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542697|回复: 34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川临其境 | 大结局:何川专访(10th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7-10 16:25:3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差600米≈120层楼高     
何川将以双手双脚一己之力探索垂直绝壁。

高差600米的独体花岗岩,中国完美的大岩壁。
何川,中国民间攀登代表人物,中国最具实力的大岩壁攀登者。
2015年7月,他将以双手双脚一己之力的独攀方式开辟中国大岩壁新路线。
中国有大岩壁吗?它们在哪里?
中国攀登者又是如何与大岩壁对话?
2015年7月11日起绿野网将对「川临其境」实时追踪报道为您揭开神秘面纱!
川临其境 |  何川是谁
一位高校任教的光学博士何以成为中国大岩壁上的风云人物
在世界大岩壁运动日趋成熟的今天,中国攀登社区在逐年壮大。中国大岩壁在哪里?谁是当下中国大岩壁上的开路先锋?

摄影/rocker

何川,中国民间攀登者代表人物。在高校,学生们称他“何老师”。在攀岩圈,岩友们叫他“何博士”,这不仅因为他的确是位光学博士,更因为他的攀爬能力、经验以及其秉承的攀登理念,都得到广大岩友的认同与赞赏。尽管他是当下国内大岩壁攀登中最具实力的攀登者,但在他身上看不到咄咄逼人的气势,他依然是那个朋友们熟悉多年的“小河”。

摄影/朱晓飞

现代攀岩中,多段线路和大岩壁的攀登,受到运动攀理念的冲击,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遵循阿尔卑斯攀登所崇尚的简洁、直接、纯粹的风格,就可看清大岩壁攀登发展的轨迹。



点评

精彩!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7-20 17:48
祝贺完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7-20 14:15
欣赏牛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7-17 08:25
型男帅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7-15 10:03
点赞支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7-14 23:07
牛.膜拜.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7-14 18:55
牛X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7-14 00:47
牛X的人有一颗挑战的心,勇敢者的运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7-13 22:57
大岩壁,就是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7-13 14:42
精彩人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7-13 12:46
绝对是高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7-13 09:57
奇士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7-13 09:55
祝君安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7-13 09:45
就是这么精彩!!不服不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7-12 11:21
点赞支持---挑战600米大岩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7-10 20:54
真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7-10 20:36
真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7-10 20:36
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7-10 19:03
牛逼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7-10 17:34

评分

7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16:34:57 | 只看该作者

何川:悬崖上的恐惧与快乐

为什么攀登?
我很是认同快乐这一说法。成就感带来的快乐,运动带来的快乐,人际交往的快乐,身体健康的快乐。不管攀爬能力如何,都能找到自己的King Line,都能在完成自己能力极限难度的线路时收获无比的快乐。除了快乐,总觉得在我内心深处还有些什么驱使着我 ,一次又一次全情投入攀登。
什么是攀登?
手脚并用攀爬陡峭地形是为攀登,比如攀岩,攀冰等。把攀爬对象适当放宽,还能包括爬杆,爬楼,爬树,爬绳。爬字显得轻松随性,而攀字显得严肃认真。 和爬树爬楼比,攀登到底有什么不同?

习惯了平地生活的人们,来到垂直世界一开始会很不适应,攀爬时跟平时完全不同的发力方式,还有一堆从未见过的攀登装备,头盔、安全带、绳子、快挂和攀岩鞋等,通常数月甚至1年左右才能适应,大部分人捱不过这一段时期。入门后,坚持训练,会有一个迅速提高的过程,当达到平台期,再提高很难,需要专门的力量训练、技术动作训练,以至于带来运动损伤。如何提高力量和技巧是攀登者重点关注的问题。
攀登充满风险
如果操作不当,判断失误均可能带来致命后果。从保护员、保护器材到攀爬者,所有环节都不能出错。保护器掉了,头灯没电,快挂挂反,绳子长度不够,保护点失效等等,现实中出现过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的意外。除了这些人为可控风险因素,攀登还有一些固有风险是无法排除的,落石、冰崩、雪崩、极端天气等等,这是攀登有别于其他运动的地方,这也让攀登成为一项严肃的运动。

攀登的分类
攀登大致可分为运动攀(Sports)和传统攀(Trad)两类,形式上看前者使用提前设置好的保护点,后者要自己放置保护点,带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前者挑战生理极限,后者考验心理底线。前者需要更多攀登力量和技巧;后者需要更多攀登胆量和想象。

恐惧无处不在
每次面对新线路都反复的问自己,设想中的线路是否成立,是否有足够可靠的保护,是否有松动石头,当真的面对这些困难,必须用理智评估形势,反复确认后告诉自己可以,最终找到办法勉力通过。
无论是把体重挂在绿豆大小的nut上,绿着脸看着脚下几百米空气,或是硬着头皮“烟囱”里爬了十几米也看不到裂缝放保护,还是抱着松动的石头进退两难,共同的感受是恐惧,肾上腺素分泌,高度紧张,头皮发麻,身体里涌动着什么。在这些无比艰难的时刻,心理活动纷繁复杂,心中思绪万千。
同时也是对我心理的最大拷问,是上还是下,非常难以选择。一旦选择了向上,就全力投入,做到最好,仔细评估后选择撤退也不遗憾。这些无比艰难的时刻,也成了我人生的宝贵财富。大岩壁新线路攀登是一种特别的体验,是兴趣驱动的验证过程,这是用大脑攀登的最佳体现,也让我对未知充满期待。
反差中的快乐和美好
开辟大岩壁新线路,来接受最严峻的挑战,需要攀登者非常全面的能力,从装备的灵活使用,攀登技巧与力量,攀登经验,过硬的心理素质及良好心态,缺一不可。
不管攀登意义如何,都离不开生存基础。但攀登和日常生活形成的巨大反差,有助于体会到日常生活的美好,体会到身体健康的乐趣。它如同生活的佐料,让生活更加美好。先生存,后生活,再是攀登。

七天七夜,万丈悬崖一个人,垂直爬升600米如何解决一日三餐?如何解决睡眠安寝?如何克服其他意想不到的问题?
7月11日起实时分享何川2015大岩壁事件

《川临其境》,现在进行时……

点评

厉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7-13 09:49
户外的魅力,户外人深知。乐趣兴趣坚持与上瘾。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7-12 11:23
威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7-11 13: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16:35:06 | 只看该作者

直播| 纤细的仰角裂缝的考验

早上9点,何川准备就绪,开始攀爬。今天预计攀爬3个绳距。但目测路线,第3段绳距,既是仰角地形,而且几乎看不到可以放置任何保护的地形,不免有些担心。
因为是独攀,同一个绳距,何川携带2根绳子,需要往返3次(2次上,1次下)。首先将一根绳尾固定在起点的固定点上,而后开始先锋并自我确保,身后拖着连着拖包的另一根绳子。到达保护点后,建立保护站,固定好绳索后,下降至起点的保护站,做好拖包准备,拆除器材,利用身体与拖包的比重,开始再次攀爬,同时拖包。
下午1点半,尽管线路比预期的难,但何川已经顺利完成2段绳距。这两段绳距以自由攀登为主,线路难度5.10。

第3段的路线,起点就是一个仰角的屋檐地形。在这里,何川仅仅发现2个纤细的手指长度的小裂缝,而且不是非常稳定的保护点。


艰难地翻过屋檐后,他找到可以放置两三个机械塞的岩缝,宽度约1英寸。而后的15米的地形,没有裂缝且带有仰角,需要用器材刨去泥土,仔细寻找可以放置保护的地方。即便如此,最宽的地方也不过4毫米。


因为无法自由攀登,何川选择器械攀登。器械攀登指攀登者在无法进行自由攀登时,利用绳梯与各类器材进行辅助通过困难段落的一种攀登方式。

晚上7点,何川完成了这一绳距的21下的独攀过程。攀登难度在A2+~ A3A2+~ A3即比较困难的器械攀登。攀登过程中,设置每一个保护点都必须进行反复的测试。有较多的纤细保护点,保护点若失效会有10米左右的坠落距离,而且会有与岩壁发生碰撞的可能性。

今天,总计攀登3个绳距,攀登80米。
晚上8点,何川独自搭建好吊帐,开始烧水做饭。能顺利通过第三段,此时的心情较为放松。但观察路线,明天迎接他的,将有一段无法放置保护的宽缝地形。

部分装备介绍

独攀的先锋确保工具——SlientPartner(沉默的伙伴)
摄影/ David Anderson

SilentPartner(沉默的伙伴)适合独攀时的先锋确保,可以制动头下脚上的坠落。它最大的缺点是不适合在零下温度的环境使用,但对于低海拔大岩壁而言,这个缺点不成问题。
传统攀攀登器材
大岩壁攀登,基本为沿岩石裂缝的自然纹理,以传统攀登方式攀爬,沿途需要攀登者自己放置保护。保护器材根据其是否有可以移动的组成部分,来改变适用的大小范围,分为主动型(Active Pro)和被动型(Passive Pro)。
主动型——机械塞,其上面凸起的半月形机械塞形状大小可以调控,以收缩状态进入岩缝,弹开后即可卡固定,成为保护点的金属器械。英文名字是Spring Loaded Camming Device(SLCD),简称cam。
图片来源blackdiamondequipment.com

被动型——岩石塞,其形状是固定的,所以必须找形状符合的岩缝来放置。最早的固定岩楔是攀岩者拿螺母帽(machine nuts)改成的,所以Nut渐渐成了固定岩楔的总称。
图片来源blackdiamondequipment.com

安全带——始祖鸟AR395a。
AR,All around,全能型,不仅适合所有类型的攀登,更有其可调节的腿环设计。
摄影师/rocker
因岩壁上信号问题直播有适当延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七天七夜,万丈悬崖
一个人,垂直爬升600米
如何解决一日三餐?
如何解决睡眠安寝?
如何克服其他意想不到的问题?
直播进行中,明日故事继续…

点评

惊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9-28 21:15
真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8-3 23:06
精彩 厉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7-17 09:51
有勇气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7-14 18:15
安全带 看起来 不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7-13 16:25
很历害哟,户外人真霸气!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7-13 12:22
坐看精彩故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7-13 11: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16:35:10 | 只看该作者

绝壁上不可回避的现实

视频: http://video.sina.com.cn/view/249661890.html

早上9点,何川早饭后,解决民生大计——如厕问题。根据无痕山林(Leave No Trace)的环保原则,固体排泄物需得带回平地处理。先排泄在环保纸袋中,而后密封好,装入先前准备的带有盖子的塑料桶中,接着把塑料桶的盖子盖紧,拖包时与拖包一起拖拽。

早上10点,何川收拾好吊帐,开始攀爬。今天预计攀登80米。与昨天纤细到几乎无法放置保护的裂缝截然不同,今天是逐渐变宽的宽缝地形。在宽缝中攀爬,不时就会遇到一段长满了植被的地貌。一段宽缝,一段植被,一段植被,一段宽缝,交错在线路上。

这段路线,宽缝为外面宽,里面窄的形状,需要将保护点设置在岩缝深处,这让攀爬起来非常不舒服。遇到略粗壮的植被,且根基结实,可以做为天然的保护点。

但何川遇到的更多是无法受力的纤细的枝条、丛生的杂草,枝叶上长满了刺。一方面,若是全部将其清理,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体力;另一方面,攀登者在攀爬自然岩壁时也会尽可能减少对岩壁主人的破坏。在这样的岩缝中,因为无法放置保护点,何川攀爬得非常谨慎、辛苦、缓慢。

下午4点,何川到达第一个保护站,完成第一段绳距攀爬。这一段长约40米,难度在A2+~A3。而后开始下降收装备及吊包。
攀爬时,全力以赴通过难点,体力极大消耗。在吊包时,他放缓了节奏,让体力可以有限地恢复。

何川在吊包
下午5点半,何川开始了第二个绳距的攀爬。估计今晚要摸黑爬一段路。直播故事明天继续......
绝壁上如厕需要哪些技巧?

如厕液体

对于男性攀登者简单很多。如厕液体时,注意下方是否有人,观察风向,避开路线。女性攀登者可携带如Freshette的装置,基本上它是个漏斗加上一可伸缩的导管。携带时将导管缩短,放入防泼水的小袋子。建议新手使用前,先在家练习。

如厕固体
根据无痕山林(Leave No Trace)的环保原则,固体排泄物需得带回平地处理。早期攀登大岩壁的攀登者,大多都是排在牛皮纸袋中,袋中洒上一些猫沙或是小苏打之类的除臭剂,然后放入可密封的塑料容器里,挂在拖包下一起拖曳,攀登结束后带回平地处理。
现在的攀登者多使用类似Rest Stop的产品。如厕固体前,建议先如厕液体,不然拖吊的重量变多,也增加整理的困难。如厕固体时,控制括约肌,确定固液体分离。

如厕技巧,撰文/易思婷

摄影师/Rocker
因岩壁上信号问题直播有适当延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七天七夜,万丈悬崖一个人,垂直爬升600米如何解决一日三餐?如何解决睡眠安寝?如何克服其他意想不到的问题?
7月11日起实时分享何川2015大岩壁事件

《川临其境》,现在进行时……

点评

反清复明的 口号不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7-15 12:59
真刺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7-14 00:4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16:35:14 | 只看该作者

川临其境 | 直播:自古华山一条道?

为什么独攀华山南峰?华山南峰海拔2154.9米,是华山最高主峰,也是五岳最高峰,古人尊称它是“华山元首”。登上南峰绝顶,顿感天近咫尺,星斗可摘。峰南侧是千丈绝壁,下临一断层深壑,直立如削。
攀华山,于何川,是对自我极限的一次挑战;于观者,是对中国大岩壁攀登的一次全新认知。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自古华山一条道?由于华山太险,所以唐代以前很少有人登临。历代君王祭西岳,都是在山下西岳庙中举行大典。魏晋南北朝时,还没有通向华山峰顶的道路。直到唐朝,随着道教兴盛,道徒开始居山建观逐渐在北坡沿溪谷而上开凿了一条险道,形成了"自古华山一条路"。
长空栈道第一险?著名的“长空栈道”上下皆是悬崖绝壁,铁索横悬,由条石搭成尺许路面,下由石柱固定,游人至此,面壁贴腹,屏气挪步,被誉为“华山第一天险”。不知道那些体验过长空栈道天险的游人,看到何川独身一人从悬崖下爬上来,是什么感受?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7月13日攀登回顾7月13日,何川共完成两段绳距,结束第二段绳距的攀爬时已是晚上9点。这一段绳距耗时逾3个小时,攀爬距离约35米,难度为A1~A2,岩壁状况依然以宽缝为主,但植被较少。
当 何川坐在吊帐里的时候,精神终于可以暂时放松下来,身体也瞬间觉得异常疲惫,胳膊、肩膀非常酸痛。因为频繁与长满了刺的植物交锋,长时间在岩缝里攀爬,双 手更是伤痕累累。尽管手上缠了胶布,但手背和手心还是不免被划伤,最严重的是每个指甲都与指甲肉有些分离,哪怕只是轻轻地去捏东西,也会特别疼。
摄影/何川
尽管第二天的攀爬速度有些缓慢,何川却并未因此而有任何的急躁,依然笃定地保持着自己攀登的节奏。他说:“不急,慢慢爬。”
大岩壁独攀,不仅是对攀登者的攀登水平和身体素质的一次考核,更是对其意志力和心理承受力的考验。正如《极限攀登》里所说:“精神比生理更为重要,在挑战极限的攀登中,成败往往只是一念之差,决定最终结果的乃是精神和思想。”

7月14日 ,第三天,晴早上10点,何川开始攀爬。首先将是与植物大作战。

中午12点半,顺利从植物中突围,而后是一段干净的宽缝。

下午2点,到达第一个保护站,开始拖包。这一绳距近40米,难度为A2。

而后的攀登路线与拍摄路线相距甚远,无法继续跟踪拍摄。
如何最大限度保障安全?使 用、放置良好的保护点,是传统攀者需要具备的最基础技能。良好的保护点,是攀登者先锋攀登时的信心,是冲坠时安全的保障。保护点放置得好,除了自己多加练 习,还要与有经验的朋友交流,并懂得衡量他人放置的好坏。为自己的生命安危负责,必须有备份保护点,永远不要只有一个保护点。
安全保护有哪些必备装备?如 今,攀登者都会使用安全带进行攀爬,安全带已经成为攀登中不可缺少的装备。攀登者通过安全带与攀登绳连接。攀爬过程中,使用机械塞、岩石塞、Big Bro等确保装备建立保护点,而后将攀登绳扣入保护点,从而进行确保。头盔,是整个攀登过程中必须佩戴的。它可有效防止落石以及非正常脱落姿态带来的头部 伤害。
机械塞

何川准备放置机械塞多 固定在平行的岩缝,成为保护点。简单来说,机械塞不会从裂缝掉出来,是因为摩擦力。静止时,机械塞的弹簧会撑开,有足够的摩擦会让其停留在岩缝中。受到坠 落的力量时,特殊的设计,能把向下的力量,转变往两旁撑开的力道。这侧推的力道,大大增加了摩擦力,机械塞停留在岩缝中,使攀登者坠落的距离可控。
岩石塞

岩缝中的岩石塞,摄影/何川
多固定在有变窄的岩缝,成为保护点。纤细的岩石塞怎么起作用?当岩石塞与地形贴合时,与岩壁的接触面积就越大,稳定性就越高,不但比较不容易受到上攀时绳索的牵动而移动,而且制动坠落的时候,也可以分散冲击,增加制动力。
Big Bro

摄影/何川
当裂缝越来越宽,除了需要不同的攀登技巧外,有时候会发现根本没有可以放置机械塞和岩石塞的岩缝。Big Bro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部分内容来源自于百度百科及易思婷《传统攀登》摄影师/Rocker
因岩壁上信号问题直播有适当延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七天七夜,万丈悬崖
一个人,垂直爬升600米
如何解决一日三餐?
如何解决睡眠安寝?
如何克服其他意想不到的问题?

7月11日起实时分享何川2015大岩壁事件《川临其境》,现在进行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16:35:23 | 只看该作者

川临其境 | 直播: 聚焦镜头的背后

四天过去了,何川距离登顶还有230米。

7月14日第三日 攀登回顾
7月14日,何川从上午10点开始,直至晚上10点,共完成3段绳距攀登,总计约80米。第1段,近40米,难度A2;第2段,20米,难度A1;第3段,20米,难度A1。路线依然是宽缝与植被交错。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E3A9.tmp.png第2段和第3段,因为岩石裂缝并非垂直走向,绳距相对短些。线路中大棵的植被,拖包不时被钩挂住,增加了吊包的时间和难度。

晚上10点,何川完成攀登和吊包,开始搭建吊帐。这个保护站下有根小树,搭建时,何川站在摇摇晃晃的树枝上,身上的主绳连接到保护站,用GRIGRI确保。但为了搭建吊帐方便,双手均未握住GRIGRI的制动端。当吊帐搭建完成,何川想坐下来休息一下,因为GRIGRI并为受力,绳子在GRIGRI里一下滑动了一截,他迅速抓住树干,并收紧保护,但着实一惊。
晚饭后,何川终于可以躺下休息。但因保护站的岩缝有少量渗水,略潮湿,蚊子特别多,“嗡嗡”不停地骚扰着他,他说:“前半夜,被咬惨了。”

连日高强度作战,摄影团队成员小曼出现了尿血,前天上山去华阴的医院化验检查。无大碍后,为摄影团队补充了些食品和水。晚上11点,Rocker上攀到顶峰去接应她。而后,收装备徒手下撤到生活宿营地。寂静的山谷,何川听着他们的对话声,不时提醒他们注意事项,直到凌晨2点半,Rocker安全抵达拍摄团队营地,才迷迷糊糊地睡去。

7月15日第四日
早上,电话连线何川,他预计继续攀爬80米。但因攀登路线与拍摄路线相距几十米,无法跟踪拍摄。我们将明天带来何川的语音攀登报道。
幕后英雄摄影团队此次跟踪拍摄团队共三人,分别是摄影师Rocker,后勤保障小曼和阿飞。Rocker负责何老师的全部攀登拍摄,小曼和阿飞负责物资运输及相关支持。同时,阿飞负责拍摄Rocker工作的一些花絮。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E3DC.tmp.png

摄影师Rocker
摄影团队后勤保障阿飞
摄影团队后勤保障小曼

拍摄路线拍摄线路距离何川攀登线路距离约30米,其中在起步的5段有所部分重叠,此后全部分开,另有约近100米路线无法看到彼此。
拍摄线路是由何川前期确定并全程铺设,摄影团队跟随运送物资。拍摄路线选择的原则有两条:一是方便拍摄,距离不可太远;二是保持分离,尽量不影响攀登,当然还是有所牺牲。

拍摄线路全长约580米,铺设静力绳,其中最上端75米在下降后已拆除。拍摄团队生活营地搭建在距离地面350米的位置,为一个双人BD吊帐。运送物资的阿飞拍摄团队的挑战第一是大量物资运输,约200公斤。三个人在近乎垂直的岩壁上,经过很多灌木丛,运输这么多物资异常辛苦与困难。

第二是摄影师Rocker的生活起居。为了更方便及时的拍摄,Rocker随行何川,只能憋屈的睡在一张简易吊椅,非常影响睡眠质量。Rocker自身随身携带了约20公斤摄影器和物资,每天上升、下降有两三百米。同时,全天长时间悬吊在拍摄路绳上。

第三是由于连续大强度工作,物资有限,摄影团队都处于深度疲劳中。因为攀登进度低于预期,后勤物资不足。7月14日,小曼从华阴医院回来,为摄影团队补充了水和食品,回到生活营地已是凌晨两点。
华山的星空摄影师垂直生活的一天尽管是低海拔地区,但夜里依然很寒冷。Rocker睡在吊椅里,他已经多日不知道放平趟着是什么样的感觉了。早上不到7点,他先行起身,收拾好装备,吃一点东西后,就开始跟踪拍摄何川。路餐就是简单的法式小面包。喝水,每天1升左右。这也是他多年身为户外摄影师有意养成的习惯。中途,阿飞会从生活营地为他送来一点补给。
等到入夜,何川完成一天的攀登,Rocker便开始剪辑当天的视频花絮,而后传到后方团队。如果时间充裕,Rocker会上升100多米,回到生活营地吃一点土豆泥,喝一点速溶的蔬菜汤。若是拍摄较晚,他便在岩壁的吊椅上凑合一宿。

幕后英雄,撰文/阿飞
摄影师/Rocker
因岩壁上信号问题直播有适当延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七天七夜,万丈悬崖
一个人,垂直爬升600米
如何解决一日三餐?
如何解决睡眠安寝?
如何克服其他意想不到的问题?
7月11日起
实时分享何川2015大岩壁事件
《川临其境》,现在进行时……

点评

不是常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7-20 11: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16:35:27 | 只看该作者

川临其境 | 悬崖上的单人床

五天过去了,何川距离登顶华山主峰南峰还有230米因华山开始降雨,无法给太阳能充电板充电,摄影器材电力告急,故今日摄影团队无法录制和上传视频。7月15日 第四日 攀登回顾因为很是疲惫,何川早上起来较晚,当吃过早饭,收拾好装备,开始攀爬已经是上午11点半。路线依然是丛生的植被与宽缝交错。下午5点完成第1个绳距。这一段长约40米,难度A2。

此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何川开始攀爬第2段。晚上10点半,完成第2个绳距攀爬、吊包以及吊帐的搭建。第2段长约25米,岩石线路难度A1。

7月16日 第五日 降雨 休整停爬一天
零点开始下雨,何川的吊帐上方一块仰角的岩石提供了一个天然遮挡,因此雨水对吊帐并未造成影响。对何川造成影响的是因为降雨而骤降的温度,寒冷冻得他难以入睡。凌晨2点,他起身穿上冲锋衣,然后又把睡袋裹在身上,把一直未舍得吃的肉罐头打开吃掉,补充身体必须的能量。吃完以后,就这样裹着睡袋跪着休息,直到身体感觉暖和了,才躺下睡觉。何川说这一觉睡得很不错,直到早上10点才醒来。
上午,雨依然在下,雨中的岩壁异常湿滑,不适合攀登,何川能做的只有原地等待。
如何在岩壁上“搭床”吊账?
在岩壁狭窄的平台上睡觉,是一名攀岩者多日攀登的必修课。如果岩壁陡峭到没有现成的天然平台,只能自带一个便携式的(portable)的平台(ledge)——吊帐(Portaledge),即一个悬挂在固定点上的框架吊床,并且可以搭建避风挡雨的帐幕。

摄影/始祖鸟摄影师Andy Mann
上世纪60年代,伴随大岩壁攀登的推进,吊帐从最简易的无框吊床向现代的吊帐逐步发展,1972年出现了可折叠吊帐,80年代,著名大岩壁攀登者John Middendorf推出了自己设计的吊帐品牌A5,并用在了大川口峰东壁这条著名的高海拔大岩壁攀登中。

如何保证安全,不会在睡眠中翻身掉下悬崖?不要以为在吊帐里就绝对安全,时刻穿好安全带,并且用绳索连在保护点上,即使在睡觉时候也不能解开安全带。还有哪些注意事项?
1.吊帐内任何物品要挂,而不要放。
用绳子连着的不仅是人,还包括一切物品。炊具、衣物和暂时不用的睡袋,都要挂在吊帐里,而不是随处乱放。不止一次不成功的攀登归咎于掉落的炉子、头灯或者其他不起眼却决定攀登成败的小件装备。
摄影/始祖鸟摄影师Andy Mann

2.如何在吊帐如厕?
对所有的大岩壁攀登者,这是被问的最多的问题。无论用什么装备,原则就是要带回地面。不要千辛万苦爬完一条大岩壁,回到地面却被人追问,“粑粑去哪儿了?”
3.地面反复练习搭建吊帐当你计划攀登大岩壁,并在岩壁过夜,就要在地面多练习如何搭建吊帐,尤其是要摸索出一套快速搭建的简单方法。这样的话,就不至于在突遇大雨的时候,对照使用说明书,狼狈的在雨中折腾一个多小时,还没把吊帐搭建好。
4.防止失温
即使天气预报预计未来几天都是晴空万里,也要带上防水的外帐,并且带上个人造棉睡袋。一旦天气突变,哪怕是细雨绵绵,不可避免的渗水也会导致身体和衣物受潮,要让自己依然可以保温。
只有当你学会并适应吊帐生活后,你才能有良好的睡眠,才有充沛的体力去迎接明天大岩壁的挑战。

什么是吊帐,撰文/陶瓷虾
摄影师/Rocker
因岩壁上信号问题直播有适当延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七天七夜,万丈悬崖一个人,垂直爬升600米如何解决一日三餐?如何解决睡眠安寝?如何克服其他意想不到的问题?
7月11日起实时分享何川2015大岩壁事件

《川临其境》,现在进行时……


点评

岩壁上搭帐,解决生活问题,专业技术活!七天七夜,万丈悬崖一个人,垂直爬升600米如何解决一日三餐~~~~等更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7-17 13:46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16:35:36 | 只看该作者

川临其境 | 直播:冲顶在望

六天过去了,何川距离登顶华山南峰还有大约130米。
7月16日 第六日 雨后中雾昨日因降雨而中断攀爬,经过一天的休整,何川的体能得到良好的恢复,早上10点继续开始攀爬。今天路线上植被较少,岩缝为烟囱地形,何川攀爬得非常顺畅。
晚上7点,何川已完成3段半的绳距,仍在继续攀登。第1段,长约18米,难度5.9~5.10。第2段,长约28米,难度5.9。第3段,长约36米,难度5.10。
如果一切顺利,明晚何川即将登顶。

什么叫烟囱地形?
岩石的裂缝有宽有窄,需要不同的攀登技巧。有的宽缝上窄下宽(或上宽下窄),形状如喇叭;有的宽缝可以塞进身体,形状如烟囱。
遇到烟囱地形时,攀登者通过身体与岩壁的对抗和摩擦来攀爬。有时,连续的烟囱地形并不能找到放置良好保护点的地方,若是冲坠与岩壁碰撞极容易受伤。

怎么攀爬烟囱?
挤压(Squeeze)

青蛙式(Froggy Style)

对抗(Stemming)

遇到坏天气,他们在做些什么?昨天遇到降雨,何川及摄影组都被困在岩壁上的帐篷里。 那么,因天气原因被困,不能攀爬大岩壁的时候,他们都会做些什么呢?
睡个觉
连续多日攀爬,体能极大的消耗。雨天岩壁湿滑,无法攀登。睡到自然醒,让身体彻底的休整。
谈天说地
阿飞说:“谈攀登,谈人生,谈理想,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话题当然不止于此,即可大雅也可大俗,即关注跌宕的股市,也少不了时下的新闻头条和热点。
吃点好的
一直珍藏的肉罐头拌上土豆泥,还有唯一的蔬菜——榨菜,都让何川吃得销魂。小曼为摄影团队补充的牛板筋,让摄影团队生活营地有了点肉的味道。
听听相声
去年何川搭档阿飞爬大岩壁的时候,遇到两个雨天,无聊听郭德纲的相声,到最后手机都快没电了。
刷刷微博微信
这次,因为休息有时间,何川,Rocker 和阿飞都认真的在微博上回答了网友的提问。 网友的问题五花八门,而他们机智幽默的回答也给这次活动增添了不少乐趣。
何川完攀后,我们将对何川及摄影团队进行独家采访,欢迎到@ARCTERYX-始祖鸟官方微博给我们留言,告诉我们你最关心的问题。

摄影师/Rocker
因岩壁上信号问题直播有适当延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七天七夜,万丈悬崖
一个人,垂直爬升600米
如何解决一日三餐?
如何解决睡眠安寝?
如何克服其他意想不到的问题?
7月11日起
实时分享何川2015大岩壁事件

《川临其境》,现在进行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16:35:41 | 只看该作者

川临其境 | 壁立千仞,完攀天险

何川开辟华山南峰独攀新路线
7月19日早6:30,中国民间攀登者何川经过八天连续攀登,终于登顶华山南峰,以传统攀登方式开辟华山南峰独攀(rope solo)新线路。线路总长580米,共20个绳距。全程未打一颗膨胀钉,攀登风格干净、纯粹。
在这八天八夜之中,何川独自一人在华山600米的花岗岩峭壁之上,不仅是自身体能、技术、经验极限的挑战,还面临大量岩壁植被的干扰,风雨的侵袭,岩缝是否安全等诸多不可控因素的发生,在心理上也是一次艰辛的洗礼。
何川在岩缝中放置保护点
大战植被

在垂直峭壁上的吊帐中,何川度过了八个夜晚
观察路线
7月19日早6:30,何川登顶华山南峰

登顶前的一波三折

不断攀升的攀爬难度7月17日, 上午10:00到次日凌晨2:30, 何川连续攀爬了4段绳距,到达”天险”——长空栈道。
这4段绳距,前3段由于岩缝中有水分,泥土非常松软。岩缝中有着大量腐烂的枝叶,丛生着许多易折断、根基非常浅的草本植物。尤其第二段翻越屋檐地形后,岩缝中长满了刺莓。既无法借力,更是不易触碰,攀爬难度极高,前3段绳距难度均在C2+。
连续多日的攀爬,何川体能极大消耗。食物和水的配给因为精细核算到每一天,又遇到降雨被迫中断攀爬,在岩壁上多消耗了一天,此时接近弹尽粮绝,不能及时补充身体所需,身体处于深度疲惫。连何川自己也不禁感叹道:“本以为前面的路线已经过了难点,后面的路线会越爬会越容易,没想到到达长空栈道的这几段线路完全出乎意料,会这么难。”
第一次冲顶未果
7月18日,凌晨2:30到达长空栈道后,何川小憩一个半小时,凌晨5:00继续攀登。90分钟后,顺利完成长空栈道上第1个绳距。此时,距离顶峰只有最后1个约50米的绳距,冲顶在望!但是当第一个游览长空栈道的游客出现时,为了不影响景区的正常秩序,也防止攀爬时万一碰落岩石伤到游客,何川停止了攀登,下撤回长空栈道。

长空栈道远端的小山洞道观是何川的藏身所
长空栈道的插曲
何川窝身在长空栈道远端的洞中补觉,摄影团队后勤保障成员小曼和阿飞继续运送装备至顶峰,摄影师Rocker则在山顶看守已经运送上来的装备。白天的长空栈道游人非常多,同时长空栈道的工作人员认出了小曼,而后工作人员开始检查游人的背包。情况起了微妙的变化。

11:00左右,何川被景区工作人员发现。据何川回忆,当时的他迷迷糊糊中,隐约听到游客说话和扫地的声音,寻思扫地僧来道观做什么?于是起身外出看看是个怎样情况,却见两个身穿迷彩服头戴斗笠的汉子,想来是华山工作人员。一时间,谁也不说话,气氛有些尴尬。最终,何川先开口和他们打招呼,工作人员开始与他聊了起来。

“买票了吗?”
“买了,但没带在身上。”
“咦!我认得你!去年你来爬过……我们不介意你爬,但麻烦你不要在长空栈道爬,这会影响游客的正常秩序知道吗?”
“我一早把装备放在半空的,第一个游客来了就停止攀爬了。我等晚上游客走了,再把装备带回山顶,绝不给任何人添麻烦。”

经过十来分钟的交涉,何川被允许留下。真是好险,差点被迫中断攀登,在距离顶峰的最后1个绳距。何川说:“好在是这时被发现,要是几天前下降时被发现,就悲剧了。”
晚7点,华山游客渐渐散去,顶峰幽静

第二次冲顶又遇暴雨
晚8:00,游客散去,何川开始冲顶。但天气突变,雷电交加,暴雨来袭,瞬间何川浑身湿透。虽然有些狼狈,但他没有丝毫慌乱,有条不紊地下撤回到长空客栈远端的道观中。在道观中换下湿透的衣服,裹好睡袋保暖。暴雨1个小时后停歇,山风刮起,大风可以将岩壁迅速吹干。
暴雨过后,华山的星空
终成正果:开辟华山南峰独攀新线路7月19日凌晨4:00,何川第三次冲顶,6:30顺利完攀。全程未打一个膨胀钉,开辟华山南峰独攀新线路,这是中国大岩壁攀登史上新的里程碑!恭喜何川!

何川登顶华山南峰
原本预计七天七夜的攀登,因天气及线路难度原因,实际攀登八天八夜。完攀后的何川既极度兴奋,又异常疲惫。因此我们让何川理疗放松,并在他休整后,带来登顶后的独家访谈。

明日,将奉上何川及其摄影团队的独家访问,敬请关注。

摄影师/Rocker
因岩壁上信号问题直播有适当延时。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16:35:44 | 只看该作者

川临其境 | 大结局:何川专访

7月19日清晨6点30分,何川结束了华山南峰独攀,顺利登顶。线路总长580米,共20个绳距,共耗时八天八夜。这是一条以传统攀登方式开辟华山南峰独攀(rope solo)的新线路,全程未打一颗膨胀钉,攀登风格干净、纯粹。
死了都要爱”“Climb like you are dying”。8天8夜,580米,Roped Solo。VII,A3,5.10,20段,No Bolt。感谢华山接纳了我,于我是一次突破。无比艰辛的攀登也让我获得更多信心去面对未来。感谢品牌商的大力支持,感谢支持和关注的朋友们。太开心了,爱你们...
▬ 攀登过程回顾 ▬
Climbing Timeline
   7月9日
开爬前训练
7月10日
摄影团队三人从华山南峰顶上开始下降,为避开景区管理人员,因此行动都在傍晚游客离开和工作人员下班之后。

7月11日
一切准备就绪,何川将于翌日开始他的大岩壁征程。


7月12日  攀爬第一天  晴
早上9:00,何川准备就绪,开始攀爬。
下午1:30,尽管线路比预期的难,但何川已经顺利完成2段绳距。这两段绳距以自由攀登为主,线路难度5.10。
第3段的路线,起点就是一个仰角的屋檐地形。
艰难地翻过屋檐后,他找到可以放置两三个机械塞的岩缝,宽度约1英寸。而后的15米的地形,没有裂缝且带有仰角,需要用器材刨去泥土,仔细寻找可以放置保护的地方。即便如此,最宽的地方也不过4毫米。因为无法自由攀登,何川选择器械攀登。
晚上7:00,何川完成了这一绳距的独攀过程。攀登难度在A2+~ A3。A2+~ A3即比较困难的器械攀登。
7月13日   第二天   晴
早上10:00,何川收拾好吊帐,开始攀爬。线路主要为逐渐变宽的宽缝地形。在宽缝中攀爬,不时就会遇到一段长满了植被的地貌,何川攀爬得非常谨慎、辛苦、缓慢。
下午4:00,到达第一个保护站,完成第一段绳距攀爬。这一段长约40米,难度在A2+~A3。而后开始下降收装备及吊包。
下午5:30,何川开始了第二个绳距的攀爬,结束攀爬时已是晚上9点,攀爬距离约35米,难度为A1~A2,岩壁状况依然以宽缝为主,但植被较少。
7月14日   第三天   晴
早上10:00,何川开始攀爬。
直至晚上10:00,共完成3段绳距攀登,总计约80米。第1段,近40米,难度A2;第2段,20米,难度A1;第3段,20米,难度A1。路线依然是宽缝与植被交错。

7月15日     第四天   晴
上午11:30开始攀爬。路线依然是丛生的植被与宽缝交错。
下午5:00,完成第1个绳距,长约40米,难度A2。
晚上10:30,完成第2个绳距攀爬、吊包以及吊帐的搭建。第2段长约25米,岩石线路难度A1。
7月16日 第五天 降雨
零点开始下雨,上午雨依然在下,岩壁湿滑,不适合攀登,只有原地等待休整停爬一天。
暴雨过后,华山的星空

7月17日    第六天    雨后中雾
何川的体能得到良好的恢复,早上10:00继续开始攀爬。
路线植被较少,岩缝为烟囱地形,晚上7:00,何川已完成3段半的绳距,仍在继续攀登。第1段,长约18米,难度5.9-5.10。第2段,长约28米,难度5.9。第3段,长约36米,难度5.10。
7月18日    第七天    雨后中雾
凌晨2:30,何川到达”天险”——长空栈道。
小憩一个半小时,凌晨5:00继续攀登。
90分钟后,顺利完成长空栈道上第1个绳距。冲顶在望!但是当第一个游览长空栈道的游客出现时,为了不影响景区的正常秩序,也防止攀爬时万一碰落岩石伤到游客,何川停止了攀登,下撤回长空栈道。
11:00左右又被景区工作人员“聊天”,终于在晚上8:00开始冲顶,然而天公不作美,暴雨瞬间来袭,不得不下撤回到长空客栈远端的道观中。


7月19日     第八天    登顶
凌晨4:00,何川第三次冲顶,终于在6:30顺利完攀。全程未打一个膨胀钉,开辟华山南峰独攀新线路,这是中国大岩壁攀登史上新的里程碑!

▬ 攀爬难点 ▬Challenges

岩缝杂草丛生,影响攀爬节奏。
何川在第二天攀爬时就开始遭遇植物阻碍,有些还长满了刺,一方面,若是全部将其清理,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体力;另一方面,攀登者在攀爬自然岩壁时也会尽可能减少对岩壁主人的破坏。在这样的岩缝中,因为无法放置保护点,何川攀爬得非常谨慎、辛苦、缓慢。
因为频繁与长满了刺的植物交锋,长时间在岩缝里攀爬,双手更是伤痕累累。尽管手上缠了胶布,但手背和手心还是不免被划伤,最严重的是每个指甲都与指甲肉有些分离,哪怕只是轻轻地去捏东西,也会特别疼。
此外,线路中大棵的植被还会不时钩挂住拖包,增加了吊包的时间和难度。
蚊子骚扰
在第三日的攀爬结束后,何川准备休息,但保护站的岩缝有少量渗水,略潮湿,蚊子特别多,“嗡嗡”不停地骚扰着他,他说:“前半夜,被咬惨了。”

山上气候多变
山上的天气就像姑娘的脸说变就变,何川的攀爬也多次受到突降雷雨的影响,把预计7天7夜的攀爬计划整个拉长到8天8夜。

补给短缺
连续多日的攀爬,何川体能极大消耗。
食物和水的配给精细核算到每一天,但由于降雨被迫中断攀爬,在岩壁上多消耗了一天,到第七天接近弹尽粮绝,不能及时补充身体所需,身体处于深度疲惫。连何川自己也不禁感叹道:“本以为前面的路线已经过了难点,后面的路线会越爬会越容易,没想到到达长空栈道的这几段线路完全出乎意料,会这么难。”

▬ 主要装备 ▬Gears
独攀的先锋确保工具——Slient Partner(沉默的伙伴)
Silent Partner(沉默的伙伴)适合独攀时的先锋确保,可以制动头下脚上的坠落。它最大的缺点是不适合在零下温度的环境使用,但对于低海拔大岩壁而言,这个缺点不成问题。
摄影/ David Anderson
机械塞
其上面凸起的半月形机械塞形状大小可以调控,以收缩状态进入岩缝,弹开后即可卡固定,成为保护点的金属器械。英文名字是Spring Loaded Camming Device(SLCD),简称cam。
图片来源blackdiamondequipment.com
岩石塞
其形状是固定的,所以必须找形状符合的岩缝来放置。最早的固定岩楔是攀岩者拿螺母帽(machine nuts)改成的,所以Nut渐渐成了固定岩楔的总称。

图片来源blackdiamondequipment.com

Big Bro

摄影/何川
当裂缝越来越宽,除了需要不同的攀登技巧外,有时候会发现根本没有可以放置机械塞和岩石塞的岩缝。Big Bro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安全带 — 始祖鸟AR395a
AR,All around,全能型,不仅适合所有类型的攀登,更有可调节的腿环设计。
吊帐
如果岩壁陡峭到没有现成的天然平台,只能自带一个便携式的(portable)的平台(ledge)——吊帐(Portaledge),即一个悬挂在固定点上的框架吊床,并且可以搭建避风挡雨的帐幕。
▬ 幕后团队 ▬Support Team
一次成功的攀登离不开一个充满责任感的团队在背后默默支持与付出。
此次跟踪拍摄团队共三人,分别是摄影师Rocker,后勤保障小曼和阿飞。Rocker负责何老师的全部攀登拍摄,小曼和阿飞负责物资运输及相关支持。同时,阿飞负责拍摄Rocker的工作花絮。
7月9日开爬前的训练 | 小曼&阿飞
拍摄团队面临的挑战
大量物资运输,约200公斤。三个人在近乎垂直的岩壁上,经过很多灌木丛,运输这么多物资异常辛苦与困难。

摄影师Rocker的生活起居。Rocker自身随身携带了约20公斤摄影器和物资,每天上升、下降有两三百米。为了更方便及时的拍摄,Rocker随行何川,早上不到7点起身,收拾好装备,吃点东西就开始跟踪拍摄何川。路餐是简单的法式小面包。每天喝1升左右水(这是他多年身为户外摄影师有意养成的习惯)。中途,阿飞会从生活营地为他送来一点补给。等到入夜,何川完成一天的攀登,Rocker便开始剪辑当天的视频花絮,而后传到后方团队。如果时间充裕,Rocker会上升100多米,回到生活营地吃一点土豆泥,喝一点速溶的蔬菜汤。若是拍摄较晚,他便在岩壁的吊椅上凑合一宿,非常影响睡眠质量。
由于连续大强度工作,物资有限,摄影团队都处于深度疲劳中。因为攀登进度低于预期后勤物资不足。



《川临其境》整个直播活动,收到近千名网友的评论和留言。先来看看网友们是如何评价何川独攀华山事件的:
许多网友表示:“只能点赞,不敢多看。”“这是勇敢者的游戏!”“拍照的家伙也够猛的!” “高手在民间!”“结庐在人境之悬崖峭壁何所畏惧。”通过这次直播,也让网友们眼界大开,感叹:“自古华山一条路——这句话是错的!”“这才是华山的正确打开方式!”更有网友说: “总是有人让你觉得,面对人生,你不够勇敢。我坐缆车上去时,都吓得嗷嗷的。”
那么,作为华山独攀事件的主人公何川以及何川背后的跟踪报道摄影团队又有哪些收获与感悟呢?请看我们带来的独家专访 对话何川
岩壁上,任何一件事都比平时困难很多,叠加着漫长的攀登,使得这个过程格外艰辛。可是一旦适应了,却具有巨大的乐趣,因为它使攀登者脱离日常生活的轨道,感受不一样的生活,体会到一般人难以体会的内容,其实是一种享受。
关于独攀路线
Q:为什么选择独攀华山?
A:华山海拔2154.9米,岩壁高差近600米,挑战低海拔大岩壁,找不到比华山更合适的攀爬目标了。虽然去年来爬过,但不是独攀,所以今年想突破一下自我。

Q:完攀路线与预期的一样吗?
A:路线难度完全超过预期!最先是从照片上发现这条路线的,它到底有多难,并没有感觉,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了。看到一段几乎无法放置保护的岩缝,已经预感到线路将非常难,有些担心是否能够完成。所以当完成第一天80米的攀登后,心里非常高兴,觉得这条线路难点已经通过。可是完全没有想到,这条线路是越爬越难,原本预期4天完攀,实际攀爬了8天8夜。

Q:这次独攀难度超过预期,有没有急躁,甚至想放弃?
A:没有急躁,因为我很清楚地知道急躁没有任何用,但特别疲惫,这时也会闪过是不是应该来的疑问。可是攀爬了两三天后,下撤可能比上攀更困难!另外,只要有希望,只要身体、心理还可以承受这种负荷,我就不会轻言放弃,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信念!

关于最大的挑战

Q:你认为这条路线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A:我想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身体,每天都在高强度地攀爬,对体能极限的挑战;二是心理的恐惧,全程没有打一颗膨胀钉,所有的保护都是用机械塞、岩石塞设置。因为这种攀登方式,整个攀爬过程中始终有着对于保护站是否稳定的担忧,特别是夜晚睡着吊帐里的时候。所有每一个保护站的设置,我特别的仔细,并反复测试。即便如此,依然有着对于它的怀疑。直到登顶的时候,一直悬着的心才彻底放松下来。

Q:你认为这条路线最难的地形是什么?A:最难的地形是那些不太好放置保护点的宽缝,这时需要更多的耐心。解决的办法就是耐着性子想办法放保护AID通过;或者鼓足勇气拼一把,Free通过。

Q:我们看到岩缝中丛生着许多植被,植被对于攀登的影响有多大?
A:植被对于攀登影响非常大!这些植被都不是大树,而是长满刺的小树,或是易折断的草。不仅不能当做保护点,而且无法借力,在这些地方爬很担心冲坠或者脱落。这次攀登路线多为夹角岩缝,它们布满了整个空间。我身上携带了很多的装备。每一次通过这些植被,都要竭尽全力,努力上高脚、拼力站起来,装备经常被枝条钩挂住,解的时候,非常担心自己会脱落。

Q:回顾这次攀登的准备,有没有不完善的地方?
A:的确有不完善的地方。这次整个装备和物资有200多公斤重,要准备的东西太多而准备时间又比较紧张,难免有疏漏。
非常庆幸带了冰镐,要是没有它,攀登难度将更大。
另外实际攀登比预期多出4天,食物和水肯定不够,幸亏摄影团队为我补给了一些。


关于网络直播

Q:这次摄影团队跟踪拍摄,网络直播对于攀登有影响吗?
A:跟踪拍摄对于攀登,还是有些影响的。这种影响,事实上是降低了独攀的难度,尤其是心理上。有三个同伴就在身边,心理上的孤独感会减少很多;同时知道,如果意外发生,有三个同伴可以及时救援,不会那么恐惧。
我希望,通过网络直播这种形式,把攀登展现给大家,让更多的人知道攀登,了解攀登。


关于景区与攀登者
Q:这次攀登过程中,也遇到了景区工作人员的劝阻,如何看待中国景区管理与攀登之间的矛盾?
A:7月19日,华山管理安全和环卫的副总找到我,在华山南峰的一个道观里,我们聊了大半个小时,相谈甚欢。副总表示,他们欢迎来攀登华山,也希望通过攀登运动进一步扩大华山的影响力,只是希望我们以后来攀登华山先向他们申请。

但是我个人觉得,申请就有可能被拒绝。毕竟,对于中国景区的管理者来说,攀登者的到来,收益极其有限,带来的更多是风险。当然,这是就个体攀登者的到来而言。从长远来看,如果华山能够成为中国的优胜美地,华山将具有更高的国际知名度。


关于网友提问
Q:网友们很关心你岩壁上的生活起居,我们也带来其中的一些问题。你的粑粑最后是带回哪里,怎么处理的(笑)?A:一直带到山顶,而后找地方深度掩埋了(笑)。

Q:这些天在岩壁上刷牙洗脸了吗?A:每天爬完,都用湿纸巾擦手擦脸,因为实在是很脏。我带了一包牙线,每天用牙线清理牙齿。

Q:吃了那么多天土豆泥,有没有吃吐?现在最想吃什么?A:没有吃腻,我想再连续吃几天也没有问题。这次在淘宝买的俄罗斯土豆泥非常好吃,推荐给大家;现在最想吃水果和青菜,在长空栈道的道观里,道士给了我个水蜜桃,非常甜,非常好吃。

Q:感觉自己瘦了吗?A:瘦了,明显觉得肚子上的皮脂薄了,应该瘦了有五六斤吧。

Q:登顶后是走下来的,还是坐缆车?A:当然是坐缆车了!

Q:有没有FREE SOLO的想法?A:从来没有过FREE SOLO的想法,那不是我的风格。FREE SOLO完全不可控,太可怕了。

Q:你的同事或学生有没有发来贺电或表达爱意?A:同事和学生看到网络后有发来祝贺,但没有表达爱意的,我期待着(笑)。

Q:接下来有什么计划?A:好好休息一下,在华山周边逛逛。接下来计划去华山东峰侦查一下攀登路线,再到华山南壁找些短线路爬一爬。

对话摄影团队

何川这次虽然是独攀,但与摄影团队有着整体的协作,彼此互相帮助,这大概是攀登最重要的精神之一。在现代绝大多数运动中,唯有攀登格外强调搭档精神,这使得大多数climber平和谦虚,也给这项运动带来了巨大的魅力,使攀登者忘了辛苦、不惧危险,勇敢的面对未知,且能够从容的经历、安全的回归。
摄影团队后勤成员阿飞就摄影团队成员如何看待大岩壁攀登,他们眼中的何川是个什么样子的人,以及是什么支持着他们参与并完成这么艰巨的一项任务三个问题,写下了自己和同伴们的回答。

关于大岩壁攀登摄影师Rocker大岩壁攀登是众多攀登类型中的一种,但是综合性很强,需要积累很多的经验和技术,才可以去尝试。

就拍摄而言,难度确实很大,需要有很多实操的经历,还要懂得不少的攀登技术。特别是较长的攀登周期,需要前期的体能储备,通过跑步等训练积蓄体能才能完成此次拍摄。而摄影技术跟其他攀登的区别倒是不大。
后勤
阿飞大岩壁新线路的特点: 一是周期漫长,二是过程和结果都充满未知,让人激动,也让人恐惧。相比运动攀和成熟线路,这种攀登更需要climber综合的素质,比如技术,体能,经验,但更重要是心理,因为它更需要耐心和细心,去处理每一步遇到的问题。最后还要一点运气,比如天气是否配合。

我参与的拍摄并不多,但感受到了Rocker的不易,拍摄需要考虑的东西更多:光线、构图、机位等。为了增加直播的有趣度,Rocker还要构思故事和情节,更是增加了很多的工作量。最关键是在岩壁上,吃喝拉撒都非常不便,而为了跟踪拍摄,Rocker前几天都是随着何老师,住在一张吊床上,只能满足最简单的生存保障,这不是一般摄影师可以胜任的,这也是我觉得拍摄中非常可贵的地方。

相比Rocker,我们可以住在吊帐,难度就降低了很多,当然任何事情一到岩壁上都会困难十倍,所以我觉得我们也得到了很大锻炼。后勤
小曼我从来没有攀爬大岩壁的经验,这次担任大岩壁的后勤工作人员,以不同的视角来了解了大岩壁攀爬。在见证了何老师此次艰难的攀登的同时,感受到“努力不懈,永不放弃”的正能量。


关于何老师摄影师Rocker何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是个安定、踏实工作的人,但从来不放弃爱好,一直在追求大岩壁攀登,否则也不能完成此次壮举。

后勤
阿飞生活中的何老师,以前觉得是闷骚型,不善言辞,但内心戏很多。接触多了,发现他其实是个明骚的人(大笑),并非内向害羞的类型,言辞幽默,脸皮也不薄。哈哈,其实何老师是个非常有独立见解的人,对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不会轻易苟同别人,遇到问题喜欢思考,自己摸索答案,以理性的态度思考,或许正是这种气质才使得他在新领域攀登中收获如此大的成就。

后勤
小曼何老师是个大方大气大度又幽默,乐于分享的climber,为人豁达乐观、不拘小节,也乐于接受没有尝试过的新事物,丰富的攀爬经验让何老师攀登时能淡定地一一化解难关。与何老师一起攀爬,不论是攀岩还是攀冰,都非常有安全感,何老师是个靠谱具有责任感的人。


关于热爱摄影师Rocker
我个人其实并没有把这次跟踪拍摄,当作是艰难的工作,它是我众多喜欢的攀登中的一次。因为热爱岩壁拍摄,我从来没有把它只看成是一个简单的工作。

后勤
阿飞
参与这次拍摄,可能还是因为对于攀登的热爱吧,因为这种经历是平时不可能经历的,再困难也要把它完成。

后勤
小曼
对于climbing的热爱,即使不是自己攀登,只是担任后勤协助何老师完攀此次大岩壁独攀,都义无反顾、尽己所能助。从来没有过大岩壁的经验的曼曼,很高兴这次能参与后勤工作,这是个不能错过的学习机会。备感荣幸能协助何老师成功此次华山南峰的独攀。


此次直播已经全部结束,感谢收看。请继续关注始祖鸟,我们将带来更多精彩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