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中有“你”Ten Thirty(十点半)14款 顽石系列户外手表体验 (非本作者同意任何网店与媒体禁止使用本测评图片,本人有原片。如发现将追究一切责任,后果自负。) 测评时间:2014年9月份中秋 测评地点:上海淞沪铁路旧址、中秋青岛行 测评天气情况:测评时间天气以多云、晴为主,上海气温在30摄氏度左右体感闷热,青岛气温在28摄氏度左右体感舒适 测评理论知识气压式高度表的工作原理: 水中的压强仅由水深决定,P=ρgh,潜水员可简单的从当前的压强估算出自己的下潜深度。大气压与此类似,是由地表空气的重力所产生的。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地表的空气厚度减少,气压下降。于是可以通过测量所在地的大气压,与标准值比较而得出高度值,这就是气压高度计的基本工作原理。 测评创意构想:测评以中秋青岛行为主,老天还是很赏脸的青岛的几天天气多是以多云晴为主,我这次测评提供了很好的光线,从户外手表的原理来看主要核心还是高度的变化,气压的变化是导致高度变化的根本,所以主要还是对各种环境下高度的变化来体验这款户外手表的性能。
测评步骤:高度测评、各种复杂环境下压力的变化对手表的高度数据的影响(出现了故障)、防水测评、新款老款细节重量等对比测评、创意体验拍摄
高度测评
高度测评构思是以上海虹桥机场为起始值,以此为基准对后面的行程进行记录所有的高度值,来判断手表的高度值的对比情况,因为青岛为海平面的基准点,所有这种方式可能会对测评值存在误差,在崂山与坐标基准对比还是存在了误差的,后续的测评从大气压力变化值对高度值的影响上来进行整体的构思,整体的测评效果还是按照自己想法得到了很好的体验效果 飞机上的数据因为机舱的压力等综合因素不能实际说明手表的性能,但是从侧面验证了此款手表是由大气压的原理换算的值,首页中的理论介绍也说明了这点,进到机舱后高度与地面没有多少差距,温度受体温影响还是有着几度的差距的,机舱的温度在28摄氏度左右
飞机上升阶段机舱内的气压不稳定,高度指数虽然有着明显的高度变化,但是在机舱内的压力仍然不能体现真实的高度,此时的飞机高度在5千米左右,手表机舱内显示的为1千米左右波动,手表显示的温度反而仍然受着体温等影响在上升无法正常显示温度
飞机反而进入平流层后,高度有所下降几十米,我认为可能是飞机进入平流层后机舱的压力能正常稳定下来,在机舱压力下,高度在一千四百米左右徘徊,一个半小时飞机降落阶段高度仍然有所变化。 青岛行第一天多以调整为主,走的都是海边城市游,海边天气变化多样,大气压不是很稳定,所以高度值随时都在变化,但是一直戴在手上温度影响应该不是很大,海边的白天与夜间还是有一定的温差的。 傍晚的时候在五四广场,气温在25摄氏度左右,体感偏凉,手表一直戴在手上,海边可能是靠近海平面的原因,高度对比机场值有所下降,说明相对的高度值体验能说明手表的性能。海边的大气压更能接近标准海平面所需值
鲁迅公园中,站在海边的礁石上,把手表全部放在大气中尽量不受体感温度的影响,鲁迅公园的礁石在海里面要涉水过去这样更加能体现手表的性能。此时也把两款手表进行了对比的体验观察 手表放在大气环境中,稳定一段时间后,手表的值趋于稳定 两款手表此时的温度值相差极小,但是通过手机的查询当天的温度来看都能正常的体现当天的温度,而且在稳定的大气环境中两款手表的高度值也相差几米,因为不了解两款手表的内部感应芯片的数据,所以不好加以评判 当天多以城市游为主手表主要的功能是时间,温度,说说佩戴手感吧,女孩子手腕偏细,手表调整最后还是有点偏大,手环部位整体偏硬,佩戴起来不是很舒服。最主要的是活动间隙过大时常撞击手背,行走或者玩耍的时候都会有不适的感受 爬行崂山,公交车到达流清河站点青岛朋友会合,朋友带我们走的休闲路线,主要是以吃为主,从山上欣赏海边美景,手表的主要测评都是在崂山测试的,与朋友的坐标图的对比等一系列的测评。我们徒步在山中大约穿行一个半小时到达目的地,朋友说那个叫星星谭,水质清澈见底
行进中手表一直戴在手腕上,由于路还是比较野生的状态,并没有在行进中多加拍照,只是到达标志景点会进行拍照,行进中到达一处水库,休息五分钟的时候观察了下手表的高度,在一百五十九米,此处为一个山头向下俯瞰的 刚开始不知道星星谭的含义但是快到达目的地的时候,穿过一个个水潭的时候知道了,白色的花岗岩的映衬下,水潭犹如碧玉一般星星点点的洒在山谷中。 手表此时拿在手里以清水为背景,此时显示高度为246米
朋友手机中有个青岛的坐标地图,据说跟GPS完整对标过很准确的海平面的高度,手表是虹桥机场的相对高度此时显示为245米,二此处坐标标准海平面为198米。机场的时候显示为40米左右,所以手表在离开手腕后,空气中的稳定后,正常环境大气压下显示的高度值还是不错的,基本误差很小
刚开始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就已经迫不及待的测试手表的性能了,既然是防水的那么就不考虑那么多因素了直接扔在水中看看水压对手表是否有太大的影响,选择水位比较浅,这张图是放在水中温度显示水温的时候拿出来拍摄的,高度值还是有着变化的,下降了6米
手表放在水中后,温度在逐渐下降,高度值也随之变化下降 手表的温度下降后放到水面上,此时温度仍然与水底相比不会有太大变化,但是随着气压的变化,高度在升高。个人分析此项体验应该说明高度值的变化与温度的联系不是很大 压力对高度的影响 不经意间放在水中发现水压对手表的高度值影响还是蛮大的,当时就在想如果是山间泉水中玩耍的时候,手表戴在手上,如果此时水中相信了高度的提示那么就会对水深的判断有着很大的误差,所以我挑选了基础不同水深来验证我的想法
我选择了不同水位测试水深及周边环境的变化对手表高度值的影响,深浅相近的地方由于水压的不同对手表开始影响并不是很明显 在这个水深稳定下来后,手表还是有着明显的数据变化由两百四十米下降到一百八十二米
手表拿出来后放在自然环境下,数据又恢复到了正常值,在二百三十九米,我再次选择水位稍微深的一个水位放下去
在深水位,手表稳定后,居然高度值降到一百米以下,此时观察手机显示的温度变化并不大,因为下午的直射使得水温有所升高,但是变化这么大自己还是蛮惊讶的
当时我制造了水的很多波动,来打乱水的一个静态环境,增加水的含氧量,手表稳定数据在78后我从水里把手表拿出来选择放到再深一点的环境里面
五分钟后我把手表用树枝从水中拿出,惊讶的发现手表居然显示的是负值,而且负值居然达到五百多米,因为说明书中只说明了防水级别为三级,但是并没有说明水深,所以不值得是不是因为水深压强的原因导致了读数的差别,不过手表在空气中又恢复到了正常值
防水测试 手表防水等级没有具体概念说明书中,所以我也是试探着进行的,防水这次没有选择海水中进行,主要是淡水中进行,选择了集中测试方法,水流冲击法保证水量的冲击给手表造成一定的水流冲击力,深水中静止,利用水压多手表进行测试,掉落测试,选择两种不同深度的水面掉落水中制造一种情景模式
水流冲击,选择一处泉水的出水口利用水流的冲击力冲击手表
掉落测试,人为选择一处浅水面,水下环境多为石头,这样手表掉落水中后,与水下的石头有个直面的撞击,增加测试强度。选择距离水面一米的高度,自由落体运动
人为选择一处深水区,水下环境多为石头,这样手表掉落水中后,与水下的石头有个直面的撞击,增加测试强度。选择距离水面一米的高度,自由落体运动
防水总结 选择了多种环境对手表进行防水体验,集中情况当中自己最担心的是高处落下掉落在水中石头上的,因为重力的冲击水的压力石头的撞击对手表还是有一定的考验的,特别是如果撞击过程中碰到了摁键,破坏了防水基本因素我想手表一定会进水的,但是从结果来看手表没有一点水雾进去,证明了手表的防水等级不仅仅局限在平时的洗漱上,户外的环境下还是有保证的,撞击的强度也从侧面说明了手表的模具设计的严谨,保证了外来撞击对手表核心部件的保护
细节对比 两款手表虽然新款为升级产品,但是在外观的模具改动中还是很大的,外观基本看不到老款的影子了,但是从实际佩戴中还是老款的要舒服点,新款产品太注重外表了,实际佩戴感受很一般,从各个细节就能看出两者的优劣。实际中新款的重量包括功能都有提升,新款的计步功能是个亮点,但是佩戴感觉太差手表对手背手腕的冲击都很大,所以体验中没有涉及到这块的测评
新款的重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得益于材料的使用上,对比老款轻了14G但是这种材料有个很不好的地方就是不耐脏
新款的重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得益于材料的使用上,对比老款轻了14G但是这种材料有个很不好的地方就是不耐脏 表盘新款的改动还是很大的,表盘的字体设置由老款的内凹改成外凸了,新款的字体仍然采用模具一体成型。没有了老款金属的强烈质感还是蛮失望的
新款最大的改进我认为就是传感器位置的改进,有老款的佩戴时与皮肤直接接触,新款改在了侧面使得佩戴中手表的数据更加准确 最后吐槽下新款手表的表带设计,生硬感那是十足的体现了出来,佩戴不舒服,放置起来还不能规整总之是让你别扭就对了
创意摆拍 所谓创意无外乎就是不同场景下手表的闷骚的照片而已,粗犷的、清新的、文艺的体现手表适合不同场合的佩戴 Ten Thirty(十点半)14款 顽石系列户外手表测评总结
TenThirty(十点半)14款 顽石系列户外手表无论是外观还是功能上对比于老款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果单纯的用老款的眼光去衡量看待这款手表那就是不客观的了,手表核心的传感器设置在了侧面是这款手表最大的改进在我看来,虽然佩戴的手感上有所欠缺但是整体体验下来还是满足了我的一些日常需求,虽然在工艺制作上模具的设计上对比大厂还是有缺陷但是准确的数据这个价位上还是值得入手的,体验中的一些说明只是个人的一些看法,希望大家在选择上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