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458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科院专家:白髂豚没有灭绝 2007-9-11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9-13 10:14: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font face="Arial">不知道是否应该兴奋起来。。。。。。。</font></p>
<p>消失了?功能性灭绝?。。。。。。。。</p>
<p>哎,只有沉重。。。。。。。。更沉重。。。。。</p>
<p>==============================================</p>
<p><font face="Arial"></font></p>
<p><font face="Arial">39天的搜寻考察现场图片</font></p>
<p><font face="Arial"></font></p>
<p><font face="Arial">中科院专家:白髂豚没有灭绝&nbsp;&nbsp;<br />
&nbsp;<br />
2007-9-11&nbsp;&nbsp;&nbsp;&nbsp; 作者:王丁 <br />
&nbsp;<br />
&nbsp;<br />
&nbsp;<br />
&nbsp;&nbsp;&nbsp; 王丁 博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ldquo;2006长江豚类考察&rdquo;国际科考队负责人&nbsp; <br />
<font size="4"><strong>&nbsp;&nbsp;&nbsp; 8月8日,英国皇家学会期刊Biology Letters发表&ldquo;2006长江豚类考察&rdquo;报告,报告称中外科学家在长江中下游没有发现一只白髂豚,该报告的发表引发了一场&ldquo;白髂豚是否已经灭绝&rdquo;之争。8月19日,一位名叫曾玉江的人,在长江铜陵江段用DV拍摄到一条&ldquo;大鱼&rdquo;,经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确认,这条&ldquo;大鱼&rdquo;就是白髂豚。</strong></font></font></p>
<p><font face="Arial">&nbsp;&nbsp;&nbsp; 38天一无所获</font></p>
<p><font face="Arial">&nbsp;&nbsp;&nbsp; 白髂豚是一种我国长江流域所特有的古老的淡水鲸类动物,估计它出现的时间约在2500万年至3000万年前。白髂豚是喜欢群居的动物,常三五成群活动,最大的群体可以达到16~17头,但白髂豚的种群数量在过去几十年中呈迅速下降趋势。为了解我国长江水域白髂豚现存状况,2006年我们组织了&ldquo;2006长江豚类考察&rdquo;。</font></p>
<p><font face="Arial">&nbsp;&nbsp;&nbsp; 此次考察突显了三大特点:一是专家队伍强大,考察活动邀请了来自包括中国、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瑞士和加拿大七国在内的鲸类学专家,多数专家都具有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二是考察设计周全;三是考察手段先进,本次考察一方面采用高倍望远镜对考察江面可能出水呼吸的动物进行细致搜索,同时,使用了先进的声信号监听、记录和分析设备,对两种长江豚类发出的特殊声信号进行同步监测。</font></p>
<p><font face="Arial">&nbsp;&nbsp;&nbsp; 本次考察从2006年11月6日开始,于12月13日结束,历时38天。考察范围跨越长江中下游五省一市的长江干流及鄱阳湖部分水域(湖口&mdash;星子县城)。考察从武汉出发,首先上溯至宜昌,再从宜昌直下上海吴淞口,最后又折回武汉,往返行程近3400公里。令人遗憾的是,此次考察没有能够发现一头白髂豚,说明白髂豚的生存状况已经极度濒危,可能即将灭绝;同时此次考察也发现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迅速下降。</font></p>
<p><font face="Arial">&nbsp;&nbsp;&nbsp; 功能性灭绝</font></p>
<p><font face="Arial">&nbsp;&nbsp;&nbsp; 8月8日,英国皇家学会的同行评议期刊Biology Letters发表了我们此次的考察报告,英国《独立报》在援引该报道时称,专家们认为白髂豚&ldquo;已经灭绝&rdquo;。</font></p>
<p><font face="Arial">&nbsp;&nbsp;&nbsp; 对此我们认为,此次科考的结果只能说明白髂豚是功能性灭绝,而不是灭绝。&ldquo;功能性灭绝&rdquo;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是指一个物种由于其种群数量非常稀少,在其生存的生态系统中不再扮演重要角色,即指其生态功能的丧失。第二是指残存种群中已经没有能够繁殖的个体,或者由于种群数量稀少,受人类活动干扰及遗传因素的影响,该物种在自然环境中繁衍的功能丧失,注定走向灭绝。</font></p>
<p><font face="Arial">&nbsp;&nbsp;&nbsp; 我们认为白髂豚处于功能性灭绝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理由:一是从技术上讲,2006年长江豚类考察没有发现白髂豚,并不能肯定说长江中就已经没有白髂豚了。长江中下游长约1700公里,湖湾河汊众多,大型考察船很难进入,因此不可能希望此次考察观察到所有的白髂豚;此次考察只在白天进行,对于晚间豚类活动情况无法观察;此外,由于下游江段水面宽阔,目视搜索受到人员差异、疲劳等因素的影响,声学考察也存在灵敏度和有效探测范围等问题,因此没有观察到白髂豚不等于说长江中就没有白髂豚了。</font></p>
<p><font face="Arial">&nbsp;&nbsp;&nbsp; 二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对&ldquo;灭绝&rdquo;作了严格的定义,灭绝是一个数量概念,必须在确定某一物种最后一个个体已经死亡后,才能宣布这个物种的灭绝。但是对于大多数野生动物,实际上很难获得关于一个物种最后一个个体是否存活的确切证据。白髂豚的最大寿命可达30年以上,也就是说依据IUCN的定义至少需要连续30年没有白髂豚的观测记录才能宣布这个物种的灭绝。因此仅凭2006年历时38天的考察还不能断然宣布白髂豚的灭绝,&ldquo;功能性灭绝&rdquo;应该是对白髂豚目前生存状况的一个客观准确的描述。</font></p>
<p><font face="Arial">&nbsp;&nbsp;&nbsp; 有喜更有忧</font></p>
<p><font face="Arial">&nbsp;&nbsp;&nbsp; 8月19日下午3时10分,一位名叫曾玉江的人在铜陵江段北岸的胥坝乡渡口等轮渡时,突然发现靠近南岸的水域上有条像鱼一样的东西跃出水面,动作幅度特别大。他用DV拍下来了大约两分钟的画面,我们对录像进行了鉴定,并将画面中的动物与白髂豚的行为、颜色、形状以及呼吸频率进行认真比照后,一致认为所拍摄到的动物极有可能就是白髂豚!通过画面可以看到,与近乎黑色的江豚不同,白髂豚头部的脸颊是白的;其次,白髂豚出水换气时的动作也与江豚不一样。画面中的白髂豚是往上游方向移动,上行中的白髂豚出水动作缓慢,而江豚出水时动作急促。发现这头白髂豚的水域在当地是个废弃的航道,往来船只少,人类行为对豚类动物影响小,而这里也是我们2006年白髂豚科考的一个盲点地区。在长江铜陵江段发现白髂豚踪影的确令我们十分高兴,9月,我们将去长江铜陵江段再次寻找白髂豚。</font></p>
<p><font face="Arial">&nbsp;&nbsp;&nbsp; 在高兴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自系统开展白髂豚种群动态调查近30年来,其种群数量一直呈下降趋势。在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早期,估计白髂豚还有400头左右,到80年代中后期估计还有300头左右,到90年代初期估计还剩200头左右,至90年代中后期估计就已经不足100头了。</font></p>
<p><font face="Arial">&nbsp;&nbsp;&nbsp;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白髂豚数量锐减呢?国内学者早就对白髂豚的致危因素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主要包括过度渔业以及非法渔业活动、长江航运业的迅猛发展、各种水利工程建设以及水体环境污染等。这些活动一方面造成长江渔业资源的衰退,使得白髂豚食物匮乏;另一方面造成其栖息环境的破碎化甚至丧失;此外,有些人类活动如滚勾、迷魂阵、电毒炸等非法渔具,工程爆破、航运船只等,会直接造成白髂豚的死伤。</font></p>
<p><font face="Arial">&nbsp;&nbsp;&nbsp; 保护实践及展望</font></p>
<p><font face="Arial">&nbsp;&nbsp;&nbsp; 我国政府及社会各界一直对白髂豚和长江江豚的生存状况及其生活的长江环境给予高度关注,2001年农业部在上海召开专门会议讨论长江豚类的保护措施,并通过了《中国白髂豚江豚保护行动计划》。但由于长江环境的特殊性和行政管理的特殊性,就地保护也就是在长江干流建立保护区对于白髂豚的保护应该说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是特别显著。主要原因是保护区的建立并不能够有效减缓长江干流环境恶化的趋势,各种致危因素依然存在,而且对长江环境和生物资源的影响还在不断加重。</font></p>
<p><font face="Arial">&nbsp;&nbsp;&nbsp; 同时应当看到,多年来中国农业部、中国科学院、国家环保总局及其他相关科研单位为长江豚类的保护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1980年中科院水生所获得一头受伤非常严重的白髂豚,经过近半年的艰苦努力成功救治了这头被命名为&ldquo;淇淇&rdquo;的白髂豚,后又在非常简陋的条件下成功饲养达23年,创造了国际鲸类学界的奇迹。</font></p>
<p><font face="Arial">&nbsp;&nbsp;&nbsp; 1996年至今,中科院水生所成功开展长江江豚人工饲养繁殖工作,2005年7月5日一头小江豚出生,这不仅是世界首例长江江豚成功的人工繁殖,也是世界上所有淡水鲸类在人工饲养下第一次繁殖成功,这一进展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反响。1990年至今,在湖北省水产办和石首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中科院水生所和保护区共同努力在长江石首天鹅洲白髂豚保护区成功建立了江豚迁地保护群体。目前每年都有2~3头小江豚出生,群体数量也增加到30头以上,这一研究证实长江江豚在保护区不仅能正常存活,而且还能自然成功繁殖,这也是目前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对一种鲸类动物进行迁地保护的成功范例。这些工作不仅为长江江豚的保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今后白髂豚可能的迁地保护提供了技术和物质上的准备。</font></p>
<p><font face="Arial">&nbsp;&nbsp;&nbsp; 白髂豚目前的状况不是偶然的,而是长江整个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和功能丧失的必然结果和极端外在表现。在关注白髂豚命运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从其悲剧中吸取教训,保护好其他的长江生物及其赖以生存的长江环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长江中生活的另一种豚类动物&mdash;&mdash;长江江豚。由于长江江豚面临着和白髂豚一样的生存威胁,如果再不采取有力的措施,将很快面临与白髂豚一样的悲惨命运。尽管长江豚类保护面临诸多困难,但我们一直在尽最大的努力来拯救这些珍稀物种。我们希望在农业部等的领导支持下,在未来几年内能够尽快有效遏制住长江豚类种群数量迅速减少的局面,使长江豚类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科学时报记者 潘希 采访整理)&nbsp; <br />
&nbsp;<br />
&nbsp;<br />
&nbsp;<br />
&nbsp;<br />
[ 2007年9月12日 ]&nbsp; </font></p>
<font face="Arial">
<p><br />
=====================</p>
<p><font size="5"><strong>39天搜寻未见白髂豚&nbsp; <br />
</strong></font>&nbsp;<br />
&nbsp;&nbsp; 2006年12月14日 10:16:03&nbsp;&nbsp;&nbsp; 来源:湖北日报报业集团&nbsp; 【字号:大 中 小】 【背景色&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 />
&nbsp; 】 <br />
&nbsp;<br />
&nbsp;<br />
&nbsp;<br />
&nbsp;&nbsp;&nbsp;&nbsp; </p>
<p>&nbsp;&nbsp;&nbsp; 昨日中午,两艘大型科考船在汉江中科院水生所码头靠岸,历时39天的2006长江淡水豚类中外联合考察正式宣告结束。</p>
<p>&nbsp;&nbsp;&nbsp; 六国联合科考队对宜昌至上海江段进行了往返两遍搜寻,总行程达3400公里,没有发现白髂豚踪迹。这次考察动用了世界最先进的科考设备,大规模搜寻无果说明白髂豚现状异常严峻。专家断言,白髂豚正迅速走向消亡。</p>
<p>&nbsp;&nbsp;&nbsp; 科学家们提醒,没有发现白髂豚不等于白豚已经灭绝,再系统的考察也有遗漏的可能,特别是夜间歇航期间,白髂豚很可能游过科考船。捕捞并迁地保护是目前公认的挽救白髂豚的有效方法,这次科考结束后将会在重点江段进行小规模搜寻,一旦发现白髂豚,将立即实施捕捞。</p>
<p>&nbsp;&nbsp;&nbsp; 长江江豚是这次考察的另一重点,结果显示,目前江豚约为1300头,只相当于1991年的一半。专家呼吁加强江豚保护,不让其重蹈白髂豚的覆辙。(记者张磊)</p>
<p>&nbsp;&nbsp;&nbsp; 白髂豚:消亡之路不可逆转吗?</p>
<p>&nbsp;</p>
<p><br />
39天,每天都以遗憾告终。(记者张磊摄)</p>
<p><br />
搜寻无果,科学家们心情沉重。(记者张磊摄)<br />
&nbsp;<br />
&nbsp;</p>
<p>&nbsp;&nbsp;&nbsp; 科考进行了39天,记者几乎天天致电科考队负责人,得到的答复都是&ldquo;截至目前,暂未发现白髂豚。&rdquo;每次说到&ldquo;暂&rdquo;字时,他们的音量都会明显提高,话语中透着无尽的期待。</p>
<p>&nbsp;&nbsp;&nbsp; 而现在,提着各种仪器,背着大包行李的科考队员已经走下考察船。再问有关白髂豚的问题,他们多是摇摇头代替回答,眼神中满是疲惫。</p>
<p>&nbsp;&nbsp;&nbsp; 长江中到底还有没有白髂豚?没有人能够回答。</p>
<p>&nbsp;&nbsp;&nbsp; 白髂豚会灭绝吗?没有人愿意回答。9年前,一次大规模的白髂豚考察活动,共发现13头次白髂豚。9年后的今天,同样&ldquo;兴师动众&rdquo;的考察,得到的数字为零。官方说法是,白髂豚从1980年的400头左右下降到上世纪末的不足50头。6年过去了,不足50头的说法一直沿用至今。&ldquo;不足50头&rdquo;实际已经预示着一种必然,动物学界认为,一个分布广泛的物种如果低于50头的数量,其自然繁衍的希望几乎为零。在研究人员看来,&ldquo;种群下降到一定程度就很难恢复,而不是以最后个体的消亡为限。&rdquo;</p>
<p>&nbsp;&nbsp;&nbsp; 长江中还有没有白髂豚,白髂豚会不会灭绝,这似乎已经成为无需回答的问题。</p>
<p>&nbsp;&nbsp;&nbsp; ■希望在等待中丧失</p>
<p>&nbsp;&nbsp;&nbsp; 通过这次考察,科研人员已经形成了一致的看法,现在是挽救白髂豚的最后机会了,而且挽救的方法只能是人工捕捞,然后迁地保护。</p>
<p>&nbsp;&nbsp;&nbsp; 这个希望有多大?迁地保护必须捕捞到一雄一雌的一对白髂豚。如此大规模全方位的搜寻居然没有发现一头白髂豚,捕捞有如镜花水月。</p>
<p>&nbsp;&nbsp;&nbsp; 挽救白髂豚的希望是在等待中一点点丧失的,大家总以为没到最后关头。1986年为&ldquo;淇淇&rdquo;找&ldquo;对象&rdquo;,进行过一次小型捕捞,收获了两头白髂豚。提到这件事,很多科研人员都感慨,如果那时候下决心进行捕捞,实行迁地保护,白髂豚绝对不会是现在这种处境。</p>
<p>&nbsp;&nbsp;&nbsp; 说起捕捞,中科院水生所有关负责人显出几分无奈,不进行大的捕捞行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费不足。这次搜寻行动,也是百威啤酒和瑞士通用公证行共同出资100万才得以成行的。</p>
<p>&nbsp;&nbsp;&nbsp; ■可否寄希望于奇迹?</p>
<p>&nbsp;&nbsp;&nbsp; 世界上有无绝处逢生的奇迹?许多物种由于人类活动而灭绝,但是人类也挽救了多种处于灭绝边缘的物种。</p>
<p>&nbsp;&nbsp;&nbsp; 毛里求斯茶隼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这种只生活在毛里求斯岛上的鸟,由于人类入侵,在1974年的时候仅剩下2对。科学家果断地对它们实行抓捕,在人工环境下进行繁殖然后放归自然。现在,毛里求斯茶隼种群已经达到1000只的规模。加利福利亚兀鹰也是类似的,在只剩下9只的情况下进行人工繁养,现在已经有近300只。</p>
<p>&nbsp;&nbsp;&nbsp; 但是,毕竟鸟类是陆地物种,比较容易监管,它们的繁殖能力也较强。作为一种古老而脆弱的物种,白髂豚的人工繁养则要困难得多。&ldquo;淇淇&rdquo;的繁殖问题一直是科研人员的心头痛,&ldquo;对象&rdquo;有了,时间也足够长,期待多年却没能收获&ldquo;爱的结晶&rdquo;。</p>
<p>&nbsp;&nbsp;&nbsp; 在目前的情况下,让白髂豚能够绝处逢生,科学家们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难题。寄希望于奇迹,或者说是怀有一种美好的愿望。(记者张磊)<br />
&nbsp;<br />
&nbsp;&nbsp;&nbsp; &ldquo;丑表妹&rdquo;的&ldquo;幸&rdquo;与&ldquo;不幸&rdquo;</p>
<p>&nbsp;&nbsp;&nbsp; 这次大规模科考行动也带回了一个让人感到稍感宽慰的消息,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仍然维持在千头以上,各江段的保护力度在不断加大。</p>
<p>&nbsp;&nbsp;&nbsp; 江豚是长江里的另一种哺乳动物,和白髂豚相比,它&ldquo;皮肤&rdquo;黝黑,体形偏小偏胖,也没有流线型的嘴,被称为长江女神的&ldquo;丑表妹&rdquo;。</p>
<p>&nbsp;&nbsp;&nbsp; 为什么江豚的命运会胜过白髂豚?动物学家介绍,江豚体积小,食量不算大,繁殖能力比白髂豚强。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江豚被渔民们称为&ldquo;江猪&rdquo;,相传抓它不吉利。江豚肉也不好吃,经济价值小,即使被渔民误抓,大部分也都放了生。</p>
<p>&nbsp;&nbsp;&nbsp; 用科研人员的话说,江豚是&ldquo;赶上了好时候&rdquo;,对于白髂豚的保护,很多时候是&ldquo;爱莫能助&rdquo;,新举措却都在江豚身上实现了。白髂豚馆内已有5头江豚,一头是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的,现在江豚妈妈已经怀上了第二胎。石首&ldquo;天鹅洲&rdquo;长江故道里,江豚数量已达30头,而且每年都有两三头小江豚出生。</p>
<p>&nbsp;&nbsp;&nbsp; 由于人为的保护措施,江豚应该说已经没有了灭绝的可能,但是,并不能说江豚已经摆脱了危险。中科院水生所王丁博士提醒,现在江豚的数量和15年前白豚数量相当,但是下降速度更快。</p>
<p>&nbsp;&nbsp;&nbsp; 在野生动物保护中,自然种群和人工种群一直是两个泾渭分明的概念。扬子鳄的保护就面临着这样的尴尬,人工繁殖的扬子鳄已有1万余条,但是野生扬子鳄却只有150条,而且20年不见增长。</p>
<p>&nbsp;&nbsp;&nbsp; 人工繁养容易导致近亲繁殖,后代畸形率变高,种群质量下降。衡量一个物种稳定与否,最重要的是看野生种群的状态。</p>
<p>&nbsp;&nbsp;&nbsp; 目前,长江环境还在继续恶化。航运规模不断增大,大大压减了江豚的生存空间。水质变差,江豚自然死亡率增大。恶意捕捞、误捕、误伤也经常发生。更严重的是,长江里四大家鱼近年来锐减了80%,处于长江生态中食物链顶端的江豚食物严重不足。长江生态的扭转不是短期能够实现的,可以预见的是,江豚数量还将有一定的降幅。我们能够做的是加大对江豚保护的宣传,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并加速在&ldquo;天鹅洲&rdquo;长江故道这种半自然状态下进行江豚繁养,保持江豚种群的数量和质量。(完)(记者张磊)<br />
</p>
</font><br/><br/><br /><strong>附件</strong>:<br /><hr size="1" noshade="noshade"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1.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6e89c6ad5bf0.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2.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6e89c6fa90c6.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3.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6e89c76938a5.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4.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6e89c7bf3bc5.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5.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6e89ca1872b6.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6.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6e89ca733a9e.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7.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6e89cacc2374.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8.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6e89cb283b00.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9.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6e89cb95bde7.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10.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6e89cbe0eb36.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11.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6e89cd168f5c.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12.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6e89cd790fb1.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13.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6e89cdea8249.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14.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6e89ce40f8b1.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15.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6e89cea6051f.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16.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6e89e07e4cb4.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17.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6e89e0e7a161.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
2#
发表于 2007-9-13 13:40:36 | 只看该作者

好消息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