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mrz 于 2016-2-2 23:13 编辑
Amundsen仔细定位,生怕冒了九死一生的险却去错了地方。 先来个小游戏:后天2016年2月2日中午,北京的朋友可以往窗外搂一眼,看看太阳高度是否差不多33度。(日正当中?不出北京永远也体会不到,夏天可去香港感受一下。) 正文: 一万年前农业不发达的年代,人类普遍能识别数千种野生植物,最近数百年则有大量的海上工作人员具备用来航行于汪洋大海的天文知识(大漠,南极洲也好用)。大家想想百年前第一个抵达南极的挪威人Amundsen 怎么能在漫无边际的冰漠上找到南极极点。五周后到的英国人 Scott 又怎么能到达同一个地方? 可惜这些知识被多数人遗忘了。咱们在此简单地复习一下: 说明: 纬度 = 赤纬 + (90度 – 高度) Z/Zenith:观测者天顶 X:太阳和地球球心线与地面交叉处 Latitude/Lat:观测者所处 纬度 Declination/DEC: 赤纬,太阳和赤道夹角。地球自转轴线和公转平面不垂直导致的,与观测者站在地球表面何处无关,因此罗列该项数据的航海天文历全球通用。 Altitude/ALT:高度,太阳和水平面夹角。 Horizon:水平线。随观测者位置变化,站在两极时与赤道平行,站在赤道时,与赤道平面垂直。 注:此图适用于中午观测得来的数据,因为中午的时候,观测者的天顶和太阳在同一个子午线上,才能把球面几何简化成平面几何的图。 当年南极探险队没有GPS,得不断量太阳高度来确定自己位置,太阳高度越低就知道越接近极点了,当高度等于赤纬的时候,就到达目的地了,不管从哪个方向过来的。因为所有经线到了极点都汇集在一起了,真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往南极走习惯说走到多少度多少分,一度60分,一分相当于地面一海里或1.852公里。量太阳高度就知道还有多少路得走,太阳真好用。呵呵。
噢,顺便提醒一下,事先准备好容器,进到89度后自己的粪便都得带出来。 好了,现在学以致用,大家试试灵不灵,看看小游戏观测结果和理论值是否一致。 首先调整一下公式,因为上图观测者和太阳都在赤道北,不适用冬天的北京(抱歉冬天的图我没找到)。不过各位可以自己画一个,把上图里面的X挪到赤道(WOE那条线)南即可。 新公式为 纬度 = -赤纬 + (90度 – 高度) 北京纬度40左右 2016年2月2日北京中午赤纬从航海天文历查出(见下),表内根据格林威治时间列数据,北京中午12点相当于格林威治4点,查出赤纬为16度41.9分。 把数字套进公式, 40 = -16.7 + (90 – 高度) 得出高度 33.3度。
航海天文历 注: Amundsen 怕返程出意外,在南极留下了两封信,一封给挪威国王,另一封给Scott,请他把信转交给国王。后来 Amundsen 顺利返回人间,晚到的Scott 则不幸死在南极洲,两封信都在Scott 尸体上发现。留信人活着回来了,捎信人却半道死了,太讽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