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澜沧江南段以西和缅甸萨尔温江以东,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跨中缅边界而居,境外约有30—40万人,在云南省有人口35万多人,是云南省独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北至保山,南至西双版纳勐海的广大的山区与半山区。与汉、傣、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三个属于南亚语系的民族之一(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原无通用文字,1957年,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民族学研究者大多认为,佤德语支各族是现今云南西南部的土著居民或最早的居民。
佤族的自称因居住地不同而略有差别,但多数是一致的,只是同音异写。“艾佤”即第一个走出“司岗里”(崖洞)的人。1962年正式定名为佤族。
佤族先民在周秦时期为“百濮”的一支。唐朝时称“望蛮”,宋时称“蒲蛮”,元明清时称为“哈刺”、“哈杜”、“哈瓦”、“卡佤”等。“卡佤”原是傣族对佤族的称呼,在傣语中“卡”是奴隶的意思。
"猎头"风俗
这是一个独特的民族。他们信仰原始宗教,崇拜太阳,视太阳为生命,崇拜木鼓,视木鼓为神具;也崇拜牛头,视牛头为财富。他们是中国少数民族中唯一保有“猎头”遗俗的民族,此风俗一直保留到人民公社运动前夜。此前,每当春播时节外人进入佤区,可能须臾间将面临惨遭猎杀的危险,砍下的人头,被勇士们背回村里,将一鸡头塞进人头嘴里,并将人头安放在人头桩上,祭司娓娓唱起《砍头调》,然后将人头血滴到的土壤撒去田间,他们这么做的惟一目的,就是将获取的头颅用作耕种或收获谷物期间奉献谷神的祭品。敲响木鼓、剽杀牯牛祭祀神灵,与祖先沟通,祈求当年五谷丰登。猎头只要是氏族外的人就可以,无论是汉族还是佤族本身,抑或其他民族的人,都会成为猎头的对象。当地有一个令外人毛骨悚然的谚语:“木鼓响,人头痒。”
当地依然流传着解放初期的一次猎头,说一位解放军路过佤族地区的一条小路,被几位剽悍的佤族男子将头砍下。事发后,军队要求寨人将人头送回,并将猎头的人交出来,结果只是交回了被猎的人头,交出猎头人的要求却遭到拒绝,因为猎头的人被视为英雄。佤族最后一次猎头是在1959年,在西盟县,一位云南的朋友告诉我,具体的地点是在西盟县的岳宋村,也是一个靠近缅甸的村子,被猎头的人是一个女孩,据说有一点痴病。后来一些民俗学者对佤族的猎头习俗做过调查,如今在云南民族大学依然保留有那次猎头的调查资料,以及一些曾用来祭祀的8个人头骷髅。
木鼓与牛头桩
木鼓是佤人祖辈相传的“神器”,被视为本民族繁衍之源头。在佤族传说中曾记载:开天辟地之初,一场巨大的洪水几乎吞噬了陆地上的所有生命,是“木依吉”神用一只木槽拯救了佤人,才使佤族得到繁衍、壮大直留存到今天。于是,佤人便将木槽视为民族的母体,给予最高的崇拜。
后来,佤人将“木槽”制作成形似女阴的“木鼓”:既是拯救过本族始祖的木槽,是强壮母体的化身,又是“木依吉”灵魂的居住地。因而,木鼓是使万物繁茂生成的通天神器,敲响木鼓便可沟通神灵,以达到天赐福泽。只是,敲响木鼓必须奉上无比珍贵的祭品——人头。
现在,许多老一点的佤寨后的密林中,仍然还有供奉着木鼓的鼓屋,周围矗立着人头桩。这些人头桩大多是半个世纪前立下的,粗大的竹竿已经变得黑旧而脆弱,顶端曾经装着人头的器物似乎还散发着血腥味,让人不寒而栗。
佤寨另一个神圣的地方就是栽满牛头桩的后山梁。佤人习惯以寨子或部落为单位,将牛头桩集中到一个处于中心地带的山梁上或寨后的山坡上。经过几年的时间,牛头桩多的可达100多个。
牛头桩被佤族人视作权力、财富的象征,无论是寨子、部落或个人,都以所挂牛头多少作为衡量的标准。因此,凡有佤族居住的地方,都栽有牛头桩,如果哪家门前没有牛头桩,就会被视为懒汉、穷人,遭到众人的耻笑和歧视。即使在刀耕火种的年代,很多贫穷的佤人总是省吃俭用,哪怕无米下锅,借钱欠债,也要剽一次牛、栽一棵牛头桩。对他们来说,这是一家人的荣誉所在。
每遇有大事,佤人都要“剽牛”,这时也是佤族青年表现英勇的时机——牯牛被拴在场中央的木柱上,先由山官一刀把牛尾巴砍下来,然后小伙子们一拥而上,争抢牛肉。谁抢到的牛肉最多,谁就是优胜者,特别是抢到牛角者,更被众人视如英雄。
当“猎头”彻底走出历史舞台之后,敲木鼓和剽牛成了供人观赏的表演项目,年青佤人很快接受了这种形式,而老年人却困惑了:“木鼓曾经是不可亵渎的神灵的栖身之所,如今怎么却成了闹哄哄的表演工具?”旅游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落后的物质生活,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其实,这并不是佤山独有的问题,很多民俗都面临着这样的两难之境。
互助建房
他们在公共事务中仍遵循着祖辈传下来的互助方式。他们的生活、习俗中仍然散发着最浓烈的神秘气息。
在“猎头”习俗盛行的年代,祭祀作为公共事务,是佤族村寨最重要、佤族人精神与财力最投入的时刻,在一系列与此有关的活动,包括战斗、投掷梭镖、猎头、剽牛、搬运重物和通宵达旦的酗酒和歌舞中,男人须首先表现出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勇敢。自私和怯懦,将受到鄙视和谴责。故佤人最看重的是在公共活动中的表现,私家事对他们却显得无足轻重。
在战争猎头成为历史,有关的遗俗被废止以后,互助建房就成了主要的公共活动。佤族关于盖房不能隔夜,隔夜则不吉利的观念,沿袭了千百年。他们的竹楼尽管简陋,但要在平地上挖土埋桩架梁,铺地,直到盖好屋顶的最后一簇茅草,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全村人将在这里度过极其繁忙的一天,房屋的主人自然是最忙的人,他不但要在建筑现场指挥,还要安排好过后的答谢、欢聚。以传统互助方式建造新房及完工后彻夜狂欢的整个过程,佤语称之为“尼柯到格”。
佤族人建房不用图纸,只须依靠惯例和经验。主人与几个老者经过商议、筹划后,便开始指挥肌肉发达的青壮年男子开料、抬木梁、挖土、打桩。干活的人数众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佤族人未形成“脑力劳动”的概念,仅仅用口头传授经验指挥,是不会被接受的。男人不论年老年少,都必须依据其体力,干力所能及的实际事务,例如青壮年奋力将两根木梁抬到某个位置,老者们则运用经验和巧劲将它们铆接在一起。
"黑珍珠"
走进阿佤山,一种不绚丽却很浓烈的色彩一直在唱着欢快的旋律,无论走到哪里,只要身在阿佤山,这旋律就会在身边流动,那就是黑色。佤族喜欢黑色,是一个以黑皮肤、黑头发为美的民族,因而黑色构成了阿佤山的标志。关于佤族的黑皮肤之秘,因为体形外貌特征与与南亚各国特别是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相近,加之同属于孟高语系的佤族语言,学术界有种说法,说佤族是由南亚迁徙而来的,但至今找不到文字记载。佤族的黑不像非洲人那样黧黑,而是微黑中渗有淡淡的古铜和粉红,闪动着健康的活力。
服饰
对佤族妇女来说,歌舞只是年轻人的事,纺线或织布才是她们的正经事。几乎所有的佤族妇女都会在一切空隙:聚会、出工收工的路上、田间的休息时间,掏出随身所带棉花和竹针,将一朵朵棉花搓捻成长长的线。
佤女织布也同样方便灵活,她们的织布机没有车架,只是几根竹片,两根竹竿,随时可以搬动。屋檐下、树荫下经常可以看见织布的佤女,她们席地而坐,两腿张开,织布机的一端系在腰部,另一端用赤足撑住,操作腰机,将棉线织成布匹。以此法织成的土布纹理粗糙,但结实美观,是佤式筒裙的最佳布料。
虽然佤女们终年织纺不缀,但这种只能在博物馆才能看到的“腰机”效率极低。在过去,佤族男子对纺织品的需求只不过是一条宽不足二尺的围腰布,以遮挡下体,大部分佤族家庭仍缺衣少穿,甚至连她们自己的遮体要求也满足不了。
随着与外界的交流,如今佤人大多都穿着买来的成衣,只有盛大节日期间,才能看到他们穿上民族服装:男子用黑布或红布缠头,上身穿无领短衣,裤子短而宽;青年男子身佩长刀,颈带竹藤圈,头戴银箍,身挎背带,显得威风凛凛。而佤女的“盛装”包括:红黑相间的土布短裙,无领无袖、露着肚脐的黑色短衫,手臂上的银钏银镯,小腿上的竹圈,脖子上的项圈、珠链以及头顶的大银箍。佤族的老妇们,耳朵上都配戴着大得出奇的耳环,这不但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还有它的实用价值。佤族妇女一旦结婚成家,都会为自己换上大耳环,这与她们在社会、家庭中的地位及所承担的责任有直接的关系。此外,这种大耳环也是妇女们储藏物品的工具,如草烟、火柴以及零花钱等等。
虽然佤族妇女的服饰只有一种式样,但这堪称一种简洁的完美:首先突出了女性形体的优点,包括腰、腹、颈部、双臂与小腿,恰到好处地裸露,黑布短衫、红黑相间的短裙与佤族人的红褐色皮肤搭配得很好,色泽既浓艳又稳重,加上大而粗放的银饰,令每个佤女都焕发出逼人的魅力。
佤族这种单一的服饰没有等级差别,尽管平常她们有长幼、尊卑、贫富、妍媸之别,每到换上这身节日盛装,那些差别就在很大程度上被弥补了。没有人能通过传统服饰来证明比其他佤女更优越,不知这是否也与那句充满大同理想的佤族谚语:“我们的刀把来自同一个竹蓬,我们的祖先来自同一个葫芦”有着一样初衷呢?
饮食
佤族以大米为主食。西盟地区的佤族都喜欢把菜、盐、米一锅煮成较稠的烂饭。其他地区的佤族则多吃干饭。农忙时日食三餐,平时吃二餐。
阿佤山著名的待客佳品——鸡肉烂肉饭,它烹饪方法很简单,但是杀鸡的过程却十分独特。一只活脱脱的鸡,把鸡头拧掉后,扔进火堆里烧尽毛,又扯下两只鸡大腿扔进滚沸沸的水中,再使劲拉出内脏扔弃,最后把鸡身丢进锅里煮,十几分钟捞出鸡肉倒入大米,放些芭蕉叶继续煮。接下来,把鸡肉和其它肉类捣碎放进锅里,再陆续加入捣碎的蔬菜、盐和香料,直到一锅黏稠滚烫的菜肉粥熬成为止。
在聚会中,与烂肉饭同样不可缺少的是水酒。佤族人家,家家都会酿制水酒。他们把旱谷煮熟后,放入一种自制的酒药,装坛发酵。饮用时将发酵的旱谷放进竹筒里,再倒进清水,泡上半天便可饮用。饮酒也别具一格,从竹筒中插进长长的细竹管,用嘴直接吸用便可,人多人少皆可传递着饮用,这是他们的清凉饮料。
甩发舞
佤族以妇女披黑长发为美,黑长发、大眼睛是佤族姑娘的象征。甩发舞是佤族妇女展示自己美貌和秀发的自娱性舞蹈,既可以独舞,也可以群舞,它通常与木鼓舞结合。舞蹈时,头发时而上时而下,时而前时而后旋转,随着木鼓的节奏,由慢到快越甩越猛。宛如波涛汹涌,仿佛劲风撩草,又似瀑布倾泄,豪迈粗犷,飘逸大方,野性十足,十分壮观,充分展现了女性的力量、美丽和自信,是佤族经典舞蹈之一。
拉祜族
自称“拉祜纳”“拉祜西”“拉祜普”等。是我国1953年定名的民族,1987年又将苦聪、老缅两族划入。“拉祜”在当地语言中是火烤老虎肉的意思,因此拉祜族也被称作“猎虎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两地区。是我国云南省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另外,作为跨界民族,缅甸、泰国、越南、老挝等国家也有16万多拉祜人居住。
拉祜族历史悠久,其先民“属古代羌人族系”,是从青海、甘肃一带逐渐辗转南下,进入云南和中南半岛现居住地的。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拉祜纳和拉祜西两大方言。过去无文字,20世纪初西方传教士曾创制过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因欠科学,未能推广。新中国成立以后,创制了新的拼音文字。
村寨
拉祜族村寨多建于山区、半山区,据民族古老的传说,这是拉祜族、佤族、傣族比射箭后确定的格局:拉祜族在比赛中大获全胜而选择了易于烧荒、便于防御的山头。拉祜族住房样式较简单,有落地式茅屋和干栏式竹楼两种。
服饰特点
男子普遍上穿黑色无领短衣,内套浅色或白色衬衣,下穿肥大的长裤,头缠长巾或戴瓜皮式小帽。妇女服饰各地不一,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头缠长巾,身着大襟袍式长衫,长衫两侧开衩很高。衣襟上嵌有银泡或银牌,襟边、袖口及衩口处镶饰彩色几何纹布条或各色布块,袖臂上有三道明显的红色条纹,据说象征着拉祜族在迁徙史上有三次大的战争。衣襟边有犬齿交错的花纹,它表示狗在人们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故以此种花纹作为纪念。下穿长裤。有些地区的妇女还喜欢腰扎彩带。这一类型较多地保留了北方民族袍服的特点。另一种是典型的南方民族的装束,上着窄袖短衣,下穿筒裙,用黑布裹腿,头缠各色长巾。拉祜族崇尚黑色,以黑色为美。所以服装大都以黑布为底,用彩线或彩布条、布块镶绣各种花纹图案。整个色彩既深沉而又对比鲜明,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拉祜族男女过去均喜欢剃光头,但未婚女子不剃,婚后妇女要在头顶留一绺头发,曰:"魂毛",以示男女之别。现在多数青年女子已蓄发梳辫,偏远山区的拉祜族妇女仍保留剃发的习俗。他们认为剃光头卫生、舒适,又是妇女美的标志。
拉祜族男女均喜戴银质项圈、耳环、手镯,妇女胸前还多佩挂大银牌。
节日
有春节、扩塔节、端午节、尝新节,火把节、新米节、祭祖节、卡腊节、搭桥节、葫芦节等。另外拉祜族还有别有趣味的风情,它们是拉祜族文化延续,传播的主要载体,凝聚着拉祜族的文化心理,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
春节,也叫过年,拉祜语称“扩尼哈尼”。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九,与汉族春节时间基本相同。不过,拉祜族过年分过大年和过小年。大年从正月初一至初五,也称“女人的年”;小年从正月初七至初九,也称“男人的年”。传说过去只有大年,没有小年。年前男人们总是集体远行围猎,回来时常常误了年期。女人们为了慰劳远途而归的男人们,也总是一次次重新备办酒肉食品,给他们补过新年,后来竟逐渐沿袭成习。因为这是为男人而补过的年,因此,就被称为“小年”、“男人的年”。原来的年则称为“大年”、“女人的年”。关于过两次新年习俗的形成,也有的传说,古代拉祜人常常遭受外族人的侵扰。为了狠狠打击敌人,保卫自己的家园,有一次男人们离乡远征作战。当他们凯旋归来时,年已过完。但为了庆祝胜利和万家团圆,人们载歌载舞,又重新过了一次年,而且从此相沿成习,传承至今。
饮食
拉祜族以稻米为主食。每天早上起来舂米,现舂现煮。煮饭用土锅或木甑。喜吃辣椒。拉祜族日常喜欢将菜、肉及佐料和水放入一段鲜薄竹筒内煮熟,既有竹之清香,又保持原有肉菜的香味。拉祜族烤肉别具风味,大都猎获的野兽肉,或直接用火烤,或用芭蕉叶将肉包住埋入火中,烧熟而食。烤肉香脆可口,佐以麻辣佐料后还能开胃。猎获物的下水和杂碎,就地燃火,放入竹筒内煮熟分食。在开膛剖肚时,中年人喜欢用手捧喝热气腾腾的"护心血",据说猎物的护心血有补血消除劳损的妙用。
附件:
200752617535836776.jpg

NzAw2PTX5cfgxA==_e0EnzJVeIBdj.jpg

|