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天山古道之孟克德古道随笔 篇首语 晨曦中,破晓的第一束晨光透过峡谷山间的空隙洒落在碧波奔流的奎屯河上,微黄的胡杨折射出一片迷人的金黄,蜿蜒伸向天际的孟克德古道剪影更加清晰。胡杨、怪石、碧波、雪山、云雾、温泉,一路的风景在众多驴友的笔下或纪实、或感悟、或遐想,充满通灵飘逸和神秘。我伏案思拊良久不能落笔,唯恐自己不能将此中的感受倾注于笔端。“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孟克德古道你就是奇台探路者的首秀场。
2015年国庆节长假,奇台探路者一行10人参加乌鲁木齐边塞远景户外俱乐部组织的孟克德古道徒步穿越,路线全长约70公里,计划徒步时间四天,团队共有28位驴友。 孟克德古道又名孟克特,由东向西沿着孟克特峡谷中的奎屯河一路朔流而上,经过天堂湖翻越孟克德大坂辗转进入天山腹地伊犁河谷,具体位置是尼勒克县东112公里的深山中。据史料记载,西汉初年,原游牧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古乌孙族受到匈奴汗国的接连入侵,被迫不断西迁,最后沿着一条鲜为人知的通道进入天山腹地伊犁河谷,赶走了同样因匈奴被迫迁徙到此的大月氏人。乌孙人在此繁衍生息,逐步壮大,成为当时西域三十六国中最大的国家——乌孙国,当年乌孙人西迁所走的通道中的一部分就是孟克德古道,张骞通西域时记载乌孙国位于葱岭以西,葱岭就是现在的伊犁河谷一带的西天山。
第一天 闲庭信步孟克特峡谷 10月1日凌晨5:00,奇台探路者俱乐部10名驴友按计划准时在刘队店里集中出发。清晨8:00到达乌市边塞远景户外俱乐部报到,经过短暂的对接,本次徒步的领队是阿斯,早餐过后9:30我们乘大巴车赶赴独山子市。中午2:00在独山子与其余驴友汇合午餐后换乘小客车赶往徒步起点——独库公路217国道625公里处,下午4:00经过12个小时车程终于抵达徒步起点。
在途中就听说这次徒步的人特别多,除了边塞远景还有走8俱乐部的四十多人,前一天还有几拨驴友共有七十多人已经进山。但是一下车,我还是被这盛况空前的驴友大“赶集”惊着了,只见在独库公路217国道625公里处,驴友的车队延绵近200米,来自全国各地的驴友三五成群忙碌着收拾装备拍照留念,好一番热闹的场景。这里说真心话称不上有风景,孟克德峡谷两侧的大山光秃秃的几乎看不到草,在秋日的阳光下显得有几分苍凉,只有谷底零星的胡杨和奔流东去的奎屯河给沉寂的大山增加了几许活力,站在高坡上俯瞰,一座不大的铁桥横担在河面上,这就是攻略上说的起点跨河桥。即便如此也没有挡不住驴友们的热情,在一片吵闹声中队伍出发了。 跨过铁桥后,队伍沿着清晰的马道一路慢上,这一段的海拔上升很小,基本上是沿着山谷右侧半山腰的马道前进,但因这里的山体陡峭,山腰以下全是碎石坡,需要一直横切着走过去,对于恐高和晕水胆小的驴友还是很有挑战,这段碎石坡马道大约有四五公里,队伍时紧时慢顺利通过。到达第一个休息点后听说离晚上的营地只有四公里,微笑哥已经到前面去占营地了,我决定赶上去帮忙,出发时忘了给刘队说,一路上我加快速度迅速赶超了几十名驴友,下午六点多到达营地,微笑哥已经在扎帐篷了,营地是河边一块平整的林地,我们俩很快就平整出大块地方,走8“胡狼”的驴友们陆续到达,“胡狼”告诉我们边塞远景的队伍已经在前面扎营,我和微笑哥断定刘队他们肯定会赶到这,结果等到七点半不见来人,我们俩只好做饭休息。走8的驴友搞篝火晚会,折腾了两个小时也陆续进帐休息,夜晚河水声震彻山谷。 第二天 静谧醉人的天堂湖 早晨8:00收拾好行囊,下起小雨,我们在树林等到9:00点和队伍汇合,刘队的第一句话就说我们不该脱离队伍,要注意团队协同。沿河而上,今天的海拔提升较昨天明显加大,但还是比较轻松,峡谷河畔的植被也多起来,成片的胡杨林沿着奎屯河两岸分布,树冠表层的树叶已经泛黄,漫射着迷人的金黄,河道蜿蜒曲折伸向远山,颇有重彩山水画卷的意境。我们沿着河谷右侧的胡杨林穿行,因为雷火侵袭,这一段干枯的胡杨树多处被烧焦,呈现出姿态各异的造型,其中一处形似拱桥的胡杨枯木最受青睐,驴友们争相在此拍照留影。 马道爬上几个坡地后又下到河床上,队伍摆开一字长蛇阵快速前进,1:00不到已经可以看见远处山湾处的垭口,刘队说那就是天堂湖的所在,驴友们的情绪明显兴奋起来,徒步速度悄然加快,绕过一个弯,一抹碧色的湖水跳入眼帘,天堂湖到了。 天堂湖原名乌兰萨德克湖,蒙古语,海拔2320米,湖两岸是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高山,且比较陡峭不能徒手攀爬。徒步的马道就紧贴着天湖的右岸,大致是三个湖湾,天湖东西长约四公里,南北宽500多米,整个天湖呈月牙状,天湖南岸沿山脚带状分布着几片胡杨林,我们进入的垭口是奎屯河源头的出水口,上行三公里多西头河滩沙地是天湖的进水口,两边落差不大,湖水流速缓慢,近乎于静态。湖水在雪山、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却呈现出纯净的碧绿色,其色之纯胜于碧玉翡翠,给人以静谧、安详、神秘感,众驴友被这大自然的鬼斧圣境深深陶醉,纷纷驻足观赏,摄影留念,留恋不肯离去,短短三公里多路程走了一个多小时。 接近天湖西端的进水源头一侧,湖水渐变成淡绿色,一大片枯木遍布湖中,其姿态狰狞怪异,干枯的虬枝或朝天,或斜逸,或低头,与两岸胡杨映衬,透着说不出的诡异,令人称奇。湖水源头的河滩宽一百多米,几条溪流穿行其间,踏过沙滩爬上山坡转弯处就是我们的午休地点,时间中午2:30。做饭时天空飘起了雪花,雪花触手融,落地即化,陆续的有驴友从山上撤下来,经过攀谈得知他们就是提前我们一天进山的驴友,共有六七十人,分大小十三个团队,有上海的,也有湖南、陕西等地的。 各队回撤的原因是连续两天大坂上都在下大雪,积雪达到半米以上,之前踏出的马道痕迹已经全都不见,在大坂下等了一天雪也没有停,只得打道回府,看着远处乌云密布的雪山,我们也不禁为明天能否顺利翻越门克厅大坂担心。上海来的几位驴友对我们的拨鱼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着刘队、旖旎姐他们拨拨鱼子满脸都写着新奇,还饶有兴趣的品尝了一番,直说新疆奇台的拨鱼子好吃、好吃! 午饭后,大家抓紧时间在湖边拍照留影,3:30队伍开拔,下了坡后就是天湖西端的另一条源头河流,一大片胡杨树林铺满河滩,林间已经扎下十几个帐篷,走近一看尽是边塞远景的驴友,佛祖哎,才刚刚4:00他们就不走了。经过沟通得知,队伍中有8名上海来的轻装徒步驴友走不动了,要求扎营休息,这种轻装徒步长线的驴友我们戏称之“VIP”,由于交的费用多,边塞远景俱乐部的领队也不好强求,只好扎营。 今天徒步15公里,加上昨天下午的8公里,一天半的时间只徒步了23公里,这对于我们奇台探路者俱乐部习惯自虐徒步的驴友来说,简直是奢侈腐败之极了,说归说,毕竟是一个大团队,还是要统一步调。大家麻利扎好帐篷,结对去天湖边赏景,我禁不住清澈河水的诱惑,在湖口小河边准备洗洗脚,蹚蹚水,把脚伸进河水的一刹那,蹚水玩耍的念头立刻取消,河水寒彻心骨,看似流水,温度几乎是零度,脚瞬间就觉得麻木了,一股寒意只窜心窝,可是也冷得过瘾,双脚的疲劳顿时全消,我憋着劲泡了几次,双脚就完全麻木了,趟河而过更是不敢,重新穿上鞋后,乍寒又暖的感觉如在云端。 乘着雨雪间隙,大家在湖边开始疯狂照相,几组合影之后,不喜欢照相的我静静的欣赏天湖。湖里的枯树再次引起了我浓浓的兴趣,从领带阿斯那我得知,湖中的枯树叫枯杨,对胡杨并不陌生的我,从树干的外形和纹理判断,枯杨其实就是胡杨树的变异种,只是这里的胡杨因近水源,长得没有干旱戈壁胡杨那样粗壮伟岸,树叶明显要多,树干的皮也很少有裂纹,不像戈壁上的胡杨树皮裂纹厚达一掌。“胡杨树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到后千年不腐”,但是湖水里的枯杨若是死了,在水里可是做不到千年不倒、不朽的,果然,这枯杨不是死树,每年春天都会长出极少的新枝,随机就凋落了,因此看去就像死而未倒的枯木。我由此联想到耐海水的红树林和戈壁上及耐干旱的胡杨树,慨叹之情油然而生,原来“神树”胡杨还有耐水的一面。在干旱地区,胡杨是茫茫戈壁瀚海上最坚定的那一抹绿色,虬枝苍劲曲延回旋,树皮皱裂苍然,为生存毅然弃枝断桠,身虽有残依然傲雪挺立,迎风弄舞;在河谷多水的山地,胡杨枝桠茂盛,秋风中有白桦的霜染风姿,但又不失胡杨刚毅的身躯;在天湖,经历痛苦的磨砺,耐旱的胡杨蜕变成为枯杨,虽然大多数时间都以枯木的形式存在,但是伟岸不屈的身姿从未改变,那昙花一现的绿意谱写出最为璀璨的生命华章。置身期间,身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也自叹弗如,直觉得渺小,乌兰萨德克湖,天湖,天堂湖! 第三天 门克廷大坂顶的风雪夜 10月3日早上9:30队伍拔营启程,按计划今天的计划是徒步十公里到门克廷大坂下的小木屋扎营(门克廷大坂也叫孟克德大坂,蒙古语,海拔3495米,为依连哈比尔尕山最高大坂之一,常年积雪,气候变化无常,有清晰的马道,但在雪后翻越难度较大,大阪附近据说有雪豹等珍稀野生动物出没),一开始我们便疾步暴走,转过几道山湾后,羊肠马道逐渐宽阔可以行车,人工修筑的痕迹依稀可见,这一段就是70年代修的国防公路,一直延伸到大坂下面。 今天天气特别给力,碧空如洗,中午1:30我们奇台探路者一行10人就到了翻越大坂的起点,在河边吃过午饭后,刘队决定我们这支小队乘天气好在天黑前翻过门克廷大坂,成为第一个冲上大坂顶的队伍。我们沿着山腰的马道开始爬升,这一段的峡谷就是门廷萨拉峡谷,自此海拔上升加剧,出发地海拔约2900米,海拔上升600米。横切过山腰进入隘口后,河滩内的小木屋营地依稀可见,边塞远景的其他驴友已经扎营休整,脚下的积雪逐渐变厚,好在微笑和刘队在前面开路,转过最后一个山湾后,马道海拔提升加速,因连续两天的降雪,马道几乎已经看不见,我们只能沿着雪地间裸露岩石和模糊的痕迹摸索前行。这时遥望隘口处,有一队驴友也跟了上来,看样子是走8“胡狼”的人。我们继续爬,这时积雪已经完全覆盖了马道,队伍分成两支,我们这边微笑带头,我和无花果梅子姐随后,从左边往上爬;另一边刘队带头,边主任、旖旎姐、乐之缘、寒秋雪、徐磊随后,从山腰斜切直上大坂。 这一段队友们的体力消耗很大,逐渐拉开了距离,我们这边几乎没路,一路沿着可见的石头上行,其中几段坡度很陡,无花果因感冒咳嗽的厉害,和梅子姐相伴坚持跟着,为防止迷路,我每上一个大坡就停下来等一会,直到看见她们俩上来再走;刘队那边虽然队员之间看得清楚,但是积雪很厚,没到了大腿,走的非常慢。 晚上8:00我第二个到达门克廷大坂顶的敖包,从顶上看去,寒秋雪他们几个好像已经走不动了,本打算去接一下,微笑说乘天黑前下到大坂下面去,我犹豫了一下跟了下去。半小时后我们俩下到大坂下面的山谷里,在一块大石头上等队伍跟上来,这时天已经黑了,下起雪来,等了大约一个小时,估计其他驴友体力不支已经扎营了,斟酌再三,我们决定返回大坂,冒雪返行两三公里后,在大坂下的第一个山坳里看见了扎营的队友。我钻进徐磊的营帐,他已经累得躺进睡袋不想动弹了,根本没吃,也吃不下,只想喝点热水,这家伙胃不好。我支起煤气灶挖着雪烧了一锅开水把他的水杯灌满,又烧了一锅奶茶,叫他也不喝,这时雪越下越大,喝了热奶茶后觉得暖和多了,钻进睡袋也不觉得那么冷了,但是身下的雪地没有踩实很不平,账外风雪下的正紧,好在山坳避风,不担心风雪刮走帐篷。今天徒步20公里。 第四天 一眼温泉洗尘埃 大坂顶的清晨空气沁人心脾,帐篷外是茫茫一片白色,让人不能分辨,只有远处山峰的剪影可以看得清楚。草草吃了两口干馕后,队伍准备收拾拔营,这时我才知道昨天寒秋雪她们的状况,在我们登上大坂顶的时候,寒秋雪她们几个已经完全走不动了,连一向体力充沛的刘队也因雪厚而几近崩溃,大家是咬着牙才爬上大坂顶的,当时的情景简直就是“风雪乌骨道”的重演。团队,团队,不舍不弃才是。 9:00开始下大坂,天空又飘起大雪,因为一夜的风雪,昨晚上清晰的马道踪影全无,我们只能凭着大致方向走,连着下了两三个山坡后就到了昨晚我和微笑等人的大石头,雪明显变小,雪地上的马道也有了模糊的痕迹,但是积雪仍然很厚,开路很费劲。我在最前面大约走了500米就觉得双腿打软,还是微笑哥和刘队厉害,一直在前面轮换踏雪开路,姜还是老的辣啊! 队伍在山间峡谷盘旋下行,脚下的雪坑深浅不一,暗藏危险,大家亦步亦趋向前,中午2:00终于到达预定的午休点——一间牧民的铁皮房,房子不大,但刚刚能容下10个人,还不影响做饭,已经很好了。 五个小时疾行下撤耗尽了全部的体力,大家强打精神打水做饭,补充能量修整后体力得到了有效恢复。前面出山的峡谷口已经在望,在谷口右侧上行2.5公里是孟克德湖,是因自然地质灾害形成的高山湖,海拔2808米,成梯形状,往返需要2个小时,因队友们体力消耗都很大,最后决定放弃看孟克德湖,这也是此次徒步的唯一缺憾。 转过山口,眼前豁然开朗,一条砂石简易路沿着河道一路延伸, 路两侧巍峨的雪山,山腰成片的松树和远处的山麓草原最后的绿地构成一幅立体层次感极强的壮美画卷。山坡下河上有一座拱形石桥,是砂石路的终点,石桥右边不远处就是温泉,温泉几乎就是原生态,只有两片蓝色铁皮盖住了半边,泉水微温,我们在温泉集体泡了个脚。短暂的小憩后继续赶路,河谷越来越宽阔,草地和植被多起来,这里已是唐布拉草原的边缘! 下午6:30我们在一座过路石桥边扎营。还没有吃饭,三个哈萨克青年骑着摩托车来到营地,好奇地打量着我们,经过交谈得知他们是附近的牧民,到这泡温泉的,“这里也有温泉”刘队兴奋地问道,就在那边的山脚下,其中一个哈萨克小伙顺手一指。吃过饭后,刘队、边主任、乐老师、徐磊和我五个人去找温泉,其实很近,不到300米,在山边用砖木盖成的一间面积不大的房子,门窗没有玻璃,走进去对面靠墙是隔开的两个浴池,用白瓷砖贴了四面,深约1.2米,挨门的墙上拉着两条铁丝,算是衣服架,门角挂着一面破损的小镜子,这就是所有的设施,简陋到了极致。我们迅速跳入的水池,泉水温度三十七八度有点涽,有一股硫磺的臭味,但是在这荒野之中能享受这温泉的沐浴已经是上天最好的礼遇,温热的泉水泡的我们四肢百骸说不出的舒坦,一天的疲劳已全部消除,我们还即兴拍了帅驴沐浴图。泡完温泉钻进睡袋里睡意袭来,徒步四天今夜终于睡熟了,鼾声四起,一觉天明。 第五天 回眸孟克德 早晨9:30拔营出发,天空飘起毛毛细雨,时紧时松,我们沿着公路左侧的草地疾步赶路,一路无话,不到中午一点赶到了这次徒步的终点。和接应车辆取得联系后我们在路边的牧民库房里躲雨,雨越下越大,半个小时后,后面的驴友陆续赶到,为了赶上我们,昨天他们翻过大坂后一直赶路到晚上十一点钟,在第一个拱桥扎的营,清晨七点起来连续赶路总算按时抵达终点。不到20平方米的房子里挤满了人和装备,胜利完成徒步的驴友很是兴奋,谈着一路的感受,都称赞我们奇台探路者是最团结、最勇敢的团队,刘队嘴上不说,脸上是掩饰不住的开心和自豪,奇台探路者胜利完成了漂亮的首场徒步秀。 中午2:30接应的车终于来了,一路上深秋的唐布拉草原美的醉人,绿意仍浓的草原,秋霜然就的胡杨林,成群的牛羊还有剽悍的伊犁马,无一不养眼,无一不让人兴奋。回首远眺孟克德古道,雪山依旧,古道已消失在群山之中,别了,我的孟克德! 2015年10月16日,宁静致远于办公室草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