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晔
原标题:“驴友”安全谁保障?(多棱镜)
“我们南下骑行环海南岛,北上到达中俄边境黑龙江漠河,徒步攀登江西武功山,穿越湖北神农架。”刘一波是湘潭大学“驴友户外俱乐部”的成员,户外运动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我喜欢穿行在深山峡谷中,但也深知户外活动需要专业知识,还得带上专业的设备,否则就成了鲁莽的冒险。”
“驴友”是对户外运动、自助自主旅行爱好者的称呼。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边走边游、边玩边健身的“驴友”大军。不过,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专业的户外运动安全常识,每年都有“驴友”遇险的新闻见诸媒体。前不久,河南省安阳市一位“驴友”在林州登山时不慎从山崖跌落,再次敲响了安全警钟。
孙莉是西安欧文户外运动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也是一位专业的户外活动领队。在她看来,很多事故都源于“驴友”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他们认为报名加入‘驴友’活动后,就不需要自己操心了,把户外行当成跟团游,这是相当危险的。”
专业人士表示,想参加一些危险系数较高的户外运动,须经过专门训练,并持有各级登山协会颁发的合格证书。然而大多数人并不了解这些规定,最终在险情发生时无所适从。
据了解,目前户外运动的组织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俱乐部或网站组团以及AA制外出等。而在活动须知中,大多只有线路描述、行程安排和装备要求,并附上有关责任豁免、权利放弃和风险自担的协议,而对于报名参加活动者的运动能力、健康状况等并不进行筛选和把关。
孙莉是一位有6年户外运动经验的领队,她认为,作为“驴友”们开展野外运动的“领头人”,领队能否合理规划线路、团队管理能力如何,都是确保“驴友”安全的重要因素。“领队能力、责任心参差不齐,有些线路他们自己从没走过,拿着GPS就敢带人进山,迷路、绕路的情况很多。目前没有监管部门对户外领队的资质进行定期考核,也没有退出机制。此外国内的探险、穿越活动基本上无制度规范可言,活动在组织、实施各环节乱象丛生,发生危险的几率也随之增加。”孙莉说。
安全救援也成难题。在资深“驴友”康少权看来,较之发达国家,我国户外专业救援力量比较薄弱,大多依靠消防部门和民间户外救助组织。无论哪种方式,都离实际需求有差距。另一方面,我国安全救援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一些深山老林的道路标识、援救通道等都没有到位,一旦出事,救援的难度非常大。
“目前可供‘驴友’选择的意外险很少,保额也很低,除了身亡能拿到几万元外,发生伤残时能获得的赔偿很少。”刘一波告诉笔者,“‘驴友’们保险意识也不强,虽然保费只有十几元,但很少有人投保。”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目前国内96%以上的游客都是散客式出行,“驴友”已经成为我国旅游市场越来越受关注的群体,安全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戴斌建议,“驴友”出行之前,要客观评估自己的行为能力,对于一些评估风险等级较高或管理部门明确提示游览条件不成熟的地区,比如沙漠、高山、原始森林等,如果没有野地求生的技能,最好不要贸然前往。
他认为,国家旅游总局或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应指导成立户外运动的专业组织,对户外领队资质进行定期考核,“不仅要考察其野外生存的能力,还要考察组织能力和应急救援能力。”
“那些‘驴友’经常穿越的线路,比如小五台、南太行、张家界、四姑娘山等等,所在地政府应尽地主之谊,做好相应的道路标识和救援应急预案。”戴斌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