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2591|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旅行家】03月20日 走进古村落是我的最爱--培田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20 22:24:4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乡雪 于 2016-3-20 22:41 编辑

“关注古老村落状态,讲述中国乡土故事,重温世代相传祖训,寻找传统文化基因”为宗旨,展现传统村落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布局合理的人文景观、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的乡土之物、深沉丰厚的文化积淀,梳理传统村落的历史发展脉络,通过传承千百年的村规民约、家风祖训,找寻、探索民族文化的精髓,深入挖掘和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点评

点赞点赞  发表于 2016-3-21 16:52
2#
 楼主| 发表于 2016-3-20 22:32: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乡雪 于 2016-3-20 22:42 编辑

培田位于福建省闽西山区连城县,距县城40公里,面积13.412平方公里。这是一座拥有800年历是的村落,是目前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客家古民居建筑群,堪与永定土楼、梅州围龙屋相媲美,是客家建筑文化经典之作。培田村的古民居建筑群大体由6座学堂、两座书院、三庵、两庙、两碑坊等古代文化宗教建筑和20座古祠、30余幢民居,以及一条千米古街、5条巷道、两条贯穿村落的水圳组成。2002年,全村共335户,1436人,原辖于长汀县宣河里六图,1956年划归连城县。明清时期这个村先后修建的村庄建筑群,诸如宗庙、社坛、碑坊、书院、“九厅十八井”宅第等,是福建省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之一。
培田古民居汇集京、皖、粤、赣、闽等地的建筑模式和风格,建造技艺精湛。除此之外,培田古民居内保存大量楹联、牌匾,其中不乏名人佳作,如清大学士纪晓岚为培田书院题匾:“渤水蜚英”;明代兵部尚书裴应章考察培田后赠联“距汀城郭虽百里,入孔门墙第一家”,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6-3-20 22:32:45 | 只看该作者
培田村被称为“民间故宫”,是中国最美村镇之一。培田村福建西部山区的这个客家小山村,仅仅聚居着三百多户人家、一千多人口,整个培田村约有1000多居民,都姓吴。培田村榜上有名,是因为培田的祖先给这个小小村落留下一笔巨大的遗产:三十幢大宅,二十一座祠堂,六处书院,一条千米古街,两座跨街牌坊,四处庵庙道观,迄今犹存,总面积达到七万平方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6-3-20 22:33:21 | 只看该作者
培田,一座山凹里的村庄,如田原风光画上的一样美丽。蓝天白云,青山环绕,一簇一簇的古色民居绵延在绿荫之中。走进这座清幽质朴、历史遗迹丰富的古老村庄,如同走进一座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客家古建筑文化的部落。村口,有一座醒目高大的青石牌坊矗立在道中。近看牌坊上的浮雕双狮舞绣球、双凤朝阳等图案已经斑斑驳驳地有些年代了,但匾额上“恩荣”两个擘窠大字还很清晰。漫步于村里的老街上,听着脚下鞋掌磕击青石板路面而发出的一声声回响,一如历史的回音。这条宽两米左右的街道两旁,老式的店铺还存留下不少,有豆腐坊、小药铺、剃头间、水酒廊、杂货店等。那油漆剥落的老店铺依稀可见旧日的繁华;冷静的老街里似乎还回响着当年的叫卖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6-3-20 22:33:42 | 只看该作者
沿着鹅卵石铺就的乡间小道,走进一座座气势不凡的深宅大院。石狮耸立,石门与高墙将深宅大院紧紧地环拥着。房屋宽阔静谧,正厅高悬“大夫第”、“务本堂”等题匾。房屋粗放而具有厚重感,一种逼人的气势让人深刻感受到他的存在。房屋的建造者,大处着手,小处着眼,当你有意或无意地注意到了檐角的存在时,仔细一瞧,不由得惊叹檐角的精雕细琢。30余幢深宅大院,最出名的属进士第“九厅十八井”,房屋庞大但显得有条不紊,宽敞幽深的房屋,苦筑三年方成。在培田这个不大的村落,还有许多让人惊叹的亮点:清代武状元吴拔桢玩弄于股掌间的长达200余斤的石锁;画师吴明咏故居惟妙惟肖的壁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6-3-20 22:34:00 | 只看该作者
在这条弯弯曲曲的老街上,除了店铺,和店铺改做住户的人家外,还有两座上百年的宗祠一一“衡公祠”和“久公祠”。虽已陈旧得斑驳褪色了,但还能见当年建筑时的十分考究;古祠门庐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衍庆堂”为明代建筑,建筑结构与“大夫第”大体相同,但门外荷塘曲径,门前石狮威镇。一对“门当户对”,喻示着客居异地的中原移民,在聚族而居中对宗族延绵的展望和追求。“官厅”原称“大屋”,因吴氏接待过往官员而称“官厅”。高墙耸立,四周封闭,墙内特开宽约三尺水圳,专供妇女洗涤。“官厅”布局独特,设计精巧,正厅设置“泰阶”,对不同级别的官员有不同的约束和规定;中厅梁柱间、桎枋间的雕花,全为双面对称镂空雕,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后厅为宗族议事厅,左右花厅则专供主人休闲会友;楼下厅为学馆,楼上厅为藏书阁,曾藏有万余册古籍。这两座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古宗祠不仅显示了当年工匠精湛的建筑工艺水平,更能体现出客家人的文化品味和敬祖睦宗的传统美德。留连在这条古韵犹存的老街上,总会让人忍不住一顾三回头地多看上几眼。的确,这里有不少耐人寻味的古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6-3-21 00:52:4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6-3-21 12:39:4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6-3-21 12:43:34 | 只看该作者
大姐,什么时候组织大家去一趟吧

点评

老弟,4月份计划去一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3-21 23:3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6-3-21 15:24:0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