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楼主: black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细雨漫步外交部街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04-7-27 16:12:06 | 只看该作者

外交部街往事_土木堡之变和石大人胡同

位于长安街以北,东单北大街以东的外交部街不久前刚刚被整饬一新,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这条小小的街道经理过的的兴衰以及它所印证的历史。据了解,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准备为这条街专门做一次展览。在此之前,让我们先睹为快吧。



土木堡之变和石大人胡同



    如果说起这条街道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元大都兴建之初。在元大都的设计者刘秉忠所留下的设计图纸上,我们可以看到一条细线卧在现在外交部街的位置上,这说明从那时起就已经有了这条街道,然而史料并没有留下当时的名称。



    直到有一天,一个叫石亨的人入住,这条街道才开始有了为世人和史家所知晓的名字——石大人胡同。说起这个石亨,就不能不提明朝的土木堡之变。明正统十四年(1449)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2000余人,向明朝政府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并减去马价的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就制造衅端。遂于这年七月,统率各部,分四路骚扰内地,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煽动与挟持下,准备亲征。7月16日,英宗和王振率50余万大军从北京出发,由于组织不当,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军内自相惊乱。8月1日,明军进到大同。为诱明军深入,瓦剌主动北撤。王振看到瓦剌军北撤,坚持北进,后闻前方惨败,才惊慌撤退。本欲使英宗于退兵时经过其家乡蔚州“驾幸其第”,显示威风;又怕大军损坏他的田园庄稼,故行军路线屡变。至宣府,瓦剌大队追兵追袭而来,明军3万骑兵被“杀掠殆尽”。13日,狼狈逃到土木堡,瓦剌军已紧逼明军。土木堡地高无水,将士饥渴疲劳,仓猝应战。瓦剌军四面围攻,骑兵蹂阵而入,挥长刀砍杀明军,“大呼解甲投刀者不杀”。于是明军士兵“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朱祁镇与亲兵乘车突围,不得出,被俘。随征大军几乎全部战死,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以棰棰死。明50万大军,“死伤过半”。这次战役,明史上称为“土木之败”。



    此时一个名标史册的英雄站了出来,他就是一带名臣于谦,于谦为挫败也先挟持明英宗为人质,百般讹诈朝廷的阴谋,九月初一,于谦联合百官向孙太后请求,立明英宗唯一的弟弟、22岁的朱祁钰为皇帝。朱祁钰即位后的年号为“景泰”,史称他为景泰帝。景泰帝命于谦总督京师军务,防范瓦剌军进攻北京。此时于谦启用了一大批武将,其中就有我们前面说到的石亨石大人。



    当时的石亨本来因为犯了错要受处罚,但是于谦却让他戴罪立功,结果石亨在后来的战斗中异常勇猛,立下了不少的功劳。在石亨的辅助下,于谦把守的北京城固若金汤。当年十月十五,也先撤军,退回塞外。于谦又派出骑兵一路追击,沿途斩获颇多。至十一月初八,全城解严,北京保卫战胜利结束。此时石亨被封为了武清候,入住到了现在的外交部街,由于他的名声很大,当时的人便称这条胡同为石大人胡同。



    本来石亨可以成为一代中兴名臣,而这条街道也可以跟着沾光,可是后来却出了一件事却改编了这个人物的命运。当时的石亨因为自己是于谦举荐的,而且自问在作战时功劳不如于谦,因此心里总是觉得欠于谦的人情,便上书保荐于谦的儿子为千户。本来石亨也是好意,没想到于谦非但不领情,反而上书:“国家多事,臣子不得顾私恩,石亨身为大将。未闻举一幽隐,乃独保荐臣子,理亦未协,臣决不敢以子滥功。”其实于谦也是有话只说,可是没有顾及到石亨的感受,所谓:“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察则无徒”从此石亨便开始对于谦怀恨在心。



    偏偏这个时候瓦剌部落首领也先突然想通了,把被俘明英宗放回来添乱。这下北京乱了套,俩皇上听谁的呢?于谦和石亨分别选择了新主和旧主。结果在天顺元年(1457年),石亨率众在正月十六晚上发功宫廷政变。这一伙人带领家兵随从来到南宫,用巨木撞开宫门,将朱祁镇接了出来。他们拥着朱祁镇向东华门进发。东华门的守兵不让他们进去。朱祁镇出面对守兵说:“我是太上皇!”守兵这才放行。朱祁镇走进奉天殿,登上皇帝御座。石亨等人击鼓鸣钟,召集百官上朝。徐有贞高声呼叫:“太上皇复位了!”朱祁镇对百官宣布:“景泰皇帝(指代宗朱祁钰)病重,群臣迎朕复位,你们各人仍担任原来的官职。”一夜之间,一场宫廷政变成功了,史称“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



    此后石亨被封为武清伯(一说忠国公),府邸也一再的扩建,以至于一度占据了整个街道的四分之一,石大人胡同这才名副其实。石亨此后将提拔自己的于谦送上了黄泉,一度权顷朝野。甚至整个府邸的规模超越了当时王爷的府邸,当时被形容为“壮丽逾制”,“逾制”就是超越了他级别。这样的功高盖主当然没有好下场,几年后石亨被以谋反的罪名处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04-7-27 16:12:51 | 只看该作者

从迎宾馆到外交部街

从迎宾馆到外交部街



    石亨之后,这里还住过一些明清的要员,明朝的时候做过咸宁侯仇鸾的府第,也做过寿宁公主婿冉兴让的附马府,并且还在这条街道上建过“宝源局”,也就是当时的造币场。但是到了清末,宝源局的存在失去了意义,这里一度闲了下来,如果就这样下去,也许石大人胡同将永远沉寂着。可是在1908年的时候,另外一件事给了这条街道新的生机,当时的清朝外务部想邀请德国的威廉王储来华访问,为了威廉王储来了有地方居住,外务部就在这里兴建了一座专门的别墅——迎宾馆,这项工程到1911年才完工。



    不过满清政府的迎宾馆并没有迎来德国的威廉王储,反倒是武昌的辛亥革命让清政府手忙脚乱,这时为了稳定局势,清政府请已经被贬斥的袁世凯出山,这座迎宾馆也就赐给袁世凯当成了府邸。



    也许是当时的执政者糊涂了,或者他根本没有选择,被请出来的这位袁世凯是个众所周知的大阴谋家,很快他就和双方达成了共识:清帝退位,他当总统。当时在南方的孙中山只好同意,不过要求袁世凯到南京就职,说白了就是怕他搞独裁,可是不能搞独裁当总统干嘛?袁世凯当然不愿意,但又找不到理由。1912年2月27日,受南京临时政府和孙中山的委派,蔡元培到北京来迎接袁世凯前往南京就任大总统,没想到29日深夜北京城里突然枪声大作,原来驻扎在禄米仓的北洋军步兵一个辎重队与驻扎在朝阳门外的炮队发生了哗变,变兵里应外合,打开了朝阳门,一路烧杀劫掠,京城内外共有4600多家商铺被抢,史称“北京兵变”,又称禄米仓兵变。



    袁世凯这一着果然灵验,早已吓得魂不附体的专使们一改初衷,他们反而要求袁世凯就在北京就职。帝国主义驻北京的外交使团,也与袁世凯紧密配合,他们公然扬言要进京“护卫”,日本首先调兵千余向北京进发。整个局势突然紧张起来,这时北洋军阀的死党再次打电报威胁南京方面:“临时政府必须设在北京”。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下,南京方面只好作出让步。

    1912年的3月10日这里发生了一件可以载入史册的事,窃国贼袁世凯在这里宣誓就任临时大统。



    此后1912年8月,孙中山先生北上会见袁世凯,此时的袁世凯已经搬到中南海的仁居堂,孙先生就住在迎宾馆,这也就是说中华民国的两任总统都在这里住过,后来孙先生离开,这里就成了中华民国的外交部。



    这以后,这个所谓的外交部在这里一直盘踞到政府南迁,后来北平成了军阀张作霖的地盘,再后来军阀混战,到了1935年这里已经是军阀宋哲元的地盘,这期间这条外交部街一直沉寂。不过历史不允许这样一条历经沧桑的街道就此沉寂。12月,指派宋哲元等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以满足日本关于"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当时的冀察政务委员会就窝在外交部街,此时的外交已经成了蒙事,这个政务委员会唯一的工作就是妥协。



    不过日本人并不满足妥协,1937年卢沟桥事变打响,一个月后日本人占领了整个北京城,汉奸王揖唐在日本人的支持下成立了伪冀察政务委员会,位置仍然在这里。



    1945年,北平光复,外交部街又回到了中国人的手里,受将傅做翼将这里设成了北平警备司令部。1949年北平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部也设在了这条古老的外交部胡同里,这时这条胡同才正式改名叫外交部街。第一任的外交部部长周恩来曾经在这里会见过众多外交使节,这里也印证了新中国的外交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04-7-27 16:13:24 | 只看该作者

昔日王府成了今日的中学

昔日王府成了今日的中学



    除去外交部,这条街上还有一个重要的建筑,就是北京24中。许多人并不知道,这里原本是一座王府,而这座王府多少还和大清摄政王多尔滚粘亲。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生母是大妃乌拉纳拉氏。 与他的诸位哥哥相比,它的出生晚,但童年却很悲惨。它的生母乌拉纳拉氏在太祖死后,被迫殉葬,多尔衮自小就被八哥皇太极收养,不过好在八嫂对这个小兄弟非常关照,才使多尔衮尝到了一丝母爱。与很多有苦难身世的孩子一样,多尔衮从小就刻苦学习,尤其对汉族文化非常感兴趣,这为他以后的定鼎中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多尔衮的才华很快就显露出来,在对锦州明兵和察哈尔蒙古的战争中,多尔衮利用自己的智谋连连取胜,从此深得皇太极的赏识。皇太极初设六部的时候,就把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给了他。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与其他众王商议,立皇太极九子福临即位,对清朝政权的稳定过渡起了重要作用。之后,多尔衮就开始了他逐鹿中原的计划。并在明总兵吴三桂的协助下,大败农民军,占领北京城。



    入城后,多尔衮的一系列措施使得当时的北京城稳定下来,清军也得到了一些明朝官绅的支持。接着,多尔衮令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出兵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为清朝最后的定鼎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顺治七年,多尔衮在喀喇城病逝,年三十九岁。死后他曾被尊为皇帝,这也是一些文章称清朝有十三帝的原因。又过了一些时候,他又由于被告叛逆而被削爵。到了乾隆年间,多尔衮又被平反,重新被称为和硕睿亲王,配享太庙。而多尔滚的后来则世袭睿亲王,不过一开始由于多尔滚王位废除。其子多尔博于顺治十四年(1657)封贝勒,在当时的石大人胡同建立贝勒府。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复睿亲王爵位,其后裔嗣袭,贝勒府为睿亲王新府他们的府邸也就成了睿亲王府。

    清末的时候王府败落,到了民国更是穷困聊倒,多尔滚的后人门为了维持生计将这座王府卖给了一群北大的学者,这些人在1923年6月建立了北平的著名中学之一:大同中学,首任校长是北大教授谭熙鸿先生。解放后被改成北京124中,现在已经改为24中,是东城区办学规模最大、办学条件最好的学校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04-7-27 16:13:59 | 只看该作者

洋味十足的外交部街

洋味十足的外交部街



    提起当年成立外交部,有一件事不能不提,就是外交部对面的仁合洋行被改建的事情。这个仁合洋行是英国人在这里开设的,其实就是一个商贸交往的中介机构。但是这座房子却是两层楼,而外交部的房子是平房,所以有传说这座建筑实际上是外国的间谍机构,二层楼是专门用来监视外交部的。其实这个传说多少有些荒诞,毕竟用这么明显的方式搞间谍活动有些不可思议。不过当时的人也许是吃外国人的亏吃怕了,干脆把这座洋行买过了。其实这也就行了,反正在自己人手里,也就不怕监视了。可是管事的人还是不放心,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洋

行的二层拆掉,于是这座洋行就成了一个平房,后来外交部的一位官员将这里当作了自己的住宅。





    其实在外交部街上,这样的洋味十足的建筑还不少,大概是因为这里经常有洋人出入,而且外交部的人也喜欢“崇洋媚外”,以至于这条街道成了一条洋味十足的街道。比较大的建筑有墨碟林西餐厅,这里从民国时期就开始接待洋人就餐,不过究竟是谁建的已经无从考籍。此外还有圣经会建的道胜堂,据说这个圣经会是当时中国基督教会的一个流派,道胜堂是他们举行宗教仪式的所在。而今这栋建筑依然保存完整,甚至连里面的主人都还是当年堂主的后代。





    协和医院的宿舍区也是不能不提的洋味建筑,20世纪初,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由于有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庞大财富撑腰,开始资助符合社会利益的一些大型的长期项目。弗雷德里克.盖茨(F

redrick Gates) 是洛克菲勒基金会的顾问,倾向于先在远东实施一项计划。经过考虑他们选择了医学机构,也就是现在协和医院的前身,当时在外交部街他们建设了一片欧式的建筑作为员工的别墅,这里现在依然是协和医院的宿舍区。著名的医学工作者林巧雉曾经在这里居住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