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楼主: 随风随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户外摄影] 《走遍京郊》寻找【贝家花园】随风随性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9-20 13:14:55 | 只看该作者
随风随性 发表于 2015-9-20 12:25
楼上树丛掩映下的残破房子可不是贝家花园啊。
我们几人驾车路过“贝家花园5号”紧闭的院门时,以为里面已经 ...

贝熙叶大夫建“贝家花园”是在上世纪20年代初,距今已有90多年。雕楼的门额上至今保留有李石曾先生题写的石匾,上有“积德济世”4个大字。雕楼分上下三层。每层面积大致25平方米。原来这是贝熙叶大夫在郊外的诊室。贝大夫的口碑非常好,对那些贫苦村民和农民他免费看病,不收一文钱,还主动给药。他是个大人道主义者。雕楼底层是候诊室,二层是他的诊室,有小洗手池,三层是药房,三层之上有平台,登上去可眺望四外,远远地一直能看见北京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9-20 13:16:31 | 只看该作者
随风随性 发表于 2015-9-20 12:55
这就是那块“济世之医”的碑文吧,看不太清

看了网上的介绍,才知道是李石增先生题写的“积德济世”四个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9-20 13:36:25 | 只看该作者
在上世纪上半叶,北京西郊妙峰山下曾经是法国朋友们喜爱的一个地方。中法大学附中建在这里,实验林场也在这里。李石曾先生也曾在这里建设他的新生活基地和模范村,推行他的新生活运动,又办学校,又建医院,还建新农村,而李石曾又是中法大学的创始人和中方校董,一向和法国有着密切的交往,可称是近代中法友谊的奠基人和核心人物之一。著名的中国进步青年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就是在他的推动下轰轰烈烈地展开的。就因为如此,“贝家花园”选择了建在这里,其他的法国朋友,如蓝荷海先生,也是一位中法大学的教员,也在此建有住宅。圣·琼·佩斯不仅选择在这里小住,还住在桃峪的一座小道观中写诗。另一位法国著名汉学家铎尔孟教授不光喜欢这里,甚至还在这里买下了一块坟地,准备长眠于此。而他们都为中国做了大量好事,是中国人民最可信赖的好朋友。


DSC_9881.jpg (1.19 MB, 下载次数: 34)

DSC_9881.jpg

DSC_9880.jpg (1.33 MB, 下载次数: 34)

DSC_9880.jpg

DSC_9879.jpg (1.27 MB, 下载次数: 34)

DSC_9879.jpg

DSC_9877.jpg (1.31 MB, 下载次数: 33)

DSC_9877.jpg

DSC_9875.jpg (1.27 MB, 下载次数: 37)

DSC_987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9-20 13:55:27 | 只看该作者
贝大夫在中国的最大收获,是在中国找到了
爱情,尽管这段感情当时很难为世人所理解。
1952年,80岁的贝熙业与28岁的吴似丹在新中国
《婚姻法》颁布后结为夫妻。让·路易说:“父亲说,
母亲曾经救过他的命。一天下暴雨,父亲摔倒,母
亲正好在身边,她扶起父亲,细心照顾。或许就在
那段日子,他们发现彼此相爱。对许多人来说,那
是一种令人迷惑不解的爱情。”

DSC_9885.jpg (1.33 MB, 下载次数: 34)

DSC_9885.jpg

DSC_9884.jpg (1.31 MB, 下载次数: 34)

DSC_9884.jpg

DSC_9883.jpg (1.25 MB, 下载次数: 34)

DSC_9883.jpg

DSC_9882.jpg (1.16 MB, 下载次数: 28)

DSC_9882.jpg

DSC_9886.jpg (1.25 MB, 下载次数: 33)

DSC_988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9-20 13:59:11 | 只看该作者
1923年,贝熙业的第一任妻子病故,
小女儿又染上肺病,贝大夫租下了京西阳
台山鹫峰脚下的一片山场,建起一座中西
合璧的别墅山庄,人称“贝家花园”。贝家
花园也由最初的疗养之所,变成了当时法
国精英社交活动的“文化沙龙”。
贝大夫热爱中国文化,着长袍、习中
文、喜中餐、研书画。在20世纪初驻华法
国人圈子中,贝熙业是灵魂人物。每逢周
三,贝大夫常常举办沙龙,高朋满座。外
交官圣琼·佩斯是贝大夫的好友,他们一
起去蒙古草原探险,佩斯在北京西山秘密
创作英雄史诗《阿纳巴斯》,1960年获得
了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谢阁兰沉醉于中国
古代文化,从西安碑林《大秦景教流行中
国碑》获得灵感,创作了“碑体诗”《碑》,成
为法国文学经典;历尽十年心血校译《红
楼梦》法文版的汉学家铎尔孟和贝大夫更
是老哥们,两人常常争论,又亲密无间,每
周都见面。两个老哥们都爱吃甜食,贝大
夫偏好冰淇淋,铎尔孟则爱吃甜点,如果
他忘了带走,贝大夫会专门派司机送去。
日本军队占领北京后,铎尔孟每周只出一
次门就是去贝家晚餐,人称“星期三先
生。”贝大夫和铎尔孟曾在北京西山买下
墓地,准备永远留在中国。没想到,时事
所迫,两人最终都离开了中国。
中国教育家李石曾是贝大夫最亲密
的中国朋友之一,二人共同尝试推动中国
教育现代化,李石曾与蔡元培、吴稚晖等
人发起勤工俭学运动,创办中法大学,一
批改变中国命运的人物从此诞生,这些人
物包括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蔡和森等。
在这些活动中,贝熙业一直是李石曾的支
持者,他担任勤工俭学会医师,为所有从
北方出发去法国的勤工俭学学生体检,担
任中法大学医学院教授和董事,推动中法
教育交流。

DSC_9907.jpg (1.16 MB, 下载次数: 25)

DSC_9907.jpg

DSC_9893.jpg (1.3 MB, 下载次数: 25)

DSC_9893.jpg

DSC_9892.jpg (1.24 MB, 下载次数: 25)

DSC_9892.jpg

DSC_9936.jpg (1.06 MB, 下载次数: 25)

DSC_993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5-9-20 14:00:56 | 只看该作者
贝家花园的正房门是锁着的,隔着玻璃能看到里面空荡荡地什么都没有,除了几张大概是看病用的“工作台”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5-9-20 14:02:0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5-9-20 14:05:16 | 只看该作者
贝家花园的主人是贝熙业,一位大胡
子法国医生,讲得一口流利的北京话。贝
熙业于1872年7月9日出生于法国La
Creuse省的一个教师之家,自幼即立志成
为一名军医,20岁时进入波尔多医学院。
毕业后,先后赴塞内加尔、印度、越南、波
斯、伊拉克和阿富汗等地从医,1913年3月
抵达天津,在中国生活了41年,1954年被
迫回到法国。
贝熙业先后担任法国驻北京公使馆医
生、圣米歇尔医院大夫、燕京大学校医、北
堂医院院长等职,是民国初期最知名的外
国医生,被人们称为“贝大夫”。1917年,
北京爆发大规模鼠疫,外国使馆区组织了
防疫,贝大夫是使馆区医疗总指挥,他第一
个把防疫疫苗引进到中国。他担任总统府
医师,病人包括袁世凯、黎元洪、徐世昌、曹
锟等四位民国总统,以及汪精卫、九世班
禅、梅兰芳等社会名流。1916年6月,袁世
凯去世前请的最后一位医生是贝大夫,袁
世凯女儿袁静雪曾回忆贝大夫的医疗过
程。然而,袁世凯病入膏肓,终于死去。当
时也有人怀疑,贝大夫害死了袁世凯。九
世班禅活佛牙疼,请贝大夫帮他拔牙,事后
活佛送老贝佛珠,但贝大夫想留下牙齿做
纪念,活佛没同意。
一方面为达官要人看病,一方面又无
偿为当地百姓治病,年过八旬的胡宝善老
人至今清晰记得贝大夫为他动手术的情
景。见山路沟壑阻碍,村民出入不便,贝大
夫还捐建石桥两座,乡邻感念恩德,命名为
“贝大夫桥”及“贝大夫西桥”。贝家花园碉
楼正门上悬石匾“济世之医”,是贝大夫好
友李石曾手书,铭文曰:“贝熙业大夫医学
精深,名举中外,无待吾人为之介绍。先
生更热心社会,此或非所不知,但温泉一
带,多能道之。温泉颂有云:济世之医,救
民之命。虽为断章取义,适合于先生。”
41年在中国的生活,使得法国在贝大
夫脑海中,已淡化为一个遥远的记忆,然而
在他82岁那年,却突然被迫离开中国,贝
大夫的儿子让·路易回忆说,“1954年初夏
的一个晚上,两名中国警察来到贝家花园,
他们带来一封信,这封信改变了我父亲和
母亲的命运。信中给我父亲两个选择:一
个是留在中国,但必须放弃法国国籍;二是
在一个月之内离开中国,但我母亲必须留
下。他突然要离开北京,独自回到法国从
头开始,对我父亲来说这是一次从身体到
心理的挑战,那时他已82岁。”
为此,贝大夫给周恩来总理写了封信,
信中说:“我把中国当成第二祖国,把中国
人当成我的人民。这里有我全部的财富,
全部最宝贵的情感……根据我过去41年
之所作所为,根据法律的规定,我这样一个
又老又有病的人,是否可以在不工作也不
需要任何负担的情况下住在北京?假若法
律不允许,是否可以考虑把我的行期推迟
到9月底?此外我还请求我的中国妻子保
留她的中国籍并允许她跟我一起走。”
贝大夫与周恩来结识于赴法留学生体
检,当时所有从北京出发的留学生都需要
体验,医生正是贝大夫,他就在这时认识了
周恩来。不过,贝大夫写信时,周恩来正在
日内瓦开会,最终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贝
大夫离开了中国,幸运的是,周总理写了个
条子,允许他的夫人吴似丹跟贝大夫一起
回法国,就这样,贝大夫夫妇带着30美元
无奈返回法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5-9-20 14:13:26 | 只看该作者
在贝家花园正房右侧的偏方内,我们发现了一处漆黑的地道,尤其是地道口处的标语“下去,必死无疑”更增加了我的猎奇心理;不过台阶上的那行英文,我觉得一定是后人加注的

DSC_9916.jpg (914.73 KB, 下载次数: 0)

DSC_9916.jpg

DSC_9912.jpg (688.71 KB, 下载次数: 0)

DSC_9912.jpg

DSC_9911.jpg (558.92 KB, 下载次数: 0)

DSC_9911.jpg

DSC_9910.jpg (452.62 KB, 下载次数: 0)

DSC_9910.jpg

DSC_9909.jpg (491.38 KB, 下载次数: 0)

DSC_9909.jpg

DSC_9890.jpg (1.09 MB, 下载次数: 0)

DSC_9890.jpg

DSC_9889.jpg (1.7 MB, 下载次数: 0)

DSC_9889.jpg

DSC_9880.jpg (1.33 MB, 下载次数: 0)

DSC_988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5-9-20 14:15: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随风随性 于 2015-9-20 14:16 编辑

地道不是特别深,可真是特别黑!而且地道里还有地道套着....阴气太重,赶紧出来吧(相传这地道是贝大夫秘密医治伤员的处所)

DSCN3452.jpg (732.73 KB, 下载次数: 0)

DSCN3452.jpg

DSCN3461.jpg (645.16 KB, 下载次数: 0)

DSCN3461.jpg

DSCN3453.jpg (607.9 KB, 下载次数: 0)

DSCN345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