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西北猴 于 2015-12-22 15:30 编辑
大约一点钟到达了佛学院附近,因天葬时间的说法不确定,决定先到天葬台。天葬台正大兴土木,开辟了停车场、观看的平台,不知过几年会变成什么样子。一直等到14:30还没动静,看过的人说今天估计没有了,正在犹豫是否继续等待时,旁边山坡上的小喇嘛们下来了进入了场地,悬着的心终于安定了下来。 天葬,藏语称为“杜垂哦杰哇”意为“送尸到葬场”,也称“恰多”,意即喂鹫鹰。当人死停放和念经期满以后,把尸体送到天葬场。天葬场多数是在离寺不远的山腰上,这些山腰都是较有名的。有的天葬场有一块大而平整的岩石,有的天葬场仅是一堆石块,有专门从事天葬的僧人被称之为天葬师。 天葬是藏地古老而独特的风俗习惯,也是大部分西藏人采用的丧葬方法。天葬是藏族人民最能接受、也是藏区最普遍的一种葬俗。依据西藏古墓遗址推断,天葬可能起源于公元7世纪以后,有学者认为,这种丧葬形式是由直贡噶举所创立的。公元1179年直贡巴仁钦贝在墨竹工卡县直贡地方建造了直贡梯寺,并在当时推行和完善了天葬制度。
天葬是属于佛教布施行为的一种特殊方式,死者将自己最后一点东西———死亡了的肉体奉献给天葬台上的有形的秃鹫和那些无形的神灵。藏族人向来对兀鹫十分敬仰,并称其为“神鸟”,严禁捕猎。在天葬中人们借助兀鹫实现了肉体的解脱,达到灵魂的升华。同时,把无用的尸体施舍给秃鹫的结果,会使那些被秃鹫为食的虫食等其他小生命少了一些伤害,多了一些生存的机会。因此用自己无用的尸体去保护有用的小生命,被视为功德无量的善业。 也许在其他人眼里,天葬显得有些过于残忍和血腥。但是,死后回归自然,任秃鹰啄食,又蕴涵着生命循环往复的禅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