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带你去转山 于 2015-9-22 00:52 编辑
残梦 发表于 2015-9-19 23:00 ![]()
发了三个求证帖之后,再说一说我个人的看法:
第一,坦率的说,一直走老先生写的这篇《甲午一百二十年祭 ...
残梦先生,看了您的分析,对我也很有启发。首先感谢您让我读了《祭黄帝陵文》这篇千古佳作。
先说一下我为啥对一直走的文章提出异议,一直走那篇文章是去年11月在517网站发出来的,我看出问题,一直隐忍没有说话。但是,一直走却一直在自顶自己的文章,同时也对自己的文章在绿野受到欢迎沾沾自喜,曾吹嘘,他的文章在绿野的二级板面点击率有多麽的高,如他在9月3日说:“今天把拙文发到了绿野cn风版。这是个二级板块,所有帖子均不出现在首页。半日浏览量800”。以彼之劣文,流毒日广,我真是看不下去了,因此有了拙文。
对我的短文,阁下做了鸿批,但我觉得不理解,您用这么好的祭文典范,和一直走的《甲午一百二十年祭》相提并论,着实吓着我了,将那篇宏文与这篇劣字对比、相提并论,实在恐怖了些吧?这种凤雀之比,我还真的是第一次看到。但您既然提出了问题,我不答也不礼貌,现就您的求证一、二和三回答如下:
求证之一:
(此求证不涉及文章内容的质量问题,只是单纯从写作技术角度求证。)以下文章标题为《祭黄帝陵文》全文56句,只用8句概括黄帝的伟业,其他内容大部分说的是中华民族的现实遭遇和中国共产党对时局的看法。
这篇文章是否也说明了“文不对题,体现了作者思维混乱,知识干瘪的本来面目”???
---
我是这么认为的,《黄帝祭》(请恕我为简便起见以后这么简称,而将那篇简称《甲午祭》)结构是极其讲究极其严谨的,如您所说,开始8句概括黄帝的伟业,中间部分是分析时局,最后结尾又回到祭奠之主题,相当工整。
内容呢,是从黄帝到黄帝子孙,很是连贯,逻辑上呢呢?是用黄帝作号召,从前面的铺陈过渡后面的同为黄帝子孙,当务之急要团结抗战,顺利成章。
而反观《甲午祭》,前四句说甲午的,接着的四句要算成甲午也勉强过去,虽然其主要是引领后面内容。这以后呢?分写了抗日、改革、当下,重点是最近一次的侵华和抗日,我觉得这里欠妥,(注意这是去年的11月写的,并非今年胜利日时期写的,今年就是121年祭了),既然重点写抗日战争,为何非要借用甲午祭呢?既然说是甲午祭,为何仅用极少的几句呢?(真正写甲午的,只有作者自己任性泛指的“血洒东海,丧师北洋。”两句),而对甲午的深层原因、特别是国内原因只字未提,您觉得这作为本来主题相当鲜明的甲午祭合适么?您说这是高超的写作技巧么? 再顺带说下您不想提及的内容问题,推测作者的意图,应该也是想探究个原因说出个所以然来吧,这里与因有关的句子:军人干政;日本虽败,不全在我;中国虽胜,未踏东洋,利益博弈,要看力量;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大部分都是含糊的大词大道理,但不晓得哪些是因甲午引发出的结论,特别是作结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这个潮流是什么??那么那么长篇幅的铺陈叙述,哪些是这个潮流?
唯其如此,我才说文句混乱,文不对题,如果谁非要说对题,写甲午祭就该这么写,甲午就是个幌子。那我无语。
---------
求证之二: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这句话中只说了“经武整军”,没有说政治、经济、科技、党务等都要“整”。是否也说明了“作者典型的以偏概全,极端的错误,纯粹愚人的意淫”。
------此处,要破您的声明了,因为必须要涉及内容了。您忽略了彼时的当务之急,那时紧迫的是战争形势,主要矛盾是军队武装!而如果再说别的,如果涉及国共政治、党务,那就困难重重了,难以团结,其他的经济科技,那也太慢太远来不及了。也就是说,当时,作者强调是事物的主要矛盾、重中之重。
而《甲午祭》强调什么呢?----“人文”,什么是人文?现在我们面临的紧迫问题是什么?国家间的竞争靠什么?作者高调的“愿我中华,人文日强;国民为本,举世无双。”这管用么?这是主要矛盾么?这是重中之重么?这是甲午的教训么?这是抗日的总结么?这是改革开放的经验么?这是“世界潮流”么?这有什么研究过程、科研理论作支撑?这不是“以偏概全,愚人的意淫、文人的意淫”是什么?我说这结论反动都不过分!
------------
-求证之三: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此句前两句己经说清了“各党各界,团结坚固”。后边又加上两句“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是否纯属多余?
----这四句话本来就没有重复。另外,您误会了,我本意并非说“港澳回归,五十年后;华夏儿女,心情欢畅。“这四句本身有问题,单纯这四句也顺,只是我关注的这四句与其前后的对比。
”从这个角度看,我觉得您这个对比最不恰当,也最形式化。《黄帝祭》是按顺序一步步来的,极其顺畅,只是到结尾才作了首尾呼应,回到祭奠的名义主题上。
而反观《甲午祭》呢?我们前后整体来看:
“日本虽败,不全在我;中国虽胜,未踏东洋。港澳回归,五十年后;华夏儿女,心情欢畅。抗战胜利,兄弟睨墙;大陆一统,现新气象。”时间上是“抗日--50年后---抗日”然后又继续顺着抗日这个主线、顺序下去了,您觉得这合适么?您不觉得中间的什么“华夏儿女,心情欢畅。”多余么?我觉得不但多余,主要是在您要强调的“单纯从写作技术角度”上是重大的失败,因为这里有情绪的异常变化,把时间推到50年后高兴了,又突然回到内战睨墙;然后又“新气象”,这是折腾什么?假如到“华夏儿女”那段就延续写近期的国家,那就和《黄帝祭》那个写法一致了,我觉得那才是正确的“技术角度”!------
好了,到此,我就您三处求证作了简要的解释,未必如您所愿,无妨,这是我的理解,我是基于这样的理解写我的评论的,您也是基于您的理解写您的评论的,道理不辩不明,很愿意与您作这样的技术层面的交流,这样才有助于我们进步嘛。
我觉得,对于这样敏感的主题,在这样敏感的时刻,大力宣扬这样的文字,就应该慎重。而不是用“不过是抒发一下胸怀感慨,不必以太高标准衡量”这样宽松、这样低的要求,特别是,作者对原贴是不断地谢你谢我在至少两个网站顶那个贴,一定是觉得从文字、内容、意义上都非常好的,如果有问题、从技术上、内容上、意义上误导人了呢?他该不该有点社会责任感 呢?我敲敲警钟,不过分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