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先在网上查找了一些关于故宫的资料。据说要把所有的房间粗粗浏览下来,也需整整两天的时间。我倒是很有心想来个寻幽探奇的彻游,只是行程匆匆,也只好忍痛割爱了。还是决定按着故宫的中轴线一路下来。
离参观时间还有一小时的时间,午门前就已是人头攒动,天南地北的语言纠缠在一起。无需添木加柴,那锅里也已沸腾了。深红色的高墙,金黄的琉璃瓦,已经显示出它的与众不同。
顺着人流穿过午门高大的门楼,缓缓步过内金水桥,再穿过太和门。八月早晨清亮的阳光照耀下,象征着封建社会至高无上权力中心的太和殿,就这样映入我的眼帘。太和广场的路面不知是游人踩踏太多还是年代久远,很有些凹凸不平,并且砖缝间还顽强的生长着许多不知名的小草。
中间最宽的那条“御道”已经被围上了栏杆保护起来,我趴在围栏上仔细端详了许久,整块的汉白玉大石上,采用浮雕的手法,九条栩栩如生的威龙似乎呼之欲出,不言自威。经过五百多年的风霜雪雨,它依然充满着生命力。旁边恰有一旅游小姐在解说:“大家知道,这条御道是供皇帝行走的,那么大家也知道,慈禧虽然统治者清政府四十五年,但是她并没有称帝,她是没有资格走这条御道的。所以,这是慈禧一辈子最大的遗憾!”注意到导演小姐用的是肯定的语气,想象着慈禧在前呼后拥中,踩着那高盘底,走在这起伏不平的御道,我不免莞尔。
扶着汉白玉栏杆,带着一种交织着神圣与惶恐,骄傲并谦卑的复杂心情,我向着太和殿大殿攀去。这里曾经是当时北京最高的建筑,据说从地基到殿顶有十二层楼高。这座始建于永乐年间的金銮殿经历了两次大火的焚毁:李自成逃离时放了一把火,经过重修的大殿却在康熙年间,由于太监的疏忽而又一次毁于大火。文韬武略的康熙并没有急着重修,在平定了叛乱,天下太平后,才着手重新修建。所以,它的内容都已打上了满清的风格。为了保护地上的金砖,大殿四周被团团围了起来,我也只好顺势得了个空隙,趴在围栏处向里张望。金砖在幽暗的殿内依然光洁如镜,闪着清冷的幽光。六根盘踞着金龙的大柱环绕着皇帝的宝座。这里就是皇权的象征,帝王将相的舞台!紫禁城的核心!皇帝的宝座是唯一的主题,周围的一切,只是要把无上的皇权烘托到极致!这里的一切都是有灵魂的,它见证了帝王的喜怒,王公的盛衰,明清的兴亡。
太和殿是我浮想联翩最久的地方。之后的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养心殿,坤宁宫.......也只一路走来。因为雍正当政后,将养心殿辟为理政要地,不免多看了一会。为了采光,养心殿从国外进口了当时还是稀罕物的玻璃。我瞧了半天,想看看和今天的玻璃有什么不同,但是也无法肯定是不是还是雍正那会的。玻璃的寿命应该没那么长?呵呵。
到御花园,惊讶于它处处显露的江南园林风格,绕着绕着,不免跟着人流走,却又怎么绕回到坤宁宫了。望着相反两道同样多的人流,我这路盲有些傻眼了。于是又走回御花园,望神武门中间走,远远已看见景山公园的大门。已是出了故宫。
觉得游故宫还是应当对明清历史多了解一些,循着历史的足迹一一看去,才会对故宫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对我而言,终究对这段历史只是流于表面一些浅浅的印记,何况这中间多少还有些看那些所谓清宫戏的浮华。总不免浮光掠影的虚晃而过。本是不敢写这游记的,但未免将来年月久远,却将这番经历淡忘,无论如何也是憾事一场。
故记,以示难忘。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