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弓长岭区部分地名浅释
从辽阳城到弓长岭区,沿途会经过许多乡镇、村庄,如杨家花园、孤榆树、峨眉、高城子、小屯、双庙子、南雪梅、姑嫂城等等。这些地名的形成、演变、流传的过程,从一个侧面如实地记录和反映了当地各个不同时期的地理、历史和地域文化发展的过程,也是一笔历史文化财富,值得研究与珍藏。今天来到弓长岭,所以简单梳理一下弓长岭区的部分历史地名。
一、弓长岭
现今是区级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实际是源于一个山岭的名字。据《辽阳县志》载,弓长岭位于辽阳城东75里,因山岭形式如弓,故得名。明代,称天城山。范围不广,东西10公里左右。它能够取代统治寓意十足的“安平”,成为当今的区级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完全是因为当代人更加青睐其山岩下蕴藏的丰富的铁矿资源。
据史书记载和古人采冶遗迹考察证明,早在西汉时期就已开始在这里采矿冶铁,魏晋南北朝时期冶铁业继续发展,辽金时期已有大批官工从事冶铁。元代延佑年间,曾在辽阳设冶铁提举使,专门管理鞍山、弓长岭一带的冶铁业,后归属中政院直接掌管。到明朝末年,这一带的采矿冶铁业已有相当规模。清朝初年统治者恐“泄地气”、“走风水”,严禁矿冶,矿区开始停采。到此为止,这一代的地名,都是叫作安平。
到20世纪初,日本侵略势力开始攫取辽阳弓长岭一带矿产资源采矿权。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出于扩大侵略战争的需要,开始掠夺弓长岭矿产资源。1933年4月,正式成立弓长岭铁矿公司,后来并入鞍山昭和制钢所,改名为昭和制钢所采矿部弓长岭采矿所。这一时期,弓长岭也只是作为一个采矿企业的名称出现。
解放后,1950年,弓长岭矿区划归鞍山市,在该地区成立鞍山市第五区公所。1956年,原区公所撤销,改建辽阳县弓长岭镇,弓长岭三个字,始第一次成为一级行政区划名称。1984年,建区,因该区是因矿而兴,故又使用了“弓长岭”三字作为区名。
二、汤河
汤河,首先是一个河流的名字。它是太子河的第一大支流,上游分东西两支。西支曾叫褡裢河、连河,现在叫下达连河,简称下达河。发源于辽阳县吉洞峪乡韩家岭;东支又分东西两股,东股古称室伪水,又称河栏河,旧称妈妈街(音gai)河,发源于辽阳县河栏镇样子岭山,西股叫麻屯河,发源于辽阳县塔子岭乡熊洞沟和吉洞峪乡宋家岭山下。汤河东西两大支流于今水库坝址前汇合,形成汤河干流,流经小屯镇西双庙子村注入太子河,流径全长90.9公里。但实际上,真正的汤河河段,应是今天水库大坝以下到小屯双庙子之间12公里的河段。
其名称的由来是怎么回事呢?汤,古代称热水为汤,故成语有“赴汤蹈火”一词。所以,汤河,顾名思义就是热水河、温泉河的意思。柳河汤,也就是柳河温泉的意思。关于汤河温泉的利用,现在可以追溯到唐代,传说中的八宝琉璃井,相传即是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征东时建造的。
汤河作为一个地名的出现,源于在两大支流汇合处,即汤河河段的起点处,有一村名叫汤河沿。因该村地处明代自辽阳通往朝鲜的驿路上,因此,自古以来,颇称繁盛。1969年,汤河水库建成蓄水,该村与库区内其它村屯一起被淹没。
三、安平
安平,是辽阳城东一个历史上著名的屯堡。据民国《辽阳县志》记载,安平是西汉宜丰、两晋安平县的故地。辽代在此设衍州县,金代设宜丰县。元代由辽阳至高丽的驿路第一站,称头馆。据《辽阳古迹遗闻》记载,至民国初期,村东尚有遗迹,百姓称其为后城(堠城)。
清朝末年,辽阳州下辖21个乡,大安平村为第二乡驻地。民国后,区村制调整,全县划分为十个区,大安平为第四区驻地,地位更加重要。直到1950年划归鞍山前,安平一直是区政府所在地,管辖整个辽阳县东部地区。
四、三官庙
三官庙至今作为一个村名,其实,它应是源于道教寺院三官庙。三官庙也叫三元庙。供奉的是上元一品九气天官、赐福紫微大帝;中元二品七气地官、赦罪清虚大帝;下元三品五气水官、解厄洞阴大帝。即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他们的生日分别为上元正月十五日、中元七月十五日、下元十月十五日。
在三元大帝中,无论是赐福的天官、赦罪的地官还是解厄的水官,都与汤河沿岸的百姓息息相关。这也许就是老百姓在这里建三官庙的原因,也正因为有了这个三官庙寺院,这一带才被称做了三官庙村,并一直沿用到现在。
五、头馆站
从元代开始,从中国到朝鲜的驿站的起点,均从辽阳算起。辽阳城东第一驿站叫头馆站,俗称头一站,今在今汤河水库坝内,水淹之前叫星河村,属亮甲公社,当时驿站遗址尚在。具体路径是:出辽阳城西关外辽阳在城驿,绕过辽阳城大南门、小南门,奔峨眉、前进(高丽馆)、望宝台,过大石门岭到牛录堡、小岭子、汤河沿,至头馆站。这是当时一天的行程。以下依次是甜水站、连山关站、龙凤(今凤城通远堡)、雪里站(今凤城雪里镇)、开州站(今凤城县城)、汤山站(今凤城汤站镇)、驿昌站(今丹东九连城),合称东八站。
今弓长岭区域内姑嫂城、四方台尚有烽火台遗迹,虽然传说很多,甚至传说是唐以前高句丽盖淑贞驻守处,皆不可信。弓长岭区境内的烽火台建自明代的可能性更大。它是辽东都司镇城辽阳城的屏障,可以用来报警,也可以用来报信。
明代北方边防甚重,共设九边镇城,辽阳都司为最东,管辖整个东北南部地区,西接蒙古,东邻女真,防务很重。明朝政府为加强对山海关外最大的军政中心、辽阳镇城周围的防卫而广建烽燧,是当时的条件下必须要作的基础性工程。
六、穆家坟
穆家坟原是清代满洲乌苏氏家族奉旨在辽阳正兰旗界择定的茔园墓地。自清初至民国,共葬入370多人,从墓地占地面积和葬入人员的数量来看,是目前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满族墓葬群。墓主人的级别虽然都不是很高,但今辽阳市境内新城、望宝台、灯塔蓝旗,以及城内散居的乌苏氏后人的数量很多。清代后期,乌苏氏后世纷纷改汉姓为穆、柏、吴等,所以其茔地被称为穆家坟,后来亦成为村名。其墓园,现在已列入市级保护范围。
七、游击沟、参将峪
这两个地名应是得名于明代武官的墓葬。游击,全称为游击将军,从三品武官;参将,正三品武官。皆无定员,汉武帝时始设。明代辽东地区由于地处边疆,靠近蒙古、女真,遂实行军事管理体制,以都司卫所形式统辖地方。自上而下,设总兵、副将、参将、游击、守备、千总、把总等武官统领军队。这两座墓葬至今仍未发现。参将峪村已被弓长岭铁矿尾矿库所淹占,游击沟村亦被不懂历史文化之人改成了“尤吉村”。
八、牛录堡
牛录是清代八旗制度下最基层的单位。女真部落为了狩猎的需要,每十人编排成一个集体行动“小组”,每个小组的名称就叫做“牛录”,牛录的首领称额真,汉语为“箭主”的意思。这便是早期“牛录”一词的由来。努尔哈赤在统一建州女真各部后,势力扩大,遂在牛录这一组织形式的基础上又改为八旗制。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规定,每300兵丁为一牛录,其头领称为佐领,掌管所统属的户口、田宅、兵籍、诉讼等一切事务。五个牛录设一参领,五个参领设一都统,都统也就是旗主,共分八旗。后又陆续建立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八旗制度贯穿清朝始终,而作为八旗基层机构的牛录,自然也自始至终存在。以牛录为地名,自然说明当时此地为某牛录首领的驻地或封地。今灯塔市有音得牛村,全称应是关音得牛录,关音得是牛录的首领、佐领。清代辽阳旗人共分属25旗(满、蒙、汉各八旗,及巴尔虎旗)当中的15个牛录,只有这两个地名被流传了下来。在上个世纪末进行的合乡并镇工作中,牛录村与小岭子村合并,村名已被当政者改为“小录村”。
至于遍布全区的以姓氏命名的村屯,则或是以迁入时间,或是以家族势力等的不同来命名的,如翁家、何家、苏家、高家等等,只是反映了人口迁徙的状况,时间亦大都在清朝建立以后。
地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研究地名文字的内涵以及地名演变的过程,会发现它已不仅是标识地理位置的符号,而是记录社会历史发展的编年史书,是真实了历史记录。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地名不断消失,新地名不断涌现,做好对老地名的考察、研究工作,也是档案工作者的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该贴已经同步到 怎么办冲啊的微博 |
评分
-
2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