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mrz 于 2016-2-13 06:38 编辑
长线重装,应该带多少食物。底下提供一些科学数据: 第一步:预估一天会消耗多少大卡。先算一下自己基础代谢率(有不同公式可用,输入自己的身高、体重、年龄等),再乘上“运动因子”可得出一个数字。冬季重装鳌太“大概齐”就估计“我”每天会消耗3500大卡吧(女士算出来可能不到3000大卡)。参考我的试算表如下:
第二步:决定一下三大类营养的比例。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医学研究院的医学研究所建议一般成年人每天食物总重量中碳水化合物占45%-65%,脂肪占20%-35%,蛋白质占10%-35%。我按60%/30%/10% 的比例准备食物。
第三步:算一下大卡具体从哪类养分来。碳水化合物每克可产生4大卡能量,脂肪9大卡,蛋白质4大卡。那么我一天得有525克(3500*.6/4),117克(3500*.3/9),88 克(3500*.1/4)的食物,总重729 克。 10天的量就超过7公斤了,这还没算食物内含的水分及包装的重量。 第四步:查食品的具体营养含量。比方说,公仔面每包净重103克,其中三大类营养为碳水化合物59克,脂肪21克,蛋白质12克。总大卡470,其中190来自脂肪。没有产品包装的食物可查美国农业部的国家营养数据库 http://ndb.nal.usda.gov/ndb/search ,内有8,789样食品,可以下载到自己电脑用。(有人知道国内有类似的数据库吗?)虽然很多食品只有美国家庭吃的,但仍然很好用,比方说青稞粥营养含量查出的结果如下:
第五步:根据个人好恶,经济考虑,食品供应等因素,可以搭配合理的组合。比方说2013年绰号“瑞士机器”的瑞士人Steck 准备了3200 大卡的食物攀登安纳普尔纳峰。咱不能和他比,他是神,登顶一来回只花了28小时(没睡)。当然,爬8千米峰和走鳌太的食物考虑也有差别,这里只是顺便提一下神人事迹。另外,藏族千百年在高寒地带演化出来的饮食习惯也可借鉴。我前些年在藏地徒步,同行的藏民向导带的食物很简单:青稞粉(碳水化合物)、酥油(脂肪)、糖、茶。到了营地就煮酥油茶喝,完了就拿青稞粉和酥油茶做糌粑吃,估计他们行进中可能也嚼点牦牛干(蛋白质),但我没看见。光吃青稞粉和糖不好,血糖浓度会不稳定,可能产生突发性疲倦,有了酥油就没这问题。另外,酥油不但提供高热量,还可以源源不断提供(因为化学反应时间长),白天可以长时间运动不累,夜里可以产生热量保暖。当然,多喝茶多摄取水分,在干燥的高原也是极其必要的。
噢,听说鳌太有人高反,Steck 身上带的药有如下几种: dexamethasone,nifedipine,tramadol,ibuprofen,和 Imodium。基本上是脑水肿、肺水肿、止疼、止泻的药物。他没带acetazolamide,他在基地营已做完适应性训练,咱们初到高海拔区时则可以事先吃预防高反。这些药我都备着,可惜没参加他们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