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
题 名: 京西举人村——灵水
责任者: 吉辰
关键词: 北京 灵水村 举人村
分类: 地理
分类号: K928.5
正文:
京西举人村——灵水
吉辰
灵水村是一座千年古村落,位于北京门头沟区斋堂镇东部,距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古人类化石出土地——东胡林村2.5公里。灵水村在辽代已初具规模,自古就崇尚文化,重视教育。明清以来,村中取得功名的人层出不穷,有刘懋恒、刘增广等22名举人,其中有一家5个儿子全部中举,清道光年间还出过2名进士。现在每年都有学生考上大学。
灵水村的农、林、牧业比较发达,物产丰富,以核桃、红杏和煤炭最为有名。灵水村地处军响通往沿河城的古道上,往来的官员、客商很多,对外交往频繁,村人眼界开阔。
灵水村面积6.4万平方公里,三面环山,环境清幽,人杰地灵。有庙宇多座:“南海火龙王庙”、“天仙圣母庙”、“灵泉禅寺”等;有明代民居22间,清代民居120间,多毁于抗日战争时期。目前村中建筑大多已改建,也有一些古建民居保存较好:砖石雕饰、青砖灰瓦,磨砖对缝;室内木雕精美,古色古香。
灵水村民知书达理,文化底蕴丰厚,崇尚文明,民风淳朴。
“君子不争” 举人刘懋恒官至山西汾州知府,为官清正廉洁,深受村民爱戴。在他迁任时,将自家的石碾子留给村民公用。举人刘增广在碾房墙壁上写下了“君子不争”四个大字,倡导村民发扬恭谦礼让的美德。
“猪羊圈养” 举人刘增广为了避免猪羊啃食庄稼引起邻里纠纷,与村民共同立下了“不准放猪羊出圈”的村规,并从我做起,使乡邻和睦(详见本刊2003年第一期)。
“水池三禁” 灵水村有72眼井、36处山泉,为了保护水源不受污染,清康熙年间,立碑一块,上写:“池内三禁:凶泼投跳,愚顽搅混,儿童汗溺。池台三禁:宰杀腥膻,饮畜作践,浆衣洗菜。”可见三百多年前的灵水村民就有了环保意识。
“共喝秋粥” 这一习俗源自清初举人刘应全、刘懋恒父子先后三次捐资购粮赈济灾民并受到朝廷表彰的善举。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灵水人讲究“立秋百家粥”。每到立秋节气,村民们有的出斗米,有的抓把豆,有的拿出红枣、核桃仁、芝麻、花生等,大锅熬粥,男女老幼同喝,其乐融融。
更多...
来源: 中华文化画报/中华文化画报社·—月刊·—ISSN 1005-409X,2004-3,总第61期,P71-74
适用对象: 全部
千年古村:京西灵水举人村
文章来源:国际在线 点击数:77 更新时间:2006-9-14
又是一年金秋时。乡野的清恬、古村的静润再一次诱惑着都市人的踏访。钟情于寻幽觅奇、返朴归真的旅人们,此季特别向您推荐京西一处“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年古村——灵水举人村。灵水村是京西古驿道上一座千年历史的古老山村,那里独特承袭的举人文化,山环水绕的翠荫黛瓦,古朴的民居,渊远的民俗如一坛陈年佳酿,徜徉其间,令人不饮自醉。
朱笔点魁举人村
据传,灵水先人是通过中国传统环境的“风水”理论选吉地建村的,整个村庄,群山环绕,围合封闭,附阴抱阳,藏风聚气,东进而西收,松柏罩头,清泉绕村,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格局。山水有灵,人杰辈出。
自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建立科举制度以来,不断有人考取功名,共有24人中举,包括两名进士。民国初年,有6人毕业于国立燕京大学,在灵水村最兴旺的明清两代,名举刘懋恒、刘增广,官职四品,德行双馨,影响了这方土地,村内读书的人多,经商的人多,做官的人多,造就了远近闻名的举人村。村民崇尚文化,读书风盛,原村东北侧的文昌阁和魁星楼,依稀可睹昔日的背影。
石碾古井老宅院
灵水村前后有三条石头街道,层层叠叠的房子簇拥在一起,一座座古民居错落有序,现今保存完整的“举人宅院”,雕梁画栋,古香古色,它们既不同于京城里的四合院,又有别于普通的乡间民宅,其间的石刻、雕画、宅门、楹联无不体现着深深的文化内涵。村中有72眼水井、32盘石碾,今日虽已岁月留痕,沧桑磨砺,当你留连轻抚,仿佛辘辘的吊水声,轧轧的磨面声隐隐阵阵,飘忽在徐徐轻拂的晚风中。
众多举人出现在灵水村,构成了灵水村宅院和民居建筑风格追求“仕者风范”。“越制”的九间九檩大宅院(后自焚以避祸),刘知府的五套院、谭瑞龙的大宅院等院落纵横相连,左右互通,八大商号及传统民居也颇具鲜明地方特色,两进或三进的四合院,轴线明晰,房舍对称,是中国北方明清乡村民居建筑的典范。162套四合院、6座明代宅院、120套清代民居构成了举人村古民居的主流。
搜奇志异堪称绝
灵水村灵泉禅寺“始自汉时”,是北京最早的寺庙,现存明代弘治年间重修的门楼。此外有娘娘庙、火龙王庙、文昌阁及魁星楼大小17座庙宇,村外还有一座建于元代的天主教堂。在山野郊外的小村落中,佛、道、儒、天主四教各领风骚,相融共存,创造了灵水村“四教合一”的奇特宗教文化。
灵水村的神树灵木又是一绝。其中两棵千年古柏寄生树:一名“柏抱榆”、一名“柏抱桑”,还有一棵“雌雄一体”的银杏树。这三棵被古木专家称为“世间罕见奇树”的千年古树,昭示着灵水村不同凡响的奇情异韵。位于村北的一株千年古柏,树冠平展,茂如华盖,被当地人誉为“京西灵芝”。
醇厚民风世流芳
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民俗风情大体是相似的,而灵水村特有的醇厚民风,令今人闻之,亦景仰良思。
“君子不争”。灵水村因碾子少,用的人多,难免产生一些摩擦,举人刘增广在公用碾房内的墙壁上写下“君子不争”四个大字,倡导文明,发扬谦让精神,树立了良好的民风。
“猪羊圈养”。举人刘增广为和睦相邻,与村民共立民约:“不准放猪羊出圈”。为执行民约自导一场喜剧:放自家两头肥猪出圈,,满街乱跑,家人只追不捉。待村民看热闹得越来越多,家人把猪捉住捆好,刘增广当众自责,违规受罚,当场宰猪并将猪肉分给各家各户,以示村民严守规则,共遵民约
“立碑三禁”。灵水村龙王庙前有八角龙池,是村民共用泉水的地方。为保护水源,不受污染,立碑一块,“池内三禁”:凶泼投跳,愚顽搅浑,儿童汗溺。“池台三禁”:宰杀腥膻,饮畜作践,浆衣洗菜。又刻处罚规定:鸣钟议罪、罚供祭神,使之警畏,凡我村民,均相劝悔,刻铭于石,流传后辈。灵水村民在300年前就有这么强烈的环保意识。
“立秋粥节”。灵水村有一风俗,每到立秋,全村共喝“举人粥”,为的是纪念灵水村富绅刘应全同其子刘懋恒两次捐谷赈灾,救治灾民万余之义举。每逢立秋这天,全村人你出斗米,他出杂豆,支锅架柴,同食秋粥,此节在灵水村不逊于春节,因刘懋恒是举人出身,如今“秋粥节”也“与时俱进”成了举人村的金榜节。
“文艺自娱”。灵水村有文化,“文化人”爱做有文化的事,比如正月十五的“九曲黄河灯”远近闻名,地方小梆子戏很多人都能唱几口。灵水村大人小孩字写得好,而且都爱画上几笔。举人后裔85岁的谭天启老人二十多年写了11本小说,且不为了发表,这恐怕只有灵水村的“举人”才能做到。吟诗,抚琴,下棋,讲故事,在举人村,构成了民间风情奇特画卷。
探访举人村,心灵化浮躁为浸润。
探访举人村,心怀因之变得温厚悠长。
探访举人村,是回归的乡心,又一次燃亮。(作者:杜昕)
京西举人村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本版新闻
◇字体:[大 中 小] 本版PDF 北青网 - 北京青年报:刘建武 (05/11/14 02:50)
京西举人村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在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昨天公布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中,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榜上有名。昨天记者进村采访,发现这个古老的村落早已在口口相传中成为北京人周末郊游的热门去处。
灵水村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西北,村子距109国道4公里。灵水村是一座千年古村,最兴旺时期是明清两代,当时村民达300多户,人丁2000多人。这个小山村历史上出过22位举人,两名进士,较典型体现了中国科举制度和北京乡村文化的渊源,因此被誉为“举人村”。
记者在村里看到,灵水村人将自家的农家小院收拾得干净利落。在一家小院内,主人刚刚送走了前来度周末的客人。女主人告诉记者,在节假日,前来这
里度假的客人的吃住都是在这农家院。说到卫生习惯的养成女主人给记者讲了这么一件小事:有一次,女主人给游客贴饼子,端上去的时候用手往盘子里拿,不巧正好被游客看见,游客当即表示了不满。这件事教育了女主人,她说,城里人讲卫生的好习惯要学习,起码是对客人的一种尊重。只有将院子和客房收拾得干净,才能使客人满意。
为了营造一个好的旅游环境,斋堂镇政府和灵水村村委会给设农家小院的农户提供了支持,镇政府给厕所提供了洁具,村里则给了4000块砖。
如今,“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成为灵水村的新招牌,想必来这里的游客会越来越多。村里人说,他们要用自己的行动为灵水村赢得新的口碑。
附件: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_nEO_IMG.jpg

7_nEO_IMG.jpg

8_nEO_IMG.jpg

9_nEO_IMG.jpg

10_nEO_IMG.jpg

11_nEO_IMG.jpg

12_nEO_IMG.jpg

13_nEO_IMG.jpg

14_nEO_IMG.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