬Support Team
一次成功的攀登离不开一个充满责任感的团队在背后默默支持与付出。 此次跟踪拍摄团队共三人,分别是摄影师Rocker,后勤保障小曼和阿飞。Rocker负责何老师的全部攀登拍摄,小曼和阿飞负责物资运输及相关支持。同时,阿飞负责拍摄Rocker的工作花絮。
7月9日开爬前的训练 | 小曼&阿飞 拍摄团队面临的挑战 ▷ 大量物资运输,约200公斤。三个人在近乎垂直的岩壁上,经过很多灌木丛,运输这么多物资异常辛苦与困难。
▷ 摄影师Rocker的生活起居。Rocker自身随身携带了约20公斤摄影器和物资,每天上升、下降有两三百米。为了更方便及时的拍摄,Rocker随行何川,早上不到7点起身,收拾好装备,吃点东西就开始跟踪拍摄何川。路餐是简单的法式小面包。每天喝1升左右水(这是他多年身为户外摄影师有意养成的习惯)。中途,阿飞会从生活营地为他送来一点补给。等到入夜,何川完成一天的攀登,Rocker便开始剪辑当天的视频花絮,而后传到后方团队。如果时间充裕,Rocker会上升100多米,回到生活营地吃一点土豆泥,喝一点速溶的蔬菜汤。若是拍摄较晚,他便在岩壁的吊椅上凑合一宿,非常影响睡眠质量。 ▷ 由于连续大强度工作,物资有限,摄影团队都处于深度疲劳中。因为攀登进度低于预期,后勤物资不足。
《川临其境》整个直播活动,收到近千名网友的评论和留言。先来看看网友们是如何评价何川独攀华山事件的:
许多网友表示:“只能点赞,不敢多看。”“这是勇敢者的游戏!”“拍照的家伙也够猛的!” “高手在民间!”“结庐在人境之悬崖峭壁何所畏惧。”通过这次直播,也让网友们眼界大开,感叹:“自古华山一条路——这句话是错的!”“这才是华山的正确打开方式!”更有网友说: “总是有人让你觉得,面对人生,你不够勇敢。我坐缆车上去时,都吓得嗷嗷的。”
那么,作为华山独攀事件的主人公何川以及何川背后的跟踪报道摄影团队又有哪些收获与感悟呢?请看我们带来的独家专访
对话何川
岩壁上,任何一件事都比平时困难很多,叠加着漫长的攀登,使得这个过程格外艰辛。可是一旦适应了,却具有巨大的乐趣,因为它使攀登者脱离日常生活的轨道,感受不一样的生活,体会到一般人难以体会的内容,其实是一种享受。
关于独攀路线
Q:为什么选择独攀华山?
A:华山海拔2154.9米,岩壁高差近600米,挑战低海拔大岩壁,找不到比华山更合适的攀爬目标了。虽然去年来爬过,但不是独攀,所以今年想突破一下自我。
Q:完攀路线与预期的一样吗?
A:路线难度完全超过预期!最先是从照片上发现这条路线的,它到底有多难,并没有感觉,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了。看到一段几乎无法放置保护的岩缝,已经预感到线路将非常难,有些担心是否能够完成。所以当完成第一天80米的攀登后,心里非常高兴,觉得这条线路难点已经通过。可是完全没有想到,这条线路是越爬越难,原本预期4天完攀,实际攀爬了8天8夜。
Q:这次独攀难度超过预期,有没有急躁,甚至想放弃?
A:没有急躁,因为我很清楚地知道急躁没有任何用,但特别疲惫,这时也会闪过是不是应该来的疑问。可是攀爬了两三天后,下撤可能比上攀更困难!另外,只要有希望,只要身体、心理还可以承受这种负荷,我就不会轻言放弃,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信念!
关于最大的挑战
Q:你认为这条路线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A:我想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身体,每天都在高强度地攀爬,对体能极限的挑战;二是心理的恐惧,全程没有打一颗膨胀钉,所有的保护都是用机械塞、岩石塞设置。因为这种攀登方式,整个攀爬过程中始终有着对于保护站是否稳定的担忧,特别是夜晚睡着吊帐里的时候。所有每一个保护站的设置,我特别的仔细,并反复测试。即便如此,依然有着对于它的怀疑。直到登顶的时候,一直悬着的心才彻底放松下来。
Q:你认为这条路线最难的地形是什么?A:最难的地形是那些不太好放置保护点的宽缝,这时需要更多的耐心。解决的办法就是耐着性子想办法放保护AID通过;或者鼓足勇气拼一把,Free通过。
Q:我们看到岩缝中丛生着许多植被,植被对于攀登的影响有多大?
A:植被对于攀登影响非常大!这些植被都不是大树,而是长满刺的小树,或是易折断的草。不仅不能当做保护点,而且无法借力,在这些地方爬很担心冲坠或者脱落。这次攀登路线多为夹角岩缝,它们布满了整个空间。我身上携带了很多的装备。每一次通过这些植被,都要竭尽全力,努力上高脚、拼力站起来,装备经常被枝条钩挂住,解的时候,非常担心自己会脱落。
Q:回顾这次攀登的准备,有没有不完善的地方?
A:的确有不完善的地方。这次整个装备和物资有200多公斤重,要准备的东西太多而准备时间又比较紧张,难免有疏漏。
非常庆幸带了冰镐,要是没有它,攀登难度将更大。
另外实际攀登比预期多出4天,食物和水肯定不够,幸亏摄影团队为我补给了一些。
关于网络直播
Q:这次摄影团队跟踪拍摄,网络直播对于攀登有影响吗?
A:跟踪拍摄对于攀登,还是有些影响的。这种影响,事实上是降低了独攀的难度,尤其是心理上。有三个同伴就在身边,心理上的孤独感会减少很多;同时知道,如果意外发生,有三个同伴可以及时救援,不会那么恐惧。
我希望,通过网络直播这种形式,把攀登展现给大家,让更多的人知道攀登,了解攀登。
关于景区与攀登者
Q:这次攀登过程中,也遇到了景区工作人员的劝阻,如何看待中国景区管理与攀登之间的矛盾?
A:7月19日,华山管理安全和环卫的副总找到我,在华山南峰的一个道观里,我们聊了大半个小时,相谈甚欢。副总表示,他们欢迎来攀登华山,也希望通过攀登运动进一步扩大华山的影响力,只是希望我们以后来攀登华山先向他们申请。
但是我个人觉得,申请就有可能被拒绝。毕竟,对于中国景区的管理者来说,攀登者的到来,收益极其有限,带来的更多是风险。当然,这是就个体攀登者的到来而言。从长远来看,如果华山能够成为中国的优胜美地,华山将具有更高的国际知名度。
关于网友提问
Q:网友们很关心你岩壁上的生活起居,我们也带来其中的一些问题。你的粑粑最后是带回哪里,怎么处理的(笑)?A:一直带到山顶,而后找地方深度掩埋了(笑)。
Q:这些天在岩壁上刷牙洗脸了吗?A:每天爬完,都用湿纸巾擦手擦脸,因为实在是很脏。我带了一包牙线,每天用牙线清理牙齿。
Q:吃了那么多天土豆泥,有没有吃吐?现在最想吃什么?A:没有吃腻,我想再连续吃几天也没有问题。这次在淘宝买的俄罗斯土豆泥非常好吃,推荐给大家;现在最想吃水果和青菜,在长空栈道的道观里,道士给了我个水蜜桃,非常甜,非常好吃。
Q:感觉自己瘦了吗?A:瘦了,明显觉得肚子上的皮脂薄了,应该瘦了有五六斤吧。
Q:登顶后是走下来的,还是坐缆车?A:当然是坐缆车了!
Q:有没有FREE SOLO的想法?A:从来没有过FREE SOLO的想法,那不是我的风格。FREE SOLO完全不可控,太可怕了。
Q:你的同事或学生有没有发来贺电或表达爱意?A:同事和学生看到网络后有发来祝贺,但没有表达爱意的,我期待着(笑)。
Q:接下来有什么计划?A:好好休息一下,在华山周边逛逛。接下来计划去华山东峰侦查一下攀登路线,再到华山南壁找些短线路爬一爬。
对话摄影团队
何川这次虽然是独攀,但与摄影团队有着整体的协作,彼此互相帮助,这大概是攀登最重要的精神之一。在现代绝大多数运动中,唯有攀登格外强调搭档精神,这使得大多数climber平和谦虚,也给这项运动带来了巨大的魅力,使攀登者忘了辛苦、不惧危险,勇敢的面对未知,且能够从容的经历、安全的回归。
摄影团队后勤成员阿飞就摄影团队成员如何看待大岩壁攀登,他们眼中的何川是个什么样子的人,以及是什么支持着他们参与并完成这么艰巨的一项任务三个问题,写下了自己和同伴们的回答。
关于大岩壁攀登摄影师Rocker大岩壁攀登是众多攀登类型中的一种,但是综合性很强,需要积累很多的经验和技术,才可以去尝试。
就拍摄而言,难度确实很大,需要有很多实操的经历,还要懂得不少的攀登技术。特别是较长的攀登周期,需要前期的体能储备,通过跑步等训练积蓄体能才能完成此次拍摄。而摄影技术跟其他攀登的区别倒是不大。
后勤
阿飞大岩壁新线路的特点: 一是周期漫长,二是过程和结果都充满未知,让人激动,也让人恐惧。相比运动攀和成熟线路,这种攀登更需要climber综合的素质,比如技术,体能,经验,但更重要是心理,因为它更需要耐心和细心,去处理每一步遇到的问题。最后还要一点运气,比如天气是否配合。
我参与的拍摄并不多,但感受到了Rocker的不易,拍摄需要考虑的东西更多:光线、构图、机位等。为了增加直播的有趣度,Rocker还要构思故事和情节,更是增加了很多的工作量。最关键是在岩壁上,吃喝拉撒都非常不便,而为了跟踪拍摄,Rocker前几天都是随着何老师,住在一张吊床上,只能满足最简单的生存保障,这不是一般摄影师可以胜任的,这也是我觉得拍摄中非常可贵的地方。
相比Rocker,我们可以住在吊帐,难度就降低了很多,当然任何事情一到岩壁上都会困难十倍,所以我觉得我们也得到了很大锻炼。后勤
小曼我从来没有攀爬大岩壁的经验,这次担任大岩壁的后勤工作人员,以不同的视角来了解了大岩壁攀爬。在见证了何老师此次艰难的攀登的同时,感受到“努力不懈,永不放弃”的正能量。
关于何老师摄影师Rocker何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是个安定、踏实工作的人,但从来不放弃爱好,一直在追求大岩壁攀登,否则也不能完成此次壮举。
后勤
阿飞生活中的何老师,以前觉得是闷骚型,不善言辞,但内心戏很多。接触多了,发现他其实是个明骚的人(大笑),并非内向害羞的类型,言辞幽默,脸皮也不薄。哈哈,其实何老师是个非常有独立见解的人,对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不会轻易苟同别人,遇到问题喜欢思考,自己摸索答案,以理性的态度思考,或许正是这种气质才使得他在新领域攀登中收获如此大的成就。
后勤
小曼何老师是个大方大气大度又幽默,乐于分享的climber,为人豁达乐观、不拘小节,也乐于接受没有尝试过的新事物,丰富的攀爬经验让何老师攀登时能淡定地一一化解难关。与何老师一起攀爬,不论是攀岩还是攀冰,都非常有安全感,何老师是个靠谱具有责任感的人。
关于热爱摄影师Rocker
我个人其实并没有把这次跟踪拍摄,当作是艰难的工作,它是我众多喜欢的攀登中的一次。因为热爱岩壁拍摄,我从来没有把它只看成是一个简单的工作。
后勤
阿飞
参与这次拍摄,可能还是因为对于攀登的热爱吧,因为这种经历是平时不可能经历的,再困难也要把它完成。
后勤
小曼
对于climbing的热爱,即使不是自己攀登,只是担任后勤协助何老师完攀此次大岩壁独攀,都义无反顾、尽己所能助。从来没有过大岩壁的经验的曼曼,很高兴这次能参与后勤工作,这是个不能错过的学习机会。备感荣幸能协助何老师成功此次华山南峰的独攀。
此次直播已经全部结束,感谢收看。请继续关注始祖鸟,我们将带来更多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