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勇闯 于 2015-12-22 17:00 编辑
| 中国人总爱讲个老礼儿,比如“冬至饺子夏至面”。今天是冬至,就想谈谈饺子(交子、馄饨)。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境,让百姓不得和谐。屁民们闻听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呼寒邪)和屯氏(冒顿)两个首领、视汉人如草芥,于是就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吞食之、赢得精神上的胜利。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吃馄饨遂成为我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有人跟我说,中国人没这么阿Q。还是在汉代,有个人民公仆张仲景、时任长沙太守,有一年冬天他在从湖南往河南邓州祭祖的路上,看到沿途不少人耳朵溃烂流水、甚至于没有耳朵,觉得好生奇怪,找人一问、才知道那些人的耳朵是冻坏烂掉了。
虽说那时也不讲“以人为本”,也不提倡“为人民服务”。但厅级(长沙太守的辖区有省那么大)大员张仲景对人民的疾苦却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回到家乡就教人们做药膳吃。那方法就是把羊肉兑上白广椒、当归、茴香、肉桂等中药,下锅煮熟后捞出,再把羊肉加上葱、姜、蒜、萝卜之类剁碎,淋上油、盐、辣椒面(那时还没辣椒呢,视作忽悠即可),用面片包成一个个疙瘩,煮熟后连汤带疙瘩趁热吃,吃得浑身大汗冻疮就好了,包括手、脚的冻疮都会慢慢地好起来。 |
| ——这就是开头所说的馄饨呀!据说因为是医治耳朵所用,根据中医吃什么补什么的理论,这带馅儿的疙瘩一般都被做成耳朵状,后来馄饨跟大年三十交子时吃的饺子混了,都被称作‘饺子’。
西晋有个标榜惠民的惠帝,听说百姓有不少饿死的、很纳闷。他提出个解决方案:让老百姓喝肉粥。但锦衣玉食的皇帝哪知道:百姓为了喝粥、宁可放弃说话的权力,但粥在哪儿?
好在张仲景是有级别待遇的革命干部,他认为公仆们整天在TV里唱高调、自己先富起来而不顾革命大众是假革命,是挂羊头卖狗肉的骗子。想到羊头、他索性叫人杀了几只自家的羊,招呼一群人擀面的擀面,包疙瘩的包疙瘩,烧火的、劈柴的,忙得热火朝天,做了一大锅馄饨汤。快煮好时,他让人在村里四处吆喝:“冻坏手脚耳朵的乡亲们,到张府喝祛寒矫耳汤喽!”人们可不管自己的耳朵如何,没毛病的、也弄块破布缠上,心安理得地拿上碗筷坐在席棚下,吃得热乎乎的冒汗......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天便象扎了翅膀,传遍了邓州和周边的地界儿,来吃药膳的人越来越多,一天到晚一锅接一锅地做都来不及。
看到人们打老远的地方赶到邓州来喝‘祛寒矫耳汤’,这里面还有不少是老头儿和老太太、以及小孩子。这让敦厚的张仲景心里过意不去。他暗暗思忖着,最后觉得南阳城东关临近车马大道和船运码头,远处来人交通和住宿都方便。于是便在现今医圣祠那里,搭棚垒灶支上大锅,舍起了祛寒矫耳汤,还为黎民百姓免费诊脉治病。
因为张仲景当长沙太守时,十分爱护当地百姓,曾坐在公堂上为黎民诊病,所以至今人们还把中医在药店里给人诊病叫‘坐堂’。张仲景是冬至那天去世的,也是冬至那天开始舍祛寒矫耳汤的,所以人们纪念他,就在每年冬至这天包饺子吃,一直沿传到现在 |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